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张健;韩萍;邵清;纪冬;陈国凤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MDCT)在主动脉缩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54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男性107例,女性47例,年龄20天-60岁,平均3.3岁,均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77例经手术证实CoA病例中,超声心动图检查55例明确诊断,5例诊断可疑,17例漏诊,准确率为77.9%(60/77),MDCT均明确诊断,准确率为100%(77/77).154例主动脉缩窄患者中,单纯型44例(28.6%),复杂婴儿型95例(61.7%),复杂不典型型15例(9.7%);其中局限性缩窄91例(59.1%),管性缩窄63例(40.9%),3种类型的CoA在年龄分布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K-W统计值为22.9,P<0.001).MDCT测量窄处内径与主肺动脉水平升主动脉内径比值R为0.29±0.13.结论 CTA能够全面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类型、范围程度及伴随畸形,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作者:王小红;亓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原癌基因(C-erbB-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肿瘤中的表达,研究其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实质组织中EGFR、C-erbB-2、PCNA的表达,与15例正常胃组织相对照,并对三者的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三者在胃癌检验中的作用和价值.结果 EGFR、C-erbB-2和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EGFR与C-erbB-2蛋白的高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PCNA的标记指数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均呈现正相关,P<0.05,而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EGFR、C-erbB-2和PCNA的高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及恶性进展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胃癌恶性程度的重要方法,可能对胃癌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马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即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其患病率高且呈逐渐上升趋势,还可能诱发鼻窦炎、中耳炎、哮喘、结膜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明确变应原对AR的预防和诊治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主要变应原种类有一定差异.为了解吉林市(地区)AR患者的变应原情况,对我院205例拟诊为AR患者进行常见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 skin prick test,SPT),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晓燕;王琪;郭喜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大肠癌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大肠癌新发例,49.2万人死于大肠癌[1].近年来,大肠癌的诊断及综合治疗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大肠癌复杂的发病机制需要继续不断的研究.肿瘤蛋白质组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科学,随着技术的不同完善,在临床研究中越受青睐,应用越来越广.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中的重要方法二维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探讨Dukes B期大肠癌与癌旁正常组织的蛋白质的差异性,为进一步研究大肠癌的病因、机制、转移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张照红;姚嵩梅;何成彦;张耀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过敏性紫癜是儿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的小血管炎,除皮肤的紫癜外,可以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其中肾脏受累,引起紫癜肾炎常见,同时也成为病情迁延不愈的主要因素.紫癜肾炎常发生在病程第2~8周,但其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预见,目前还不清楚.尿NAG是一种溶酶体水解酶,主要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是肾小管受损的标志物,我们就过敏性紫癜患儿在出现紫癜性肾炎前的临床表现、皮肤紫癜持续的时间、关节症状出现与否、消化道出血存在与否及尿常规检查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进行了检测,现总结如下.
作者:夏沫;王吉;张思瑾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现在全球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食源性疾病排在首位,其主要原因是食品污染,主要病原菌有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1].因此,为了快速的、有效地检测出病原菌,减少或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临床工作者和检疫部门研究出效率更高的多重PCR检测法.多重PCR检测法是一种更优于PCR的特殊技术,在同一体系中可以加入多种引物,并对多个待检基因进行扩增,检测多种病原体也只需一次PCR反应,因此,在鉴别诊断混合感染时多重PCR技术具有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率的优势[2].本文中,我们就多重PCR在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并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咏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人体的纤溶系统中,纤溶酶的转化主要依赖于血浆游离的t-PA 和PAI的活性.t-PA 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能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同时特异性的结合于纤维蛋白凝块上,加强纤溶效应.PAI 是t-PA 的抑制物,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与血小板等均能合成PAI.血小板是PAI重要的储存库.正常情况下t-PA与PAI21 处在动态平衡状态,两者对人体纤溶系统的调节起着保护血管的完整性和畅通血管通道的作用,一旦其平衡失调,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许多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t-PA 和PAI21 活性有明显改变,而对于不同梗死面积t-PA、PAI是否随之改变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的t-PA、PAI测定,了解其与脑梗死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t-PA、PAI是否对临床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大小有评估作用以及对治疗的指导作用.头颅核磁共振弥散像,能精确呈现急性梗死灶部位及大小,排除陈旧病灶干扰,以其为依据,准确度大大提高.分别研究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以及梗死组之间差异,了解三者与急性脑梗死以及梗死面积之间的关系.
作者:纪蒙;胡文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白血病多合并多脏器损害,肺部侵犯非常多见,且易误诊为肺部感染性疾病.白血病肺部侵润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Maile等[1]报道在因白血病死亡的病例中,尸检肺部有白血病细胞侵润的在24%-64%.临床工作中,因其白血病病人免疫力低下,容易合并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白血病病人合并肺部侵润,症状多较轻微,所以白血病肺部侵润容易被医生所忽略或误诊.如何尽早发现和正确诊断白血病合并肺侵润,目前白血病肺部浸润的CT表现国内相关的研究较少,高分辨率CT(HRCT)在显示肺内病变上明显优于的X线胸片及普通的肺部CT扫描,它可以清晰显示4-5级支气管及其周围的结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白血病肺部浸润的患者肺部CT资料,分析白血病肺部浸润的HRCT的表现,评价HRCT对白血病肺浸润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
作者:范宝岩;陈亮;朱万安;许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椎管内结核包括脊髓结核和脊膜结核,近年来椎管内结核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早期诊断对椎管内结核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有明显影响,但椎管内结核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笔者搜集26例椎管内结核病例,分析其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韩东梅;许国宇;敖国昆;乔远罡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笔者尝试在心电图实习课教学过程中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AL) 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刘晓红;刘福贤;刘立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5′-NT在肝脏中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在肝胆系统发生病变时,其释放的5′-NT经胆汁酸处理,去垢后释放入血,使血清中5′-NT活性增高,故其在胆道疾病中的升高比在肝脏疾病中显著.ALP、GGT一般作为传统胆汁郁积标记酶应用于临床诊断.
作者:刘体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肿瘤增殖活性的检测对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预见其生物学活性,评估预后及选择适当的治疗措施很重要,Ki-67是一种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核抗原,存在于细胞周期G1 后期、S、G2、M期,是应用广泛的增殖细胞标记之一.CyclinB1已有报道多种肿瘤都出现高表达,促进生长控制的缺失,肿瘤的进展,且不同程度的与其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系[1].有学者认为CyclinB1过表达可能是肿瘤发生中较早的分子事件[2].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脑胶质瘤中的CyclinB1的表达,并与传统的Ki-67指标作相关性分析,探讨它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中的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韩影;刁文卓;陈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前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动杆菌在医院感染中分离率逐渐增加,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常见,此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毒力较低为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广泛应用,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并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现对我院2007年9月-2010年9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364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调查分析,了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状况、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王文龙;朱华;刘晓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及土壤当中,该菌在医院环境中分布很广并且可以长期存活,极易造成危重患者的感染,因此该菌是医院感染中较为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尤其是在ICU患者呼吸道感染中为常见.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离率逐年上升,同时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该菌对目前临床常用的广谱抗生素耐药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明显增加,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为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1,2].为了解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现状及趋势,本研究对本地区两家医院近3年共735株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秀;段穷;李威;徐雪松;何成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人前列腺癌转移相关蛋白结合短肽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为进一步探讨前列腺癌的可能转移机制提供实验证据,为该短肽在前列腺癌抗肿瘤导向治疗的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探讨该短肽在未来临床应用的潜能.方法 收集尸检标本12例,含正常人体组织16种,前列腺活检标本11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系统地鉴定此特异性短肽在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分布以及在前列腺增生时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人前列腺癌细胞转移相关蛋白的特异性结合短肽与被覆上皮、肌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无结合;与大多数腺上皮无结合,但与胰岛细胞亲和阳性率为50%、胃底腺壁细胞亲和阳性率为60%;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时无表达,但在PC-3M细胞膜上有阳性表达.结论 该短肽可与前列腺癌细胞表面特异性蛋白结合,而与大部分人体正常组织无结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证明该短肽具有临床应用的潜能.
作者:胡金秋;李伟;张丽红;张国荣;刘志晶;董欣洁;张玉辉;李一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常见的眼眶疾病,是一类与Grave病密切相关的自身免疫紊乱.尽管确切自身免疫抗原尚不明确,典型的组织学特点为:眼外肌(EM)和眼眶脂肪(OF)的淋巴细胞浸润、眼外肌的增粗及眼眶脂肪体积的增加.[1]临床上,TAO被分为两种类型:TAO伴随明显的眼肌增粗,复视或视觉障碍;另一种不伴有眼外肌的增粗,通常和眼眶脂肪体积增加所致的突眼有关.尽管两种情况的免疫学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和遗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吸烟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对其病因和精确发病机制的研究的深入,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TAO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分子,在TAO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导致TAO的发生或发展:包括刺激眼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泌大量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2],促进细胞间黏附分子( intercellularadhesion molecule,ICAM)的表达上调,促进氧自由基的产生,促进前列腺素E2的生成,以及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促使TAO的发病.
作者:骆立夫;杨凤娟;王洁;崔极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相关指标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45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甲状腺功能、血脂、血尿酸、纤维蛋白原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脂、血尿酸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颈动脉中膜内层增厚程度也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是甲状腺功能减低的前期阶段,患者血清血脂、血尿酸及纤维蛋白原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显著升高,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或定期随访是有必要的.
作者:杨春江;涂群飞;余磊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妊娠是妇女的特有的一段生理过程,由于胚胎及胎儿生长的需要,孕妇体内各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临产孕妇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指标,可了解临产孕妇体内凝血状况,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及防治DIC发生有重要意义.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艳;金映川;王阳;怀淑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肿瘤不仅是增殖和分化异常的疾病,同时也是凋亡异常的疾病,肿瘤常表现出细胞增生亢进及凋亡减少.Fas/FasL系统是凋亡相关基因[1,2].Fas,又名CD95或APO-1,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家族.人Fas基因定位于第10号染色体长臂2区(10q24.1),包含8个内含子和9个外显子.Fas配体(Fasl),又称CD95L,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成员,人Fas L基因定位于第1号染色体长臂2区3带(1q23),包含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Fas/FasL系统在肿瘤免疫监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Fas/FasL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as/FasL系统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作者:张妍;张文颖;周玲;王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我国胃癌发病率非常高,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早期胃癌(EGC)的症状不典型,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多为晚期胃癌.因此,警惕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对于避免延误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胃癌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是EGC诊断率的提高.本研究收集并回顾分析我院近4年间经外科手术和内镜下切除病理证实84例EGC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EGC内镜表现特点和病理特点,以期增强临床医师和消化内镜医师对EGC的了解.
作者:沈剑钦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