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结核患者化疗后肝损伤程度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孙莹;李润浦;王晓洁

关键词:肝疾病, 结核, 肺, 抗结核药
摘要: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化疗后肝损伤程度与临床表现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3620例,为其建立用以记录服药情况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随访日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225例(33.8%)患者出现肝损伤相关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发生率高(72.9%),其余依次为小便颜色改变(65.3%)、疲乏(37.8%)、出疹(31.5%)、腹胀腹泻(28.1%)、发热(14.2%)、纳差(3.8%)、其他(2.0%).在不同临床表现中恶心呕吐出现时间早,其次为腹胀腹泻.所有患者中出现肝损伤243例(6.7%),中重度肝损伤109例(3.0%).有临床表现者中出现肝损伤171例(14.0%),中重度肝损伤74例(6.0%).有临床表现者发生肝损伤、中重度肝损伤与无临床表现者危险度之比分别为4.643(95% CI:3.035~4.856)、4.134(95%CI:2.817 ~4.351).出现疲乏、恶心呕吐、出疹、腹胀腹泻、纳差、其他表现者其肝损伤及中重度肝损伤发生危险性高于无临床表现者(P<0.05),其中出现纳差者危险性高,其危险度之比分别为12.792、25.031.结论 1/3肺结核患者化疗后出现肝损伤相关临床表现,当出现疲乏、恶心呕吐、出疹、腹胀腹泻、纳差、其他表现者其肝损伤及中重度肝损伤发生危险性升高.
临床肝胆病杂志相关文献
  • 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9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Crb)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9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手术切除的47例胆管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胆管癌组织及相应正常胆管组织中Grb2、MMP-3和MMP-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Grb2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Grb2表达量与MMP-3、MMP-9表达量之间的关系.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Grb2和MMP-3、MMP-9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Grb2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t=5.935,p<0.001);Grb2在胆管癌和相应正常胆管组织的表达量与年龄、性别、分化水平无明显相关;在发生淋巴结或者远处转移的胆管癌组织中,Grb2表达量比不发生转移的胆管癌组织要高(t=3.882,P=0.003).Grb2的表达量与MMP-3、MMP-9的表达量分别呈正相关(r2值分别为0.3667、0.5133,P值分别为0.018、0.007).结论 Grb2在胆管癌组织的表达量要高于相应正常胆管组织,且Grb2的表达量与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Grb2的表达量与MMP-3、MMP-9的表达量呈正相关.

    作者:赵廷宽;李春燕;杨勇;刘静;郭华雄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Ghrelin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其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及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之一.Ghrelin是新发现的生长激素促分泌素的内源性配体,其生物学作用广泛,不仅影响糖脂的代谢过程,对NAFLD的发生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简述了内源性Ghrelin表达水平在NAFLD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指出通过调节Ghrelin水平来干预NAFLD的发生发展,将为NAFL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胥佳;马静婷;李东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鱼肝油酸钠与聚桂醇硬化治疗肝囊肿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鱼肝油酸钠、聚桂醇硬化治疗肝囊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5月在广西桂东人民医院住院的74例肝囊肿患者,根据入院日期,按单双日分为2组,A组46例患者经皮肝穿刺抽干囊肿液后向囊肿腔中注入鱼肝油酸钠溶液黏连硬化囊肿腔,B组28例经皮肝穿刺抽干囊肿液后向囊肿腔中注入聚桂醇溶液黏连硬化囊肿腔.入院治疗后,比较术中及术后两组患者疼痛的发生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自手术日算起1年内的肝囊肿复发率.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经治疗后,A组1年内复发5例(10.87%),B组1年内复发2例(7.14%),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83,P>0.05).A组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58,P<0.05).结论 聚桂醇硬化治疗肝囊肿疗效与鱼肝油酸钠相同,可常规使用副作用小的聚桂醇做为硬化剂.

    作者:覃祖云;郭亚兵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症2例报告

    肝小静脉闭塞症(hepatic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是由某些原因所致肝小叶中央静脉和小叶下静脉等内皮细胞损伤及其纤维化,后致管腔狭窄或闭塞,继而引起弥漫性肝纤维化的一种肝血管疾病[1-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肿大、肝区痛、腹水等.该病的诊断依赖于病史,如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放化疗史或有明显的含吡咯类生物碱中草药等食用病史,有明显肝损伤、门静脉高压的症状和体征,但终确诊仍依赖于肝穿刺及活组织检查[3].本文报道2例因食用土三七所致该病并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患者.

    作者:彭姗姗;崔园园;孔文丽;祁凌霞;金美善;潘煜;华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肝爽颗粒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和肝损伤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目的 本研究拟初步探讨肝爽颗粒通过细胞自噬在保护四氯化碳(CCl4)诱导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和肝损伤细胞模型中的作用和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CCl4腹腔注射构建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CCl4体外诱导肝细胞系7702细胞构建肝损伤细胞模型.建模成功后给予肝爽颗粒进行干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和未给予肝爽颗粒的CCl4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抑制细胞自噬并观察肝爽颗粒对细胞凋亡的影响.HE染色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生化法测定血清ALT、AST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Western Blot观察细胞自噬情况;流式细胞术及AnnexinV/PI双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采用LSD检验,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 T3检验.结果 HE染色显示肝爽颗粒干预组小鼠肝组织损伤程度较CCl4组明显减轻,3组间ALT和AST总体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76、13.35,P值均<0.05);体内细胞实验和体外动物实验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肝爽颗粒干预组细胞自噬表达较CCl4组明显增加,肝细胞凋亡较CCl4组明显减少.加入3-MA后肝爽颗粒的保护性作用减弱,细胞凋亡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5组7702细胞凋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37,P<0.01).结论 肝爽颗粒对肝脏损伤具有保护性作用,其抗凋亡机制可能与肝爽颗粒增强细胞自噬有关.

    作者:孙海青;王小琪;时红波;娄金丽;陈煜;段钟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调脂药物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应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且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是导致肝功能异常及慢性肝脏疾病常见的病因之一.调脂药物一方面可以降低血脂,对肝脏沉积有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脂质在肝内的积累,从而加重肝损伤.尽管NAFLD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定,鉴于NAFLD的病理基础是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因此调脂药物能否用于治疗NAFLD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简述了调脂药物对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肝硬化的影响.

    作者:崔瑞冰;阎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解读: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策略比较

    自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第一部关于HCV的筛查、管理和治疗指南[1]后,2015年3月WHO颁布了首部关于HBV的预防、管理和治疗指南[2],2015年5月15日国内发布了WHO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政策简报,指南原文共166页,政策简报封面照片隐含了指南主要针对全球中低收入国家(LMIC).此部指南与以往的欧洲肝病学会(EASL)、美国肝病学会(AASLD)及亚太肝病学会(APASL)及中国的指南存在多处不同,现将此部指南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相关内容加以阐述,不足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作者:戴明佳;冷雪君;颜学兵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调节肠道菌群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系统阐述了在NAFLD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代谢、内源性乙醇的关系基础上,结合对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与治疗NAFLD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提出中药靶向调节肠道菌群,不仅是中医药临床治疗实践的现代诠释,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成为NAFLD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作者:田华捷;冯琴;胡义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60岁以上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影响60岁以上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5年7月-2014年7月于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行LC的老年患者340例,回顾性分析340例患者的基本信息、相关病史;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其疗效和有无并发症发生,并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对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急诊手术、手术出血量≥50 ml、胆囊粘连、胆囊三角粘连、合并糖尿病史的LC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性质、胆囊粘连、胆囊三角粘连、糖尿病史是LC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手术性质、胆囊粘连、胆囊三角粘连、糖尿病史是LC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肺结核患者化疗后肝损伤程度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化疗后肝损伤程度与临床表现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3620例,为其建立用以记录服药情况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随访日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225例(33.8%)患者出现肝损伤相关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发生率高(72.9%),其余依次为小便颜色改变(65.3%)、疲乏(37.8%)、出疹(31.5%)、腹胀腹泻(28.1%)、发热(14.2%)、纳差(3.8%)、其他(2.0%).在不同临床表现中恶心呕吐出现时间早,其次为腹胀腹泻.所有患者中出现肝损伤243例(6.7%),中重度肝损伤109例(3.0%).有临床表现者中出现肝损伤171例(14.0%),中重度肝损伤74例(6.0%).有临床表现者发生肝损伤、中重度肝损伤与无临床表现者危险度之比分别为4.643(95% CI:3.035~4.856)、4.134(95%CI:2.817 ~4.351).出现疲乏、恶心呕吐、出疹、腹胀腹泻、纳差、其他表现者其肝损伤及中重度肝损伤发生危险性高于无临床表现者(P<0.05),其中出现纳差者危险性高,其危险度之比分别为12.792、25.031.结论 1/3肺结核患者化疗后出现肝损伤相关临床表现,当出现疲乏、恶心呕吐、出疹、腹胀腹泻、纳差、其他表现者其肝损伤及中重度肝损伤发生危险性升高.

    作者:孙莹;李润浦;王晓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15年欧洲肝病学会丙型肝炎治疗推荐意见

    欧洲肝病学会(EASL) 2015年年会期间发布了更新的丙型肝炎治疗指南,该指南着重于治疗意见的推荐,相比2014年版本,对于治疗有了全面的改变治疗格局的更新.增加了对于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筛查,并且指出丙型肝炎的筛查好能纳入到国家的卫生计划中,突显了其重要性,提醒医护人员应该重视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作者:饶慧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脂肪肝供体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供肝脂肪变是肝移植供体的常见病理改变类型,直接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的恢复.综述了脂肪肝供体的病理特点、评估标准、对肝移植术后的影响以及脂肪肝供体的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旨在共同探讨在肝移植中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脂肪变供体.

    作者:曹海洋;吴晓峰;林栋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先天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与先天免疫系统的激活密切相关.综述了各类免疫细胞、Toll样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参与胰岛素抵抗、介导氧化应激和肝脏炎症及纤维化过程.树突状细胞的减少或消除可延迟肝脏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的发生.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的减少在单纯脂肪变阶段可诱导脂质积累,而在炎症阶段可减轻纤维化进程.胰岛素及氨基酸mTOR信号通路可通过短期或长期调控抑制自噬过程,引起内质网应激及胰岛素抵抗状态改变,从而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中医药治疗NAFLD的机制研究亦愈来愈偏向免疫机制方向.

    作者:翟晴晴;周振华;王唯坚;孙学华;朱晓骏;张鑫;李曼;高月求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为NAFLD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3月-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维吾尔族、汉族NAFLD患者各200例为NAFLD组,同期体检的维吾尔族、汉族健康者各20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腹部超声检查以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采用ELISA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同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5-羟基维生素D与NAFLD的关系.结果 维吾尔族、汉族人群NAFLD组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NAFLD具有负相关性(r汉=-0.212,r维=-0.220,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升高是NAFLD的保护因素(OR汉=0.894,P汉=0.015;OR维=0.897,P维 =0.025).结论 维吾尔族、汉族人群中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NAFLD密切相关.

    作者:蔡雯;董正惠;王淑霞;杨晓萍;姚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14年韩国肝癌研究组及国立癌症中心肝细胞癌的管理实践指南》摘译

    1 简介韩国肝癌研究组(Korean Liver Cancer Study Group,KLCSG)和韩国国立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er,NCC)于2003年首次共同发布了肝细胞癌(HCC)规范化治疗指南,并于2009年进行修订.此后,全世界进行了大量有关HCC的研究,而这些大规模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HCC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尤其是针对亚洲人群.根据新证据和专家意见,新指南由此应运而生.

    作者:赵剑成;祁兴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脂联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对该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其发病的确切机制也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APN)具有肝脏保护作用,与NAFLD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概述了APN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APN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NAFLD相关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概况.认为APN有望成为NAFLD靶向治疗药物,深入研究APN信号传导通路更好地理解APN调控机制,将为NAFLD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费新应;沈震;王建钢;陈炎生;刘文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门静脉血栓(PVT)发生在部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中并进一步加剧门静脉压力.诱发PVT形成的风险因素尚未明确.但已经注意到脾切除术可能使PVT形成的风险增加;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PVT可能会进展为脾切除术后危及患者生命的一种并发症.分析了脾切除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指出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是PVT后天形成的主要原因.

    作者:杨正茂;张岭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进展

    发达国家约1/3人口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其中10%~30%的NAFLD表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FLD和心血管疾病有共同的代谢危险因素,因此NASH患者肝脏及心血管相关病死率明显增加.主要从改善生活方式、减肥治疗、针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类药物治疗及终末期肝病的治疗5个方面介绍了NAFLD的治疗进展.指出了临床医生在NAFLD诊治过程中应更多关注NAFLD伴发的代谢综合征.

    作者:李强;卓其斌;陈良;黄玉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应用受控衰减参数方法对天津市轻体力劳动者脂肪肝流行状况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天津市轻体力劳动者脂肪肝患病率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天津市某公司既往体健从事轻体力劳动者,共602例健康职工顺利进行查体及全部数据收集.应用FibroScan受控衰减参数(CAP)方法检测其脂肪含量及肝脏硬度,同时调查受检者病史、体质量、身高、血压及生活习惯等,分析不同程度脂肪肝的可能相关因素.组间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 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行×列表x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x2分割法进行,对CAP方法和彩超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分析.结果 经调查,602例受检者中180(29.9%)例为重度脂肪肝;195(32.3%)例轻中度脂肪肝;227(37.7%)例无脂肪肝.按照本方法检测的结果分组,3组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吸烟、饮酒、糖尿病史及家族史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本检测方法灵敏性更高,检出脂肪肝比例高于传统的彩超检出比率(62.3% vs 44.0%,P=0.000),二者一致性较差(Kappa<0.4).结论 在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健康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已经超过60%,其与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不良生活习惯、糖尿病史及脂肪肝家族史均相关,CAP可更加敏感快速无创地检测出脂肪肝,但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海;刘纯城;王毓麟;侯锐;高洪军;牛海艳;夏时海;朱理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发达国家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近年来,一系列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证明NAFLD和心血管疾病(CVD)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总结了NAFLD可促进颈动脉内膜增厚、导致动脉壁僵硬度增高、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冠状动脉钙化、左心室重构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等.指出NAFLD是CVD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CVD,对临床NAFLD患者进行CVD评估,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等措施来延缓NAFLD进展,降低CVD相关病死率,改善NAFLD患者的总体预后.

    作者:李强;卓其斌;陈良;黄玉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