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菊;尤华;吴雁鸣
先天性胆管囊肿又称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 CCC),患者常常并发胆结石、胆管炎、胆汁性肝硬化等,且癌变率为2.5%-15%[1],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是改善CCC预后的关键.临床确诊需要影像学检查,B超、CT、MRI和ERCP都可作为诊断方法,而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对CCC的诊断价值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2].
作者:毛海英;梁妍;方浩;姜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不同尿白蛋白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 (NF-κB)表达水平,来探讨NF-κB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0例,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依其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3组:①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25例),UAER<20 μg/min;②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15例),20 μg/min≤UAER<200 μg/min;③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10例),UAER>200 μg/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所有入选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NF-κB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NF-κB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组内,与A组比较,B组NF-κB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组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水平也增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NF-κB表达水平分别与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r=0.715,r=0.701,r=0.514,P均<0.01;r=0.308,P<0.05).结论 NF-κB表达水平的增加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
作者:隋蕾;李素梅;叶山东;翟志敏;陈超;陈若平;荆春艳;何媛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弓形虫淋巴结炎的病理诊断.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间接原位PCR技术,检测71例病理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切片中的弓形虫.结果 在71例中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间接原位PCR技术检测,弓形虫阳性病例分别为17例(23.94%)、35例(49.30%)、41例(57.75%),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 病理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中,部份为漏诊的弓形虫淋巴结炎病例.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间接原位PCR均能显示淋巴结组织切片中的弓形虫,但弓形虫检测结果阳性率依次为间接原位PCR、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
作者:卢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吉林省先天性耳聋散发病例GJB2基因的突变状况.方法 抽取静脉血,应用酚-氯仿抽提法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GJB2基因的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是否有异常带型.结果 扩增的PCR 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均获得了约为724 bp的特异扩增条带,41例NSHI患者中GJB2基因的PCR扩增产物无呈异常带型者.结论 吉林省内先天性耳聋散发病例中GJB2基因的突变频率较低,可能低于国内其他地区.
作者:金慧;张桂茹;王晓明;张宝林;陈金霞;孙乐;王海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临床免疫学检查不仅是实验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免疫学重要的分支学科,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应重视与加强临床免疫学检查的教学,而且由于临床免疫学的检测项目越来越多,内容丰富,但是也显得琐碎[1-2],因此应结合临床免疫学检查的自身特点,围绕疾病整合进行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的实验诊断学教学.
作者:李一荣;胡丽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探讨治疗机制.方法 应用窄德国全身谱中波紫外线光疗机(舱),治疗35例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患者,每周照射3次,连续治疗9周为1疗程.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35例寻常性斑块状银屑患者血清TNF-α及IL-8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7%;治疗前患者血清TNF-α(1.07±0.15 ng/ml)及IL-8(412.56±77.37 pg/ml)水平较健康志愿者TNF-α(0.31±0.07 ng/ml),IL-8(76.03±20.75 pg/ml)水平高,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TNF-α(0.42±0.08 ng/ml)及IL-8(86.87±24.94 pg/ml)水平仍高于较健康志愿者,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前、后比较:NB-UVB照射后血清TNF-α及IL-8 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NB-UVB治疗寻常斑块状银屑病疗效高,不良反应少;NB-UVB对寻常银屑病(斑块状)患者血清TNF-α及IL-8水平有抑制作用.
作者:修志民;刘杰;何勇;刘静平;白亚菲;吉晓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氨茶碱对正常小鼠脾T淋巴细胞自噬及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 30只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对照组及不同浓度氨茶碱组,分别予不同浓度氨茶碱灌胃、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10天,分离小鼠脾T淋巴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其自噬及凋亡变化.结果 ①各浓度氨茶碱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自噬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下降,P<0.05.②25 mg/kg浓度氨茶碱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凋亡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所上升,P<0.05,其余浓度组则无显著差异.结论 氨茶碱体内干预可诱导小鼠脾T淋巴细胞自噬率下降,凋亡率增加,表明氨茶碱可能通过T淋巴细胞的不同程序性死亡方式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叶于阗;郑晓滨;周文英;黄瑾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条形码(barcode)是由一组不同宽度、不同反射率的条和空按规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用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图形信息技术,可利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实现数据自动输入计算机的特殊编号,其具有识别速度快、准确性高、可靠性强的特点[1].
作者:武永康;王兰兰;张子彤;徐航艇;王林豪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试脸(ELISA)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IIF和ELISA方法联合对120例风湿性疾病患者的血清进行ANCA检测.结果 在120例检验标本中C-ANCA阳性与PR3-ANCA阳性是一一对应的;而在37例SLE患者中,有7例P-ANCA阳性,1例a-ANCA阳性,1例C-ANCA阳性,MPO-ANCA阳性者6例,PR3-ANCA阳性者1例;在31例RA中4例P-ANCA阳性,而5例MPO-ANCA阳性.结论 IIF法一般情况下可作为临床常规检测ANCA的筛选试验,ELISA法可作为特异ANCA确证试验,但在血管炎中ELISA方法是必须的,仅靠IIF法有可能引起ANCA的漏检.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ANCA的检出率,减少ANCA的误诊率.
作者:李贵玲;郑岚;谢风;周劲松;李威;刘鹏;宋丽娜;何成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血小板计数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预后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肝脏CT或MRI平扫加增强和肝脏穿刺确诊的细菌性肝脓肿(平均直径为6.53 cm)患者(n=112),入院后每天1次血常规,3天1次 B超,应用血小板的动态检测研究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预后. 结果血小板计数1 wk内达到高值≥400×109/L共45(36.89%)例,<400×109/L共22(20.49%)例,>1 wk达到高值≥400×109/L共31(25.41%)例,<400×109/L共21(17.21%)例.血小板计数1 wk内达到高峰值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1 wk的患者(P<0.05),≥400×109/L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400×109/L的患者 (P<0.05).结论 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衡量细菌性肝脓肿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张英平;施丽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性激素变化与慢性肝病、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免分析法对128例慢性肝病(慢性肝炎92例、肝炎肝硬化23例、肝硬化并发肝癌13例血清中睾酮(T)、雌二醇(E2)和催乳素(PRL)等进行了测定.结果 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肝硬化并发肝癌各组血清T含量明显低于慢性肝炎轻度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E2含量与慢性肝病、肝癌及正常对照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随着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进展,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肝硬化并发肝癌各组血清E2/T、E2/PRL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肝炎轻度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慢性肝病T水平降低及E2、PRL水平升高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
作者:陈永胜;关丽;邱冰;段立伟;田月丽;李东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PreS1)由S基因的前S1区编码,PreS1含有数个能影响HBsAg分泌的调节序列,其特定氨基酸序列可参与HBV感染靶细胞的过程[1].而机体对PreS1免疫应答可为清除肝细胞内HBV及阻止病毒侵入肝细胞提供重要的防御作用.本文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荧光定量PCR法(FQ-PCR)定量测定HBV DNA,以此作为病毒复制和传染的直接依据,来探讨HBV感染者PreS1作为病毒复制标志物的意义.
作者:赵娟;谭延国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概述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抗体介导的高凝状态,为非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APS患者血清中存在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
作者:龚岩;王建中;屈晨雪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及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统计分析32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状况.结果 324株鲍曼不动杆菌有246株来自痰液(占75.9%),来源于咽拭子及伤口分泌物的分别为28株(8.6%)和22株(6.8%),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科室分别为呼吸内科占95株 (29.3%)、重症监护病房(ICU)占52 株 (16.0%)、血液内科占49株 (15.1%).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均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及含酶抑制剂复合药物较为敏感,其中敏感的是亚胺培南93.5%,其次是美洛培南86.4%.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多来自于痰液标本和呼吸科病房,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控并防治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作者:詹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各级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PH)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变化及这三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测定100例各级PH患者血浆中的Fib、D-D和hs-CRP含量,以36例健康人作对照.血浆Fib、D-D测定采用比浊法,hs-CRP测定采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法.结果 血浆Fib水平在Ⅰ级PH时升高不明显(P>0.05);Ⅱ级PH和Ⅲ级PH时显著升高(P<0.01),Ⅱ级PH时Fib的水平与Ⅰ级PH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水平在Ⅰ级PH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水平在各级PH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级PH患者血浆中三项指标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648,r=0.831和r=0.734,P<0.01).结论 各级PH患者血浆中hs-CRP水平变化比Fib和D-D明显.血浆中的Fib、D-D和hs-CRP联合检测,能较好地反映PH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朱洪权;徐传和;郑连荣;梁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Rh血型D抗原是引起严重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红细胞抗原.D抗原有多种变异体,如弱D型、部分D型、D放散型(Del)等.Del红细胞膜D抗原非常弱,常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测定为阴性,只有通过敏感的吸收放散技术才能检出.Del在不同民族中表型频率差别较大.目前,全国大部分血站提供给临床的RhD阴性血液,都没有检测Del或用PCR方法检测RhD基因及Del基因型,因此对RhDel血液的继续研究就显得由为重要.
作者:于晓丽;刘玉洁;门小菲;赵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定量组织成像(QTVI)技术分析室壁的运动速度指标,评价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80例,按CAG结果分为无狭窄组(正常人组)、单支狭窄组、多支狭窄组,比较侧壁、室间隔、下壁、前壁的基底部及中间部8个点的Vs、Ve、Va峰值速度,并对三组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单支狭窄组与无狭窄组病人的Vs、Ve峰值速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多支狭窄组各组值均较低且有显著差异(P<0.05),而Va的峰值速度在三组间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QTVI技术能准确测定心肌局部运动速度,对无创诊断冠心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艳艳;王辉;马晓梅;孙志霞;刘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在早孕人工流产(正常早孕)及早孕自然流产(早期流产)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探讨HB-EGF在早期流产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连接法检测正常早孕妇女及早期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HB-EGF的表达.结果 正常早孕组与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内均有HB-EGF表达,各组HB-EGF均表达于绒毛组织滋养细胞细胞膜和细胞浆内.灰度测定与对照组比较,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内HB-EGF表达明显减弱(t=2.48,P=0.02).结论 绒毛组织产生的HB-EGF在正常早孕及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的表达有明显差异,自然流产绒毛组织内HB-EGF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早孕,HB-EGF在自然流产的发病及病理生理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绒毛组织滋养细胞内HB-EGF的减少有可能是发生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巍;岳瑛;李杰;鲍俊兰;丁丽秀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败血症患者血栓调节蛋白、血小板、平均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及大血小板比率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2006年8月至2007年6月血培养阳性者进行血栓调节蛋白、血小板及其参数的测定,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败血症患者血栓调节蛋白、血小板及其参数与健康体检者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TM分别为79.93±29.17 μg/L和20.40±7.72 μg/L,MPV分别为12.11±1.43 fl和10.98±1.01,PLT分别为172±84×109/L和212±65×109/L,P-LCR分别为41.14±11.63%和30.95±8.88%,PDW分别为15.41±3.88 fl和13.74±2.51 fl,P均<0.01.结论 败血症患者血小板及血栓调节蛋白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表示病原体感染可影响机体凝血系统的功能并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作者:王顺;陈丽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手术对垂体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手术前后激素水平的动态监测对评估肿瘤手术切除程度及对临床综合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对2000年-2007年在我院接受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患者153例手术前后的垂体激素水平进行动态监测. 结果术后3天内PRL和GH的下降与肿瘤的切除程度呈明显的相关性,行全切手术的病例术后1天血清PRL和GH均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行次全切除病例术后1天血清PRL和GH值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天至3个月的动态检测发现,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故可以用术后3天内的垂体激素水平反映手术疗效.结论 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垂体腺瘤患者术前高激素水平状态,手术治疗有着肯定的治疗价值;垂体激素水平的动态监测可以作为评估肿瘤手术切除程度,肿瘤复发的重要指标,对垂体瘤的综合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洪发;马程远;别黎;蔡柳松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