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琴;王维清
目的 探讨抚触对早产儿睡眠及黄疽的影响.方法 对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的40例早产儿进行第1次胎粪变黄时间、生后第7天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生理性黄疸的经皮测黄的测评.结果 两组比较,抚触组早产儿第1次胎粪变黄时间短,生后第7天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生理性黄疸的经皮测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抚触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适于在社区及医院广泛开展.
作者:唐吉荣;陈毅怡;张雪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加强护工的管理及使用,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要.方法 成立考核小组,对9名护工的工作从工作质量、满意度和工作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考评,及时准确地记录每个护工每天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每周向患者和护士调查对护工工作的满意度,总结每名护工当月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满意度,根据考评结果分配护工的收入,并对表现突出的护工进行奖励.结果 增强了护工工作的责任心和严谨性,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上升了,降低了陪护率.结论 客观公平的工作考评有助于提高护工工作质量.
作者:陈秋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治疗18例梗阻性脑积水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 15例为导水管阻塞引起的双侧型脑积水,另3例为单侧室间孔堵塞引起的单侧型脑积水,15例用神经内镜经侧脑室额角入路,经室间孔行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3例透明隔造瘘治疗.结果 所有造瘘过程均顺利,瘘口通畅.护士与术者之间配合协调,大大促进了手术顺利进行.结论 了解和熟悉手术步骤,正确体位的摆放,术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控制冲洗速度,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做好仪器和器械的管理,对手术成功开展及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珊珊;陈汝纯;陈东亮;彭玉平;赵灵敏;冯鹏雄;郑雪;陈家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在英国1/3以上的人一生会被诊断为某种癌症,并且有1/4的人将死于该病,随着年龄的增长,癌症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这种趋势加上日益的老龄化,WHO估计在未来20年姑息护理将显著增多.
作者:廖秀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工作压力对助产士身心健康的影响如下:工作的特殊性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助产工作的高责任性和高风险性;临床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对护理人员的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对助产士造成的压力影响.对策: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助产士的理解与支持,并为助产士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同时助产士必须注重自我心理素质的调节,以便拥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
作者:辛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因冠心病需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多为老年人,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加上术中需要肝素化,因此正中劈开胸骨后胸骨切口渗出较多,常规用骨腊涂抹胸骨断端,术后胸骨后引流管引流量较多.医用生物蛋白胶具有封闭组织创面、减少渗出、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粘连等功能,本研究采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封闭骨创面,通过观察其术后引流量,来探讨其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青;金米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浴盆的水量 由于沐浴产生的生理反应,特别是静水压(即静止的水在单位面积水柱的高度所产生的压力)对内脏的影响,如水量多时因腹腔受压而横膈向上,胸腔压力提高,肺活量减少,而手、足、身体表面的静脉血由于水的压力流向心脏,而增加心脏的负担,如水量少时对下肢的水压少,胸腔内压提高也少.所以应考虑适当的水量.经研究在仰卧位的浴盆,水深在25 cm的水位时,静水压较轻.如浴盆较深、坐位沐浴时,水深在40 cm的水位较好,心脏负担少,如图5-A、B所示水深不同其产生的静水压亦不同,所以老人沐浴用仰卧或浅浴盆较好.
作者:马荫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创伤骨折病人的心理状态,增强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伤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分析282例创伤骨折病人在疾病过程中表现的各种不良情绪,采取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有效护理对策.结果 通过良好的心理护理,有效地缓解了病人的各种不良情绪,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 创伤骨折病人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外,应充分重视其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以利病人早日康复.
作者:苏秀菊;胡素芬;牛素梅;毛娟;权丽丽;赵丽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在哮喘患儿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方法 对在我院住院10 d以上的哮喘患儿1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药物治疗相同,观察组制订院内外一体化的健康教育路径图,并对患儿及家属一起进行健康知识指导,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结果 分别于出院前进行相关健康知识测试、满意度调查、出院1年内跟踪随诊复发率.观察组健康教育达标率93.62%、病人满意率95.74%、出院后1年内复发率4.26%;对照组健康教育达标68.89%、病人满意率81.11%、出院后1年内复发率4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路径用于哮喘健康教育可督导病人知、信、行的统一,能有效地控制哮喘发作频率与严重程度,提高病人满意率.
作者:李红艳;许明芳;严缨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产科护士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二者相互关系,探讨保障产科护士心理健康、提高护理工作绩效的方法和途径.方法 采用表格形式,对广州地区7所医院共217个产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产科护士压力源主要表现在工作量、工作时间和护理专业方面.产科护士的焦虑分值(43.85±14.18分)和抑郁分值(54.21±11.27分)均高于常模(P<0.01);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29.49%和66.82%,其发生的原因与护理专业工作、工作量及时间分配、病人护理和管理、人际关系呈正相关(P<0.01),而与工作环境及资源不相关.结论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产科护士工作压力,有利于保障产科护士的心理健康.
作者:焦亚萍;黄菁;孙黎;唐国一;潘玉鸿;何小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以佳证据为基础开展护理工作,降低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 确定问题,检索有关文献,评价相关实证,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结果 实施循证护理后,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开展循证护理后EICU住院患者714例,并发静脉炎20例;开展循证护理前EICU住院患者678例,并发静脉炎36例).结论 循证护理的开展,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促进了护理事业的发展.
作者:杨蔚;王海燕;阿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癌症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但并不是每一个癌症患者都能得到癌症医疗机构的帮助.为此,英国Macmillan癌症治疗中心着手研究哪些因素使癌症患者没有得到支持和帮助,并分析了阻碍因素制定了医疗机构管理组织的指导原则.
作者:马若云;孙惠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也是迄今我国围产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准确处理新生儿窒息是降低新生儿死亡、减少远期合并症的关键.为此笔者总结了抢救138例新生儿窒息成功及失败的经验和体会,以供同行探讨.
作者:高月琴;王维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护理与治疗.方法 应用生茶油护理新生儿及尿布皮炎患儿.结果 预防护理90例,保护率为94.40%,治疗护理30例34处,其中轻度尿布皮炎26处,占76.47%;中度尿布皮炎8处,占23.53%,有效率分别为88.46%、87.50%.结论 生茶油预防和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操作简便,效果好.
作者:肖霞;庞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硬脊膜穿通后头痛(post dural puncture headache,PDPH)不仅增加了病人痛苦,而且常伴发视力障碍、颅神经麻痹等.本文仅就PDPH的诱发因素及相关治疗护理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赵泽芹;孙敏;周承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轻者引起静脉周围红肿、热痛;重者可导致静脉发生硬结或条索状改变,造成功能障碍.该文针对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采取中医中药预防及护理的相关措施.
作者:罗丽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索健康教育对肺癌放射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入我院的肺癌放疗患者进行个案教育、集中教育及随机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结果 61例患者均好转出院,并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肺癌放疗患者进行不同形式及内容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放疗知识的掌握及心理承受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红艳;鲁启洪;刘君;邱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对造成医疗纠纷的护理行为过失原因和常见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作者:周晓;李静;黄莱;左超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护理.方法 对本院自2002年6月~2005年5月开展PDN置换术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卫生宣教、做好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及出院康复指导.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其中假体脱位3例、椎间隙感染2例.手术效果优良率87.5%,无任何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PDN置换术的患者做好住院期间的整体护理及出院康复指导能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及病人满意度.
作者:贺秧青;李超群;赵振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连续胎儿监护对减少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作用,提高产科质量.方法 对2005年1月至7月在我院分娩的孕周≥37 w的孕妇(实险组)通过中央监护仪进行连续胎心监护,并与2004年1月至7月的孕周≥37 w的孕妇600例(对照组),未行连续胎心监护进行比较,分析两组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 进行连续胎心监护能够减少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结论 连续胎心监护可正确及时地反映胎儿在宫内的缺氧程度及动态变化,有利于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使胎儿在重要器官尚未遭到损害时娩出,以降低或避免发生新生儿窒息,提高产科质量.
作者:冯彩燕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