赵琳
目的 了解北京市医学生膳食营养状况,为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膳食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连续3d的24h回顾法,对北京市某医学院校229名学生进行连续3d膳食调查,并进行膳食营养状况分析.结果 医学生摄入的食物较丰富,以谷薯类、蔬菜类食物为主,乳类及水产品的摄入量尚未达到膳食参考摄入量.三大产能营养素供能比较合理,蛋白质的摄入量充足,但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较低.钙、锌和维生素B1、B2的摄人量与推荐量的差距较大.结论 医学生的能量来源分布基本合理,但膳食结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加强营养教育与干预,以保证均衡饮食和合理营养.
作者:苑林宏;肖忠新;孟丽苹;李昇;王柳凝;李楠;纪健;肖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发育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应用,人们已经分离和克隆了相当数量的与发育相关的基因.发育是一个由多基因组成的“基因网络”复杂系统进行调控的过程.除了要解释个别基因的表达,更要弄清这些基因之间的联系和配合.青春期作为人类生长发育重要阶段,探讨其内分泌变化的遗传轨迹与调控机制,不但对揭示青春期发动的奥秘具有重要的基础科学意义,而fL对于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发挥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遗传潜能,减少和避免由不良外界因素引起的生长发育障碍和相关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作者:徐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IgY对乳牙的被动免疫防龋作用,为防治学龄前期儿童乳龋提供依据.方法 将杭州采荷大地学前教育集团幼儿园3岁儿童280名,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40人;实验组使用含防龋抗体IgY的口腔喷剂,对照组使用不含防龋抗体IgY的口腔喷剂.分别在使用前和使用后1a,1.5a,2a检查乳牙患龋状况.结果 实验前和实验后1a,1.5a,2a的患龋率实验组分别为57.1%,62.9%,64.3%和66.4%,对照组分别为56.4%,73.0%,77.9%和81.4%;龋均实验组分别为2.0,3.1,3.3和3.5,对照组分别为2.6,3.7,4.0和4.5;龋面均实验组分别为3.8,6.6,6.8和6.9,对照组分别为4.8,8.0,8.3和8.8.实验组患龋率、龋均和龋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 IgY能有效抑制儿童乳牙龋的发生,对龋病有预防作用.
作者:戴万明;陈继庆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为高校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邮电大学2443名高校教职工2010年健康体检的B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教职工B超检查异常的总体检出率为51.9%,检出的前8种疾病依次为脂肪肝(23.99%)、子宫肌瘤(22.63%)、肝囊肿(8.84%)、肾囊肿(7.86%)、卵巢囊肿(6.90%)、胆囊结石(4.99%)、胆囊息肉(4.63%)、肾结石(2.25%).脂肪肝、肾囊肿、胆囊息肉、肾结石的检出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脂肪肝的检出率在60岁之前随年龄增高而增高,在60岁之后随年龄增高而下降.肝囊肿、肾囊肿、胆囊结石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结论 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较差.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减少疾病发生.
作者:赵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教育部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近40%的大学生有体虚、易疲劳、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不稳定等亚健康状况[2].高校每年因承受能力差、情绪脆弱、神经衰弱等原因退学、休学的学生不断增加,轻生现象也时有发生[3].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身体活动不足是健康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身体活动不足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4-7].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江西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自测健康状况来反映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健康维度的影响,通过分析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与自测健康各个维度的相关性情况,为大学生养成合理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促进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利强;鲁建明;张玮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中学生药物滥用“认知-技能-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模式的中期干预效果,为预防青少年吸毒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以百色市城乡4所普通中学学生为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该模式的干预方案,对照组开展简单的药物滥用防治知识讲座.干预前与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自填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人口学特征及干预前各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即时,试验组有关非法药物认知和一般自我效能的得分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值均<0.05),自责得分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随访时间内,干预组认知(海洛因/可卡因和大麻)、求助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自责得分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认知(冰毒和K粉)、自责、合理化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有随访时间和分组的交互作用(P值均<0.05).认知各项、解决问题、幻想、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抵御技能在干预即时处高(p值均<0.05),合理化得分总体呈下降趋势(P值均<0.05).结论 “认知-技能-应对方式-自我效能”能提升学生拒绝毒品的认知,改善自我效能感和青少年的应对技能.
作者:郭蕊;邓树嵩;梁建成;廖建英;李阳;蒙仕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肥胖已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4].儿童肥胖干预方法的探索也因此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国外很多研究的结果认为,学校是防治儿童肥胖的重要干预场所[5-8],有些基于学校的干预项目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10].但是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干预项目有很多不完善处,特别是对于干预方案的有效实施方面有很大的困难.有研究提出,教师具备对儿童进行饮食和运动教育的有利条件,应该成为学校干预项目的主要实施者[5].随着教师有关肥胖知识的增加,学生关于肥胖的知识也增加,并乐于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儿童肥胖干预得以顺利进行[5].
作者:沈秀华;汤庆娅;陶晔璇;阮慧娟;蔡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中学生心理应激因素对运动伤害发生的影响,为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运动伤害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5所初中和5所高中的学生进行运动伤害筛查,按性别、年龄、班级1∶1配对原则,通过样本量计算选择267对运动伤害病例和对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运动时感觉疲倦(OR=6.77,95% CI=3.56 ~ 13.89)、运动时感觉焦虑(OR=5.34,95% CI=3.02 ~11.97)、过去1a有过伤害史(OR=3.18,95% CI=1.01 ~7.98)、遭到体育老师的严厉批评(OR=2.73,95% CI=1.23 ~7.05)以及感觉运动场地恶劣(OR=1.45,95%CI=0.61 ~3.26)是中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不良的心理应激可能让中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升高,应注意调整学生运动时的心理状态以及改善教师批评学生的态度与方式.
作者:张维蔚;刘伟佳;刘伟;林蓉;吴家刚;林琳;麦锦城;杜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慈溪市0~ 14岁儿童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儿童伤害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慈溪市2000-2009年死因监测资料中0 ~14岁儿童伤害死亡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儿童伤害的首位死因是溺水,其次是交通事故,溺水和交通事故占儿童意外死亡的81.45%.伤害死亡男、女比例为1.96∶1,男童伤害死亡率(32.14/10万)显著高于女童(16.51/10万).儿童伤害的年均死亡率为24.39/10万,伤害死亡占总死亡的构成比一直处于40%左右水平.结论 伤害是慈溪市0~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预防儿童伤害刻不容缓.
作者:邵丽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彭阳县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为制定中小学生常见疾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彭阳县城区7所中小学校12580名学生2009年9月-2010年6月的晨检记录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彭阳县城区学生因病缺课率为6.30%,男生为6.02%,女生为6.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2,P>0.05);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因病缺课率分别为7.01%,7.2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49,P<0.01).小学、初中和高中均以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胃肠道疾病占第2位;患病时间以冬、春季病例居多,2-3月为高,11-12月次之.结论 彭阳县城区中小学生缺课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居多,疾病构成主要以呼吸系统、胃肠道疾病和传染病为主.
作者:安顺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在校学生饮水人数多而集中,若卫生管理不到位,易引起饮水中毒事件发生,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校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为了解磐安县学校饮水状况,确保学生饮水卫生安全,笔者于2010年10-11月对磐安县中小学校饮水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存在问题及日后监管工作进行了分析.
作者:陈大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对婴儿采取免疫措施后,乙肝病毒(HBV)携带母亲采用不同的喂养方式对母婴HBV传播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对免疫干预后比较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HBV感染率的前瞻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0篇随机对照试验满足纳入条件进入Meta分析,其中母乳喂养组婴儿873例,人工喂养组751例.在对婴儿进行免疫于预后,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的6~ 12月龄婴儿乙肝表面抗原或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个研究:OR=0.86,95%CI=0.51 ~1.45,P=0.56;I2 =0,P=0.99);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6~12月龄婴儿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个研究:OR=0.98,95% CI=0.69~1.40,P=0.93;I2 =0,P=0.99).结论 HBV携带者母亲采用不同的喂养方式对免疫于预措施阻断母婴HBV传播没有影响,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并不增加HBV母婴传播的风险.
作者:汪娟;李筱青;冯晨晨;马岩;黄芬;陈红;叶冬青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I、体重曲线下面积,探讨女性月经初潮BMI的佳临界值.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无锡市10~14岁7 300名汉族女生进行问卷调杳,了解月经初潮年龄及身高、体重.绘制ROC曲线,观察曲线下面积,计算BMI、体重佳临界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女生月经来潮率为40.45% (2 953/7 300),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26岁;不同年龄组已潮组和未潮组女生体重、BM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MI、体重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和0.73;不同年龄组女生体重有不同的佳临界值,但不同年龄组BMI佳临界值趋于一致.结论BMI佳临界值对预测是否来潮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其效果有待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进一步验证.
作者:张敏婕;朱丁;徐勇;沈惠芬;钱红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大学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唐山市4所高校大学生2957名为调查对象,对近1a来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957人中近1a内发生校园暴力者575人,发生率为19.4%.其中心理暴力发生率为18.5%,躯体暴力发生率为4.9%,性暴力发生率为2.5%.遭受暴力者499人,发生率为16.9%;施加校园暴力者193人,发生率为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高收人家庭、家庭结构不完整、暴力经历、暴力环境、暴力观点是施暴行为(OR值分别为0.401,1.494,1.720,2.344,2.790和3.037)的危险因素.结论 大学校园暴力的发生率较高,部分危险因素不容忽视.应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作者:薛玲;庞淑兰;关维俊;王伟秀;韩建文;崔立华;陈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2009年10月22日,杭州市余杭区某中学部分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学校立即将情况上报有关部门.该中学位于城镇中心区域,全校共有3个年级36个班级,有学生1942名,其中住校生1458名,走读生484名,教职工185名.有学生食堂2个,教师食堂1个.生活用水为自来水,学生在教室内饮用未经加热的桶装水.住校生一日三餐均在学校食常用餐,大部分住校生有吃夜宵的习惯;而走读生仅在学校用中餐,只有少数学生在学校吃早餐和夜宵.余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深入学校开展现场调查,并采取控制措施,于10月26日控制了疫情.根据临床症状、现场流行病学分析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为一起因食用受污染卤蛋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
作者:杨涛;孟祥杰;陈旭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工作记忆抑制功能特征,为深入了解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认知特点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ICD- 10中阅读障碍的诊断标准,从武汉某小学筛选出16名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为实验组,并从同性别、同年级的正常儿童中选择对照16人.采用Flanker Task的研究范式,测量两组儿童在抑制任务上的反应时和准确率.结果 在一致情境下,阅读障碍组与正常组在抑制任务上的准确率、反应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0,P=0.28;=-0.80,P=0.43);在不一致情境下,两组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2.29,P=0.03);两组辨别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2).结论 阅读障碍儿童的抑制能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阅读儿童.
作者:朱冬梅;王晶;吴汉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有效方法,为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某幼儿园的181名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基线调查,并分别对儿童、家长及教师进行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干预后再次调查,并对教师和领导进行座谈.结果 家长部分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部分健康知识持有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不吃零食、油炸食物等行为持有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儿童小喝碳酸饮料、不吃洋快餐等行为持有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健康教育要针对儿童个体特点,采用儿童、家庭、学校相结合的综合健康干顶模式.
作者:彭安娜;杨少萍;罗丹;陈文;张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生命态度剖面图(LAP)中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肯定”分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0),对整群随机抽取的37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自我肯定、忧郁均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与焦虑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生命目的和生命控制是预测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 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密切.
作者:彭霞;王鑫强;郭成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为采取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无锡市普通中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已来潮女生3122名,进行月经初潮年龄及家庭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该地区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20岁,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矛盾性、情感表达、亲密度为影响月经初潮的主要因素.结论 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应加强对儿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改善不良家庭关系,创造良好家庭氛围.
作者:朱丁;钱红丹;徐勇;张敏婕;沈惠芬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和单纯性乳房早发育(PT)女童血清睾酮(T)、游离睾酮(FT)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为开展儿童青少年青春发育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0 - 2007年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内分泌门诊诊治的ICPP和PT女童各16例为研究组,正常青春期女童和正常青春期前女童各16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T,FT,SHBG和雌二醇(E2),计算FT/T.结果ICPP组与正常青春期女童组的E2和T水平高于PT组和正常青春期前女童组(P值均<0.05):PT组的FT水平和FT/T高于正常青春期女童组、ICPP组和正常青春期前女童组(P值均<0.05);PT组的SHBG水平低于正常青春期前女童组(P<0.05),而与ICPP组和正常青春期女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童PT与血清SHBG降低有关,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性激素的升高是导致女童发生PT的重要因素.血清FT的水平和FT/T有助于PT和ICPP的鉴别.
作者:林艳;方妍彤;阮莉莉;李珊;陈兆军;任晓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