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与纤溶系统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研究显示纤溶酶原激活物(t-PAI)及其抑制物(PAI)在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t-PA是纤溶系统主要的生理性激活剂,它能在纤维蛋白凝块上高效地激活纤溶酶原生成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1,2].PAI能快速作用于t-PA而形成复合物使t-PA灭活[3];但目前对冠心病患者的t-PA和PAI活性的报道尚不一致.本文观察了冠心病发病时t-PA,PAI的活性及其对临床的诊断价值.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免疫抑制法测定各类心脏和肝脏疾病的m-AST,观察其应用价值.方法提取纯化心肌细胞质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s-AST)酶蛋白,免疫羊制备抗人s-AST抗体,应用免疫抑制原理抑制标本中的s-AST活性,测定m-AST活性.结果血清m-AST参考值4~15u/L,急性心肌梗死60~310、陈旧心肌梗死10~20、无梗死冠心病7~15、无心衰7~18、心衰8~25、心包炎10~16、心肌炎18~30 u/L;急性肝炎56~410、慢迁肝炎12~17、慢活肝炎18~90、有腹水肝硬化18~50、无腹水肝硬化12~30、原发性肝癌11~64、继发性肝癌16~95、肝脓肿15~21 u/L.有坏死的心、肝病m-AST明显升高.非心肝性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基本在参考值范围内.结论测定m-AST可协助判定心、肝疾病的严重性和有无坏死.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体外观察吡哆胺对晚期糖基化和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牛血清白蛋白-葡萄糖试验和N-乙酰-甘氨酰-赖氨酸甲基酯-核糖两种体外试验,观察吡哆胺对糖基化反应及AGEs形成的抑制效果.结果牛血清白蛋白-葡萄糖试验显示,吡哆胺对糖基化反应具有明显抑制效果.在50 mmol/L和200 mmol/L葡萄糖浓度下,当吡哆胺浓度为50 mmol/L时,相对抑制率均在50%以上.200 mmol/L吡哆胺对糖基化的抑制作用强,其相对抑制率分别达到92.12%和86.73%.N-乙酰-甘氨酰-赖氨酸甲基酯-核糖试验证明,吡哆胺能明显抑制晚期糖基化产物AGES的形成.随着吡哆胺剂量的增大,吡哆胺对AGEs形成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结论吡哆胺对体外晚期糖基化反应和AGEs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本试验检测蛋白激酶C(PKC)在嗜酸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和原为杂交的方法,选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的鼻息肉组织26例,检测PKC与抑凋亡基因bcl-2mRNA及其蛋白的相关性;用细胞培养的方法,用PKC抑制剂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嗜酸性粒细胞中PKC与Bcl-2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分别呈明显的阳性正相关(r1=0.0875,r2=0.0823,P<0.01),PKC抑制剂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结论PKC在嗜酸细胞凋亡中可以抑制嗜酸细胞凋亡,为治疗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erbB-2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erbB-2的表达情况极其淋巴结转移和癌细胞分裂能力的相关性.结果c-erbB-2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肿瘤细胞的胞膜上;随着c-erbB-2表达强度的降低,肿瘤淋巴结转移率呈减少的趋势;肿瘤组织中细胞的核分裂数目随着c-erbB-2的表达强度增加而增多.结论c-erbB-2是乳腺癌细胞增殖、转移能力和预后判定的参考指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肺癌肝转移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水平,评价检测肺癌肝转移患者(sICAM-1)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FCMS)对肺癌患者外周血中sICAM-1的水平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肺癌组s1CAM-1平均浓度为7.39±6.26,正常对照组s1CAM-1平均浓度为3.37±1.20.肺癌组s1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癌肝转移组s1CAM-1平均浓度为12.10±5.95,无转移癌组s1CAM-1平均浓度为6.36±5.47.肺癌肝转移组s1CAM-1显高于无转移癌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分化腺癌组略高于高分化腺癌组,二组间差异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腺癌组与鳞癌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sICAM-1)水平的检测对评价肺癌患者病情和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从1927年Arinkin将骨髓穿刺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细胞形态学变化,对开展血液系统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分析我院1994~2003年10年间骨髓检查5499例,结果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表达及其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57例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COX-2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5.2%,正常胃粘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8.1%,两者有显著性异(P<0.01);COX-2阳性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结论COX-2表达与胃癌的转移、浸润等有关,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观察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胆红素对同型半胱氨酸(Hcy)引起脑血管损伤的可能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经CT确诊的脑血管病患者共82例,对照组35例.分别取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hs-CRP、Hcy、脂蛋白(a)[Lp(a)]水平并比较分析.结果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Hcy、hs-CRP和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TB水平与hs-CRP和Hcy呈负相关,Hcy与hs-CRP呈正相关;血清Lp(a)与TB、Hcy及hs-CRP未见显著相关.结论胆红素对高Hcy引起的脑血管损伤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初步研究131I治疗后甲亢患者内分泌调节恢复的过程.方法选取本院核医学科1999年1月~2002年1月131I治疗后的甲亢患者,取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2年五个时间点共280例,进行随访.记录并分析血清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甲状腺激素)和hTSHu(高灵敏度促甲状腺素)浓度变化过程.结果随时间推移,随访患者T3、T4和TSH正常人数所占比例逐渐升高.结论T3、T4和hTSHu浓度变化能基本反映甲状腺的功能状态以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恢复情况.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的水平,探讨血浆TM与恶性肿瘤临床特征及转归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夹心法检测56例恶性肿瘤病人的血浆TM水平;并动态观察28例治疗前后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M)的水平.结果肿瘤组血浆TM水平(5.41±2.87)ng/mL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3.29±0.66)ng/mL(P<0.01);分层分析发现:早期患者血浆TM水平(3.36±0.23ng/mL)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随病情进展,血浆TM水平进行性升高(Ⅲ期组4.20±0.66;Ⅳ期组6.69±3.41 ng/mL)(P<0.01).动态见察17例,治疗后血浆TM水平(3.56±0.60 ng/mL)比治疗前(5.26±1.59 ng/mL)明显降低(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并且与肿瘤的进展呈正相关,监测其水平变化对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在院内感染中占据重要地位,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神经外科患者施行气管切开术的较为常见,这是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发病率比其他住院患者高很多,而住院、插管或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以及先前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又是导致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1,2].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细菌性严重脓毒症大鼠外周血各细胞因子的表达的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凋亡情况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对照组、氧氟沙星抗感染组、乌司他丁-氧氟沙星抗炎抗感染组,每组10只.经腹腔内注射创伤弧菌建立脓毒症模型,15 h后取单侧颈总动、静脉血标本测定IL-10、TNF-α、IL-1β,锌金属蛋白酶,溶细胞素的水平以及在不同时间测定PMN的凋亡情况.结果在严重脓毒症大鼠的确存在PMN凋亡滞后的现象,合用乌司他丁的抗炎抗感染组较单纯氧氟沙星抗感染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增高(P<0.01),而TNF-α、IL-1β,锌金属蛋白酶,溶细胞素水平则显著降低(P<0.01).中性粒细胞凋亡时间明显提前.结论乌司他丁能改善严重脓毒症大鼠的预后,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各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并改变PMN凋亡滞后的现象.从而减轻组织器官炎症反应的病现损害而起保护作用,避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一步向MODS发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甲胎蛋白mR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40例肝细胞癌和40例癌旁组织中甲胎蛋白mRNA.结果第一轮PCR扩增AFP mRNA,癌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45%和20%,第二轮PCR癌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80%和50%,癌组织AFP mRNA检出率高于癌旁组织.结论AFPmRNA的含量是判断肝癌预后的较好指标.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前白蛋白(Prealbumin;Pre-Alb)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因其电泳迁移在白蛋白之前,故名前白蛋白(PA).半衰期2 d,比白蛋白17~21 d短,是体内蛋白更新转换的良好指标.血清中的PA浓度比Alb更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机体营养状态,是肝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碘剂应用于临床造影和CT增强扫描已有几十年,碘剂的引起的过敏反应,虽然可以用过敏试验的方法减少其发生率,但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试验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均甚高.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前对骨髓涂片中的胞浆脱落物的报道极少,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胞浆脱落物在一些白血病和贫血标本中较多出现,现将观察的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对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与血清白蛋白浓度同时检测,观察二者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血清胆碱酯酶采用速率比色法,血清白蛋白采用溴甲酚绿法在HITAC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结果肝硬化患者严格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分成A、B、C三级,各级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均下降,且各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级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降低与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呈明显的正相关(r=0.56).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与血清白蛋白浓度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在对肝硬化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划分中临床价值较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有机磷中毒后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Organophosphate-Induced Delayed Polyneuropathy,OPIDP)为有机磷中毒后出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是急性有机磷中毒(Acute Organphosphorus Pesticides Poisoning,AOPP)经抢救治疗病情平稳,症状缓解后出现的一种神经肌肉病变,临床上较为少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