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芳汀;廉哲雄
慢性丙型肝炎(CHC)合并脂肪肝是CHC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脂肪肝对CHC患者病情发展及其抗病毒疗效都有重要影响,归纳了近年来CHC患者并发脂肪肝的病毒和宿主方面的因素及脂肪肝对CHC患者预后的影响.CHC合并脂肪肝的发生机制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魏芳芳;张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瞬时弹性波扫描仪(FS)对ALT正常的HBV感染者进行筛查.方法 收集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就诊的125例患者,全部进行肝活组织检查,并同时应用FS测定肝脏硬度值(LSM),以肝活组织检查病理学炎症分级为标准,以G1组为对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选定cut-off值.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检验.结果 同一肝纤维化分期HBV感染者的LSM随着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在S0 ~S2肝纤维化分期中的不同炎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但G0组与G1组LS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2级及以上肝脏炎症,FS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根据ROC曲线选定的cut-off值为8.64 kPa,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69.2%.结论 对于ALT正常的HBV感染者,通过应用FS检查,明确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对于LSM≥8.64 kPa的患者应该进行肝活组织检查,LSM< 8.64 kPa的患者需定期复查.
作者:刘洪波;王宁;单洪;秦丽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8岁,以“右膝关节肿痛4月余,发现肝硬化1个月”之主诉于2014年5月28日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因右膝关节胀痛不适,当地医院诊断为右关节腔积液.行穿刺抽液术,行术前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93×109/L,中性粒细胞1.32×109/L,血小板(PLT)36×109/L;肝功能示:总蛋白(TP)57.8g/L,Alb 29.7 g/L,胆碱酯酶2.82 KU/L(5.4~32.0 KU/L),ALP 140 U/L;血总胆固醇3.5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1.58mmol/L;术前感染五项(HBsAg、抗-HAV、抗-HCV、抗-HIV、梅毒抗体)均阴性.抽取淡黄色清亮液体12 ml后,自觉症状减轻.术后行腹部B超及上腹部增强CT均示肝硬化、脾大、腹水(少量);胃镜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食管静脉曲张(轻度),考虑系肝硬化失代偿期所致三系血细胞减低及肝功能异常,给予补充Alb、保肝、调节免疫力等治疗后出院.
作者:贺娜;王俊;赵龙斌;吴开春;周新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因“发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年,乏力3个月”于2014年6月11日入院.患者2年前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后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如熊去氧胆酸、安络化纤丸、多稀磷脂酰胆碱胶囊、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胶囊等,病情平稳.3个月前因停药出现乏力就诊,查肝功能明显异常,予保肝退黄对症治疗后乏力无明显缓解,并渐感口干、眼干、肌肉关节酸痛,洗头、穿衣、梳头、蹲起、站立困难,偶有心悸不适,平卧时无抬头困难,无皮肤硬化、皮疹,无恶心、呕吐、剑突下疼痛等,无指(趾)端遇冷或情绪波动时出现发白-青紫-变红的改变.
作者:汪维艳;杨京;陆爽;曾经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肝内小胆管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该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极其复杂的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众多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参与其中.从天然免疫以及适应性免疫两个方面,在细胞以及分子层面对PBC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该发病机制研究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评述,以期能够为该疾病研究领域的科研及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向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新方案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卢芳汀;廉哲雄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根治性切除术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效果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0例IC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35例患者接受根治术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生存时间.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血清糖类抗原(CA) 19-9、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ALT含量分别为(47.35±13.76)μg/L、(309.5±125.55) μg/L、(20.86±10.38)ng/ml、(25.44±8.19) U/L,低于对照组的(83.54±24.17) μg/L、(375.85±136.77) μg/L、(34.18±8.55) ng/ml、(58.56±22.58)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58、101.33、29.46、32.25,P值均<0.05);观察组1、2、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43、20.15、9.87,P值均<0.05),观察组平均生存期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8,P<0.05);影响ICC生存期限的因素分析提示肿瘤≥5.0 cm、分化程度低、发生转移的患者长期生存率低、平均生存期限明显缩短,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TACE是治疗ICC安全有效的方法,肿瘤大小、分化程度、门静脉癌栓及转移严重影响预后.
作者:唐啸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方法,纳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1年1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56例PBC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4片/次,3次/d,口服)联合熊去氧胆酸片(UDCA)(50 mg/片,10~15mg·kg-1 ·d-1)治疗.对照组给予空白安慰剂(4片/次,3次/日,口服)联合UDCA 50 mg/片,10~15 mg· kg-1·d-1)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PBC-40量表、肝功能(ALT、AST、ALP、GGT、TBil)、肝脏弹力硬度值的变化.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肝功能ALT、AST、GGT、ALP、TBil均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019、3.0953、3.0279,P值均<0.01;t值分别为2.4420、2.1621,P值均<0.05),对照组患者肝功能仅GGT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8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治疗组GGT、ALP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061、2.3106,P值均<0.05).治疗组患者脏弹力硬度值由治疗前(14.37±10.58)kPa显著下降至(10.02±5.96)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34,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BC-40量表皮肤瘙痒、社交和疲劳维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158、2.1409、3.2441,P值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疲劳和社交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491、2.6287,P值均<0.05).结论 复方鳖甲软肝片可显著改善PBC患者肝功能,降低患者肝脏弹力硬度值,显著改善患者PBC-40皮肤瘙痒和疲劳等临床症状,在临床上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黄凌鹰;周振华;孙学华;李曼;朱晓骏;金树根;张鑫;高月求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9月-2011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石油医院收治的7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其中44例给予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其余32例作为对照组,仅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不定期行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观察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以及有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分析两组术后生存差异.结果 恩度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RR)高于对照组(70.45% vs 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47,P<0.05);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84.09% vs 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18,P<0.01);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分别为9.00个月和5.0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中位生存期(mOS)分别为10.64个月和8.1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8).结论 采用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明显改善患者近期疗效及PFS,但对总生存期的改善不明显.
作者:刘琪;武振明;齐秀恒;郭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临床上,肝硬化死亡常与肝衰竭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相关.严重乳酸中毒导致患者死亡,在临床上相对少见.本文2例晚期肝硬化患者,因出现严重的乳酸中毒而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65岁,农民.因头晕,柏油便3d入院.既往嗜酒史40年,600 g/d.入院诊断:酒精性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神经性皮炎.患者人院当天予止血、禁食、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未再出血,且生命体征稳定.
作者:吕永豪;温伟琴;曾晶晶;胡小花;饶珂寒;项凤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外周血白细胞(WBC)、WBC/血小板(PLT)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29例肝硬化患者,包括肝硬化死亡患者112例,其中并发感染导致死亡患者94例(感染组),包括SBP 61例;其他原因导致死亡18例(非感染组),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7例为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前常规细菌培养,并测定血清PCT及WBC、WBC/PLT.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率比较应用x2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在94例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66例,其中血、腹水及其他分泌物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5.8%、30.3%及43.9%.肺部感染占8.5%,SBP为64.9%,感染灶不明确占26.6%.感染组患者血清PCT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F=10.98,P<0.05).不同感染部位患者血清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0.5 ng/ml,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77.1%,ROC曲线下面积为0.89.PCT≥2 ng/ml,其敏感性为62.8%,特异性为94.2%.外周血WBC≥10 ×l09/L及WBC/PLT≥0.25时,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敏感性分别为47.8%,39.6%,特异性为100%.PCT联合WBC/PLT,其敏感性为76.8%,特异性为94.2%.SBP患者腹水培养阳性与否,PCT、WBC、WBC/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联合WBC/PLT,诊断SBP的敏感性为83.6%,特异性为94.2%.结论 PCT、WBC/PLT可作为肝硬化合并感染的诊断指标,PCT与WBC/PLT联合对肝硬化SBP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郑俊福;蔡照华;张鑫;娄金丽;赵文敏;李鹏;李冰;李磊;董培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及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3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肝癌诊断及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7月-2013年10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住院患者及体检中心健康者174例,其中初诊肝癌患者86例,肝硬化患者39例,肝炎患者29例,健康对照20例,并对初诊肝癌的37例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的复诊.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电化学发光法、亲和吸附层析法检测血清GP73、AFP、AFP-L3的水平.各组血清标本检测数据呈偏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总体比较检验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配对秩和检验采用Wilcoxon Signed Rank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结果 肝癌组GP73、AFP、AFP-L3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值均<0.05);肝癌组中GP73和AFP-L3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值均<0.05),而肝癌患者中GP73和AFP-L3阳性率显著高于AFP(P值均<0.05);初诊肝癌的37例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复查,AFP-L3复发组术前显著高于未复发组术前(P<0.05).结论 血清GP73、AFP、AFP-L3在肝癌诊断中有重要价值,AFP-L3可以作为鉴别肝病良恶性以及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监测的指标.
作者:张勤;单洪丽;续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胸腺肽α1治疗低病毒载量慢性HBV感染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诊治的低病毒载量慢性HBV感染者76例为治疗组,41例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胸腺肽α1 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治疗3个月HBV DNA阴性者可停药,阳性者治疗至6个月;对照组不进行药物治疗.观察3、6个月时HBV DNA转阴情况.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3、6个月时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10.61、13.09,P值均<0.01).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HBV DNA< 104拷贝/ml且HBeAg阳性者与HBeAg阴性者比较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P>0.05),但显著高于HBV DNA≥104拷贝/ml者(x2=7.52,P<0.01).结论 胸腺肽α1能显著促进低病毒载量慢性HBV感染者HBV DNA转阴,转阴率与DNA载量呈负相关,与HBeAg状态无关.
作者:孙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邢台市第三医院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诊断为PSC并行ERCP的患者共72例,监测并记录术后30 d不良事件的发病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事件的发病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全部72例患者中ERCP的成功率为94.4%(68/72),不良事件中胰腺炎和胆道感染的发病率高(6.94%,4.17%),穿孔的发病率低(1.38%).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行胰管造影、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率均高于未进行者(OR=13.642,P=0.017;OR=7.381,P=0.000);导丝进入胰腺和进行胰管造影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病率(OR=8.042,P=0.000;OR =2.651,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丝进入胰管(OR =4.547,95%CI:1.076~12.543)、胆道乳头括约肌切开术(OR =5.023,95% CI:2.643~18.321)与ERCP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病密切相关.结论 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导丝进入胆管可增加PSC患者ERCP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作者:毕荣欣;郭全周;薛志广;侯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Hedgehog(Hh)信号通路存在于多种动物体内,对调节胚胎发育及胚胎形成后分化起重要作用,其异常激活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Hh信号通路传导异常可导致肝细胞癌(HCC)发生,并与肿瘤侵袭、转移相关.深入探讨Hh信号通路与HCC的关系,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HCC的发病机制,为HCC的防治提供新的可能途径及作用靶点.
作者:刘佳;朱琴梅;胡弘毅;王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胆管结扎(BDL)、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生化指标、肝脏病理学及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方法 9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CC14肝纤维化模型组(44只)及其对照组(6只)和BDL肝纤维化模型组(30只)及其对照组(10只).CC14肝纤维化模型组是采用50%的CCl4橄榄油溶液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的方法来制备模型,而BDL肝纤维化模型组则采用结扎大鼠胆总管的方法来制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生化方法测血清ALT、AST、TBil、DBil;EUSA法测血清透明质酸(HA)和层黏连蛋白(LN)水平.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组织FN表达.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血清生化学结果显示,BDL组大鼠自胆管结扎术后第7天开始,TBil及DBil即上升到较高水平且随后一直保持此水平,CCl4肝纤维化模型组大鼠2周始逐渐升高,至8周达高峰;BDL大鼠纤维化指标HA、LN水平显著高于同期CCl4模型组;CC14模型组大鼠可见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汇管区-汇管区或汇管区-中央静脉间纤维间隔形成极为显著,BDL大鼠则表现为肝内胆管显著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间隔形成同时存在;BDL组中FN的表达呈分散无规则型,且纤维组织细小,而CCl4组的FN多集中表达于小叶之间的间隔处,纤维组织粗大.结论 BDL和CCl4均可诱导大鼠肝纤维化,BDL较早引起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升高,可见明显胆管增生,CCl4则以脂肪变性为主;FN在两种模型中表达分布不同.
作者:刘晓亚;刘瑞霞;崔立建;侯斐;文艳;阴赪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检测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3)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8+T细胞上的表达,探讨共用γ链细胞因子对CHB患者CD8+T细胞上TIM-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5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就诊的CHB初治患者15例,以及健康体检者8例.抽取两组全血,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PBMC.分别给予γ链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7、IL-15、IL-21和人抗CD3/CD28刺激,未刺激孔作为阴性对照.培养4d后,用单克隆抗体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细胞上TIM-3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与未刺激组相比,TIM-3在CD8+T细胞上表达如下:人抗CD3/CD28和IL-2、IL-15、IL-7刺激组显著升高,分别为(9.629 ±9.916)%,P=0.000 1;(3.817 ±2.694)%,P=0.000 6;(5.772±4.732)%,P=0.005 4;(3.560 ±2.045)%,P=0.030 2.IL-21刺激组表达虽有所增加,为(2.503 ±2.1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4 l.结论 人抗CD3/CD28、γ链细胞因子中的IL-2、IL-7和IL-15都能够有效上调TIM-3在CHB患者CD8+T细胞上的表达,提示通过抑制它们不仅可以下调TIM-3的表达,而且可能会增强CHB患者体内CD8+T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董杰;杨晓飞;申焕君;赵荣荣;赵燕燕;张野;黄长形;连建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测和预防肝癌微波消融术后复发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微波消融术治疗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可能对早期复发有影响的因素,采用Logistic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肝癌消融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危险因素,鉴别高危人群,以指导术后抗复发治疗.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共有30例在术后6个月时出现复发,复发率为37.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肿瘤大小、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肝癌手术切除史、术前甲胎蛋白水平、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肝癌相关病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数目(≥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肿瘤数目是肝癌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通过研究肝癌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来预见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期对于肿瘤复发达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扈彩霞;郑加生;林伟;崔石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探讨Peg10基因与黏着斑激酶(FAK)介导的肝癌细胞耐药(CAM-DR)的关系及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5-氟尿嘧啶(5-Fu)、阿霉素(ADR)对L02细胞、ADR耐药的人肝癌细胞BEL-7404/ADR(7404/ADR)和Peg10基因沉默的siRNA-BEL-7404/ADR(siRNA-7404/ADR)细胞增殖的影响;建立7404/ADR和siRNA-7404/ADR裸鼠荷瘤模型,48只裸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A、C、D组注射7404/ADR细胞,B、E、F组注射siRNA-7404/ADR细胞;A、B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E组给予5-Fu,D、F组给予尾静脉注射ADR,测量瘤块体积,RT-PCR检测Peg10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EG10、p-FAK、p-JNK、p-ERK和p38MAPK蛋白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ADR和5-Fu对siRNA-7404/ADR 24 h的IC50值均较7404/ADR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41,7.560,P值均<0.01).B、C、D组肿瘤体积较A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F组肿瘤体积较B组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E组与C组比较,F组与D组的肿瘤体积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E、F组Peg10的mRNA极少表达,C、D组Peg10的mRNA表达较A组有所降低.B组PEG10蛋白极少表达,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p-FAK、p-JNK、p-ERK和p38MAPK蛋白表达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D组PEG10、p-FAK、p-JNK、p-ERK和p38MAPK蛋白的表达较A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F组p-FAK、p-JNK、p-ERK和p38MAPK蛋白表达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C组与E组、D组与F组相比,PEG10、p-FAK、p-JNK、p-ERK和p38MAPK蛋白的表达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Peg10基因失活后可增加ADR耐药的BEL-7404细胞株对5-Fu和ADR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p-FAK、p-JNK、p-ERK和p38MAPK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海;常城;朱艳莉;李丹;张丽;余力群;方春华;胡亚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炎症性疾病,以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和对免疫抑制治疗应答良好为特点.简要介绍了AIH的流行病学概况、临床特点以及近年来在AIH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强调早期诊断并给予正确治疗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作者:王倩怡;贾继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合理使用血液成分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35例肝移植术后患者,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分别进行TEG检测和传统凝血项检测.选取TEG检测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凝固角(Angle)、血栓大幅度(MA)]和凝血项指标进行双变量的直线相关分析,并对TEG检测指导临床使用血成分及输血量与临床申请输注血液情况进行比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与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0.41,P值分别为0.001和0.030);纤维蛋白原(FIB)与K呈负相关(r=-0.03,P=0.008);血小板(PLT)与Angle、M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0.68,P值分别为0.029和0.000);FIB与MA呈正相关(r=0.33,P=0.040).R值在TEG肝素酶杯中和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 TEG检测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合理使用血液成分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袁宏香;张瑞金;齐玫;于艳华;娄金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