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教室人均面积关系探讨

姜世丽;邓耀成;曲国斌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 教室, 学生
摘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在学生密集的教室内易于传播.为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教室密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1995~1999年在校学生人数、教室面积与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学生人数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及预防对策.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1991和2000年广西医科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

    为掌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了解其发展趋势,提高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的统一安排和指导下,于2000年10月对我校1 356名汉族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与1991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作者:韦柳惠;殷国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在营养教育前后的变化

    目的了解我国中学生对营养知识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认知水平及对营养教育的态度,以及营养教育对他们膳食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探索营养教育在改善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中的作用.方法营养教育前后在目标人群中整群随机抽样并设置对照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教育前后目标人群在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简称K-A-P)等方面的变化.结果通过营养教育,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知晓率从15.2%上升为91.9%,营养知识得分的良好率从16.4%上升到94.6%,对营养的态度良好率也从75.4%上升到85.8%,某些饮食行为如早餐的品种及饮奶的人数等都有了一些改变.结论营养教育对提高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变他们不良的饮食行为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丽云;翟凤英;李丹;常素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学生体育运动创伤201例病例分析

    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体育运动创伤的发病状况,为今后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体育运动时,受伤后来门诊就诊的病例,由医师详细询问病史及检查,并及时登记,统一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踝部发生的创伤病例数占首位,为23.88%,其次为足部,占18.91%.创伤方式以扭伤占首位,为53.23%,其次为撞伤,占32.34%.结论体育运动创伤,已成为在校学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应加强体育活动设施的建设及对学生自我保护常识的教育;在体育活动中,应强调注意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特别要注意对扭伤及撞伤的预防.

    作者:罗志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1 220名学生血清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

    目的为了解青少年血清脂蛋白[Lp(a)]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的变化.尽早发现青少年中血清高[Lp(a)]和高LDL-C潜在危险因素,以期有效地预防早发性心脑血管疾病.方法 Lp(a)采用酶免疫比浊法、LDL-C采用抗原抗体直接测定法.用HITACH 71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结果在1 220名被检学生中Lp(a)和LDL-C均在合适水平的占82%(1 027/1 220),11%的学生(134/1 220)Lp(a)>200 mg/L,5%(61/1 220)Lp(a)>300 mg/L,10%(124/1 220)LDL-C>2.85 mmol/L,5%(68/1 220)的学生LDL-C>3.4 mmol/L,4%(49/1 220)的学生Lp(a)>300 mg/L同时LDL-C>3.4 mmol/L.结论 Lp(a)和LDL-C被认为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若高Lp(a)和高LDL-C同时发生,其相对危险性可增加6倍.实验测得约17%的学生不同程度伴有血清Lp(a)或LDL-C含量升高.显示潜在的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性疾病的危险性,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作者:薛侃;朱萍;孙云;周宓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医疗保险是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立新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大势所趋.但对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目前尚无较为完善的措施,为了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学校特点的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福建农林大学根据学生的生活和身体机能素质的特点,从1988年开始试行对在校大学生集体投保了学生团体平安保险附加意外伤害保险.为适应学校招生制度和学生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的需要,从1995年开始,在原有的团体平安险附加意外伤害险的基础上,又加保了大病住院医疗险.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现介绍如下,以供探讨和完善.

    作者:何尔扬;黄有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某校医学生考试焦虑调查

    焦虑是人对外部事件或内在想法与感受的一种不愉快体验.引起焦虑的因素很多,对于大学生来说,主体活动是学习,因而考试是一项重大事件,常引起学生焦虑.为了解医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笔者于2001年1~3月对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作者:姚荣英;马儒林;戴中齐;王会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学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初探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性疾病之一.目前仍无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也无有效的疫苗.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个人观念、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当前,对艾滋病的控制措施主要是预防,因此宣传教育至关重要.在学校中加强青春期生殖卫生与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并通过学校辐射到家庭、社区,是全民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重要途径.

    作者:马迎华;张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高中女生畏惧体育课的心理成因与引导对策

    高中女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她们在体育课中常常处于被动的位置.升学带来的过重课业负担,使她们的心理压力日愈增大,担心体育运动会使本来就疲惫的身心更加疲惫,从而对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她们对体育课普遍怀有畏惧心理.本文试从分析心理成因入手,探索对高中女生进行心理引导和实施科学锻炼的对策.

    作者:凌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探讨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推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种有效、经济、方便的全新服务方式,在试点过程中显示勃勃生机,成为一种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服务模式[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科大)医院通过开展调查问询,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等系列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小萍;马恒芳;陈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嘉兴市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现状

    目的了解嘉兴市中小学生膳食结构与饮食行为现状,找出存在问题,为开展学校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问卷,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对嘉兴市2所中学、1所小学共854名中小学生进行早餐质量、中晚餐膳食结构与饮食行为调查.结果中小学生早餐营养质量好的仅占8.3%,差的占51.6%;午餐营养质量好的占24.1%,晚餐营养质量好的占31.7%;15.0%的学生平均每周不吃早餐2.4次,91.8%的学生平均每周吃零食5.4次,18.6%的学生饭前吃零食,32.7%的学生吃过零食后正餐食量明显减少,78.1%的学生有特别偏爱的食物,79.2%的学生有不喜欢吃的食物.结论学生与家长的营养教育亟需加强.

    作者:叶聚隆;周亚清;陆亚琦;王幼芬;冯素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南昌市中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

    龋齿是影响广大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它不仅在口腔局部形成病灶,而且还可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牙槽脓肿、颌骨骨髓炎等继发病.为了解南昌市学生龋齿患病情况,笔者于2000年10月进行了此项调查.

    作者:蒋玉兰;敖鑫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学生运动性晕厥的治疗

    运动性晕厥是指在剧烈运动时,由于大量血液分布于下肢等运动系统,造成头部血供减少而产生的一时性晕厥.患者可有头晕乏力、胸闷恶心等症状,常伴面色苍白,口唇、舌质淡白,脉洪数等特征,多见于中长跑等耐力性运动项目中或后.症状发生突然,但经处置和治疗后恢复也快.闽西职业大学1998、1999和2000年度3届校运动会中共有38位运动员发生运动性晕厥,现对其病理及治疗等作初步探讨.

    作者:滕乔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儿童乳牙龋病与头发锌含量的关系

    龋病是少年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龋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为了探讨儿童乳牙龋病与微量元素锌的相关性,笔者对邹城市实验小学学前班学生的头发锌元素含量与龋病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云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克拉玛依市中学生错牙合畸形调查

    为了解克拉玛依市汉族、维族学生错牙合畸形的患病情况,为错牙合畸形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克拉玛依市汉族、维吾尔族青少年2 320名进行了调查分析.

    作者:黄爱萍;杨新强;张留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龋齿对小学生营养状况的影响

    龋齿影响青少年学生食欲、咀嚼、消化和营养吸收,能够引发营养异常.然而现行的营养异常防治对策,鲜见提及龋齿因素[1-5].可能因为龋齿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未被重视所致.笔者于2000年10月选择龋发率高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藉此问题展开调查,力求为全面、合理地制定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杜韦(华夏);吕大广;陈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儿童1 800例肝脏体检超声图像分析

    通过较大样本人群的B型超声波检查,以了解儿童肝脏疾病的检出率,为超声检查和临床工作提供资料,笔者进行了本研究.

    作者:夏国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小学生预防近视干预效果观察

    有关资料表明,中小学生的视力从8~10岁(有遗传家族史的为8岁,无遗传家族史的为10岁[1])就已有下降的趋势,从14岁开始视力下降率明显上升,至15~18岁达到高峰.这除与13~14岁(生长发育突增期)是视力剧变期以及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等因素有关外[2],还与个人的用眼卫生习惯有关.现阶段所采用的预防视力下降的宣传资料和干预措施使中小学生被动、片面地接受,预防效果不佳.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有利于中小学生主动、全面地接受用眼卫生习惯的更好途径,从而得到更好的预防效果.

    作者:苗珍花;秦毅;张莲香;郭忠琴;杨学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某中等卫校学生考试焦虑及其相关因素

    目的对中等卫校学生考试焦虑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状态焦虑量表(SA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法对卫校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学生中考试焦虑确实存在,女生较之男生更易出现,且焦虑的产生与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密切相关,情绪稳定性差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但考试焦虑与学生的内外向没有明显关系.结论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学生考试焦虑.

    作者:刘宝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海南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目的了解海南特区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CL-90量表对小学生959名、初中生984名、高中生953名和大学生1 970名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4个学习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其次是大学生,第3是高中生,轻是小学生.结论应针对大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作者:肖少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济南市城乡部分初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

    儿童少年心理社会发展是机体遗传、气质和健康状况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家庭和亲子关系对儿童早期的心理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1].父母教养对子女心理发育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3].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查了128例济南市初中学生及108例农村初中学生,目的在于探讨城乡父母养育方式的异同点及对不同性别子女养育方式的差别.

    作者:王莉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