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韩亚利;郭海涛;牛锦全;曹莹;王红林;刘怀正
目的了解唐山市区2~6岁儿童乳牙龋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社区干预措施和开展儿童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唐山市区2~6岁儿童598名,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与儿童乳牙患龋率有关的因素,其中家长不能督促孩子刷牙、母亲妊娠期患病、孩子非足月出生、喜吃肉类食物及喝牛奶加糖等能增加乳牙患龋的危险性,其OR值分别为4.716,7.657,6.575,5.117,6.544.结论影响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的主要因素有儿童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儿童出生时的状况及儿童家长对口腔保健的态度.
作者:吕昌惠;王海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儿童少年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及时了解我国儿童少年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改善和提高儿童少年的营养水平与健康素质.笔者利用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对我国6~17岁学龄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
作者:马冠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河池市金城江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大石山区,是一个以壮族为主、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农业区(县).金城江区结核病疫情在上世纪60年代持续下降之后,近十多年来又有重新回升趋势.1995~1999年平均登记率为104.19/10万,2000~2004年升至184.50/10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成为严重危害当地居民健康的一种传染病.为了解该地区学生结核病感染情况,笔者于2004年11月对金城江区辖区13个乡镇37所中小学校学生,采用结核菌素试验法开展预防性体检,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司国爱;郑希明;韦立任;欧松;韦广恒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索实习前护理专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生心理咨询和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0名实习前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生主要心理问题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等.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呈显著相关;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专业不满意等10个变量与心理问题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4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结论应加强实习前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加强应对技能训练和岗前培训.
作者:郑建盛;杨丽全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阳江市中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现状,为有关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和健康服务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2005年4~5月对阳江市城区9所中学6 423名中学生进行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调查.结果伤害、吸烟、过量饮酒及使用成瘾药物、不良的饮食行为、缺乏体育锻炼、经常连续上网等危险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结论阳江市中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学校、家长和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作者:陈青;冯郭真;洪秋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威海市居民的儿童虐待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虐待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威海市居民儿童虐待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 621名调查对象中,对儿童虐待认知程度较低的5 076人(43.68%),认知程度中等的3 977人(34.22%),认知程度较高的2 568人(22.10%).影响认知程度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结论不同特征人群对儿童虐待的认知情况存在差异,应采取相应对策,提高人群的法制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儿童虐待的预防和干预.
作者:周成超;王建新;宋晓飞;孙辉;王兴洲;马宏峰;张希玉;姜少敏;徐凌忠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高中生吸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咸宁市9所高中1 1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中生尝试吸烟率为30.02%,其中男生为38.91%,女生为2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动机主要是不想拒绝别人递烟、摆脱烦恼、解乏提神、显示自主性.男生尝试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有与家里人吵架、在家独处时间、要好的朋友劝吸、好友吸烟人数、过去30 d饮酒天数、拒绝别人递烟是否礼貌、敌意情绪,焦虑情绪;而父母是否允许与他们不认识的朋友外出、要好的朋友劝吸、好友吸烟人数、拒绝别人递烟是否礼貌、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等是女生尝试吸烟的影响因素.结论高中生吸烟行为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高中生吸烟.
作者:蒋汝刚 刊期: 2006年第07期
2005年4月13日,永川市某镇卫生院报告该镇1所小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该小学4月7日实施麻疹-腮腺炎联合疫苗(以下称MM联合疫苗)普种.为了解此次疫情爆发原因,笔者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寒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和潜在问题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不仅给学校教育与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而且也给大学生自身造成巨大伤害.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之自杀或有自杀倾向者也不乏其人[1].
作者:吴永慧;宋晖;刘佳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为了解大屯矿区中小学校教室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2004年1~12月笔者对大屯矿区11所中小学校的260间教室的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卫生学评价,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文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研究生抑郁情绪状况及其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为改善研究生心理素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抑郁量表(CES-D)对石家庄5所高校751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1.2%.学习负担重、就业(升学)压力、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恋爱不顺利或失恋、考试失败、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被人误会或错怪等是研究生承受的主要负性生活事件.相关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相关系数为0.469 (P<0.01).结论研究生抑郁情绪与负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
作者:张月娟;王增起;祝宏伟;李玉霞;芦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肇庆市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开展相关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肇庆市1979年以来5次中小学生体质调研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20 a来肇庆市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呈明显的增长趋势,20世纪80年代比90年代增长速度快,发育高峰年龄提前,体型有肥胖的趋势.结论 应改善学生的营养搭配,加强体育锻炼.
作者:郭赐贶;莫其鸿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为了解济南市大中专学校学生对AIDS知识的知晓情况,笔者对非医科类学校的1 277名大中专学生进行了相关知识与态度的调查,以探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在青年学生中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和AIDS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史立宁;张学化;于国玲;秦大中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实习护士生预防职业接触感染的认知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相关对策与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76名实习护士生进行职业接触感染知识和态度调查.结果实习护士生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有关职业防护方面的意识存在明显的欠缺.实习护士生中仅有12.7%接受过职业防护方面的教育,有78.6%的学生非常希望接受有关职业防护方面的教育.结论实习护士生预防职业接触感染方面的意识和知识均严重不足.护理院校、临床带教教师和实习医院应相互协作,制定有效的措施,加强护士生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
作者:吴莉;张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关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事关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现将广州市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检查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江平;陈静仪 刊期: 2006年第07期
1999年3月25日,张家口市卫生防疫站接到万全县和下花园区卫生防疫站的疫情报告,反映万全县郭磊庄中学和下花园区棘针屯学校部分学生发生不明原因的斑丘疹和疱疹性疾病.在市卫生防疫站和省卫生防疫站对疫情进行调查处理的过程中,怀来、怀安、张北和涿鹿县也相继报告所辖地区学生中有同类病例发生,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书明;王海燕;曹国君;赵之忠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4岁中小学生.它是指儿童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是恐怖症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患有此类疾病的儿童青少年对上学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并可能伴有躯体及植物神经症状,有时对学校的恐惧转变为上学日或学日清晨的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呕吐等躯体不适.而过了上学时间或放假在家看书、做游戏以及和小朋友玩等都正常.
作者:武丽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伤害已成为危害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经济状况的儿童青少年伤害表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跌落、溺水和交通事故是引起儿童青少年伤害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儿童青少年伤害的监测、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倡导适宜的社区干预策略是预防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主要措施.
作者:高峻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不同学科的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待艾滋病态度的差异,为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对医学生和师范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高于师范生;医学生和师范生知晓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的比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对某些传播、非传播途径的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在对待艾滋病的态度、性观念的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根据不同学科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作者:袁慧;崔晓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南京市青少年吸烟及饮酒现状,为进一步开展青少年戒烟限酒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对南京市部分大中学生进行现状调查.结果南京市青少年吸烟和饮酒率分别为25.55%和48.20%.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吸烟及饮酒率依次递增,且不同学段学生的吸烟率、饮酒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吸烟率及饮酒率分别为35.06%和58.99%,女性吸烟率及饮酒率分别为15.09%和36.21%,男、女性吸烟率及饮酒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青少年首次吸烟、饮酒呈低龄化趋势.大学生吸烟频率较初中生和高中生高.高中生吸烟量超过20支/d的比例高于大学生和初中生.大学生的醉酒频率比中学生高.结论南京市青少年吸烟率及饮酒率增高不容忽视,应大力开展烟酒危害的宣传教育,以减少其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
作者:班秀华;郭丽;刘辉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