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展;胥瑾;王海久;周瀛;任利;阳丹才让;侯立朝;樊海宁
1 病例资料患儿女性,5岁7个月.因“发热、咽痛1d”于2017年1月9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d活动后受凉,随后出现发热,体温高38.5℃,自诉咽痛,伴畏寒,偶咳,痰少,色白.无鼻塞、流涕、喷嚏,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患儿家属给予“三九感冒颗粒”口服,患儿体温可暂时下降,但不久后复上升,咽痛加重.入院查体:体温37.7℃,心率109次/min,呼吸20次/min,体质量21kg.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其上可见脓点附着.腹部丰满,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约3~4次/min.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0.9%氯化钠液100 ml+头孢曲松钠1.0g,每12h1次,静滴.用药1天发热、咽痛症状消除.用药第5天,扁桃体脓性分泌物消失,扁桃体Ⅰ度肿大,病情好转拟出院.当日,患儿进食午餐后出现腹部疼痛不适.
作者:姚伟;王恩成;米绍平;张光海;汪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及胆汁CEA、CA19-9、CA24-2检测对胆道良恶性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诊治的良性和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各40例,收集入院时的血清和手术中的胆汁标本进行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CA24-2)检测.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对各肿瘤标志物诊断胆道良恶性梗阻性疾病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 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组血清CA19-9、CA24-2水平均明显高于胆道良性梗阻性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99、3.223,P值均<0.05).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组胆汁CEA、CA19-9及CA24-2水平均明显高于胆道良性梗阻性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04、7.615、7.279,P值均<0.05).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组胆汁中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CA24-2水平均明显高于血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97、4.975、3.993,P值均<0.05);其中胆汁CA24-2的约登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高,分别为0.75和0.946,而胆汁CA19-9和血清CA19-9的约登指数和AUC也较高,分别为0.74和0.937以及0.68和0.898,三者的诊断价值较大.将胆汁CA24-2、血清CA19-9及胆汁CA19-9三者联合检测,其诊断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灵敏度为94.75%、阴性预测值为93.50%、约登指数为0.82.结论 胆汁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重大,而胆汁CA24-2、血清CA19-9及胆汁CA19-9三者联合检测对胆道良恶性梗阻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大.
作者:刘涛;罗耀兵;张家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RAS)与传统康复方案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文献检索到2016年8月,在PubMed、EBSCO、MEDLINE及Cochrane数据库中检索ERAS与传统康复方案在肝脏外科中应用效果比较的文献,2名单独观察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篇文献,共524例患者,其中254例为ERAS组,270例为传统治疗组.ERAS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加权均数差(WMD)=-2.72,95%可信区间(95%CI):-3.86~-1.57,P<0.000 01];ERAS组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传统治疗组(WMD=-2.67,95% CI:-3.68~-1.65,P< 0.000 01);ERAS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治疗组[比值比(OR) =0.45,95%CI:0.30 ~ 0.67,P<0.0001],亚组分析1级并发症及2~5级并发症的发生率ERAS组也具有明显优势(OR=0.55,95%CI:0.31 ~0.98,P<0.05;OR=0.49,95%CI:0.32 ~0.76,P <0.05);2组再住院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及3dC反应蛋白含量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5 d ERAS组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小于传统治疗组(WMD=-21.68,95%CI:-29.30~-14.05,JP<0.000 1);ERAS组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明显早于传统治疗组(WMD=-0.93,95%CI:-1.41~-0.46,P=0.000 1).结论 ERAS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且可行的.
作者:李乐;陈金明;刘中华;李强;史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5岁,因“左上腹部持续性疼痛2d”于2012年9月19日入本院.疼痛开始为阵发性绞痛,入院前1天成持续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查体:巩膜黄染,左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墨菲征(-),血清脂肪酶907 U/L.入院前上腹部CT示:急性胰腺炎,右位心,内脏反位.入院后MR示:内脏反位,胰腺改变(符合急性胰腺炎表现),胆总管下端结石,胆囊结石(图1);肝功能检查示:TBil 47.2 μmol/L,DBil 29.60 μmol/L,ALP 249 U/L,GGT 577 U/L.诊断为:胆源性胰腺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入院后给予禁食、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对症等治疗,腹痛肖失,血常规、血淀粉酶、肾功能均正常.于2012年9月25日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取石术(图2),手术时间约20 min,术后检测3、24 h血淀粉酶及血常规均正常,未见并发症.于2012年10月16日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第10天痊愈出院.随诊6个月,无明显不适,恢复良好.
作者:史伟;孙仁虎;韩树堂;吴大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儿童慢性丙型肝炎发病隐匿,治疗选择较少,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曾为标准方案,治疗应答受感染的HCV基因型、病毒载量、宿主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影响,由于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儿不能耐受.2017年9月美国肝病学会与感染病学会联合制订的《丙型肝炎检测、管理与治疗指南》建议12岁以上或体质量≥35 kg丙型肝炎患儿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基因1、4、5、6型感染息儿推荐方案为索磷布韦联合雷迪帕韦,基因2、3型推荐索磷布韦联合RBV,基因1型初治和IFNα经治无肝硬化患儿以及2、4、5、6型患儿疗程12周,基因1型IFNα经治肝硬化患儿及3型患儿疗程24周.年龄小于12岁慢性丙型肝炎儿童应用DAA的治疗方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与临床验证.慢性丙型肝炎合并HIV感染及肝移植等特殊儿童人群,需结合HIV感染状况、肝移植相关并发症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作者:南月敏;李冬冬;孔令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mEST)联合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PLBD)在老年患者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因胆总管多发大结石在内镜中心行ERCP治疗的患者229例,根据患者结石大小及胆总管形态选择手术方式.所有纳入病例按照内镜手术方式不同分为mEST+ EPLBD组(治疗组)与EST组(对照组),观察2组首次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使用率,取石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组(136例)与对照组(93例)比较,2组在一次取石成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17% vs 87.10%,x2=0.980,P>0.05);而在取石时间及机械碎石使用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4.3)min vs(37.4±6.7)min,x2 =37.1526,P<0.01;6.71% vs40.00%,t=24.411,P<0.01].2组在胰腺炎(2.94% vs 6.45%)、出血发生率(2.21% vs 2.15%)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30、0.001,P值均>0.05),无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mEST+ EPLBD治疗老年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取石时间,有效减少机械碎石的使用率,从而减少结石复发几率,同时该方法不增加ERCP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老年胆总管巨大多发结石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贺永锋;汤善宏;郭文伟;肖翔;马卫平;邹强;刘晓;郭联斌;杨小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IPC)联合应用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IPC组、UTI组、UTI联合缺血预处理(UCI)组.术后采集下腔静脉血并取肝组织标本,检测血清AST、ALT、TNFa,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NF-κB、肝组织湿干比(W/D)及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所检测的血清ALT、AST、TNFα水平和肝组织MPO 、NF-κB、W/D值,IR组、IPC组、UTI组、UCI组均明显高于sham组(P值均<0.05),而IPC组、UTI组、UCI组均明显低于IR组(P值均<0.05),UTI组明显低于IPC组(P值均<0.05),UCI组明显低于IPC组、UTI组(P值均<0.05).肝脏病理学检查示IR组、IPC组、UTI组、UCI组与sham组比较,肝组织损伤明显(P值均<0.05),而IPC组、UTI组、UCI组均比IR组肝组织损伤程度轻(P值均<0.05),UTI组肝组织损伤轻于IPC组(P值均<0.05),UCI组肝组织损伤轻于IPC组、UTI组(JP值均<0.05).结论 UTI和UCI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二者联合应用时,明显增强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抑制了NF-κB表达,减少TNFa、MPO的释放,减轻了肝脏的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陈宝鹤;李文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3位肿瘤致死病因,目前仅20%的肝癌患者可以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许多临床研究证实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抑制肿瘤生长、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从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适应证以及TACE在肝癌术前的新辅助治疗、肝癌术后的辅助治疗、肝癌术后复发治疗、肝移植前的桥接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王辉;潘裕国;夏金堂;周咪咪;蔡纯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描述性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诊断为DILI的445例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结果、治疗与转归等临床资料,分析DILI的临床特征.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 ~ 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445例患者中,男136例(30.56%),女309例(69.44%),以40~69岁的人群居多.194例(43.6%)应用西药导致,140例(31.46%)应用中药导致,中西药联用者92例(20.67%),服用保健品者19例(4.27%).引起肝损伤的中药主要有何首乌及其制剂、仙灵骨葆胶囊、癃闭舒胶囊等;导致肝损伤的西药主要有心血管用药、抗微生物用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用药、抗结核药等.临床症状主要有乏力、纳差、黄疸、恶心等,其中以乏力(65.17%)常见.临床分型主要为肝细胞损伤型,占70.11%.不同分型之间的ALT、AST、ALP、TBil和INR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153.584、97.366、27.781、24.177、6.236,P值均<0.05);中药导致肝损伤患者的ALT、AST及TBil峰值水平明显高于西药(P值均<o.05).不同分型之间的肝损伤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848,P<0.001).98.65%的患者好转,中药与西药引起的肝损伤患者的预后没有明显差异(x2=3.663,P>0.05).结论 DILI以女性及中老年多见;与西药相比,中药导致的肝损伤生化指标异常更明显;多数DILI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朱春雾;王海南;袁继丽;彭渊;张亚蕾;薛冬英;张琴;刘成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单采血浆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及其特点,了解自身抗体阳性CHC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1992年1月-1995年12月甘肃省定西县医院和定西传染病专科医院的120例单采血浆后感染HCV的患者为试验组,另外选取同地区健康人群11例作为对照组.对CHC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将自身抗体阳性组(n=44)与阴性组(n=76)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20例单采血浆后CHC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6.7% (44/120),主要的自身抗体为抗核抗体,占21.7%.自身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肝小叶内点灶状坏死炎症评分(2.11 ±0.88 vs1.64±0.88,t=2.349,P=0.021)及汇管区内部细胆管反应评分(1.86±0.71 vs 1.13±0.66,t=4.217,P<0.001)明显升高;自身抗体阳性组肝小时间胆管损伤比例较阴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4% vs 55.3%,x2=12.129,P=0.001);而2组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单采血浆后CHC患者常见自身抗体阳性,自身抗体阳性者部分肝脏病理损伤较重.
作者:伍慧丽;郑素军;王泰龄;闫惠平;任峰;李俊峰;陈煜;刘梅;刘霜;段钟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L02肝细胞癌变的抑制作用.方法 培养L02肝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DEN(1、10、20、50、100和150 μmol/L)作用,MTT法测定DEN对L02肝细胞活力的影响,选择适当的DEN刺激浓度(20 μmol/L)进行后续实验.同时,分别采用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试剂盒检测DEN(20μmol/L)作用细胞和正常L02细胞内的MDA及SOD水平.将L02肝细胞分为模型对照组(20 μmol/L DEN+ PBS处理)、FGF21低剂量组(20 μmol/L DEN+1μmol/L FGF21蛋白)和FGF21高剂量组(20 μmol/L DEN +2tμmol/L FGF21蛋白).细胞培养12 h后,检测细胞内的MDA及SOD水平.同时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β-Klotho(KLB)的表达水平,并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PKB,又称AKT)磷酸化水平.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DEN作用于L02后细胞内MDA水平明显升高,SOD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336和16.281,P值分别为0.011和0.004).与模型对照组相比,FGF-21低剂量组和FGF-21高剂量组细胞内MDA水平下降、SOD水平升高(P值均<0.05),且FGF21高剂量组细胞内MDA水平显著低于FGF21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0),SOD水平则高于FGF21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FGF21高剂量组与FGF21低剂量组细胞内KLB mRNA水平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值均<0.001),而FGF21高剂量组KLB mRNA水平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LB蛋白表达趋势与KLB mRNA相同.模型对照组中磷酸化AKT(p-AKT)水平高于另外2组,同时FGF21高剂量组p-AKT水平低于FGF21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EN可增强L02细胞内氧化应激,FGF21通过上调KLB表达,降低AKT磷酸化水平,抑制DEN诱导L02肝细胞氧化应激,从而抑制肝细胞癌变的发生.
作者:李舒欢;韩继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青藏高原野生田鼠是否可以作为泡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60只实验野生田鼠分为A组(皮下注射接种感染组)、B组(开腹肝穿刺注射感染组)、C组(经皮肝穿刺感染组),每组20只.感染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的感染率、病死率.造模成功田鼠处死后分别从病灶浸润带、灶旁+50%病灶、病灶中心、液化部分、病灶边缘、病灶70%来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包虫病灶的病理结构.从感染病灶中提取原头节,进行体外培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A、B、C组田鼠泡球蚴感染的成功率分别为60%、80%、7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4.138,P=0.126).A、B、C组田鼠泡球蚴感染的病死率分别为5%、20%、15%,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201,P=0.107).将造模成功的田鼠病灶切片,从浸润带(灶旁2~3 mm)、灶旁+50%病灶、病灶中心(无液化部分)、液化部分、病灶边缘(不含正常组织)、病灶70%来进行HE染色,镜下可见被红染囊泡的角质层较薄、不连续,囊泡外可观察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所有切片中均未发现原头节.随后将病灶组织体外培养并染色,可发现大量存活原头节,不着色且有活动性.结论 本研究证实高原野生田鼠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可以作为泡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皮下接种感染泡球蚴是一种较合适的造模方法.
作者:王展;胥瑾;王海久;周瀛;任利;阳丹才让;侯立朝;樊海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幽门螺旋杆菌(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第一致癌原,全世界近半数人群有感染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螺旋杆菌感染与多种其他部位的肿瘤有关.从螺旋杆菌的分类及流行病学、螺旋杆菌与肝胆肿瘤的关系和螺旋杆菌诱导肿瘤发生的机制3个方面介绍螺旋杆菌感染与肝内外胆管肿瘤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探索肿瘤的病因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以期待能改善与提高螺杆菌引起胆管癌的诊治与预后.
作者:苑博;李建功;成雨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临床中胆囊囊肿很罕见,大部分为后天性囊肿,极少数为先天性.患者可表现为消化不良、腹痛、黄疸,也可无明显症状.而胆囊囊肿合并潴留性肝囊肿国内外期刊尚无报道.现将北京医院收治的1例胆囊囊肿合并潴留性肝囊肿患者报告如下,并进行回顾性文献复习.
作者:曹彤瑜;王官玺;崔红元;乔江春;韦军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恩替卡韦(ETV组)治疗初治慢性HBV感染者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7月-2015年7月周口市中心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接受TDF或ETV抗病毒治疗且定期随诊的420例初治慢性HBV感染或肝硬化患者,其中接受TDF治疗者184例(TDF组),接受ETV治疗者236例(ETV组).监测患者的基线值以及治疗后4、8、12、24、48周的实验室指标:肝肾功能指标、血钙、血磷、肌酸激酶、HBV DNA水平、肝炎标志物(HBsAg、HBeAg、抗-HBe等),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治疗48周时,TDF组与ETV组的HBeAg阳性患者、HBeAg阳性且HBV DNA>6 lg IU/ml患者的HBeAg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DF组与ETV组的HBeAg阴性患者、HBeAg阳性患者、HBeAg阳性且HBV DNA>6 lg IU/ml患者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给予抗病毒治疗后,2组患者HBV DNA水平逐渐下降.治疗48周时,TDF组与ETV组的HBeAg阳性患者中的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分别为75.5% 、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57,P=0.016);TDF组与ETV组HBeAg阳性且HBV DNA >6 lg IU/ml患者中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分别为75.7%、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722,P=0.017).96周时,不管是整体还是在亚组(HBeAg阳性、HBeAg阳性且HBV DNA>6 lg IU/ml)间比较,TDF组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均高于ETV组(93.5% vs 86.9%,x2=4.921,P=0.027;89.1% vs 76.2%,x2=6.781,P=0.009;88.3% vs 73.7%,x2=7.456,P=0.006).结论 在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TDF抑制HBV DNA的能力明显优于ETV,尤其对HBV DNA>6 lg IU/ml的患者.
作者:张家伟;耿家宝;卢锋;董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在肝癌的发展与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分析了其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肝癌发展、转移的关系,并对其在肝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作者:冯颖;杨雪;王宪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AC)患者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血清脂多糖(LPS)、淀粉酶(AMY)、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5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A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9).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及术后72 h血清LPS、AMY、ACTH水平、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CD4 +/CD8+)]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切口短、手术用时少、术中出血量低、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短(t值分别为26.782、2.950、28.997、11.559、14.678,P值均<0.05),随访1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低(8.16%vs 22.45%,x2=9.137,P=0.002);手术前两组血清LPS、AMY、ACTH水平及CD3+、CD4+、CD4 +/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72 h,观察组LPS、AMY 、ACTH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8.762、5.370、3.607,P值均<0.001),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604、6.611、12.025,P值均<0.001).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AC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清LPS、AMY水平,且对免疫功能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减轻术后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席广利;董浩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秋水仙碱是一种生物碱,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和吞噬作用及抑制局部细胞产生白介素-6等,可控制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临床中广泛应用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通过肝肾代谢.常见的不良反应多表现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常规剂量情况下引起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较少见.本例患者因常规剂量口服秋水仙碱片4d后,出现伴有自身免疫现象的DILI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晓倩;张凤;王志宇;蔡艳俊;齐月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恩替卡韦(ETV)长期治疗,有效抑制HBV DNA后,采取序贯或联合IFNα治疗与单用ETV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所有患者已经ETV抗病毒治疗3年或以上,HBV DNA阴性,无IFN治疗禁忌证,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9例.对照组:继续ETV治疗;序贯组:更换为IFNα序贯治疗;联合组:联合IFNα治疗.检测治疗0、12、24、36、48周时血清HBV DNA、HBV血清标志物、血常规、肝功能,观察治疗情况,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检验.结果 无退出研究病例,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序贯组有1例24周后出现了病毒反弹,但无临床症状,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治疗结束时,序贯组和联合组HBsAg下降的绝对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01);序贯组和联合组各有2例出现了HBsAg的阴转,阴转率22%;对照组未出现HBsAg的阴转病例.结论 ETV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后的IFNα序贯或联合治疗可能是安全的,HBsAg下降水平优于ETV单药治疗,少数患者出现临床治愈.
作者:高胜利;赵刚;徐密琴;沈燕;俞净;叶杨;何丽华;金文娟;孙桂英;钮志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原发性胆囊神经内分泌癌临床少见,约占全部神经内分泌癌的0.2%[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出类癌综合征的极少,多以急慢性胆囊炎或胆囊肿物就诊,术前常规检查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明确诊断.本文对本院就诊的3例胆囊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以便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的积累.
作者:郝志强;李文心;李强;何忠野;尚海;傅熙博;华向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