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维佳;田秋菊;尤红;贾继东
慢性乙型肝炎是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包括两大类:IFN以及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尽管现有药物已经可使大部分患者实现持续的HBV抑制,但仍有大部分患者无法实现免疫控制和功能性治愈.未来,随着新靶点药物研发的进展,相信人类在不久的将来,会像战胜HCV一样,战胜HBV.
作者:樊蓉;孙剑;侯金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恩替卡韦(ETV)联合胸腺肽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2年3月-2015年3月于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传染病科就诊的HBeAg阳性CHB患者108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两组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用ETV治疗,观察组应用ETV联合胸腺肽治疗.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免疫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肝功能指标(Alb/Glo、ALT、AST、TB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3±0.57)vs(1.50±0.51)、(42.58±14.32) U/L vs(54.26±18.78)U/L、(35.79±10.33) U/L vs(49.97±17.84) U/L、(18.89±6.02) μmol/L vs(25.24±9.06) μmol/L,t值分别为2.210、3.634、5.055、4.290,P值均<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肝纤维化指标(层黏连蛋白、透明质酸、Ⅳ型胶原片段、Ⅲ型前胶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5.34±11.02) ng/ml vs(102.57±16.41) ng/ml、(91.68±11.53) ng/ml vs(151.23±16.71) ng/ml、(81.02±12.64) μg/ml vs(118.47土18.01)μg/rl、(70.44 ±13.06) μg/ml vs (91.57±17.16) μg/ml,t值分别为13.840、21.555、12.507、7.200,P值均<0.001];治疗12、24及48周时,观察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29.63%、46.30%、57.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96%、22.22%、25.93%(,值分别为4.475、6.948、11.009,P值均<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血清IL-4为(2.69±1.23)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8±1.44) pg/ml(t =6.558,P<0.001),IFNγ水平为(1.82±0.89)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2±0.56) pg,/ml(t=4.812,P<0.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70%,与对照组的1.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3,P=0.558).结论 HBeAg阳性CHB患者应用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治疗能够促进肝功能康复,调节免疫功能,提高HBeAg阴转率并抑制肝纤维化进程.
作者:黄玲;宁惠明;徐燕华;汤群;欧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ⅡPS)联合脾动脉栓塞(SAE)对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肝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科行TIPS治疗的患者共24例,根据是否联合SAE分为TIPS组(n=14)和TIPS联合SAE组(n=10),分别在治疗前后以彩色多普勒测量肝动脉和门静脉直径、血流速率和血流量,检测术前及术后肝功能(ALT、AST、TBil),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肝性脑病、脾脓肿)的发生情况.各组治疗前后指标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2组之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TIPS联合SAE组术后5d较术前肝动脉血流速率[200.00(168.25~224.75) cm/s vs91.35(76.00 ~ 113.25) cm/s]、门静脉血流速率[60.30(49.85~ 75.70) cm/s vs 28.30(21.20 ~ 30.00) cm/s]、肝动脉血流量[188.00(172.00 ~232.00) ml/min vs 79.10(61.15~89.75) ml/min]显著增加(Z值分别为2.803、2.666、2.803,P值分别为0.005、0.008、0.005),门静脉压力[29.50(24.50 ~34.00)cm H2O vs 38.00(34.00 ~41.75)cm H2O]显著下降(Z=-2.668,P=0.008);ALT[61.30(28.55 ~ 139.60) U/L vs 21.10(14.00~26.95) U/L]、AST[43.70(22.67 ~ 106.27) U/L vs 23.20(20.97 ~ 36.87) U/L]、TBil[31.75(17.95 ~ 36.92) μmol/L vs 15.35(13.10 ~ 18.62) μmol/L]显著升高(Z值分别为2.429、2.599、2.803,P值分别为0.015、0.009、0.005).术后30 d AST较术前显著升高[49.00(26.10 ~58.35) U/L vs 23.20(20.97 ~36.87) U/L](t =2.100,P=0.036),ALT、TBil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IPS组术后30 d TBil显著高于TIPS联合SAE组[35.00(24.00 ~51.25) μmol/L vs 18.30(12.55 ~31.00) μmol/L](Z=-2.371,P=0.017).术后3个月,TIPS组发生肝性脑病1例(2级);TIPS联合SAE组发生肝性脑病l例(3级),脾脓肿2例.结论 TIPS术后肝动脉入肝灌注显著增加,联合SAE不能进一步增加TIPS术后肝脏入肝灌注,且可能加重术后短期内肝功能的损伤,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梁晓华;张峰;诸葛宇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生育因素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2015年8月就诊于西京医院并明确诊断的273名PBC女性患者.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肝性脑病及经电话回访后资料不全的患者,共纳入有女性亲属配比的54名女性PBC患者(PBC组)加入本次调查研究.同一时间段收集与PBC患者在10岁年龄段内的女性亲属,排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及经电话回访资料不全者,共纳入88名参与者(亲属组).对所有入选者采用PBC女性生育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BC组平均生育次数显著大于亲属组(2.55±1.84 vs 1.84±0.95;t=2.708,P=0.009).对2组生育次数进行剂量-反应关系连续变量统计分析提示,生育次数与PBC发病呈剂量-反应关系(P=0.002).结论 生育次数可能是PBC发病的相关因素,通过剂量-反应关系参与PBC发病.对于PBC易感性的女性,减少生育次数可能会降低其发生PBC的概率.
作者:陈晶;郭长存;时永全;周新民;何晓霞;陈瑜;王璐;郭冠亚;韩者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中医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HBeAg阳性CHB的中医证治文献,提取医案的中医诊治信息,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其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100篇,医案135例.共使用220种中药,其中用药频数较高的中药为柴胡、丹参、甘草、白术、茯苓等;在药物归经中频数较高的为肝经、脾经、胃经等.分析出治疗HBeAg阳性CHB的核心药物为柴胡、白术、白芍、郁金、丹参、甘草、茯苓、虎杖、黄芪、茵陈、白花蛇舌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药物核心组合20个;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新处方10个.结论 通过文献挖掘及归纳分析,提示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是HBeAg阳性CHB常见证型,总结出了核心药对和新处方,以供临床借鉴.
作者:焦云涛;李小科;杨先照;叶永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提高.通过检查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等特异性抗体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定诊断.熊去氧胆酸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但对熊去氧胆酸生化学应答欠佳者疾病进展快,目前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加用布地奈德、非诺贝特、苯扎贝特或奥贝胆酸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作者:段维佳;田秋菊;尤红;贾继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指导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ILI)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解放军三○二医院收治的、按照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推荐的HILI诊断策略诊断为HILI的59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按照《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推荐的HILI诊断标准,595例(100%)诊断为疑似HILI,234例(39.3%)诊断为临床HILI,52例(8.7%)诊断为确定HILI.在临床HILI和确定HILI患者中,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分别占85.0%、94.2%;严重程度分级以重度为主,分别占52.6%、42.3%.疑似、临床、确定HILI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治愈为主,分别占81.5%、82.5%、80.8%.结论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可有效指导HILI诊断,避免临床误诊发生,为中草药的安全应用提供保障,其临床诊断指导价值有待更多前瞻性研究探讨.
作者:朱云;王睿林;孙雪英;余思邈;景婧;王伽伯;何婷婷;黄奕雪;王丽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是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婴幼儿疾病,大约每2500个同年龄段的新生儿中就有1例胆汁淤积性黄疸患儿,并且很难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相鉴别.目前治疗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尚缺乏规范的诊疗方案,因此在新研究以及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北美小儿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同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联合提出了2016年关于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疗评估指南.该指南包括四大部分: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因、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讨论.
作者:马霖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肝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以儿童常见,占所有儿童恶性肿瘤的0.8% ~2.0%,是继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之后位列第三的儿章实体腹腔恶性肿瘤1.其中90%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尤以婴幼儿多发,且近年呈增长趋势[2.肝母细胞瘤预后相对较好,早期可切除的患者无瘤生存率可超过90%[3-4].
作者:马霖杰;陈晓;邹龙;刘洪;胡宗强;白建华;陈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仍然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主要原因是与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2种方法都各自存在着优缺点,进一步寻找和探索联合治疗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方向.分析了各类联合治疗的进展,针对目前联合治疗方法及患者的选择提出了意见.
作者:陈璐;谢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长春市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病毒复制水平、血清标志物及肝损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8月-2016年5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HBV感染者702例,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HBV基因型,并检测HBV DNA载量、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分析基因型与临床检测项目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HBV基因型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选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702例HBV感染者中成功分型664例,其中C基因型484例(72.9%),B基因型168例(25.3%),B+C基因型12例(1.8%).HBV基因型分布无性别、年龄差异.C基因型感染者HBV DNA载量为(6.68±1.20) log10拷贝/ml,显著高于B基因型(5.15±1.37) 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714,P<0.001);C基因型HBsAg(+) +HBeAg(+)+抗-HBc(+)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87,p<0.001);但HBsAg(+)+抗-HBe(+)+抗-HBc(+)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24,P=0.145);B基因型HBsAg和抗-HBc双阳性率显著高于C基因型(,=28.780,P<0.001).C基因型感染者ALT、AST水平显著高于B基因型[(307.6±113.4)U/L vs(285.8±96.2) U/L,(211.1 ±96.4) U/L vs(192.7 ±89.2)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9、2.172,P值分别为0.026、0.030).C基因型感染者Alb水平(37.6 ±9.1)g/L低于B基因型(39.9±10.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1,P=0.007).C基因型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264例,肝硬化202例,肝癌18例,B基因型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142例,肝硬化20例,肝癌6例,前者对肝脏的损伤程度强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 894.000,P <0.001).结论 长春市HBV感染者以C基因型为主,B基因型次之.HBV基因型与性别、年龄差异无关.C基因型感染者的HBV DNA复制较为活跃,与肝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高于B基因型.
作者:袁野;于雪娇;卢念红;张明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手术部位感染(SSI)往往增加肝癌切除术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甚至增加病死率.针对性地采取相关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SSI的发生.介绍了SSI的相关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善患者自身因素(如术前戒烟、控制血糖、改善营养和肝功能等),改进手术操作(如皮肤消毒、切口处理、精准肝切除、腹腔镜肝切除、肝断面处理、腹腔冲洗、引流管放置、预防肠道损伤和胆汁漏)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出肝癌切除术后发生SSI是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预防的关键是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做到术前精确评估,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精心管理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徐锋;唐斌;戴朝六;王超;刘晓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苦参碱的抗氧化作用,并观察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疗效.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ASH组和苦参碱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SH大鼠模型,并给予苦参碱36 mg· kg-1·d-1灌胃治疗.观察所有大鼠体质量、肝重变化,并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ASH组、苦参碱组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增加(p值均<0.001),肝重均明显减轻(P值均<0.001).苦参碱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较NASH组亦明显减轻.苦参碱组大鼠ALT、AST水平与NASH组比较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2.0±3.0) U/Lvs(41.8±3.7) U/L;(233.6±9.4) U/Lvs (170.1±1.8)U/L,P值均<0.001)].苦参碱组与NASH组比较,大鼠肝组织SOD、GSH水平明显升高[(17.7±2.0) μg/mg vs(27.0±3.6)tμg/mg;(16.5±1.6) U/mg vs(28.5 ±2.1) U/mg],MDA水平明显降低[(22.9±1.9) nmol/mg vs(17.8±1.8) n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 苦参碱在治疗NASH大鼠中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对NASH大鼠的治疗作用显著.
作者:艾正琳;谢步善;姚树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HBV逆转录酶区A181T(rtA181T)位点突变对Huh7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Huh7细胞分别转染1.3merHBV野生型质粒(WT组)、1.3mer HBV rtA181T突变型质粒(181T组)及1∶1共转WT和rtA181T突变型质粒(WT+ 181T组).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HBV表面蛋白(HBs)表达水平,EUSA检测细胞外HBsAg表达水平;Westem Blot分析内源性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及P62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5 mRNA、Beclin1 mRNA的转录水平;同时转染绿色荧光蛋白LC3后,免疫荧光检测自噬颗粒.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免疫荧光观察181T组、WT组及WT+181T组细胞内均有HBs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81T组细胞内的HBs表达高于WT组和WT+181T组.ELISA检测3组细胞培养上清的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739,P<0.001),其中181T组细胞外的HBsAg水平(0.111 ±0.056)远远低于WT组(3.157±0.490)和WT+ 181T组(2.240 ±0.797)(P值均<0.001);WT组、181T组和WT+181T组均可见LC3-Ⅱ自噬颗粒聚集,181T组LC3-Ⅱ表达水平高于WT组和WT+ 181T组,而P62水平低于WT组和WT+ 181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81T组自噬相关基因Atg5 mRNA、Beclin1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高于WT组和WT+ 181T组(P值均<0.05).结论 HBVrtA181T突变可导致HBsAg分泌障碍,并增加Huh7细胞的自噬水平.
作者:时景仁;郭向华;王洁琳;王珊珊;乔录新;陈德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合并腹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4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七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衰竭合并腹水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2).两组患者均予保肝、退黄、利尿、白蛋白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恩替卡韦,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和恩替卡韦联合治疗.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PTA、HBV DNA载量、临床疗效及24 h尿量和腹水消退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2组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PTA、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治疗后TBil、ALT、AST、PT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Bil:(197.4±47.6)μmol/L vs (287.5 ±150.6) μmol/L,t =2.30,P<0.05;ALT:(189.4-±63.8) U/Lvs (263.4±79.5) U/L,t=2.73,P<0.05;AST:(138.7±87.5) U/Lvs (250.8 ±90.4) U/L,t=3.43,P<0.05;PTA:(63.5±17.0)% vs(45.5±15.1)%,t=2.60,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0.48% vs 28.57%,,=4.32,P<0.05;总有效率:85.71% vs66.67%,,=4.20,P<0.05);治疗组患者腹水消退情况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7.62% vs 23.81%,∥=13.20,P<0.05;总有效率:88.10% vs 52.38%,∥=12.81,P<0.05).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效果好,可有效改善预后,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姬会春;张振江;朱芳;刘军权;刘庆德;庞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胆道外科手术过程中发现肝吸虫病的临床特点,为肝吸虫病的外科治疗提供更全面、有效的诊疗信息.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13年1月-2016年1月胆道手术中及术后发现的15例肝吸虫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5例患者全部为男性,其中5例患者明确曾生食淡水鱼虾,8例行腹腔镜胆道探查术,7例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均于术中或术后引流液中发现成虫.15例患者规律驱虫治疗后治愈.结论 胆道探查术中发现灰黑色或鲜红色瓜子样絮状物,应高度怀疑肝吸虫,并建议术中留置T管引流;腹腔镜胆道探查术T管引流术后或ERCP鼻胆管引流术后发现可疑肝吸虫,需进一步行微生物学检查;已经明确的肝吸虫病,需杜绝生食鱼虾并行规律的驱虫治疗.
作者:亓文磊;张若岩;柴文刚;柳明江;杜晓宏;叶军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95例CHB合并肺结核患者,按是否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57),对其治疗前后临床生化指标等的变化情况及转归等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ALT、AST显著高于治疗组[(382.7(260.7 ~ 635.9) U/L vs 143.3(97.9~260.4) U/L,Z=-4.225,P<0.001;280.7(197.6 ~ 461.8) U/L vs93.8(67.3~156.9)U/L,Z=-4.637,P<0.001],TBil显著升高[157.4(139.7 ~ 269.6) μmol/L vs(106.8(88.3~187.1)μmol/L,Z=-2.671,P=0.008],出现黄疸的比例明显增高(63.2% vs 34.2%,x2=7.650,P=0.007).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PT明显延长[(22.5±15.5)s vs(17.3±9.7)s,t=2.553,P=0.012],PLT水平偏低[(131.0±69.4)×109/L vs(181.7±105.6)×109/L,t=2.826,P=0.004].对照组发生肝衰竭的比例显著增高(42.1% vs 15.8%,x2=7.306,P<0.001),且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因为肝功能受损而被迫停用部分或全部抗结核药物的概率亦增高(17.5%vs 2.6%,x2=4.952,P=0.026;68.4% vs 15.8%,,=25.330,P<0.001).结论 CHB合并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过程中,予以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抗结核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从而保障抗结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
作者:朱栋梁;李道波;赵满芝;马科;宋建新;许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策略(EARS)在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行Ⅰ期缝合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2月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住院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4例,按其围手术期处理方式不同分为EARS组(n=32例)和对照组(n=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观察项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ERAS组患者较对照组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停止输液的时间明显缩短[(1.6±0.9)d vs (2.7±1.0)d,(5.1±1.0)dvs (6.8±1.1)d,(3.8±1.0)dvs (4.9±1.2)d,t值分别为-5.675、-5.910、-3.923,P值均<0.01],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提前[(1.0±0.3)dvs(1.6±0.7)d,(1.1±0.4)dvs(1.8±0.6)d,t值分别为-4.313、-4.842,P值均<0.01],住院总费用降低[(17433.5 ±1411.3)万元vs(26 651.6±2945.8)万元,t=-15.942,P<0.001],且术后疼痛例数少于对照组[4(12.5%) vs13(40.6%),x2=6.490,P=0.011],术后ERAS组患者ALT和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105.25 ±35.34) U/L vs(179.00 ±48.64) U/L,(50.78±12.60) μmol/L vs(79.70±18.56)μmol/L,t值分别为-5.973、-7.090,P值均<0.05].结论 EARS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围手术期治疗实用性高,能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在肝胆胰外科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刘进衡;王妍亭;易斌;高原;陈安平;张胜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冷激光联合胆道镜在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79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周行冷激光联合胆道镜治疗,观察治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79例患者均碎石成功,治愈率100%.68例未出现术后并发症;7例术后出现腹胀、腹痛、腹泻,观察后自行缓解;4例术后出现畏冷、寒颤,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均未出现胆管损伤、胆道穿孔、胆漏、胆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冷激光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效果好、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江哲龙;潘凡;吕立志;江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新兴的超声诊断技术,近年来在慢性肝脏疾病的诊断、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超声弹性成像的原理及分类、不同类型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和研究进展.指出超声弹性成像具有定性及定量分析肝组织硬度的能力,弥补了传统超声成像的不足,丰富了诊断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晓彤;郭丽苹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