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龙;静进;黄娟;许虹;原清涛;冯桂芬;谢钻玲;郭金艳
学生的健康与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课题.笔者对莒南县1984~1999年16年间农村中小学生的死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学校卫生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李世伟;何丕山;杨庆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了解中小学生的意外伤害情况,探讨青少年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对永康市1998学年中小学生意外伤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作者:李炳雄;陈寿江;程梅月;胡正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蚌埠铁路地区中小学生现时营养状况,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采用现状调查法对蚌埠铁路地区7~18岁中小学生6 963名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并用身高标准体重法作出营养评价.结果蚌埠铁路地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低于1995年全国调查学生营养不良率平均水平,而肥胖率高于1995年全国平均水平.且营养不良率女生高于男生,中学生高于小学生;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小学生高于中学生.结论不良饮食和运动行为是影响中小学生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建议家长培养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
作者:曹雪玲;杜慧;王志华;郭广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特征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整群抽取合肥地区2所中学的1 902名高中学生进行近1年内危害健康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危害健康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伤害行为中,以骑车带人(61.7%)、去非游泳区游泳(17.7%)和认真考虑过自杀(17.1%)行为的发生率较高;不良生活方式中,吸烟率和饮酒率分别高达 52.3%和84.2%;59.0%的学生报告缺乏体育锻炼;5.7%的学生报告有不恰当控制体重行为.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尤其与中学生抑郁情绪有关.结论应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中学生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以防止或降低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生.
作者:苏虹;程慧;张秀军;朱越友;王敏;王计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壮族女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CL-90自评量表及自拟调查表对百色地区民族卫校459名女生进行测试.结果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国内女性常模(P<0.01);主要心理问题为强迫、人际关系、偏执、抑郁.多元回归结果提示,影响壮族女中专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对毕业后就业、家庭经济状况、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等5个因素.结论壮族女中专生应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作者:潘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校食堂也在不断走向社会化.为了解宜兴市城区学校食堂在不同经营模式下的餐饮具消毒状况,为卫生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1年5月对城区各学校食堂餐饮具消毒状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吴俊东;王骊;陈开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沈阳医学院于1999年开始招收视光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基础、公共课、眼科学、视光学等4大门类50余门课程,以培养视光学技术应用人才.但由于人们的偏见,认为验光师社会地位低,眼镜技师属于手工业者,致使考生不愿报考视光专业,或即使进入视光系,也是专业思想不稳定,心情烦闷,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为了解如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为此,我们对视光专业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调查.
作者:孙英梅;曾曦梅;石少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了解我市各中小学校饮用纯净水卫生状况,防止水源性疾病在学校发生,保证学生的饮水安全,我站于2001年5月~11月,对全市有饮用瓶装纯净水的学校进行了卫生指标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黄霞;孙桂清;程志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调查,探讨儿童肥胖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抽取肥胖儿及健康儿童各12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青少年健康与行为调查表>,调查两者的家庭、社会状况、生活习惯及心理行为特征.结果肥胖儿在反映体育行为、饮食行为、看电视时间、对肥胖的自我意识方面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不良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模式是导致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
作者:岳亿玲;张清华;刘素芹;李玉芹;路安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人类有28~32颗恒牙,之所以数目不定,是因为第三磨牙(也称智齿,以下简称M3)变异很大.M3是发育、萌出晚的牙齿,又是先天缺失多的牙齿.M3在萌出过程中常因空间不足而阻生,进而导致智齿冠周炎、龋齿、牙根吸收等并发症.所以,M3一直是青少年颌面生长发育中被关注的焦点.笔者拟就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续美如;吕冰峰;霍益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做好中小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方法采用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对辖区17 639名中小学生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并对不同年龄组的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小学生HBsAg阳性率为 2.19%,低于卫生部1995年在全国抽样调查结果(9.75%);男生HBsAg阳性率高于女生;各年龄组之间HBsAg阳性率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应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规范乙肝疫苗接种,加强HBsAg阳性学生的管理.
作者:杨本兴;周澍宇;李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了解汕头市中小学生饮水卫生状况,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普生;姜广胜;吴伟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眼病,也是学生常见病之一.人对沙眼的免疫力很低,往往会多次重复感染.沙眼到晚期,会导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为了解满洲里市中、小学生沙眼患病情况,我们于2000年9月对市直属11所中小学校的学生沙眼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戈成祺;信丽荣;刘文义;赵春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2000年玉林师范学院(前身是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的要求和规定,对该校大学生进行了体质与健康检测.本文以这次体质健康调查研究资料为依据,与1991年体质与健康研究资料对比,对玉林师范学院大学生10年来体质健康状况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评价,为进一步提高21世纪的大学生体质水平,以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张永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了掌握中小学生早餐状况,以便有目的地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提高学习效率,笔者于2001年5月对聊城市中小学生的早餐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宗万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单纯性肥胖儿童血中瘦素水平及其调控因子.方法检测42对10~12岁肥胖儿童血中瘦素(Leptin)及其调控因子胰岛素(Ins)、神经肽Y(NPY)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肥胖儿童血中Lepin含量[(9.33±2.14)ng/ml]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含量[(3.47±2.57)ng/ml](P<0.01),肥胖组Ins[(24.75±12.75)mIu/L]亦高于对照组[(19.19±6.39)mIu/L](P<0.05),肥胖组TNFα[(12.62±4.50)ng/ml]非常显著地低于对照组[(14.43±5.56)ng/ml](P<0.01),NPY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女性血中Leptin水平[(10.00±1.12)ng/ml]显著高于男生[(3.72±1.11)ng/ml](P<0.01),重度肥胖组Leptin水平(16.59ng/ml)高于轻度肥胖组(7.91ng/ml)(P<0.05).结论肥胖儿童血中Leptin含量升高;肥胖者体内Ins含量增加,NPY和TNFα产生减少与Leptin的调控有关.
作者:王家林;何敏;农清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的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和自编的背景情况问卷对317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适应能力商数(ADQ)≥115的占51.7%.父母文化程度与ADQ及认知因子呈正相关.父母对孩子独立性培养的态度对构成ADQ的3个因子有显著影响.结论提供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注重于培养而减少包办,有利于儿童良好适应行为的形成.
作者:卓秀慧;洪琦;邓锦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颇为严峻,据国家教育部对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影响学习与生活.在众多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中,个性特征越来越为各专家学者所关注.本文对医学本科生的个性特征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王梦龙;静进;黄娟;许虹;原清涛;冯桂芬;谢钻玲;郭金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自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教委和卫生部颁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来,盐城市学校卫生工作在市卫生局和市教委的领导下,经过专业人员的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跨入了全省先进行列,特别是农村学校卫生、学生常见病防治和学校卫生档案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居江苏省领先水平.省教委、省卫生厅及省卫生防疫站先后3次在盐城市召开现场会(研讨会),总结和交流盐城市学校卫生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作者:戴寿桂;孙中友;徐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高中生中开展艾滋病和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采用非等同比较组设计的研究方法,于2000年11月以两所重点中学的823名高中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并将其分为干预组、内对照组及外对照组.结果干预组在同伴教育后生殖健康和艾滋病知识的答对率比教育前提高,与内、外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而教育后内、外对照组提高不显著.教育后比教育前3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态度和安全性行为意向的均分均有所增加,但只有干预组教育前后对安全性行为意向均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中还显示高中男生和女生中性交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1.8%和0.2%.结论在高中生中开展艾滋病和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是有效而可行的.
作者:王燕玲;常春;钮文异;张红霞;孙昕(雨英);吕姿之;高源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