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石河子大学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杨晓煦;郭菁兰;郭耘;庞树桂;陈才惠

关键词:性教育, 干预性研究,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学生
摘要:目的探讨与评价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模式、内容和效果,为高校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干预研究的方法,对石河子大学2000级新生2 437名进行为期2 a的性健康教育(包括专题讲座、同伴教育、主题班会和咨询服务等),并在教育前后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通过教育,干预组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观念和行为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转变,总的回答正确率由干预前的48.32%上升到71.06%,提高了22.74个百分点.结论对大学生进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干预是可行的,且效果比较明显.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广州市中学生吸烟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广州市中学生的吸烟状况,为采取针对性的控烟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28所中学12~18岁的中学生8 054名进行吸烟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广州市中学生有吸烟史者占8.38%,每天平均吸烟1支以上者占1.40%;有吸烟史的学生与不吸烟学生相比,其家庭成员、朋友或同学也有吸烟行为的比例较高(P<0.01);对香烟烟雾化学成分的认识率也高(P<0.01);吸烟危害性知晓率低(P<0.01);经常吸烟的学生赞成禁烟的百分率较低(P<0.01).吸烟影响健康的知识来源主要是学校教育.结论应加强对中学生经常性的控烟健康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降低吸烟率.

    作者:潘顺波;黄丽宜;李小惠;邵静茹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我国儿童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伤害已成为危害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经济状况的儿童青少年伤害表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跌落、溺水和交通事故是引起儿童青少年伤害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儿童青少年伤害的监测、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倡导适宜的社区干预策略是预防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主要措施.

    作者:高峻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兰州市不同专业大学生艾滋病认知与行为现状

    目的了解不同专业大学生艾滋病认知、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取兰州市3所高校低年级(医学生为一~三年级,其他为一~二年级)大学生802名,通过自填式问卷调查艾滋病相关问题.结果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的认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医学生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潜在行为影响因素强度依次为性别、入学前户籍类别和传播途径掌握情况,不同专业学生情况不同.结论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

    作者:樊景春;白亚娜;裴泓波;石福艳;屈燕;赵迟;胡晓斌;杨坚;苏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青海省土族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分析

    目的研究土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规律和特点,为改善土族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青海省土族男女学生各年龄段的测试指标均值与2000年全国同龄学生体质检测指标的均值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土族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偏低,各年龄段的平均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同龄水平.结论应重视土族中小学生的体质发育状况,加强体育锻炼,调整膳食结构,尽快提高土族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作者:李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济南市非医科类大中专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现状

    为了解济南市大中专学校学生对AIDS知识的知晓情况,笔者对非医科类学校的1 277名大中专学生进行了相关知识与态度的调查,以探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在青年学生中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和AIDS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史立宁;张学化;于国玲;秦大中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唐山市不同类型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探讨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3类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RC)>量表对唐山市重点、普通、职业3类学校高中生1 860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3类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重点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普通、职业学校高中生;普通与职业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为接近,但也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差异,普通学校高中生有较强的冲动、孤独倾向,职业学校高中生有较高的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3类学校高中生自责倾向、过敏倾向问题都比较突出.结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是焦虑发生的高危人群,应重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蔡青;朱忠良;樊小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河北省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和潜在问题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不仅给学校教育与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而且也给大学生自身造成巨大伤害.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之自杀或有自杀倾向者也不乏其人[1].

    作者:吴永慧;宋晖;刘佳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篮球运动对男大学生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小强度篮球运动对男大学生自尊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高校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用中小强度篮球运动对实验组连续干预10周,用自尊量表(PSPP)、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测量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自尊及心理健康水平.结果中、小强度篮球运动对实验组学生自尊水平均有影响,实验后自尊水平均高于实验前,中等强度组被试几乎接近显著性水平(P=0.052).对照组被试实验前后自尊水平没有发生变化.在心理健康方面,小强度篮球锻炼对实验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影响;中等强度实验组实验后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总均分上得分显著下降.结论中小强度篮球运动有利于改善男大学生自尊及其心理健康水平,且中等强度效果优于小强度组.

    作者:朱风书;颜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北京市某中学学生被父母打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未成年中学生被父母打骂情况,探讨被父母打骂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为制定保护儿童策略及其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1年5月对北京某中学初一至高三学生不记名伤害问题调查数据,对552名初一至高二年龄未满18岁学生被父母打骂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在被调查的552名学生中,58.7%报告近1 a来有过下列至少1项被父母打或/和责骂的经历:被父亲打(12.1%)、被母亲打(8.0%)、被父亲责骂(46.4%)、被母亲责骂(43.7%).在近1 a内有3项或以上被父母打骂经历的学生,出现自杀意念(32.1%)和饮酒醉过(11.3%)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被父母打骂经历的学生(分别为8.3%和1.3%).结论中学生被父母打骂现象普遍.被父母打骂经历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作者:陈晶琦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家庭中影响学生视力的行为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家庭中引起学生视力低下的行为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及技术指导.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北京市4个城区和5个郊区的7 000余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与2004~2005学年第1学期学生视力检查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家庭中影响学生视力低下的主要行为因素有读写姿势不端正、学习时间过长、学习时无主动休息意识、看电视时间过长、睡眠时间不足等.其中读写姿势不正确率为76.39%,睡眠不足率为49.66%,75.62%的学生不能在学习后主动休息,58.77%的家长给孩子额外布置作业,61.64%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结论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保护学生视力的重要场所,家庭防治近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者:段佳丽;王丹;滕立新;杨冬梅;吕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淄博市城区456名中小学生心理行为状况

    为了解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状况,以期在我国更好地开展儿童心理卫生的研究,笔者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淄博市456名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进行了现况调查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张朝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超短波加抗菌素眼膏治疗麦粒肿疗效观察

    麦粒肿是眼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特别是学生在患病期间会严重影响学习,以往的传统局部药物治疗,疗效慢、病程长.笔者采用五官超短波加抗菌素眼膏治疗麦粒肿110例,收到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翠英;王蕾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威海市居民儿童虐待认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威海市居民的儿童虐待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虐待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威海市居民儿童虐待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 621名调查对象中,对儿童虐待认知程度较低的5 076人(43.68%),认知程度中等的3 977人(34.22%),认知程度较高的2 568人(22.10%).影响认知程度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结论不同特征人群对儿童虐待的认知情况存在差异,应采取相应对策,提高人群的法制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儿童虐待的预防和干预.

    作者:周成超;王建新;宋晓飞;孙辉;王兴洲;马宏峰;张希玉;姜少敏;徐凌忠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学校恐怖症的心理成因与防治

    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4岁中小学生.它是指儿童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是恐怖症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患有此类疾病的儿童青少年对上学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并可能伴有躯体及植物神经症状,有时对学校的恐惧转变为上学日或学日清晨的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呕吐等躯体不适.而过了上学时间或放假在家看书、做游戏以及和小朋友玩等都正常.

    作者:武丽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江苏省青少年饮食行为调查

    目的了解江苏省青少年学生饮食行为,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定的监测方案和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对江苏省初中、高中、大学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学生饮食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喝饮料和牛奶较女生多,女生吃甜食和快餐较男生多,大学生不吃早餐现象较中学生多,特别是男大学生.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学习成绩学生的饮食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少年存在饮食行为问题,应引起教育、卫生部门的关注.

    作者:沈蕙;滕臣刚;李海;潘晓群;史祖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唐山市区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唐山市区2~6岁儿童乳牙龋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社区干预措施和开展儿童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唐山市区2~6岁儿童598名,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与儿童乳牙患龋率有关的因素,其中家长不能督促孩子刷牙、母亲妊娠期患病、孩子非足月出生、喜吃肉类食物及喝牛奶加糖等能增加乳牙患龋的危险性,其OR值分别为4.716,7.657,6.575,5.117,6.544.结论影响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的主要因素有儿童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儿童出生时的状况及儿童家长对口腔保健的态度.

    作者:吕昌惠;王海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一起红斑性肢痛症流行情况调查

    1999年3月25日,张家口市卫生防疫站接到万全县和下花园区卫生防疫站的疫情报告,反映万全县郭磊庄中学和下花园区棘针屯学校部分学生发生不明原因的斑丘疹和疱疹性疾病.在市卫生防疫站和省卫生防疫站对疫情进行调查处理的过程中,怀来、怀安、张北和涿鹿县也相继报告所辖地区学生中有同类病例发生,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书明;王海燕;曹国君;赵之忠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壮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壮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行设计的中小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广西壮族中小学生814人进行调查.结果壮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9.18%,随着学习阶段的升高,出现症状的项目数越多、程度也越重;壮族男女生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高中阶段,女生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或P<0.05).影响壮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学习压力、成长是否顺利、睡眠情况、性别、人际关系、是否适应环境、是否有朋友、母亲教育方式和爱好情况.结论壮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以提高壮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王家林;苏洁寒;苏朝康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安徽省医学和师范院校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学科的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待艾滋病态度的差异,为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对医学生和师范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高于师范生;医学生和师范生知晓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的比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对某些传播、非传播途径的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在对待艾滋病的态度、性观念的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根据不同学科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作者:袁慧;崔晓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我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

    儿童少年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及时了解我国儿童少年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改善和提高儿童少年的营养水平与健康素质.笔者利用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对我国6~17岁学龄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

    作者:马冠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