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甲胎蛋白mR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甲胎蛋白, 原发性肝癌, RT-PCR
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甲胎蛋白mR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40例肝细胞癌和40例癌旁组织中甲胎蛋白mRNA.结果第一轮PCR扩增AFP mRNA,癌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45%和20%,第二轮PCR癌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80%和50%,癌组织AFP mRNA检出率高于癌旁组织.结论AFPmRNA的含量是判断肝癌预后的较好指标.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常见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用K-B法检测2003年~2004年我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按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2004的标准进行.结果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RCNS)的感染呈上升趋势,MRSA的检出率为63.2%,MRCNS的检出率79.8%,对于肠球菌,屎肠球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万古霉素对肠球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结论革兰阳性球菌的感染已经变得非常普遍,MRSA、MRCNS和肠球菌对于常用抗菌药物出现了较高的耐药率,因此,依据药敏实验的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EUS-FNA获取足量肌源性肿瘤病理标本的改进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经凸阵式超声胃镜引导细针穿刺(EUS-FNA)获取足量上消化道肌源性肿瘤病理标本的改进方法.方法选择直径在10mm以上的上消化道肌源性肿瘤46例,以每组病例肿瘤直径相差小于2mm为前提,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提插式穿刺方式获取病理标本,试验组采用改进的提插加切割式穿刺方式获取病理标本,完成后对两组病例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对照组有47.83%的病例获得足量病理标本,实验组有86.96%的病例获得足量病理标本,两组相比P<0.05.结论应用凸阵式超声胃镜引导细针穿刺时,采用改进的提插加切割式穿刺方法,获得足够病理标本的可能性高于传统的提插式穿刺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3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IL-13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Th2细胞产生.有资料表明,IL-13是Th2细胞因子家族中调控纤维化的主要成员[1],但它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的关系国内鲜有报道,我们对CHB患者血清IL-13的水平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的相关性作了初步观察,以探讨IL-13在CHB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氧化应激激活的信号转导通路与糖尿病合并症

    糖尿病(DM)发病率及糖耐量异常人群在发达国家一直呈上升趋势,DM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其合并症.近来的研究表明应激激活信号转导通路--核转录因子(NF-κB)、促细胞分裂剂激活性蛋白激酶(mitogen-actio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和N端Jun激酶/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NH2-terminal Jun Kinases/stess-activated-protein kinnsse,JNK/SAPK)与DM合并症密切相关,而高血糖又是诱导NF-κB、p38MAPK及JNK/SAPK应激激活通路的始动环节之一[1,2,33~35].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合并冷凝集综合征1例报告

    冷凝集素综合征(cold autoagglutins syndrome,CAS)是由冷反应性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后者常在淋巴瘤、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出现.国内有散在报道[1],但是其发病率尚不清楚.本文报道1例2型糖尿病合并冷凝集素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erbB-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细胞分裂能力的关系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erbB-2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erbB-2的表达情况极其淋巴结转移和癌细胞分裂能力的相关性.结果c-erbB-2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肿瘤细胞的胞膜上;随着c-erbB-2表达强度的降低,肿瘤淋巴结转移率呈减少的趋势;肿瘤组织中细胞的核分裂数目随着c-erbB-2的表达强度增加而增多.结论c-erbB-2是乳腺癌细胞增殖、转移能力和预后判定的参考指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重组Osf2定向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目的研究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Osf2)调控骨髓间充质于细胞(MSC2s)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OB)的分子机制.方法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大鼠的MSCs,通过细胞免疫化学、免疫荧光、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进行鉴定.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Osf2,通过脂质体系统转染传代培养后的MSCs,用Northern Blot检测三种OB细胞外基质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转染后的MSCs都表达OB特异性基质蛋白骨钙素、骨桥接蛋白和Ⅰ型胶原.结论Osf2在转录水平定向调控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可应用于骨质疏松、骨缺损等疾患的基因治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变化研究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的变化,探讨其潜在作用.方法检测35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钙、镁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Ca2+、Mg2+含量减少(P<0.05);大片梗死患者血清Ca2+、Mg2+含量下降显著(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时血清Ca2+、Mg2+含量减少,大面积梗死者血清Ca2+、Mg2+含量下降明显;揭示钙镁参与了缺血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小红细胞对不同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红细胞对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从日常检测的住院病人标本中,选择MCV<65fl的标本32例,MCV在65~70 fl的标本59例,MCV及 RDW均正常的标本30例,分别在K-1000血细胞分析仪、CELL-DYN3700血细胞分析仪、CELL-DYM700血细胞分析仪分析的同时,每份标本人工显微镜计数二次取均值统计,将结果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MCV及RDW均正常的标本各仪器与镜检法及各仪器之间血小板计数结果无显著性差异;MCV在65~70 fl之间时,K-1000及CD-3700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之间血小板计数结果无显著性差异,CD-1700与镜检法之间血小板计数结果有显著性差异;MCV<65 fl时CD-3700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与手工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K-1000及CD-1700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法血小板计数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使用CD-17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时,对MCV<70 fl的标本我们应通过人工镜检复查血小板计数结果;在使用K-1000血细胞分析仪时,对MCV小于65fl的标本以及MCV在65~70 fl之间而RDW明显增大且其血小板直方图明显异常的标本应手工复查血小板计数结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一步免疫印迹法同时检测抗RA33抗体和抗ENA抗体及其对RA患人的诊断价值

    目的提高抗RA33抗体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特异性.方法建立一步免疫印迹法,可同时检测抗RA33抗体和抗ENA抗体.并对266例不同风湿性疾病患者血清和24例正常人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抗RA33抗体阳性率:RA 38%(38/100),SLE 35.8%(24/67),MCTD 36.4%(8/22)/SS 8.3%(3/36).抗RA33抗体阳性血清中抗ENA抗体的检出率:95.8%(23/24)SLE有抗Sm/u1RNP抗体,100%(8/8)MCTD有抗u1RNP抗体,100%(3/3)SS有抗SSA/SSB抗体,RA血清抗ENA抗体均为阴性.结论本文建立的一步免疫印迹法可有效地鉴别抗RA33抗体阳性的RA和SLE、MCTD等病人.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甲胎蛋白mR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甲胎蛋白mR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40例肝细胞癌和40例癌旁组织中甲胎蛋白mRNA.结果第一轮PCR扩增AFP mRNA,癌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45%和20%,第二轮PCR癌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80%和50%,癌组织AFP mRNA检出率高于癌旁组织.结论AFPmRNA的含量是判断肝癌预后的较好指标.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曲马多、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PCEA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曲马多、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手术后硬膜外PCA自控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4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术毕行硬膜外PCA镇痛:T组,曲马多500 mg+氟哌利多5 mg+0.125%布比卡因100 ml,剂量为10 mg/2 ml/h;F组,芬太尼500 μg+氟哌利多5 mg+0.125%布比卡因100 ml,剂量为10 μg/2 ml/h.观察使用PCA泵后1、4、8、12、24、36 h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监测麻醉前T0、切皮即刻T1、术毕即刻T2、术毕12hT3、术毕24hT4血清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浓度,记录镇痛期间4、8、12、24、36 h各时点镇痛的VAS值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与T0比较,T组、F组的PRA、A-Ⅱ于T1、T2、T3、T4各时点值明显降低P<0.05,T1、T2、T3、T4各时点值及两组相同点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曲马多组与芬太尼组患者镇痛效果相似(VAS评分和PCA按压次数无差异)P>0.05;不良反应F组高于T组P<0.05.结论曲马多用于老年患者术后硬膜外PCA自控镇痛效果好,安全可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前白蛋白(Prealbumin;Pre-Alb)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因其电泳迁移在白蛋白之前,故名前白蛋白(PA).半衰期2 d,比白蛋白17~21 d短,是体内蛋白更新转换的良好指标.血清中的PA浓度比Alb更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机体营养状态,是肝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干细胞与心肌梗死

    干细胞(stem 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SC)和成体干细胞.ESC是从着床前囊胚的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中分离出来的,具有全能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乌司他丁对严重脓毒症大鼠外周血各细胞因子水平及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细菌性严重脓毒症大鼠外周血各细胞因子的表达的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凋亡情况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对照组、氧氟沙星抗感染组、乌司他丁-氧氟沙星抗炎抗感染组,每组10只.经腹腔内注射创伤弧菌建立脓毒症模型,15 h后取单侧颈总动、静脉血标本测定IL-10、TNF-α、IL-1β,锌金属蛋白酶,溶细胞素的水平以及在不同时间测定PMN的凋亡情况.结果在严重脓毒症大鼠的确存在PMN凋亡滞后的现象,合用乌司他丁的抗炎抗感染组较单纯氧氟沙星抗感染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增高(P<0.01),而TNF-α、IL-1β,锌金属蛋白酶,溶细胞素水平则显著降低(P<0.01).中性粒细胞凋亡时间明显提前.结论乌司他丁能改善严重脓毒症大鼠的预后,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各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并改变PMN凋亡滞后的现象.从而减轻组织器官炎症反应的病现损害而起保护作用,避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一步向MODS发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原因分析及预防

    1资料和方法我院从1999年11月至2001年2月用吻合器共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104例,其中男性55人,平均年龄为58岁(32~82岁),女性49人,平均年龄57岁(36~80岁),肿瘤下缘距肛缘均为10以内,平均为7.5(3~10),Dukes分期为:A期24例,B期30例,C期48例,D期2例.术前均有病理诊断,术后病理检查肠管上下切缘均未见癌.手术前均给与常规肠道准备,包括口服泻药和抗菌药,纠正病人的贫血和营养不良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肺栓塞误诊71例分析

    肺栓塞(PE)近年来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误诊率、死亡率较高.文献报道,国外临床误诊率69%,国内误诊率76.8%,误诊后死亡率达60%[1].但明确诊断后,给与恰当的治疗,死亡率可降至2%~8%[2].为提高诊断水平,现将我院1990~2002年收治71例曾被误诊为其它疾病的P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人的认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血脂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血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肿瘤患者存在高血脂的倾向[1],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清胆固醇水平与一些癌症的发生及其死亡率呈负相关关系[2,3].为了解血脂参数在肿瘤放疗过程中的变化及与疗效、病情的是否具有相关性;本文测定肺癌放疗过程各个时段的血脂参数及癌胚抗原(CEA)的含量,旨在探讨血脂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测定及其应用价值

    目的建立免疫抑制法测定各类心脏和肝脏疾病的m-AST,观察其应用价值.方法提取纯化心肌细胞质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s-AST)酶蛋白,免疫羊制备抗人s-AST抗体,应用免疫抑制原理抑制标本中的s-AST活性,测定m-AST活性.结果血清m-AST参考值4~15u/L,急性心肌梗死60~310、陈旧心肌梗死10~20、无梗死冠心病7~15、无心衰7~18、心衰8~25、心包炎10~16、心肌炎18~30 u/L;急性肝炎56~410、慢迁肝炎12~17、慢活肝炎18~90、有腹水肝硬化18~50、无腹水肝硬化12~30、原发性肝癌11~64、继发性肝癌16~95、肝脓肿15~21 u/L.有坏死的心、肝病m-AST明显升高.非心肝性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基本在参考值范围内.结论测定m-AST可协助判定心、肝疾病的严重性和有无坏死.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的水平,探讨血浆TM与恶性肿瘤临床特征及转归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夹心法检测56例恶性肿瘤病人的血浆TM水平;并动态观察28例治疗前后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M)的水平.结果肿瘤组血浆TM水平(5.41±2.87)ng/mL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3.29±0.66)ng/mL(P<0.01);分层分析发现:早期患者血浆TM水平(3.36±0.23ng/mL)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随病情进展,血浆TM水平进行性升高(Ⅲ期组4.20±0.66;Ⅳ期组6.69±3.41 ng/mL)(P<0.01).动态见察17例,治疗后血浆TM水平(3.56±0.60 ng/mL)比治疗前(5.26±1.59 ng/mL)明显降低(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并且与肿瘤的进展呈正相关,监测其水平变化对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