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急救知识调查

张燕翔;张立云;王雪秋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 急救, 知识, 学生
摘要:伤害是指突然发生的各种事件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交通事故、溺水、火灾、触电、运动损伤、磕碰伤等都属于伤害.伤害是1~34岁人群的第1位死亡原因,且青少年是高发人群[1].小学生在学校内发生伤害时,教师是早出现在现场的成年人,如果具有相应的救护常识,可对轻度伤害进行紧急处理,对比较严重的伤害实施正确急救,可以防止再创伤,从而降低危重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把损伤降低到低限度.因此,小学教师掌握急救知识和技术是很有必要的.本调查旨在了解在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急救知识的现状,为师范生的职前教育提供依据.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长沙市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评价

    目的 了解长沙市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为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沙市区4所幼儿园的608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和血红蛋白测定,采用Z评分法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结果 儿童生长发育接近全国城市儿童平均水平.贫血患病率为5.8%;生长迟缓率为2.5%,显著低于全国5岁以下城市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和消瘦率分别为2.3%和2.1%,长期营养较差者占1.9%;超重和肥胖者达到10.2%和6.9%,显著高于全国儿童平均水平.结论 长沙市区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良好,但仍面临着肥胖和营养不良双重问题.

    作者:许丹;朱明元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科学合理选择奶类和奶制品

    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广大营养、学校卫生专家的健康宣教、倡导,许多中小学生已养成喝牛奶的习惯,而更多的儿童青少年正准备进入该行列.然而,和许多日常生活行为一样,喝牛奶也需要科学知识的引导,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技能.

    作者:季成叶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浙江某高校65例药疹病例临床分析

    药疹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反应.近年来随着新药的广泛应用及患者自身滥用药物现象增多,药疹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临床上导致药疹的药物品种也有所改变.笔者收集2002-2006年浙江海洋学院校医院诊治的药疹病例共65例,回顾性分析其致敏药物及临床特征,为高校校医院的药疹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苏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不同体脂含量儿童身体机能素质比较

    目的 分析不同体脂含量儿童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差异,为控制体成分、增强身体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测量4 346名7~12岁儿童肱三头肌部和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推算体脂比(BF%),依据各年龄体脂比的第25和75百分位数,将受检儿童分为低体脂比组(BF%<P25)、中体脂比组(P25≤BF%≤P75)、高体脂比组(BF%>P75).分析3组儿童的身体机能和素质差异.结果 3组儿童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活量、收缩压、舒张压和握力表现为高体脂比组>中体脂比组>低体脂比组,呈现随体脂比增长而梯次上升的趋势;肺活量/体重指数、速度(50 m跑)、立定跳远、力量(男斜身引体、女1 min仰卧起坐)和耐力跑(50 m×8往返跑)表现为低体脂比组>中体脂比组>高体脂比组,呈现随体脂比增长而梯次下降的趋势.结论 体脂含量过高对儿童身体素质有负面影响.应控制儿童体脂含量,增强身体素质.

    作者:张迎修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青少年攻击行为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青少年攻击行为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为预防和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对武汉市1 05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有攻击行为青少年的家庭矛盾性得分高于无攻击行为青少年,而亲密度与知识性得分低于无攻击行为青少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青少年的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得分较高,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青少年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因子得分较高,掩饰性和社会成熟水平因子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社会风气、矛盾性、精神质、神经质是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OR值为1.10~1.98),知识性是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保护性因素(OR=0.80).结论 改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降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作者:史俊霞;余毅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银川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现代社会健康观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健全人格的塑造、良好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近几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30%[1].为了解银川城市与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笔者对银川市城市与近郊农村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牛晓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39例疗效分析

    消化性溃疡(PU)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多因胃、十二指肠的侵袭目标与粘膜自身防御/修复目标减弱所致,主要病因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此为消化性溃疡复发的重要因素,一般于治疗后1 a内复发率较高.延边大学福祉医院采用雷贝拉唑与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合用治疗PU 39例,收到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南清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丽水市农村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我国现有畲族人口约70万,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居住地多属江南山区丘陵地带.畲族群体与周围汉族杂居共处,并在汉族社会中呈插花式分布.由于畲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很容易受到当今文化思维方式的感染,原有的畲族特有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开展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

    作者:曾长佑;梅少林;陈敏;李慧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一起群集性腹泻事件调查分析

    2006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诸暨市某中学发生多名学生腹泻事件.6月28日诸暨市卫生监督所接到报告后,会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员迅速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取证.经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证实为一起由于自备井水受污染而引起的群集性腹泻事件.

    作者:翁惠华;周天平;刘彩芬;陈深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北京市海淀区2001-2006年中招体检结果动态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中招毕业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为指导学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普通中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与《技工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及执行细则》,对北京市海淀区2001-2006年118 115名中招毕业生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中毕业生中招体检合格率为31.43%,其中男生为34.81%,高于女生(27.80%).专业受限率平均为68.44%,女生为72.05%,高于男生(65.07%);专业受限的主要原因是视力低下.6 a共检出身体不合格考生420人,不合格率为0.36%,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和听力异常.结论 海淀区初中毕业生中招体检合格率较低,专业受限率较高,专业受限的主要原因是视力低下.

    作者:邬盛鑫;杨巧玲;杨忠;安康;赵雪梅;刘淑娟;马受良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BDNF Val66Met多态性与儿童智力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研究脑神经营养因子(BDNF)Val66Me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智力的关系,为开展儿童智力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CR)测量115名6~16岁学龄儿童智商,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BDNF Val66Met多态性,方差分析各基因型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总智商(FIQ)之间的关联.结果 女童VIQ和FIQ与BDNF Val66Met基因型有显著性关联,Met纯合子者得分显著高于Val纯合子;男童BDNF Val66Met与智商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女童VIQ和FIQ.

    作者:张悦;季成叶;甄宏;王莹;陈天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青少年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目的 分析不同营养状况青少年的脂代谢、糖代谢和血压状况,研究青少年肥胖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选择北京市东城区初中生966名,进行身体测量和血压、血脂、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测定.结果 不同营养状况青少年血压(SBP和DBP)、血脂(TC,TG,LDL-C)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随体重指数(BMI)增加而上升;空腹血糖(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FPG,HDL-C外,其余MS指标异常检出率均为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肥胖与MS发生密切相关.肥胖青少年已经出现代谢紊乱,应重视并积极防治.

    作者:王海俊;马军;尹遵栋;徐轶群;潘勇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中专生网络成瘾与睡眠障碍及焦虑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中专生网络成瘾与睡眠障碍、焦虑的相关关系,为中专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合肥市某中专学校对71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713名调查对象中,有67名同学有网络成瘾倾向,占总数的9.4%,且男生相对女生多(1.91∶1);出现焦虑症状的有140人(19.6%),有睡眠障碍者168人(23.6%).网络成瘾的中专生比无网络成瘾者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方面要差,且网络成瘾的中专生存在睡眠障碍和日间障碍,并且比无网络成瘾者更加焦虑(P<0.01).结论 中专生网络成瘾与焦虑、睡眠障碍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中专生的正确引导,有效利用互联网.

    作者:张秀军;吴红燕;崔光辉;张伟;张栋栋;孙业桓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儿童青少年厌学和拒绝上学现状分析

    1 概述笔者从事发育和行为儿科诊疗工作多年,近年来发现害怕上学和拒绝上学的儿童少年病例明显增多.具体而言,导致这类儿童出现病症的原因复杂而繁多,但当前的应试教育压力下引发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国内学界通常认为,学校或幼儿园恐怖症可导致儿童拒绝上学.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远非如此简单,例如青春期后的青少年拒绝上学可能与该年龄段的叛逆心理、第二反抗期表现、人际适应困难或强迫性行为等因素有关,而非单一恐怖所致.

    作者:静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某地2 889名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调查

    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预防接种情况的原始凭据,是既往免疫情况的记录依据.为了解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情况,提高学校和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和持有预防接种证重要性的认识,笔者对石嘴山市某区2 889名入托入学儿童进行了调查.

    作者:栾相明;陈晨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广州市芳村区小学生血铅水平及干预研究

    目的 了解广州市芳村区部分小学生血铅水平,验证金属硫蛋白口服制剂的驱铅效果.方法 测定308名一~六年级学生的血铅水平,并将其中152名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将金属硫蛋白口服制剂和安慰剂派发给实验对象,持续29 d.停止服用15 d后测定血铅等微量金属元素.结果 小学生血铅浓度低为0.24 μmol/L,高为1.40 μmol/L,均数为(0.54±0.28)μmol/L,中位数为0.43 μmol/L.儿童血铅浓度超标比例为41.9%,均为轻、中度铅中毒.干预组儿童血铅浓度由干预前0.63 μmol/L下降为0.37 μmol/L,且对铁、锌、钙等微量元素影响不明显.结论 金属硫蛋白口服制剂可有效降低儿童血铅水平,对铁、锌、钙等微量元素的代谢无影响.

    作者:张建昌;李国跃;李和教;江俊生;林岳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固原市6~10岁儿童碘缺乏病防治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固原市实施全民食盐加碘等综合防治措施后人群碘营养状况,为碘缺乏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固原市所辖的县区随机抽取3个县区进行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尿碘、不同层次碘盐、不同人群健康知识等指标的现状调查.结果 6~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由1998年的23.8%下降至2005年的6.2%,儿童尿碘合格率由44.4%上升至95.1%;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由22.1%提高到96.3%;健康知识问卷小学生及格率为91.9%,家庭主妇及格率为55.1%.结论 固原市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儿童碘缺乏病状况已得到显著改善.

    作者:蔡菊敏;方鸣;杨桂玲;高俊武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广西2004-2006年学校传染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广西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流行特征,以便提出针对性控制对策.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2004-2006年通过网络直报的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广西2004-2006年发生在校园内的传染病爆发疫情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乡村小学;发生爆发事件较多的传染病由高至低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甲型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风疹、甲型肝炎、麻疹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呼吸道传染病爆发事件为主,占74.85%;每年3-4月和10-12月为爆发季节.结论 学校传染病爆发事件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学校卫生管理是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作者:吴秀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政策与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日趋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造成心理障碍或发展为心理疾病,严重的可导致自杀.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危机发生的高危人群.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率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学生高于一般大学学生;自杀已成为20~30岁年轻人死亡的首位原因[1].

    作者:李永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商南县2005-2006年中学生PPD筛查结果分析

    结核病是一种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一般好发于冬春季,人群普遍易感.学校是高危易感人群集中的地方.为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进一步提高结核病人发现率,根据国家卫生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2005-2006年先后开展了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和肺结核病的筛查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朱正才;郑丽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