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亲环素A蛋白水平与脑胶质瘤预后相关性研究

韩学哲;赵刚;刘兴吉;丁艳;金成洙;徐松柏

关键词:亲环素A, 脑胶质瘤缺氧,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亲环素A(Cydophilin A,CypA)蛋白表达与胶质瘤预后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不同病理级别人脑胶质细胞瘤标本45例和正常脑组织10例中cypA蛋白表达情况,并将结果与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正常脑组织CypA蛋白表达阴性,脑胶质瘤中CypA蛋白总阳性表达率为60%(27/45),其强阳性表达11例(24.4%),中度阳性表达7例(15.6%),弱阳性表达9例(20.0%),阴性表达18例(40.0%),胶质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合随访结果提示,患者生存时间与CypA蛋白表达强度呈负相关(r=-0.864,P<0.01);复发性脑胶质瘤中CypA蛋白阳性表达率(90.9%)明显高于初发性脑胶质瘤表达率(50.0%)(P<0.05).结论 CypA蛋白表达与胶质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脑胶质瘤预后的指标.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对提高实验诊断学教学质量的点滴思考

    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是医生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诊断、治疗和预防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1].实验诊断学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学科,是联系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桥梁和纽带.实验诊断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方面一直存在很多争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实验诊断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作者:褚春民;陈牧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全身发作性癫痫患儿血浆中CK-BB和S-100β蛋白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癫痫发作所致脑组织损伤,是目前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癫痫发作导致脑损伤已被证明[1].特异的生化指标CK-BB和S-100β蛋白升高程度与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可以快速反映和评价脑损伤的程度[2].本研究将揭示全身发作性癫痫发作以后血浆中CK-BB含量的变化及意义,以及和血浆S-100β蛋白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作者:董竞梅;郝艳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两种抗生素骨水泥物理和力学性能及洗提特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庆大霉素或万古霉素加入骨水泥后,其对骨水泥力学和物理特性的影响及其体外释放情况,用于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在40克骨水泥中分别加入庆大霉素1 g、2 g,万古霉素1 g、2 g.测定各组骨水泥的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并进行洗提实验.结果 加g骨水泥中加入少于2 g的抗生素不会对骨水泥的物理和力学性能产生影响,万古霉素的洗提量高于庆大霉素.结论 抗生素能够从骨水泥中持续有效的释放;40 g骨水泥中加入少于2 g抗生素不会影响骨水泥的物理和力学性能;在洗提效果上,万古霉素要好于庆大霉素.

    作者:张明磊;王文军;张远鹰;张炳声;姜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Xe-CT脑血流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Xe-CT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例发病时间在24小时内的前循环TIA患者,在发作间期行Xe-CT检查获得脑血流图像,并对这些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其中6例患者发现有脑血流异常区域,这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血管狭窄,且脑血流异常区均在狭窄血管供血区域;有4例患者脑血流未见明显异常,其中2例伴有血管狭窄,1例为大脑前动脉狭窄,另外1例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结论 Xe-CT能够为TIA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信息,显示灌注异常区域的范围和程度,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杨弋;吴江;王静;张洪亮;靳航;何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1)在诊断儿童心肌细胞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LD1在辅助诊断儿童心肌细胞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日立7180全自动化分析仪对594例门诊的儿科患者(年龄<=14岁)同时检测心肌酶谱: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ID1)、天门冬氨酸转移梅(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比较各项检测指标对心肌细胞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594例患者心肌酶谱检测中,伴有CK升高的占2.5%,CK-MB升高的占39.9%,LD升高的占66.2%,α-HBD升高的占63.0%,AST升高的占9.4%,LD1升高的占1.0%,心肌细胞损伤诊断4例,占0.6%.结论 将LD1组合到心肌酶谱的检测中,可有效排除非心肌细胞损伤引起的传统心肌酶谱中检测结果的非特异性增高,对心肌细胞损伤的筛查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景春;艾清;张玲;王爱林;常红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ICU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溶血不动杆菌的药敏分析

    我院ICU病房在临床分离菌中,2006年-2007年两年中总体鲍曼/溶血不动杆菌的检出率高,2006年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占首位,而2007年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跃至第一位,且两年检出率逐年上升.将我院常见菌种的体外药敏进行动态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胡素侠;曹惠;米新燕;张正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酒精性肝病的实验室诊断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实验室诊断在酒精性肝病的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测定健康者、酒精性肝病患者、非酒精性肝病(甲肝、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发病期(ALT≥65 U/L)及治疗后(ALT≤65 U/L)血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同工酶(m-AST)、纤维结合蛋白(Fn)、r-谷氨酰转移酶(r-Gr)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m-AST在AID组和NALD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5%与46%(P<0.05),Fn在AID组和NALD组中的阳性检出率57%与60%(P>0.05),r-GT在AID组及NALD组中阳性检出率90%与88%(P>0.05);m-AST在ALD组19.3±10.3 U/L与对照组t检验P<0.05与NALD组t检验P<0.05;Fn在ALD组335.6±59.5mg/L与对照组t检验P<0.05与NALD组t检验P>0.05;r-GT在AID组67.5±54.4 U/L与对照组t检验P<0.05与NALD组t检验P>0.05;ALD组治疗前后m-AST、Fn下降较为明显,经t检验P<0.05说明治疗前后m-AST、Fn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清m-AST活性测定对有无活动性酒精性肝病有诊断和鉴别、及疗效有诊断价值;Fn的测定对早期判断酒精性肝病以及治疗疗效有一定价值,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良好指标;r-GT酶诊断酒精性损伤的敏感性甚高但r-GT增高的特异性不高.

    作者:李姗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腹膜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患者,男,52岁,因腹部疼痛22天,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3天入院.体检:腹软,全腹压痛弱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全腹叩诊呈鼓音,右肾区叩痛阳性.肠鸣音1次/分,未闻及气过水声.

    作者:从国彬;王景宇;侯明杰;王淑清;张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高频超声对乳腺肿瘤内部微钙化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研究

    目的 通过高频超声显像对乳腺肿瘤中微钙化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研究,探讨高频超声显像检出乳腺肿瘤内部微钙化灶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30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回声,并重点进行钙化灶的形态特点研究;所有乳腺肿瘤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在130例乳腺肿瘤中,病理证实恶性肿瘤(乳腺癌)102例,良性肿瘤28例;98例乳腺癌中出现微钙化灶,4例乳腺癌未出现微钙化灶;5例良性肿瘤中出现微钙化灶,23例良性肿瘤未出现微钙化灶;乳腺恶性肿瘤中微钙化灶检测的敏感度为96.1%,特异度为82.1%,正确指数为0.78.结论 乳腺肿瘤中出现微钙化灶是高频超声诊断乳腺癌的重要指标.

    作者:赵峰;邢虎;张歆;陈加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相关性的探讨

    乙型肝炎病毒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之一,是引起肝脏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目前全世界慢性HBV感染者至少有3.5亿,我国占其中的1/3左右,我国是乙型病毒肝炎的高发区,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约8%-10%.

    作者:于秀艳;汪杰;刘鹏;裴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桥本氏脊髓病1例

    1临床资料桥本甲状腺炎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为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本病可导致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但以脊髓病为主要表现者少见,现报道一例如下.

    作者:杨玉成;朱辉;吴江;张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流式细胞术在159例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1)在119例ANL患者中髓系相关抗原CD13(91.59%)、CD117(86.97%)和CD33(84.03%)阳性表达率高,还有14.28%的ANL患者伴有淋系抗原的表达,主要为CD7(14.28%)和CD19(1.68%).29例B-ALL患者,CD19和IlIA-DR全部阳性(100%),其次为CDB4(92.03%)、CD(62.07%).11例T-ALL患者,CD7表达的阳性率高(100%),CD3(72.73%)和CD2(63.64%)次之.(2)AML患者中,除大多数AbIL-N3患者CD34和HLA-DR为阴性表达外,其他亚型患者CD13、CD117、CD33、CD34和LIA-DR均为高表达.结论 在流式细胞仪上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三色流式细胞术分析,使得免疫分型的结果更为可靠.

    作者:邱阳;刘越坚;郭慧淑;单路娟;郭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吉林省真菌性角膜炎病原学分析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由于缺乏早期诊断技术,常常导致误诊,并延误早期治疗,严重者角膜融解、穿孔,部分患者丧失眼球.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的地区已成为首位的感染性角膜疾病[1].真菌性角膜疾病的致病菌种在各国各地区之间均存在差异.为了解我国东北地区吉林省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种的病原学情况,我们对2004年5月-2005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2例进行了真菌培养鉴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灵军;张丽娟;贺丹;郝继龙;王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传统的全身麻醉主要以静脉一吸人复合麻醉为主,但是传统的静脉和吸入麻醉药物半衰期多较长,影响术后苏醒和恢复,麻醉药经肺排出污染手术室的环境.因此,全凭静脉麻醉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作者:姚宇;王锦卓;韩伟;麻海春;范玉彪;周绍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好《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创刊于改革开放大发展的1997年,乘改革开放飞速的列车<中国实验诊断学>逐渐成长起来,各方面都获得长足进展,满足了社会和学术的需要,已成为本学科领域重要的学术期刊,先后被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重要学术网站与机构所收录,杂志的学术地位得到肯定.

    作者:《中国实验诊断学》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人端粒保护蛋白

    端粒是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的末端结构,由简单的DNA串联重复序列和一系列相关的蛋白质组成.端粒的DNA序列是高度保守的,在人和脊椎动物是都TTAGGG.

    作者:宁晓燕;房殿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PSA、PSAD、f/tPSA在早期前列腺癌诊断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SA密度(PSAD)、游离PSA/总PSA比值(f/tPSA)在诊断早期前列腺癌(Pca)中的价值.方法 对640例患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其中PSA<4.0 ng/ml者36例为直肠指诊及直肠超声可疑者.病理诊断为4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和225例前列腺癌,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的PSA、游离PSA(tPSA),利用经直肠超声测定前列腺体积,并计算出f/tPSA及PSA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a组患者血清的PSA、PSAD明显高于前列腺良性增生(BPI)组(P<0.01),f/tPSA明显低于BPH组(P<0.01),但当血清PSA为4-20 ng/ml时,两组患者PSA没有明显差异(P>0.05).以PSA>ng/ml、PSAD>0.15、f/tPSA<0.18为临界值可明显提高对Pca诊断的特异性,特别是当血清PSA为4-20 ng/ml时对提高临床诊断更有意义.结论 联合测定PSA、fPSA并计算f/tPSA及PSAD对诊断Pca具有明显临床意义.

    作者:计国义;王伟华;赵微;刘喜春;赵雪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AST/ALT比值在肝病中的变化及预后评估

    肝脏是含酶丰富的器官,当肝脏发生病变时,可引起血清酶活性的改变.常规实验室通常测定血清中的AST及ALT及其他肝酶来判断肝病病情,本文通过计算AST/AIT比值(DeRitis比值)来评价分析其在肝病中的意义.

    作者:黄仙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人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65例喉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VECF-C在人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对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VEGF-C蛋白在喉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且VEGF-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VEGF-C蛋白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组较无淋巴结转移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VEGF-C与喉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其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助于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作者:王海涛;王莹;金宏林;金春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胸腰段爆裂骨折的影像异常与神经损伤的关系

    目的 观察分析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神经损伤是否存在及严重程度与以下因素的关系:①就诊时CT表现的椎管内骨块占位程度;②后凸畸形程度,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器械治疗对恢复以下临床指标的效果:①伤椎前缘、后缘高度;②后凸成角;③神经功能;④椎管骨块占位.方法 本组为99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71例,女28例;年龄17-68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57例,车祸24例,砸伤12例,其它6例;非手术治疗2例,除1例行单纯后路椎板减压外,余96例均行后路手术经椎弓根镙钉器械治疗,手术时间为伤后6小时-24天,术中出血为50ml-2000 ml.所有患者人院时均行术前CT扫描、术前正侧位X线片,其中有7例有术后CT,非手术治疗和单纯后路椎板减压患者无术后X线片.所有影像资料都包括伤椎及与之相邻的上下椎体.受伤部位T11为5例、T12为15例、L1为53例、L2为26例.脊髓功能的评估以入院时首次体检(非手术治疗)或术前后一次体检(手术治疗)为准,尽可能排除脊髓震荡所致的短暂脊髓功能障碍,术后以出院前后一次体检为准.按修改的ASIA分级法进行评分,其中A级13例,B级7例,C级13例,D级29例,E级14例,F级23例.结果 神经损伤按修改后的ASIA分级,各功能级之间椎管占位程度和后凸成角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91.4±10.0)%,后缘高度恢复至(96.7±4.4)%,Cobb角恢复至(-2.0±5.6)°,椎管内占位恢复至(14.6±13.8)%,神经功能评分降至(1.5±1.6),以上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①胸腰段爆裂骨折神经损伤是否存在及严重程度与就诊时CT表现的椎管内骨块占位程度和后凸畸形程度均具有不一致性,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早期治疗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其局部形态学的异常改变,而且应重视对其合并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作出准确评价.②采用经椎弓根镙钉系统的后路手术对恢复患者的脊柱序列和神经功能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使后凸骨块间接复位.当骨折导致椎管狭窄并伴有明显神经损害时,应行手术治疗.而对后凸畸形明显者则应采取较为积极的治疗态度,以恢复胸腰椎的矢状平衡.

    作者:韩巍;高忠礼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