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SPOT-TB试验与PPD试验对结核病患者诊断价值相关性比较

荣兰香;马淑红;艾清;刘天明

关键词: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结核病患者, 诊断特异性,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 淋巴细胞, 结核分枝杆菌, 敏感性和特异性, 抗原刺激, 结核菌感染, 准确诊断, 诊断试验, 诊断价值, 严重危害, 实验技术, 人类健康, 结核杆菌, γ干扰素, 致病性, 细胞数, 类抗原
摘要:结核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全世界结核病每年发病830万人,死亡180万人.开展早期、快速、准确诊断结核病的实验技术十分重要.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是传统结核病辅助诊断试验,PPD是多种抗原混合物,卡介苗、环境中分枝杆菌及致病性结核分枝杆菌所共有,诊断特异性、敏感性较低.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是体内曾受到结核杆菌抗原刺激形成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遇到同类抗原ESAT-6和CFP-10时产生γ干扰素(IFN-γ),通过检测IFN-γ浓度反映释放IFN-γT淋巴细胞数目,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结核菌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2]、本研究对本院268例疑似结核病患者进行T.SPOT-TB试验和PPD试验进行比较,探讨两者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动态变化研究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2月-2012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7天内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即梗死组)48例,同期住院健康体检者(即对照组)30例.其中,梗死组按照时间(第1、2、3、5、7天)进行分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全部人群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分别比较各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并分析其在梗死不同时间水平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常规检测血常规.结果梗死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在第1天、第2天低于对照组,第5天、第7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第1-2天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较正常值显著异常升高,且中性粒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呈负性相关(相关系数r为-0.664,P<0.01).结论 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可以成为评估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脑缺血的非侵入性指标;Treg细胞可作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免疫稳态失衡和炎症反应的标志物之一.

    作者:金夕雅;王立波;赵云华;陈加俊;李媛冰;刘晓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

    目的 探讨凝血真空采血管和标本放置温度或时间对常规凝血4项检验的影响.方法 选择20名健康体检者,选择3种商品化的凝血真空采血管每人随机采集三管标本,及时低温离心分离血浆和检测.BD组凝血真空采血管检测结果分别与另两组检测结果作配对比较;将BD组血浆分装于冰箱和室温下保存,在2 h、4 h、8 h后上机检测,所得结果与即时检测结果作配对比较.结果①国产A组的PT、APTT 、FIB 、TT结果与BD组结果无差异P>0.05,国产B组的PT、APTT 、FIB 结果与BD组无差异P>0.05,国产B组的TT结果低于BD组结果P<0.05.②冰箱保存血浆8 h后APTT和TT的检测结果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室温保存血浆4 h后TT的检测结果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8 h后PT、APTT的检测结果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冰箱和室温保存后的FIB检测结果与即时检测结果差异(P>0.05).结论 ①由于凝血真空采血管厂家不同,质量有差异,对检测结果会产生影响,建议根据医院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凝血真空采血管;②凝血标本采集后应控制在2 h内完成检测,建议不超过4 h,应制定实验室凝血检测影响临床决策的界限.

    作者:沈伟;杨炼;罗德幸;向玉林;吴明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多站式考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考试中的应用

    21世纪科学知识迅猛发展,高素质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1].高等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实践实验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2].基础医学实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改革的基础上积累长期的实验教学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强化医学基础教学质量监空力度,提高基础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自2009年开始,教研室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期末考试中,增加实验技能操作考试内容,采取多站式考试方法,该考试方法客观,可信、全面、公平评价学生的技能操作,拓展学生的思维,反映学生真实操作水平,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曲成刚;李晓梅;陆艳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乳腺MR动态增强技术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回顾性比较单一动态增强(DCE-MRI)技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患者MR资料.分析病变的增强表现和DWI的信号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作统计学分析,评价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DCE-MRI恶性病灶检出率为95.4%.DWI恶性病灶检出率为86.4%.DCE-MRI及DWI联合应用恶性病灶检出率为100%.单纯TIC、ADC值及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2.7%,72.7%,86.4%;特异性为75%,83.3%,89.1%;准确性为73.9%,81.8%,91.3%;阳性预测值72.7%,80%,90.5%.结论 DCE-MRI及DWI联合成像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TIC结合ADC值较单一检查方法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评价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合保;赵向荣;李保卫;刘武杰;刘晓亮;张黎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BNP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估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10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并绘制出血浆BNP的工作特征(ROC)曲线,找出诊断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佳临界点.结果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急性脑梗死组(P<0.01)及正常组(P<0.01);BNP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界点为299 pg/mL,此时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83.5%,ROC曲线下的面积是0.888.结论 血清BNP是一个判断急性脑梗死是否合并心力衰竭较为可靠的诊断指标.

    作者:杜月菊;吕翠环;马玉腾;李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肋缘下多点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胃癌开腹手术中的应用

    腹模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Dlane,TAP)阻滞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术中及术后患者阿片类药物的用量,而且对于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和术后患者的镇痛都非常有效.外科开腹手术的疼痛主要来自腹壁切口TAP阻滞能够有效阻滞腹壁前侧的感觉神经,临床上镇痛效果满意.传统阻滞方法以Petit三角作为进针点进行盲穿,这种方法适用于下腹部手术,并且易出现穿刺失败的并发症.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在Hebard[1]等肋缘下TAP阻滞的基础上进行双侧多点阻滞,对其在胃癌开腹手术的镇痛效果进行初步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莉;李凯;李龙云;李仔男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EML4-ALK融合基因的研究进展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肺癌已居恶性肿瘤死亡率之首,每年死于肺癌的患者超过100万人[1],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尽管含铂的双药化疗在肺癌中的地位已经确立,但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仍差强人意,化疗已达到其疗效平台.以EGFR基因突变为靶点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标志着肺癌的治疗已进入了个体化的时代[2-4],为NSCLC的治疗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大约20%的恶性疾病是由染色体易位导致,通常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发现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检测手段的进步,证实在实体瘤中同样存在融合基因.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EML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的发现第一次证实了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基因融合[5],作为一个新的癌基因参与NSCLC的发生过程[6].本文就EML4-ALK分子结构特点及亚型、临床特征、EML4-ALK阳性的NSCLC患者应用ALK抑制剂的疗效及预后、ALK抑制剂耐药机制、患者的选择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杨杨;干惠珠;卢振霞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血清S100β蛋白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检测意义观察

    血清S100β蛋白可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和雪旺细胞中,属于钙结合蛋白.血清S100β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影响着细胞的分化增殖等[1,2].在脑损伤的早期,神经细胞受损后,S100β蛋白会大量被释放进入血液,能够被检测出来,被认为是脑损害的重要特异性生化标志物之一.本文观察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改变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作者:郭政次;曾捷;廖泰全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诊断评估中的应用

    妊娠晚期因血压增高而产生的一系列眼底症状与血压有关,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临床特点是高血压、水肿与蛋白尿.眼底改变与高血压紧密相关.表现为视网膜动脉痉挛性收缩.多见于视盘附近的小动脉支,并可进展为普遍性狭窄,当达到严重程度时,可引起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或视盘视网膜病变.少数患者还可发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通常发生在妊娠后3个月,90%的患者发生在妊娠第9个月.眼底改变发生率高,约有50%-80%患者有眼底改变.

    作者:傅宏;姜红;王梗;段慧静;黎国英;刘文波;张晶旭;闫东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转录因子Sox2在人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观察干细胞转录因子Sox2在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情况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的相关性,探讨Sox2在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已确诊的不同类型肺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肺组织病理标本中Sox2的表达水平.结果Sox2蛋白在肺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9%,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为4.5%,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为70%,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Sox2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Sox2在鳞癌中高表达,在腺癌中几乎不表达,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李景贺;王丽萍;金立方;贾姣源;耿嘉男;马忠森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1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生物学特性MMPs产生于正常组织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胸腺细胞等) 和肿瘤细胞中,以前酶形式分泌,具有高度的同源性,迄今为止共发现有23种之多[1].根据其结构及作用底物的特异性分为5类:①胶原酶:包括间质胶原酶(MMP-1),中性粒细胞胶原酶(MMP-8)和3型胶原酶(MMP-13),分别降解Ⅰ、Ⅱ、Ⅲ型胶原.②明胶酶:亦称其为Ⅳ型胶原酶,主要降解包括明胶酶A(MMP-2)和明胶酶B(MMP-9)的明胶以及Ⅳ、Ⅴ、Ⅶ、Ⅸ和Ⅹ型胶原.③基质降解素:包括间质溶素1(MMP-3)、2(MMP-10)、3(MMP-11)和基质溶解因子(MMP-7).可降解弹性纤维、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等基质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的核心蛋白.④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这类具有跨膜区域的MMP可以催化明胶酶A的活性,并降解多种ECM,同时可以在缺失纤维蛋白溶酶的情况下发挥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⑤其他:包括MMP-18、MMP-19、MMP-20、MMP-23等,其作用底物尚不明确.

    作者:张波;李航;杨永生;张学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CT、MRI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运用价值分析

    目的 对CT和MRI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运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患者中选取56例作为研究对象,共88髋,年龄均在31-57岁之间,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两侧髋关节的CT和MRI检查,以ARCO法分期为标准,比较两者定性诊断敏感度和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以及早期影像学.结果CT和MRI对ANFH的识别与诊断都有准确的效果,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MRI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达到了100%,远高于CT的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 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ANFH早期诊断中,MRI较CT更敏感且更为准确,因此ANFH早期诊断中MRI较CT具有更高的运用价值.

    作者:任勇;母其文;陈世孝;张福洲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快速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提高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

    人类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或炎症因素刺激而产生的.在机体感染和组织损伤时血浆浓度快速,急剧升高.炎症开始后6-12 h可被检测到.CRP可以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从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2].在传统的临床诊断中我们常规单独检测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及感染程度,但是由于在临床治疗中,部分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不能排除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导致在治疗上的偏差,从而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本文通过对200例呼吸道感染的小儿末梢血CRP的快速检测联合小儿末梢血常规结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RP联合血常规检测,使临床医生对小儿感染程度及其呼吸道病原体做出明确诊断,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及其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作者:徐爽;庄金宝;艾清;董大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念珠菌性泌尿系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随着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各种侵袭性诊疗技术的不断增加,继发性真菌感染的患者比例增加,特别是在中老年患者及免疫抑制人群,念珠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较为常见[1].本研究对我院近四年急、慢性尿路感染患者中分离念珠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丹;魏洪涛;吕忠文;段穷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血浆B 型脑钠肽水平的检测意义

    目的 探讨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血浆B 型脑钠肽水平的检测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共106例,根据心功能改变情况分为心功能正常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或Ⅳ级组,同时选择同期到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选对象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B型脑钠肽水平.结果甲亢心功能正常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或Ⅳ级组患者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B型脑钠肽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或Ⅳ级组患者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B型脑钠肽水平分别高于心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Ⅲ或Ⅳ级组患者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B型脑钠肽水平分别高于心功能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亢患者血浆B 型脑钠肽水平的检测有助于了解此类患者心功能情况,有利于甲亢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检测意义.

    作者:张令晖;张胜利;胡菊萍;肖金华;严兆丹;陶冬青;周红燕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氟比洛芬酯配合舒芬太尼镇痛泵对老年髋关节置换病人术后运动性疼痛的影响

    目的 探究氟比洛芬酯配合舒芬太尼镇痛泵对老年髋关节置换病人术后运动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60例,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30例,两组病人均使用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泵,术后静息无痛,入ICU2小时后,开始运动试验.实验前30 min,Ⅰ组静脉缓慢滴注氟比洛芬酯50 mg,Ⅱ组静注生理盐水10 ml,观察并记录患者运动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及监测开始输注氟比洛芬酯(T1)、输注后10 min(T2)、20 min(T3)、运动前(T4)、后(T5)5个时点的SP、DP、HR、SpO2.结果病人运动后Ⅰ组和Ⅱ组VAS评分差异明显(P<0.05);Ramsay镇静评分无差异(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HR在T3、T4、T5时点明显升高(P<0.05);SP、DP在T5时点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的SpO2无明显变化.结论 氟比洛芬酯配合舒芬太尼镇痛泵能够良好的控制老年髋关节置换病人术后运动性疼痛.

    作者:李琳琳;柏晓漫;陈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不仅可以作为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双重激活的主要指标,也是继发性纤溶亢进敏感的重要指标.目前,已有研究认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白血病细胞中的异常促凝物质不仅可能会引起促凝和导致凝血活性的增高,还可能会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通过检测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D-二聚体含量,分析其化疗前后的差异,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董大鹏;徐爽;艾清;袁宝山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分型及临床分析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获得性疾病[1],其获得过程通常是由患者自身的抗体和补体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红细胞造血功能缺失,从而引发的溶血性贫血.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人们往往会忽视自己身体的营养状况,个人身体体质大不如前,导致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逐年增多.在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过程中,医学界逐渐引进现代科学技术,采取抗血清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得到了医学界普遍认可.根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疗效以及预后和患者自身带有的抗体类型和基本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利用广谱抗人球蛋白血清、单特异性抗体IgG、抗C3抗血清这3种抗血清[2,3],注射到病人体内,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的临床试验,再结合相关溶血性贫血的理论对注射3种抗血清的患者做进一步的治疗.本次临床试验,对我院34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实验室指标分析,并根据临床治疗结果,探讨该方法的治疗意义,具体报道方案如下.

    作者:汪克朗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MRI与CT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多发性脑梗死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发病后会出现瘫痪、感觉与语言障碍,甚至出现痴呆,好发于50-60岁的男性.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临床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临床研究发现,造成多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准确诊断脑梗死的有关信息对该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对于该病有效的诊断方法就是进行MRI 和CT 检查[2].本研究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CT 和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两种方法对该病检测的优缺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望洲;张燕;陈亮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PICC的方法及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方法及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信息.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2年3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PICC的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我院采用传统方法进行PICC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76,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对照组的7.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4679,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引导PICC临床效果满意,具有置管成功率高、安全性好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王乐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