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强;李文心;李强;何忠野;尚海;傅熙博;华向东
秋水仙碱是一种生物碱,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和吞噬作用及抑制局部细胞产生白介素-6等,可控制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临床中广泛应用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通过肝肾代谢.常见的不良反应多表现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常规剂量情况下引起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较少见.本例患者因常规剂量口服秋水仙碱片4d后,出现伴有自身免疫现象的DILI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晓倩;张凤;王志宇;蔡艳俊;齐月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IPC)联合应用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IPC组、UTI组、UTI联合缺血预处理(UCI)组.术后采集下腔静脉血并取肝组织标本,检测血清AST、ALT、TNFa,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NF-κB、肝组织湿干比(W/D)及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所检测的血清ALT、AST、TNFα水平和肝组织MPO 、NF-κB、W/D值,IR组、IPC组、UTI组、UCI组均明显高于sham组(P值均<0.05),而IPC组、UTI组、UCI组均明显低于IR组(P值均<0.05),UTI组明显低于IPC组(P值均<0.05),UCI组明显低于IPC组、UTI组(P值均<0.05).肝脏病理学检查示IR组、IPC组、UTI组、UCI组与sham组比较,肝组织损伤明显(P值均<0.05),而IPC组、UTI组、UCI组均比IR组肝组织损伤程度轻(P值均<0.05),UTI组肝组织损伤轻于IPC组(P值均<0.05),UCI组肝组织损伤轻于IPC组、UTI组(JP值均<0.05).结论 UTI和UCI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二者联合应用时,明显增强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抑制了NF-κB表达,减少TNFa、MPO的释放,减轻了肝脏的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陈宝鹤;李文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所有肝细胞癌标本取自2012年7月-2014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第三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肝胆科行切除术后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HCC的患者(n=80,试验组),另选取同期疑似肝部疾病且行肝穿刺确诊的非肝细胞癌患者(n=80,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SSTR-2、SSTR-3 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SSTR-2、SSTR-3蛋白表达的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Cox分析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对照组SSTR-2、SSTR-3 mRNA及蛋白均显著高于试验组(t值分别为6.456、8.128,x2值分别为7.992、9.157,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SSTR-2和SSTR-3 mRNA与肿瘤结节(=6.533、5.041,P值均<0.05)、分化程度(t=4.672、4.013,P值均<0.05)、浸润深度(t=6.735、7.019,P值均<0.05)、病毒性肝炎(t=4.929、4.535,P值均<0.05)、酒精性肝炎(=4.032、4.362,P值均<0.05)、糖尿病(=4.372、6.293,P值均<0.05)等显著相关;SSTR-2和SSTR-3蛋白与肿瘤结节(x2=25.223、15.399,P值均<0.05)、分化程度(x2=7.535、10.944,P值均<0.05)、浸润深度(x2=22.520、9.968,P值均<0.05)密切相关.SSTR-2和SSTR-3阴性表达组的累积术后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SSTR-2和SSTR-3亚型的阳性表达组(P值分别为0.015、0.004),SSTR-2和SSTR-3阴性表达组的术后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SSTR-2和SSTR-3亚型的阳性表达组(P值分别为0.009、<0.001).Cox模型分析显示,SSTR-2蛋白、SSTR-3蛋白、肿瘤结节数目、肝硬化、静脉浸润是HCC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SSTR-2和SSTR-3亚型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低于非肝细胞癌患者,其低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常见侵袭转移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生长抑素受体可能成为肝细胞癌的预后标志物.
作者:朱峰;冯晓海;安月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青藏高原野生田鼠是否可以作为泡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60只实验野生田鼠分为A组(皮下注射接种感染组)、B组(开腹肝穿刺注射感染组)、C组(经皮肝穿刺感染组),每组20只.感染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的感染率、病死率.造模成功田鼠处死后分别从病灶浸润带、灶旁+50%病灶、病灶中心、液化部分、病灶边缘、病灶70%来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包虫病灶的病理结构.从感染病灶中提取原头节,进行体外培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A、B、C组田鼠泡球蚴感染的成功率分别为60%、80%、7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4.138,P=0.126).A、B、C组田鼠泡球蚴感染的病死率分别为5%、20%、15%,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201,P=0.107).将造模成功的田鼠病灶切片,从浸润带(灶旁2~3 mm)、灶旁+50%病灶、病灶中心(无液化部分)、液化部分、病灶边缘(不含正常组织)、病灶70%来进行HE染色,镜下可见被红染囊泡的角质层较薄、不连续,囊泡外可观察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所有切片中均未发现原头节.随后将病灶组织体外培养并染色,可发现大量存活原头节,不着色且有活动性.结论 本研究证实高原野生田鼠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可以作为泡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皮下接种感染泡球蚴是一种较合适的造模方法.
作者:王展;胥瑾;王海久;周瀛;任利;阳丹才让;侯立朝;樊海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心慌、乏力2个月,加重1d”于2017年5月5日入本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乏力,活动后明显,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进食可,近期体质量未见明显变化.入院前1d乏力症状明显加重,平地走路时自觉疲乏.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皮肤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率82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额外心音及杂音;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轻度水肿.肺部CT示:双肺下叶散在少许炎性病变.腹部彩超示:脾略大.影像学诊断: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
作者:王燕;唐杨;郭晓林;杨岩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IL-17在不同AFP水平下的HBV相关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HCC根治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HBV相关HCC行根治切除术的连续病例167例,另外选取肝血管瘤患者115例(其中HBV携带者8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167例HBV相关HCC血清中IL-17表达,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浓度,并分析IL-17的表达与不同AFP水平的关联性及其与HBV相关HCC患者根治切除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相关性分析、Log-rank检验以及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将HBV相关HCC患者以血清AFP水平分为2组,AFP <400 ng/ml组IL-17的阳性表达率为50.9% (58/114),AFP≥400 ng/ml组为34.0%(18/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1,P=0.002).AFP< 400 ng/ml组和AFP≥400 ng/ml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34.1个月vs 13.4个月)、总体生存期(84.2个月vs 57.4个月)、1年内肿瘤复发率(28.9% vs 5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34、3.13、10.89,P值均<0.05).Kaplan-Meier分析发现,AFP< 400 ng/ml的HBV相关HCC患者,IL-17阳性表达组术后1年复发率高于阴性表达组,无瘤生存期、总生存期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x2值分别为7.350、3.814、9.744,P值均<0.05).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IL-17阳性表达、血管癌栓、组织分化程度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 AFP <400 ng/ml的HBV相关HCC患者中IL-17阳性表达预示着早期复发和预后不良.
作者:邓伟伟;朱文明;易超;冯阳春;黄艳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联合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APRI)预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PHLF)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0月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HBV相关HCC患者,将Child-Pugh评分作为对照,评估术前ALBI、APRI、ALBI联合APRI评分预测PHLF的作用.计数资料采用x2或Fisher确切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识别PHLF的独立预测指标.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1055例患者中,共有151例(14.3%)发生PHLF.单、多因素分析显示,ALBI、APRI与PHLF的患者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01).ALBI和APR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显著高于Child-Pugh评分(P值均<0.001).ALBI的佳截断值为-2.77时预测PHLF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8.1%、55.8%,ALBI>-2.77时PHLF及PHLF A/B/C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该评分≤-2.77时的情况(P值均<0.001);APRI的佳截断值为0.85时预测PHLF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1.6%、71.0%,APRI>0.85时PHLF及PHLF A/B/C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该评分≤-0.85时的情况(P值均<0.001).ALBI与APRI联合后的AUC明显高于ALBI和APRI的AUC(P值分别为<0.001和0.047).ALBI联合APRI评分的佳截断值为-13.10时预测PHLF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8.1% 、62.2%,ALBI联合APRI评分>-13.10时的PHLF及PHLF A/B/C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该评分≤-13.10时的情况(P值均<0.001).结论 ALBI联合APRI评分可作为全新的、简便的、可靠的预测PHLF的模型.
作者:麦荣云;叶甲舟;王言焱;白涛;陈洁;黄山;邬国斌;吴飞翔;赵荫农;黎乐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5岁,因“左上腹部持续性疼痛2d”于2012年9月19日入本院.疼痛开始为阵发性绞痛,入院前1天成持续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查体:巩膜黄染,左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墨菲征(-),血清脂肪酶907 U/L.入院前上腹部CT示:急性胰腺炎,右位心,内脏反位.入院后MR示:内脏反位,胰腺改变(符合急性胰腺炎表现),胆总管下端结石,胆囊结石(图1);肝功能检查示:TBil 47.2 μmol/L,DBil 29.60 μmol/L,ALP 249 U/L,GGT 577 U/L.诊断为:胆源性胰腺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入院后给予禁食、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对症等治疗,腹痛肖失,血常规、血淀粉酶、肾功能均正常.于2012年9月25日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取石术(图2),手术时间约20 min,术后检测3、24 h血淀粉酶及血常规均正常,未见并发症.于2012年10月16日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第10天痊愈出院.随诊6个月,无明显不适,恢复良好.
作者:史伟;孙仁虎;韩树堂;吴大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相关,而雌激素发挥生理效应需结合其受体,雌激素受体的功能又受到相关基因的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则被基因多态性所影响,且肿瘤的遗传易感性由不同基因、不同多态性的组合效应构成,故认为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会对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产生影响.对近年来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冉晓娟;杨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HC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问题.目前我国主要的抗HCV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但是该方案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并不理想;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出现,在治疗丙型肝炎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简述了抗HCV治疗前后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情况,从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以及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分析表明,HCV患者机体的免疫调控十分复杂,不同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来看,经过抗病毒治疗后,NK细胞表面受体表达以及其功能有恢复的趋势,甚至可以恢复至正常化;IFN的治疗并不能恢复病毒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的功能,而DAA治疗前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规律尚未阐明;DAA对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的长期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蒋莹莹;张晓慧;郑素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恩替卡韦(ETV)长期治疗,有效抑制HBV DNA后,采取序贯或联合IFNα治疗与单用ETV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所有患者已经ETV抗病毒治疗3年或以上,HBV DNA阴性,无IFN治疗禁忌证,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9例.对照组:继续ETV治疗;序贯组:更换为IFNα序贯治疗;联合组:联合IFNα治疗.检测治疗0、12、24、36、48周时血清HBV DNA、HBV血清标志物、血常规、肝功能,观察治疗情况,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检验.结果 无退出研究病例,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序贯组有1例24周后出现了病毒反弹,但无临床症状,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治疗结束时,序贯组和联合组HBsAg下降的绝对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01);序贯组和联合组各有2例出现了HBsAg的阴转,阴转率22%;对照组未出现HBsAg的阴转病例.结论 ETV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后的IFNα序贯或联合治疗可能是安全的,HBsAg下降水平优于ETV单药治疗,少数患者出现临床治愈.
作者:高胜利;赵刚;徐密琴;沈燕;俞净;叶杨;何丽华;金文娟;孙桂英;钮志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3位肿瘤致死病因,目前仅20%的肝癌患者可以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许多临床研究证实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抑制肿瘤生长、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从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适应证以及TACE在肝癌术前的新辅助治疗、肝癌术后的辅助治疗、肝癌术后复发治疗、肝移植前的桥接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王辉;潘裕国;夏金堂;周咪咪;蔡纯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单采血浆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及其特点,了解自身抗体阳性CHC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1992年1月-1995年12月甘肃省定西县医院和定西传染病专科医院的120例单采血浆后感染HCV的患者为试验组,另外选取同地区健康人群11例作为对照组.对CHC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将自身抗体阳性组(n=44)与阴性组(n=76)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20例单采血浆后CHC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6.7% (44/120),主要的自身抗体为抗核抗体,占21.7%.自身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肝小叶内点灶状坏死炎症评分(2.11 ±0.88 vs1.64±0.88,t=2.349,P=0.021)及汇管区内部细胆管反应评分(1.86±0.71 vs 1.13±0.66,t=4.217,P<0.001)明显升高;自身抗体阳性组肝小时间胆管损伤比例较阴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4% vs 55.3%,x2=12.129,P=0.001);而2组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单采血浆后CHC患者常见自身抗体阳性,自身抗体阳性者部分肝脏病理损伤较重.
作者:伍慧丽;郑素军;王泰龄;闫惠平;任峰;李俊峰;陈煜;刘梅;刘霜;段钟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明确急/亚急性肝衰竭(ALF/SA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二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5例ALF/SA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n=36)和无AKI组(n=79).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外周血WBC水平、凝血功能、MEL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观察发生AKI患者的预后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导致ALF/SALF的病因以药物性为多见(49.57%),其次为不明原因(28.70%).115例ALF/SALF患者中共36例合并AKI,AKI发生率为31.3%,其中1、2及3期发生率分别为11.30%、14.78%、5.22%.与未发生AKI的患者相比,AKI组患者年龄、WBC、中性粒细胞比值、腹水、腹腔和肺部感染率以及MELD评分均显著增高,血清Alb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发生AKI的患者无效/死亡率明显高于无AKI患者(69.4%vs38.0%,x2=9.815,P=0.002),且随AKI严重程度的增高,病死率升高,1、2及3期AKI患者无效/死亡的比例分别为61.5%、70.6%和83.3%.结论 肝衰竭患者发生AKI时多存在感染或炎症反应,且AKI的发生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相关.
作者:陈婧;刘晓燕;童晶晶;张丽娜;关崇丹;严立龙;胡瑾华;苏海滨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干扰Sema4D基因的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Sema4D-siRNA,转染到人胰腺癌细胞系中,将实验分为3组,转染siRNA组、阴性对照组(即转染非特异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的胰腺癌细胞).转染48 h后利用RT-qPCR检测转染前后Sema4D mRNA表达的变化,转染72 h后利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转染前后Sema4D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显色法观察转染后细胞生长变化;Tr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检测转染后肿瘤细胞侵袭性的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法.结果 转染Sema4D-siRNA 48 h后,转染siRNA组Sema4D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990,P<0.001).转染Sema4D-siRNA 72 h后,转染siRNA组Sema4D蛋白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074,P=0.002 3).转染siRNA组48、72、96 h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314、62.255、223.493,P值分别为0.004、<0.001、<0.001).转染siRNA组穿膜细胞个数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0±5.9 vs 60.0 ±6.1 vs 61.0 ±4.6,F=37.21,P=0.000 4].转染siRNA组穿膜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57±0.31)% vs (9.50±0.45)% vs (9.90±0.61)%,F=26.75,P=0.007 4].结论 siRNA能够下调Sema4D基因在胰腺细胞中的表达,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使胰腺癌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下降,凋亡率下降.
作者:侯丽艳;贾如江;任利兵;杨庚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原发性胆囊神经内分泌癌临床少见,约占全部神经内分泌癌的0.2%[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出类癌综合征的极少,多以急慢性胆囊炎或胆囊肿物就诊,术前常规检查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明确诊断.本文对本院就诊的3例胆囊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以便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的积累.
作者:郝志强;李文心;李强;何忠野;尚海;傅熙博;华向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幽门螺旋杆菌(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第一致癌原,全世界近半数人群有感染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螺旋杆菌感染与多种其他部位的肿瘤有关.从螺旋杆菌的分类及流行病学、螺旋杆菌与肝胆肿瘤的关系和螺旋杆菌诱导肿瘤发生的机制3个方面介绍螺旋杆菌感染与肝内外胆管肿瘤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探索肿瘤的病因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以期待能改善与提高螺杆菌引起胆管癌的诊治与预后.
作者:苑博;李建功;成雨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儿童慢性丙型肝炎发病隐匿,治疗选择较少,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曾为标准方案,治疗应答受感染的HCV基因型、病毒载量、宿主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影响,由于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儿不能耐受.2017年9月美国肝病学会与感染病学会联合制订的《丙型肝炎检测、管理与治疗指南》建议12岁以上或体质量≥35 kg丙型肝炎患儿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基因1、4、5、6型感染息儿推荐方案为索磷布韦联合雷迪帕韦,基因2、3型推荐索磷布韦联合RBV,基因1型初治和IFNα经治无肝硬化患儿以及2、4、5、6型患儿疗程12周,基因1型IFNα经治肝硬化患儿及3型患儿疗程24周.年龄小于12岁慢性丙型肝炎儿童应用DAA的治疗方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与临床验证.慢性丙型肝炎合并HIV感染及肝移植等特殊儿童人群,需结合HIV感染状况、肝移植相关并发症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作者:南月敏;李冬冬;孔令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放射性胃炎是较少见的一类肿瘤放疗后并发症,随着放射治疗在肝癌、食管癌、胰腺癌、胆管癌等上腹部肿瘤中的应用,作为相邻器官的胃、十二指肠也会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胃肠组织的耐受剂量为45 ~55 Gy[1],当大于这个剂量时会造成胃肠黏膜放射性损伤,引起一系列的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重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1例肝细胞癌放疗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控制,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颖;季慧范;张泽天;郭晓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Notch信号通路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初步阐释Notch信号通路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1月-8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38例和健康志愿者17例,分选CD8+T淋巴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8+T淋巴细胞中Notch1和Notch2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应用直接接触培养系统和间接接触培养系统将从HLA-A2限制性丙型肝炎患者分选的CD8+T淋巴细胞与HCV感染的Huh7.5细胞共培养,加入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和细胞因子水平分析CD8+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和非细胞毒性功能的变化.2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Notch1和Notch2 mRNA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8+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志愿者均显著升高,分别升高约10倍和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63、18.88,P值分别为0.003、<0.001).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可增加直接接触培养系统中细胞死亡的比例[(26.41±4.76)%vs (13.65±4.65)%,t=3.32,P=0.029];但抑制Notch信号通路对间接接触培养细胞中CD8+T淋巴细胞毒性无明显影响.抑制Notch信号通路后,IFNγ的表达在直接接触培养系统[(52.19±12.38)pg/ml vs(18.62±5.66)pg/ml,t =4.27,P=0.013]和间接接触培养系统[(18.86±3.09) pg/ml vs(5.52±2.52) pg/ml,t =5.79,P=0.004]中均显著升高.TNF α的表达在抑制Notch信号通路后仅在直接接触培养系统中显著升高[(1296.0±293.3) pg/ml vs(585.3±32.62) pg/ml,t=4.17,P=0.014],而在间接接触培养系统中无明显变化[(297.3±175.4) pg/ml vs(273.7±105.9)pg/ml,t =0.20,P=0.851].结论 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可增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CD8+T淋巴细胞的细胞杀伤和非细胞杀伤功能,Notch信号通路在慢性HCV感染中可能通过抑制CD8+T淋巴细胞功能发挥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
作者:李彧;张鸿;李竹;刘清娥;王璐;张丹;曹宁家;苏莉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