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栓前体蛋白用于诊断脑梗死的观察研究

陈克林;王浩;王岩

关键词:血栓前体蛋白, 脑梗死,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是否可用于脑梗死的辅助诊断.方法对76例脑梗死患者和108例健康人行血栓前体蛋白检测,比较2组间差异.并观察脑梗死患者其他指标,包括血液流变学(观察全血粘度的高、中、低切变率和血浆粘度)、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对比它们同血栓前体蛋白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76例患者中有44例增高,占57.9%,平均水平7.4±3.9mg/L.对照组108例中有18例增高,占16.7%,平均水平3.9±2.5 mg/L.经统计,2组的阳性率(x2检验)和TpP平均水平(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脑梗死组76例患者按照TpP增高与正常分为2组,其血液流变学、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经统计除血浆粘度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1).结论虽然TpP在脑梗死患者增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增高比例并不是很高,只有57.9%,且对照组也有16.7%的人增高,距临床诊断所要求的特异性、准确性还有一定的差距,要作为脑梗死的诊断和预测指标还有待商榷.但作为一项凝血方面的检测指标,可以象血液流变学那样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端粒酶活性原位检测与雌、孕激素受体的相关性研究

    乳腺癌为一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但其与乳腺纤维腺瘤,纤维腺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存在一些棘手问题,给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造成困难.同时,据文献报道端粒酶活性,雌激素与乳腺癌组织发生关系密切[1,2],故我们采用端粒酶活性原位标记技术(ISLT)对乳腺癌进行临床病理研究,探索其在病理诊断上的意义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之间的关系.

    作者:曹修淮;冯德云;姚岐;何小乔;李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在校女生月经期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的检测与此期机体免疫的相关研究

    目的检测在校健康女生经期血清中白细胞素-10(IL-10),并探讨IL-10变化与月经期间机体免疫状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41例在校健康女生月经期和40例在校健康女生非月经期血清IL-10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结果在校健康女生月经周期内血清IL-10浓度分别为月经前期224.5±23.6、经期351.2±27.3、月经终末期103.6±21.7(pg/ml),非月经期血清IL-10浓度为92.5±21.6(pg/ml).月经期与非月经期女生相比较,在校健康女生月经期内血清II-10明显升高(P<0.01),随着在校健康女生月经周期的改变逐渐下降至正常.结论IL-0检测值增高可能是月经期女生机体免疫状态的一种防御反应性变化.

    作者:颜文贞;陈群;朱美玉;王慧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反应,求证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与糖尿病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8周后检测两组大鼠血糖、血脂、尿蛋白、肾重/体重等各指标的变化以及肾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活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血糖、血脂、尿蛋白、肾重/体重等指标明显增高,肾皮质MDA含量亦增加,而肾脏抗氧化酶的活性则降低.结论糖尿病大鼠肾脏存在氧化应激反应,肾组织抗氧化酶缺乏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屈智慧;王旭渤;李永勇;毕黎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62P表达及阿斯匹林干预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62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用单克隆抗体作分子探针测定20例TIA患者的CD61、CD62P的分子表达,包括进展及未进展为脑梗塞的病人,并依其是否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将其分两组,患者组内及患者与18例健康成年人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TIA组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2)进展为脑血栓形成的患者与未进展为脑血栓形成的患者比较P<0.01;(3)TIA组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患者与未常规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相比P<0.01;(4)TIA组男性与女性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相比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是短暂脑缺血发生的重要因素,且活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形成血栓,而CD61、CD62P能较好反映血小板活化,故可较早预测TIA并估计其演变趋势;同时,阿司匹林对CD61、CD62P表达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加俊;孙景春;韩雪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糖蛋白检测意义

    目的通过测定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小板糖蛋白及血清脂质、凝血指标,旨在为临床治疗NS提供有用的参考指标.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45例NS患者(其中伴静脉血栓者9例,无静脉血栓者36例)的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同时仪器法测定了Plt、TC、HDL、LDL、TG、PT、APTT、TT、Fib.结果NS患者CD62p、CD63、Plt、TC、LDL、TG、Fib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CD62p、CD63、Plt、TC、LDL、TG、Fib等伴静脉血栓者显著高于无静脉血栓组;但NS患者HDL、APT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T、TT变化并不明显.血小板CD62P与Plt、PT、APTT、Fib成正相关,CD63与Plt、APTT、Fib成正相关,且血小板CD62P与CD63之间呈正相关性.结论NS患者学习包办糖蛋白测定,对NS病情分析和预防静脉血栓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邱莲女;周永列;林慧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评价空腹血糖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1997年由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并随后被WHO接受的糖尿病诊断新标准中,将空腹血糖(FBG)的医学决定水平由原标准的≥7.8 mmol/L降低为≥7.0 mmol/L,不再推荐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作为实验室诊断标准,但仍保留2 h OGTT或餐后2 h(PG2h)血糖≥11.1 mmol/L为诊断标准[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2000年)有保留地接受了这一新的诊断标准,因认为OGTT有较好的灵敏度所以仍保留OGTT作为诊断标准[2].为验证FBG≥7.0 mmol/L对糖尿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我们根据1999年1月至2001年7月在本院诊治的916例糖尿病患者的实验室资料,以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作了分析和评价.

    作者:汪一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肾性贫血血常规检查红系统指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由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1],而肾性贫血是由肾脏疾病引起的贫血.本文重点研究肾性贫血血常规检查红系统变化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缪晓丽;王丽颖;张桂荣;刘冰;韩忠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ALL自身外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由MDS转为AML

    患者,女,15岁,于1997年7月11日头晕乏力,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未及.血常规:WBC13.2×109/L,Hb67 g/L,PLT89×109/L,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65%,成熟淋巴细胞占17%;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幼稚细胞占0.97,POX阳性率0%,PAS阳性率55%,为粗颗粒型,ANAE阳性率88%(胸腺样).形态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多数偏大;核圆形、椭圆形,可见凹陷、折叠,核染色质较粗,致密或疏松,核仁0~3个,较清晰;浆量中等,染淡兰色,确诊为ALL-L2.予VDLP方案化疗1疗程达完全缓解,此后巩固化疗6个疗程,一直未复发,处于完全缓解状态.

    作者:于茂莲;刘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HPV16感染对食管癌及P16、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食管癌的HPV16感染阳性率及抑癌基因P16、P53表达的影响,探讨HPV16感染在食管癌病因学的作用.方法取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30例及内镜下取慢性食管炎并非典型增生标本和正常食管黏膜标本各30例,应用PCR方法检测各标本HPV16的感染阳性率,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各组中的P53和P16基因突变率.结果食管癌组HPV16感染阳性率46.67%显著高于癌前病变组23.33%和正常组3.33%(P<0.05),癌前病变组与正常组的HPV16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食管癌组中HPV16阳性的P53、P16突变率85.71%、78.57%显著高于HPV16阴性的P53、P16突变率50.0%、37.5%(P<0.05),在癌前病变组HPV16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正常对照组中未发现有突变.结论HPV16感染在粤西食管癌的发病中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它可能通过引起P53、P16突变而发挥作用.

    作者:陈捷;周宇;李杰;吴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坐骨神经损伤后神康灵对脊髓前角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的初步观察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神康灵对脊髓前角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28只成年体重为200g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6、8周通过扫描电镜检测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脊髓前角切片HE染色,从而探讨神康灵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果6和8周时,实验组脊髓前角神经元变性的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存活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神康灵对坐骨神经损伤后的脊髓前角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季守贤;魏壮;谢升伟;尹维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P53家族成员P73研究进展

    由于p53基因在近半数的人类肿瘤细胞中频繁缺失和突变而倍受重视.大量研究表明,野生型p53基因活性缺失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因此,p53基因被视为经典的抑癌基因.近年来,随着对p53基因广泛深入的研究,p53家族的其他成员不断被发现,其中p73基因是p53基因家族中被发现的第一个成员.由于p73蛋白与p73蛋白在序列上的同源性和功能上的相似性,p73基因作为p53基因家族的一个新成员,一面世即被作为候选抑癌基因,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广泛重视.

    作者:李雨静;高善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指标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细胞、凝血、纤溶、血小板活化指标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1例血栓性疾病患者、21例非血栓性疾病患者以及35例正常人,分别以ELISA法检测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Ag)、组织因子(TF)、凝血酶原片段1+2(F1+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g)、血栓烷B2(TXB2)和以发色底物法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PAI:Ac)及α2-纤溶酶抑制剂活性(α2-PI:Ac)等.结果血栓病组与非血栓病组患者的t-PA:Ag、PAI:Ac、α2-PI:Ac、vWF:Ag、F1+2都较对照组高(P<0.05),其中α2-PI:Ac、vWF:Ag、F1+2在血栓病组和非血栓病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病组的血浆TXB2、TF较非血栓病组偏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止凝血试验如PT、APTT、FIB和PLT在血栓病组和非血栓病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PA:Ag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比数比以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6.7%、66.7%、4.0和0.690,而PAI:Ac分别为94.1%、60.7%、24.7和0.849.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PAI:Ac在诊断血栓性疾病中的敏感度较高,其次为t-PA,但需扩大样本进行前瞻性研究和证实;其它指标包括vWF:Ag、α2-PI:Ac、TF、F1+2、TXB2以及常规检测指标包括PT、APTT、FIB和PLT用作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指标敏感度欠佳.本研究结果还提示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指标的应用价值可能与患者是否用药及标本收集的质量密切相关.

    作者:颜存粮;彭黎明;江虹;唐宁;刘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神经鞘氨醇磷酸胆碱对原代培养人真皮成纤维细胞DNA合成影响

    目的观察神经鞘氨醇磷酸胆碱(Sphingosylphosphorylcholine,SPC)对原代培养人真皮成纤维细胞DNA合成的影响.方法利用儿童包皮组织行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采用不同浓度SPC处理培养的细胞,测定3H-TdR掺入量.结果SPC浓度为2μM时,3H-TdR掺入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μM时3H-TdR掺入量达高峰,而后逐渐降低,20μM时3H-TdR掺入量为低.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SPC能明显促进原代培养人真皮成纤维细胞DNA的合成,在人类皮肤创伤愈合的治疗领域中,是一个很有应用前景的物质.

    作者:朱明姬;蒋忠民;丛宪玲;丛建军;李增勋;陈远耀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胆管损伤的预防和损伤性胆管狭窄的处理专题研究讨会暨中外专家论文报告会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9例的临床及实验分析

    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reaction hemophagocytic sydrome,RHS)是由T细胞介导的组织细胞增生异常的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发热、肝脾和(或)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和凝血机制障碍.我们对近年来所诊断的19例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凌励;周道银;惠小阳;林紫云;孙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清胆汁酸测定在黄疸鉴别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清中胆汁酸亚组份的方法及探讨几种黄疸患者的胆汁酸各组份 水平的变化.方法建立HPLC法测定胆汁酸亚组份的方法,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及线性范围的评价.用所建立的HPLC法分离、测定几种黄疸患者血清中的6种胆汁酸并进行比较.结果HPLC法测定胆汁酸各组份的低检测限为3.125μmol/L;在浓度为3.5~100μmol/L内,其日内变异小于10%,日间变异小于15%(除TLCA外),各胆汁酸的回收率在93.3%~106.1%之间(除TLCA外).几种黄疸患者的胆汁酸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所建立的HPLC法适用于临床血清胆汁酸的分析.胆汁酸亚型分析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作者:李贵星;李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正常成人骨髓巨核细胞和其他有核细胞分类计数报告

    目的进一步探讨正常成人骨髓巨核细胞和其他有核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方法骨髓液用EDTA-K2液抗凝,吸取5μl制成约2×3.5或2.5×3 cm(7 cm2)的厚薄涂片,用光镜分类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换算成涂片单位面积,其他有核细胞计数500只换算成百分比.结果巨核细胞在一个单位面积(1.5×3 cm,4.5 cm2)中为17~102(51.00±26.25)只,习惯涂片多数面积(7 cm2)为26~166(79.12±40.83)只和每1μl为5~33只.粒系细胞总数为45.8~60.2(54.08±4.50)%,有核红细胞为17.0~33.2(25.46±4.64)%,粒红比值为1.4~3.4:1(2.19±0.57:1).结论积累正常人骨髓巨核细胞和其他有核细胞参考值有助于提高细胞形态学的正确分析和诊断.

    作者:郭云武;卢兴国;李早荣;朱蕾;赵小英;徐根波;许晓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基因重排

    分子生物学是当今生命科学中热门的前沿学科,尽管它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尚处于起始阶段,对细胞学诊断的影响也还有限.但是愕然回首,它已深深地影响到我们对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以及它们与临床之间诸多联系的理解,对肿瘤细胞生物行为和临床行为之间的了解,分子生物学检查能提供精确的证据、超前的信息和崭新的视角.本文就B系细胞白血病的相关基因重排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俞丹凤;卢兴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TGFβ1与周细胞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中的关系及意义

    目的分析TGFβ1与周细胞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中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方法取50例手术切除乳腺癌新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体视学分析方法,研究TGFβ1及周细胞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1蛋白质可表达在新生血管周细胞的胞浆中,同时也可表达于乳腺癌癌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TGFβ1mRNA主要表达在血管周细胞的胞浆中,只有极少数癌细胞呈弱阳性表达.乳腺癌中TGFβ1mRNA的表达与周细胞的表达正相关,P<0.01.结论提示周细胞通过TGFβ1参与血管生成的调节.

    作者:王医术;周洪澜;李玉林;李一雷;王心蕊;张丽红;吴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转hGM-CSF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扩散盒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转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基因骨髓基质细胞系在体外扩散盒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将构建好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Ineo/hGM-CSF导入人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建立转基因人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hGM-CSF,用Sou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其基因组DNA整合和mRNA转录,并将其移入体外扩散盒中,用ELISA法检测其蛋白表达量.结果Southern blot和Northem blot分析表明hGM-CSF基因已整合到HFCL细胞基因组DNA中,在mRNA水平上可以检测到其表达,移入扩散盒的HFCL/hGM-CSF细胞稳定分泌hGM-CSF,量为51.6±0.5 ng/106细胞/天.结论转hGM-CSF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可以在体外扩散盒中持续稳定表达hGM-CSF,为进一步体内实验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晓;马俐君;王冠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