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与果糖胺研究

陆寒茵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患者, 血糖水平, 糖尿病诊断, 精神科病人,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血清果糖胺, 公共卫生问题, 现报告如下, 糖尿病病例, 检测方法学, 早期预防, 血糖浓度, 酶促反应, 临床应用, 临床生化, 检查项目, 干预治疗, 衍生物, 血管病, 肾衰竭
摘要:近年来,随着精神科病人伴发糖尿病病例的增多,如何对精神科病人的糖尿病的早期预防、监测及干预治疗则成为笔者关注和研究的方向.众所周知,糖尿病因易使病人产生失明、肾衰竭及血管病等长期并发症,甚至造成病人死亡,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1].可喜的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已经广泛使用,临床生化检测方法学也日趋成熟,糖尿病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也日渐增多[2,3].其中之一的血清果糖胺(Fractosamine,FTM),作为一种衍生物,存在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以非酶促反应中,能将近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表现出来.我们以此为依据,对不同组别的患者进行血清FTM及血糖浓度结果加以比较,以期加深对果糖胺的认识,探讨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意义,能指导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Survivin、Ki-67核抗原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意义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Ki-67核抗原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宫颈癌,7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28例,CINⅡ23例,CINⅢ27例)及12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urvivin、Ki-67的表达水平.结果 Survivin、Ki-67核抗原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依次递增,Ki-67核抗原的表达随Survivin表达增加而上升,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Survivin、Ki-67核抗原在宫颈癌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凋亡抑制和增殖能力增强有关.

    作者:田琦;吕胜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5'-NT、ADA、GGT在鉴别黄疸类型诊断中的意义

    5′-NT在肝脏中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在肝胆系统发生病变时,其释放的5′-NT经胆汁酸处理,去垢后释放入血,使血清中5′-NT活性增高,故其在胆道疾病中的升高比在肝脏疾病中显著.ALP、GGT一般作为传统胆汁郁积标记酶应用于临床诊断.

    作者:刘体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Survivin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宫颈癌的发生是多基因损伤的复杂过程,它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的突变和抗凋亡基因过表达有密切的关系,Survivin是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其在宫颈癌组织中的再激活和异常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其在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瑛坚;李胜;王立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应用异舒吉对改善患者血液透析质量的临床观察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目前终末期肾衰竭应用广泛且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但尿毒症后期的血透患者普遍存在心肌间质纤维化、左室肥厚、冠状动脉储备能力降低等情况.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被迫终止透析的情况屡有发生.由于我国经济条件限制,对于不能进行每日短时血液透析(DHD)的患者,我们在透析时给予微量泵泵入异舒吉,以期改善患者的透析质量.

    作者:王颜;胡宇华;张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C-反应蛋白及肺功能指标检测对哮喘患者的诊断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阶段哮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到2010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哮喘患者和25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哮喘不同时期及对照组的血清CRP、肺功相关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数(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进一步观察不同病情哮喘患者血清CRP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个哮喘组CRP明显升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持续期、缓解期和对照组比较,急性发作期哮喘组血清CRP、WBC及PaCO2均明显增高,急性发作期哮喘组FEV1%、FEV1/FVC%及PaO2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哮喘患者,合并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者、合并细菌感染者血清CRP、WBC明显高于单纯哮喘者,互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合并细菌感染者血清CRP表达高.结论 血清CRP结合肺功能检测可作为判断哮喘患者病情的一个比较重要指标,有助于哮的诊断,值得推广.

    作者:王新荣;赵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DNA倍体检测与妇科肿瘤的关系

    细胞异常增殖是肿瘤细胞的特性,细胞DNA含量不仅能敏感地反映细胞代谢异常,而且通过DNA倍体分析,细胞周期各时期比率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细胞生物学行为,从而有助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作者:马哲;马淳;张雪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甲状腺相关眼病眶组织中细胞因子的表达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常见的眼眶疾病,是一类与Grave病密切相关的自身免疫紊乱.尽管确切自身免疫抗原尚不明确,典型的组织学特点为:眼外肌(EM)和眼眶脂肪(OF)的淋巴细胞浸润、眼外肌的增粗及眼眶脂肪体积的增加.[1]临床上,TAO被分为两种类型:TAO伴随明显的眼肌增粗,复视或视觉障碍;另一种不伴有眼外肌的增粗,通常和眼眶脂肪体积增加所致的突眼有关.尽管两种情况的免疫学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和遗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吸烟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对其病因和精确发病机制的研究的深入,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TAO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分子,在TAO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导致TAO的发生或发展:包括刺激眼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泌大量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2],促进细胞间黏附分子( intercellularadhesion molecule,ICAM)的表达上调,促进氧自由基的产生,促进前列腺素E2的生成,以及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促使TAO的发病.

    作者:骆立夫;杨凤娟;王洁;崔极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实验诊断学PBL教学实践研究及体会

    实验诊断学( Laboratory Diagnosis) 是诊断学的一部分, 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过渡的桥梁课程之一.实验诊断学的任务是将临床检验所提供的检验信息, 通过医师的综合分析, 科学地应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观察、预后判断及疾病预防等,也称为临床检验诊断学[1].由于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检验医学逐步实现仪器化、自动化和标准化[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渗透,检验项目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检验项目被人们熟知,同时由于人们对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和卫生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临床医生对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因此,实验诊断学在医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3].

    作者:梁玉芳;赵燕田;翟玉华;赵书弘;周睿;马怀安;陈文明;王清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早期胃癌内镜表现特点与诊断分析

    我国胃癌发病率非常高,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早期胃癌(EGC)的症状不典型,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多为晚期胃癌.因此,警惕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对于避免延误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胃癌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是EGC诊断率的提高.本研究收集并回顾分析我院近4年间经外科手术和内镜下切除病理证实84例EGC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EGC内镜表现特点和病理特点,以期增强临床医师和消化内镜医师对EGC的了解.

    作者:沈剑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部应变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而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其危险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初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受力后的形变特点,探讨该项技术在评价斑块力学状态方面的应用价值.

    作者:冯海艳;乔锋利;杨冬艳;宋军;孙大军;王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009年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肿瘤疾病诊疗技术的提高,临床广泛使用放化疗、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侵袭性诊疗,使得肿瘤患者机体受到损伤,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各种感染.由于大多数患者临床感染症状不典型,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因此调查临床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现对我院2009年分离病原菌情况和耐药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孙洪华;马维娜;野丽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性分析

    肝脏是人体多种激素降解、排泄、转化的重要器官,也是甲状腺激素代谢、转化和排泄的重要器官,在甲状腺激素的代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肝脏发生疾病时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也会发生变化.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是临床常见慢性进行性疾病.我们通过观察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变化,对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性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岳晓蓉;何秀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长春市健康女童性激素水平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居儿童内分泌疾病第二位,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少儿内分泌疾病.女孩性早熟较男孩高4-5倍.性早熟不仅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并可使乳腺癌的发病率提高[1].性激素水平测定值是儿童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故确定性激素水平的正常值具有重要意义[2].由于儿童体内的性激素水平很低,传统的检测方法很难检测正常儿童的激素水平含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及遗传背景其正常值也有差异很大.迄今为止,国内外很少有关于儿童激素水平含量参考值的报道.

    作者:张晓威;王晶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造影剂在MRI应用进展

    近年来,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已有广泛的体内应用:如磁共振成像,细胞标记、干细胞祖细胞示踪及组织修复,肿瘤生物探针检测,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测等方面,本文综述了USPIO的化学合成、表面修饰以及它们的生物医学应用进展.

    作者:于莉莉;庄家琪;张惠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闭合性长骨骨折及指导手法复位的超声诊断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地震、车祸、外伤应急事件的增多.导致在突发事件中患者出现骨折而不能及时作出诊断,从而不能获得及时的治疗而影响患者的恢复[1].如果医务工作者现场在应急现场对闭合性长骨骨折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手法复位,能够避免在长距离搬动、转送患者途中出现继发性损伤[2].骨折的诊断以往主要依靠X线诊断,通常情况下急现场缺乏X线等设备,而X线检查设备受环境及道路及不便于移动[3].随着高频超声和超声分辨率的提高,超声检查在骨折的确诊和手法复位发挥越来越大的功能.本文分析了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应急事件中37例闭合性长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便携式超声诊断仪诊断长骨骨折并指导手法复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向斌;朱文斌;董遵伟;刘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椎管内结核的MRI诊断

    椎管内结核包括脊髓结核和脊膜结核,近年来椎管内结核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早期诊断对椎管内结核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有明显影响,但椎管内结核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笔者搜集26例椎管内结核病例,分析其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韩东梅;许国宇;敖国昆;乔远罡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清多肽图技术在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应用

    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是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复发的根源.目前尚缺乏一种无创、省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血清学评价方法.我们利用磁珠分离和MALDI-TOF-MS检测的血清多肽图分析技术,对AL及健康者进行血清多肽的分析,观察AL特异性多肽在初发及治疗后缓解患者的血清样本中的变化趋势,探讨血清多肽图技术在AL MRD监测中的作用.

    作者:崔久嵬;梁婷婷;宋伟;李薇;王冠军;王娜;张学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损害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过敏性紫癜是儿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的小血管炎,除皮肤的紫癜外,可以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其中肾脏受累,引起紫癜肾炎常见,同时也成为病情迁延不愈的主要因素.紫癜肾炎常发生在病程第2~8周,但其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预见,目前还不清楚.尿NAG是一种溶酶体水解酶,主要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是肾小管受损的标志物,我们就过敏性紫癜患儿在出现紫癜性肾炎前的临床表现、皮肤紫癜持续的时间、关节症状出现与否、消化道出血存在与否及尿常规检查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进行了检测,现总结如下.

    作者:夏沫;王吉;张思瑾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多重PCR在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现在全球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食源性疾病排在首位,其主要原因是食品污染,主要病原菌有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1].因此,为了快速的、有效地检测出病原菌,减少或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临床工作者和检疫部门研究出效率更高的多重PCR检测法.多重PCR检测法是一种更优于PCR的特殊技术,在同一体系中可以加入多种引物,并对多个待检基因进行扩增,检测多种病原体也只需一次PCR反应,因此,在鉴别诊断混合感染时多重PCR技术具有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率的优势[2].本文中,我们就多重PCR在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并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咏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与果糖胺研究

    近年来,随着精神科病人伴发糖尿病病例的增多,如何对精神科病人的糖尿病的早期预防、监测及干预治疗则成为笔者关注和研究的方向.众所周知,糖尿病因易使病人产生失明、肾衰竭及血管病等长期并发症,甚至造成病人死亡,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1].可喜的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已经广泛使用,临床生化检测方法学也日趋成熟,糖尿病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也日渐增多[2,3].其中之一的血清果糖胺(Fractosamine,FTM),作为一种衍生物,存在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以非酶促反应中,能将近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表现出来.我们以此为依据,对不同组别的患者进行血清FTM及血糖浓度结果加以比较,以期加深对果糖胺的认识,探讨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意义,能指导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寒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