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城市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及其聚集状况

季成叶;陈天娇;黄丽巧;李勃;张琳

关键词:饮食习惯, 饮料, 乳, 学生, 市区人口
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城市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及其聚集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5年18省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资料,共分析177 115名城市中学生的不健康饮食行为.结果 男、女生7项不健康饮食行为检出率分别为:频繁喝软饮料2.7%和1.5%;频繁吃甜点心9.4%和14.0%;频繁吃西式快餐1.6%和1.2%;偏食37.1%和39.8%;不喝牛奶17.5%和17.0%;不吃早餐8.6%和7.8%;不健康减肥行为10.1%和23.1%.各种行为检出率及其聚集有明显的地区、性别、年级差异.结论 应重视青少年不健康饮食相关行为预防,通过建立健康促进学校、开展生活技能教育等措施实施.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人格特点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

    目的 探讨人格特点对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影响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0)等测量工具,对随机整班抽取的聊城大学25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外向对积极应对有直接作用,情绪稳定性对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均有直接作用.外向对积极心理有直接作用,而对消极心理的间接作用较小.情绪稳定性对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均有直接作用,以积极应对为中介,对消极心理的间接作用与外向特点相当,对积极心理的直接作用明显高于外向.结论 外向和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点是影响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机制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娄文婧;李义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团体咨询效果分析

    目的 讨论团体咨询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效果,为大学生心理干预方法 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 使用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中必须包括SES、PEI、SAD、IAS问卷的前测、后测数据.结果 团体咨询后大学生自尊和自我评价分数显著提高,团体咨询后大学生的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以及交往焦虑分数显著降低.结论 团体咨询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

    作者:王平;冯艳皎;刘芳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北京市海淀区3~6岁儿童肥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肥胖北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均呈上升趋势.

    作者:毛康娜;王燕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贵港市中小学校自备饮用水卫生状况调查

    饮水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饮食安全和传染病的流行,关系到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安定.为了解贵港市中小学校自备饮用水卫生状况,保障学校自备饮用水安全,确保师生身体健康,防止饮用水安全事件的发生,笔者于2005-2006年对该市33所中小学校共45份自备饮用水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及水质检测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秦忠营;雷格珍;陆汉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中国城市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及其聚集状况

    目的 分析中国城市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及其聚集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5年18省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资料,共分析177 115名城市中学生的不健康饮食行为.结果 男、女生7项不健康饮食行为检出率分别为:频繁喝软饮料2.7%和1.5%;频繁吃甜点心9.4%和14.0%;频繁吃西式快餐1.6%和1.2%;偏食37.1%和39.8%;不喝牛奶17.5%和17.0%;不吃早餐8.6%和7.8%;不健康减肥行为10.1%和23.1%.各种行为检出率及其聚集有明显的地区、性别、年级差异.结论 应重视青少年不健康饮食相关行为预防,通过建立健康促进学校、开展生活技能教育等措施实施.

    作者:季成叶;陈天娇;黄丽巧;李勃;张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高中生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心理控制源分为旬在控制(外控)和内在控制(内控).外在控制是指结果不由个人努力所块定的一种普遍信念,而内在控制则指事情结果与个人努力相一致.

    作者:孙永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太原市2004-2008年高考学生体检结果分析

    高考升学体检资料是一种规范化的学生健康信息,能较全面地、动态地反映学生的健康状况.通过对体检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探讨体检不合格和报考专业受限的原因,为今后制定学校卫生工作政策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4-2008年太原市高考学生体检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朱文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叶恭绍教授与我国儿少卫生事业

    1.生平简介叶恭绍,儿童少年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她毕生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卫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了中国几代儿童青少年卫生专业人才.长期以来,她从事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研究,提出了我国男、女少年第二性征发育的分期方法,成为我国广大专业工作者研究青春期发育的重要依据.她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儿童青少年卫生科研机构--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为推动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者:叶广俊;吕姿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抽取宁夏和湖南贫困农村4所寄宿制学校小学生597名,采用24 h膳食记账和称重相结合的方法 连续5 d 记录每位学生的每日食物消耗种类和数量,利用Sata 9.0分析软件计算每人每日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和适宜摄入量(AI)进行比较.结果 贫困地区寄宿小学生的主要营养素摄取量普遍缺乏,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A 以及微量元素钙与锌.结论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寄宿生营养摄入量普遍不足,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膳食营养.

    作者:王婷;李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山东某高校医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医学生的睡眠状况,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为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某高校医学生650名(均为住校生)为研究对象,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为睡眠质量评价工具,结合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医学生睡眠质量较差者占56.3%,男生较女生差,且存在城乡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应激事件、心理状态、宿舍环境与睡眠质量显著相关(P值均<0.05),且睡眠质量随年级增高而降低;但是否恋爱、考研、是否经常锻炼身体、月生活开支以及学习成绩等因素与睡眠质量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医学生睡眠质量普遍较差,应通过合理的干预措施提高睡眠质量,以保证医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董兆举;王强;秦国民;杜勇;刘莎;张晓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中国城市大中学生吸烟现状分析

    目的 分析我国大中学生吸烟现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自2005年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资料的213 253名大中学生,分性别、年级计算学生的尝试吸烟率、近期吸烟率和经常吸烟率.结果 男、女生尝试吸烟率初中为29.5%和14.2%,高中为52.4%和24.8%,大学为66.3%和26.9%.全国大中学生合计近期吸烟率为13.8%(男生为23.0%,女生为4.6%),其中初中男、女生分别为12.3%和女3.5%,高中生为26.3%和5.2%,大学生为40.5%和4.9%.男、女生经常吸烟率初中为0.52%和0.12%,高中为0.68%和0.10%,大学为1.07%和0.19%.各项吸烟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西部>中部>东部.男生随年级上升增势明显,女生高中阶段高.结论 我国学生吸烟率有上升趋势;青少年控烟干预应向中、西部倾斜.

    作者:季成叶;陈天娇;宋逸;胡佩瑾;星一;张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推拿治疗颈椎病480例效果分析

    笔者从1998年起对某高校师生2 000余例颈椎病患者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推拿按摩,以恢复原有的应力学平衡为基础进行治疗,同时积极指导康复训练,并对其中480例患者进行追踪观察和随访,现对其临床效果分析如下.

    作者:蔡乐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某卫生学校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某卫生学校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和膳食情况,为对学生开展科学膳食指导提供参考. 方法 对随机抽取的某卫生学校学生453名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同时用食物频率法对其膳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学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平均得分仅为52.1,但受过营养教育的学生平均得分为69.6,显著高于平均水平(P<0.01);营养态度较好,平均得分为18.9(总分27分);但存在一定的营养问题行为.男、女生能量摄入量分别是推荐摄入量(RNI)的89.3%和99.6%,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E、维生素C、尼克酸、锌、镁、铁的摄入量基本达到RNI的要求,其中男生维生素E、维生素C、钙的摄入量显著低于女生(P值均<0.05).结论 应加强学生营养教育,纠正其问题营养行为,通过合理膳食促进青少年健康.

    作者:黄小明;杨将;马晓菊;杨晓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宿州市中学生健康危害行为流行病学调查

    吸烟、饮酒、药物滥用、不安全性行为、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各种导致伤害的行为被称为健康危害行为[1].青少年是人生的过渡时期,这些健康危害行为对青少年和成年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2-3].为了解宿州市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现状,并为开展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干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笔者于2005年对宿州市中学生健康危害行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王君;郝加虎;黄锟;孙莹;陶芳标;张洪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师范专科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目的 了解师范专科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开展相关咨询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贵州省1 689名师范专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核心自我评价得分(3.45±0.62)高于女生(3.24±0.60,P<0.01),一年级新生(3.42±0.60)高于二、三年级学生(3.25±0.63,3.31±0.57)(P<0.01);核心自我评价与SCL-90总均分存在负相关(r=-0.51,P<0.01),且对SCL-90总均分回归显著(β=-0.50,P<0.01).结论 师范专科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作者:张翔;赵燕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中国城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及成瘾者上网目的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流行现状及其表现特征,为进行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自2005年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对18个省(区、市)城市181 832名中学生长时间上网和网络成瘾倾向报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中学生长时间上网报告率为6.7%(男生为10.1%,女生为3.5%),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8.6%(男生为12.4%,女生为5.0%),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随年级而上升,高中生高于初中生,高一达高峰.有成瘾倾向者位居前3位的上网目的 分别是聊天、玩游戏和多媒体娱乐.结论 针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作者:张琳;季成叶;黄丽巧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学习障碍儿童工作记忆功能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探讨学习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工作记忆过程中大脑激活模式以及激活强度的差异,为预防和治疗儿童学习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 选取24名被试儿童(正常组∶病例组=1∶ 1),应用组块设计和事件相关实验设计的实验范式进行工作记忆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测试.结果 执行工作记忆任务时,2组儿童共同激活的脑部区域主要为两侧额叶及其靠近中央前回的区域,其次是顶叶和枕叶等皮质区域,且正常组在左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2个区域的激活强度高于学习障碍组(P值均<0.05),顶叶和枕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习障碍儿童前额叶皮质可能存在功能发育不全或缺陷.

    作者:马颖;余毅震;潘初;杨宁;王礼桂;吴汉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行为状况,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河南省4个省辖市39所农村中学学生8 316名,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在调查前的1 a中,农村中学生产生过离家出走意念和尝试离家出走的发生率分别为35.3%和7.2%;大家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的发生率低,再婚家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家庭;离家出走倾向学生伴有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现象.结论 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行为较为严重.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关注农村学生的离家出走行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青少年离家出走行为的发生.

    作者:杨汴生;何健;钟娅;彭永平;梁振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建立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的体会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探索大学生健康管理的有效模式,规范大学生的健康管理,有效预防大学生慢性病及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是高校卫生保健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根据多年来开展学生健康管理工作经验,对学生建立健康管理体系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彭玲;张继红;朱于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威海大学生学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和心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大学生学业倦怠问卷(MBI-GS)和大学生课业负荷量表,对1 3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学业倦怠的检出率为23.4%,轻度学业倦怠学生占19.4%,重度学业倦怠学生占4.0%;学业倦怠与课业负荷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情绪衰竭和讥诮态度与课业负荷呈显著相关(P<0.01),低个人成就感与课业负荷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应加强有针对性的专业帮助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降低大学生的学业倦怠,促进学业投入.

    作者: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