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色素痣组织传统脱黑色素及免疫组化处理方法的条件优化

王丛阳;王家俊;王焱

关键词:色素痣, 脱黑色素,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evus)又名色素痣,是皮肤的黑素细胞良性增生性病变,可生长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且以颜面部多发[1].因现代人们对外貌的要求并担心其恶变,色素痣手术切除逐年增加,成为病理科较常见的组织标本之一.根据痣细胞巢的生长部位可分为交界痣、复合痣、皮内痣.色素痣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可见形状不一的棕黄色、棕褐色或棕黑色的细小颗粒,我们称之为黑色素.这种黑色素颗粒可掩盖细胞的结构和形态,影响观察,而且其颗粒存积的颜色与进一步免疫组化DAB显色的棕黄色难以区别,对疾病的诊断造成障碍.为去除黑色素颗粒对细胞的影响,提高色素痣标本的制片质量,笔者对传统脱黑色素法进行了探索改良,并对脱色素标本免疫组化的处理方法条件优化,现将实验内容介绍如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结直肠癌中LC3与CD4+、CD8+、CD68+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自噬标志物LC3与肿瘤表面抗原NY-ESO-2、MAGE-D4在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以及 CD4+、CD8+、CD68 +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分析LC3与NY-ESO-2、MAGE-D4以及CD4+、CD8+、CD68 +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探讨结直肠癌细胞自噬对免疫细胞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Western blot法检测128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LC3、NY-ESO-2、MAGE-D4的表达以及CD4+、CD8+、CD68+免疫细胞浸润情况,探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LC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NY-ESO-2在结直肠癌中低表达,MAGE-D4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两者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几乎不表达(P<0.05) ;CD4+、CD8 +、CD68 +免疫细胞在结直肠癌中的浸润量均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P<0.05) ;(2)结直肠癌中LC3与肿瘤表面抗原NY-ES0-2、MAGE-D4的表达以及CD4 +、CD8 +、CD68 +细胞的浸润量均呈正相关(P<0.05) ; (3) NY-ESO-2的表达与CD4 +、CD8 +、CD68 +细胞的浸润量均呈正相关,MAGE-D4的表达与CD8+、CD68 +细胞的浸润量均呈正相关(P<0.05) ; (4) LC3、NY-ESO-2、MAGE-D4的表达及CD4+、CD8+免疫细胞的浸润量均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LC3、NY-ESO-2、MAGE-D4的表达及CD4+、 CD8+、CD68+细胞的浸润量与TNM分期呈负相关(P<0.05) ;LC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CD8+细胞的浸润量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 结直肠癌中自噬标志物LC3的表达与肿瘤表面抗原NY-ESO-2、MAGE-D4的表达、免疫细胞CD4+、CD8+、CD68 +的浸润量具有相关性,自噬活性改变可能影响结直肠癌的细胞免疫.

    作者:刘梦瑶;吴淑华;温菲菲;张香芝;许晓阳;刘远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中EpCAM的表达及与DNA倍体改变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细胞中EpCAM(CD326)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与DNA倍体改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5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EpCAM的表达,用阳性率(percentage of positive cells, PPC)、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dex, MFI)表示;应用细胞周期分析仪对结直肠癌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用细胞定量术分析EpCAM表达和DNA倍体改变的相关性及其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5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pCAM蛋白的PPC为(83.48 ±7.0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43. 56 ±5.29)% (t =39.22,P<0.001).5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 EpCAM蛋白 MFI值为28.90(19.60 ~ 45.89),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4.89(3.79 ~6.28) (Z =-6.45,P<0.001).癌组织:浸润型+溃疡型νs肿块型(包括浸润型νs溃疡型),中+低分化νs高分化(包括低分化νs中分化),Dukes分期C + D νs A + B,pTNM分期Ⅲ +Ⅳ νs I + Ⅱ,浸润深度PT3 +T4νs PT1 +T2,淋巴结转移pNl vs PN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生物学行为越差,EpCAM蛋白表达MFI值与PPC越高,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DNA含量分析结果显示:55例结直肠癌中39例(70.90%)为多倍体,DNA指数(DNA index, DI)和DNA倍体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同时,在 EpCAM阳性病例中,DI随着EpCAM表达增强而升高(r =0.668, P=0.000);而增殖指标S期细胞比率(S-phase fraction,SPF)和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 PI)也随着 EpCAM表达增强而升高(r1 =0.664,P1 =0.000;r2 =0.651 ,P2 =0.000).结论 EpCAM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增殖密切相关,同时检测EpCAM表达和DNA含量分析能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倪亚平;陈一峰;郑锦阳;姚锡虎;何佩;张卫玉;杨梅;杨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乳腺癌保乳手术改良冷冻制片体会

    术中冷冻制片是病理技术员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操作,与常规病理制片不同,其要求技术员在短时间内制作出精良的切片以供病理医师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依据.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自2005年来开展了乳腺癌保乳手术,作为近年来手术量逐步递增的一项术式,与传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相比,该术式具有创伤小、痛苦小的特点,其在保留乳房外形完整性的同时,又兼顾了术后的功能恢复,配合术后综合治疗,疗效可以和乳腺癌根治术相媲美.而且保留大部分乳房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保乳手术由外科医师切取各切缘经病理医师判断是否有癌组织侵犯,对明确手术方案至关重要.但由于大多数切缘标本中含较多脂肪组织,制出冷冻切片经常不完整,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讨,作者摸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能提高保乳手术切缘(尤其含脂肪成分多而腺体少或者只含有脂肪组织)冷冻切片的完整性,从而减少因制片原因造成的漏诊,现就本项技术操作方法的改进和体会作如下探讨.

    作者:郑昕;杨映红;郑宇辉;徐玫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THEM4/Akt在糖尿病小鼠肾脏细胞外基质沉积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硫酯酶超家族成员4(thioesterase superfamily member 4, THEM4)/Akt在糖尿病小鼠肾脏中的表达以及与细胞外基质沉积的关系.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复制糖尿病小鼠模型,饲养8周后处死小鼠,应用 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及 RT-PCR技术检测糖尿病小鼠肾脏中 THEM4/Akt、phospho-Akt(Ser 473)、TGF-β1、α-SMA、Col Ⅲ、 FN蛋白及THEM4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相比,糖尿病小鼠肾脏中THEM4蛋白低表达,相对于对照组下降了37.7%;同时伴随phospho-Akt(Ser 473) 、TGF-β1、α-SMA、Col Ⅲ及FN蛋白表达升高,较对照组分别上调了3.66、1.29、2.33、1.99及2.82倍;糖尿病小鼠肾小管间质可见细胞外基质沉积.结论 糖尿病小鼠肾小管间质细胞外基质沉积可能是由于 THEM4的低表达进而激活Akt,上调TGF-β1和α-SMA蛋白的表达而实现的.

    作者:陈宁;郝军;安晓颖;朱桂云;康丽菲;李晓霞;杨永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ectopic hamartoma-tous thymoma, EHT)的临床特点、发病部位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EH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影像学特征,分析、总结EHT的复杂结构及不同细胞的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EHT具有典型的临床特点:中年女性,发生于右胸骨下窝的无痛、生长缓慢的肿块.(2)具有典型的混合瘤样的组织学形态,可见上皮细胞、梭形细胞及脂肪细胞3种细胞.(3)上皮细胞岛及梭形细胞均表现出复杂的免疫表型.结论 EHT具有典型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镜下见混合细胞及双向分化的形态学特点可明确诊断,但仍需与头颈部的其它软组织肿瘤鉴别.

    作者:方微;陈东;崔亚艳;商建峰;武迎;石凤茹;韩丽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髓母细胞瘤的分子分型及预后进展

    髓母细胞瘤是常见于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发生于小脑.目前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化疗.现有的治疗方案使患者总体生存率可达70%.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髓母细胞瘤分成4个分子亚型,每个分子亚型有着独特的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预后特征.

    作者:何晓蓉;周晋星;王陆华;张智弘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乳腺纤维腺瘤内癌2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腺瘤内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乳腺纤维腺瘤内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30.8岁.6例行单纯肿物切除术,8例行保乳手术,6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患者均未出现淋巴结转移.20例均为纤维腺瘤内癌:4例为小叶原位癌;15例为导管原位癌,低级别13例,中级别2例,其中5例腺瘤外乳腺组织亦有低级别导管原位癌;1例为浸润性导管癌.20例纤维腺瘤内癌的ER、PR均弥漫一致阳性.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7.5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纤维腺瘤内癌的形态特点为纤维腺瘤的背景上出现原位癌或浸润癌,预后好.治疗上推荐保乳手术,术后可辅以放疗.

    作者:连渊娥;郑巧灵;蒋逸婷;吴丹;杨映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 M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MN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结果 例1为64岁女性,无任何临床症状.例2为76岁女性,有重症肌无力.2例肿瘤均位于前纵隔.组织学特征为增生的上皮样微结节由大量淋巴细胞间质分隔,淋巴细胞可形成生发中心.微结节由短梭形肿瘤细胞构成,细胞核温和,卵圆形,未见核分裂和坏死.免疫表型:短梭形上皮细胞CKpan、 CK19阳性,CD20、CD5和CD117阴性.淋巴间质中生发中心细胞CD20阳性,间区为CD3和CD5阳性的T淋巴细胞.结论 MNT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胸腺肿瘤,依据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

    作者:丁妍;杨会钗;刘畅;刘月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IMP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IMP3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运用荧光定量PCR与免疫组化法检测IMP3 mR-NA及蛋白在71例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不同甲状腺病变组织中IMP3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状腺滤泡亚型乳头状癌(follicular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FVPTC) (10.13倍)、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 FTC)(8.81倍)、甲状腺非滤泡型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 (8.52倍)、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 NG) (2.46倍)、甲状腺滤泡性腺瘤(follicular adenoma, FA) (1.49倍);IMP3蛋白阳性率也显著升高,由高到低依次为 FTC(100% )、PTC(96.77% ) 、FVPTC(90% )、FA(20% )、NG(0) ;IMP3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1).甲状腺恶性肿瘤组的IMP3 mRNA表达水平(8.82倍)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1.94倍)(P<0.01);恶性滤泡性病变组的IMP3表达水平(9.36倍)也显著高于良性滤泡性病变组(1.49倍)(P<0.01).结论 IMP3是甲状腺良恶性肿瘤诊断的有效分子标志物,也是甲状腺良恶性滤泡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指标.

    作者:姚梅宏;杨映红;黄建平;郑宇辉;连渊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5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s,PMGC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PMGCTs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分子改变及肿瘤生物学行为,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6例PMGCTs患者年龄9 ~48岁(平均1岁),以成熟性畸胎瘤多见(76.8%,43/56).青春期前患者3例,均为成熟性畸胎瘤.青春期后PMGCTs共53例,包括40例成熟性畸胎瘤、2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卵黄囊瘤、5例精原细胞瘤、4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3例恶性PMGCTs均为男性,27例女性患者均为良性畸胎瘤.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与性腺生殖细胞肿瘤一致.恶性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s,GCTs)各成分均存在等臂12p,而成熟畸胎瘤不发生等臂12p.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恶性GCTs术后辅助化疗.无论是青春期前还是青春期后的成熟性畸胎瘤切净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10年).青春期后PMGCTs(非成熟性畸胎瘤)均恶性,含卵黄囊瘤或胚胎癌成分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PMGCTs罕见,多为成熟性畸胎瘤,恶性肿瘤好发于青春期后男性.FISH检测12p异常可以帮助诊断和指导治疗预后.

    作者:采丽;章如松;时姗姗;吴楠;陆珍凤;石群立;饶秋;沈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膀胱小细胞癌2例

    例1男性,74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0天入院,既往史无特殊.泌尿系CTU检查:膀胱占位病变大小3.5 cm×2.5 cm,向膀胱腔内突出,增强有轻度强化.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壁有菜花状物1个,大小3.5 cm ×2.5cm,基底较宽;行经尿道膀胱镜局部切除活检.例2男性,66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并尿频3天入院,既往史无特殊.泌尿系CTU检查:膀胱占位病变大小2.5 cm × 1.5 cm.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前壁有息肉状物1个,有蒂,大小2.5 cm×1.5 cm;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并送病理检查.

    作者:夏琛;吴义启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色素痣组织传统脱黑色素及免疫组化处理方法的条件优化

    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evus)又名色素痣,是皮肤的黑素细胞良性增生性病变,可生长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且以颜面部多发[1].因现代人们对外貌的要求并担心其恶变,色素痣手术切除逐年增加,成为病理科较常见的组织标本之一.根据痣细胞巢的生长部位可分为交界痣、复合痣、皮内痣.色素痣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可见形状不一的棕黄色、棕褐色或棕黑色的细小颗粒,我们称之为黑色素.这种黑色素颗粒可掩盖细胞的结构和形态,影响观察,而且其颗粒存积的颜色与进一步免疫组化DAB显色的棕黄色难以区别,对疾病的诊断造成障碍.为去除黑色素颗粒对细胞的影响,提高色素痣标本的制片质量,笔者对传统脱黑色素法进行了探索改良,并对脱色素标本免疫组化的处理方法条件优化,现将实验内容介绍如下.

    作者:王丛阳;王家俊;王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胃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与随访复查分析

    目的 探讨胃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及随访复查的意义.方法 对5 748例胃镜活检标本进行详细的病理组织学观察,3 288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复查.结果 5 748例胃镜活检标本中急性胃炎复查125例,其中治愈/好转112例(89.6% );变化不明显10例(8.0% );加重3例(2.4% ).慢性萎缩性胃炎复查2 430例,治愈/好转1 521例(62.6%);变化不明显737例(30.3% );加重172例(7.1% ).特殊类型胃炎复查71例,治愈/好转23例(32.3% );变化不明显42例(59.2% );加重6例(8.5%).药物性胃炎/胃病复查94例,治愈/好转57例(60.6% );变化不明显34例(36.3% );加重2例(3.2% ).胃息肉复查183例,治愈/好转165例(90.2%);变化不明显13例(7.1% );加重5例(2.7% ).无瘤变/无异型增生复查205例,治愈/好转196例(95.6% );变化不明显6例(2.9% );加重3例(1.5% ).不确定瘤变/异型增生复查24例,治愈/好转2例(8.3% );变化不明显13例(54.2% );加重9例(37.5% ).上皮内瘤变复查156例,治愈/好转138例(88.5% );变化不明显4例(2.6% );加重13例(8.3% ).结论 胃黏膜活检病理学诊断的11种病变及伴随病变建立不同时间随访复查,对提高胃癌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率和误诊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仰坤;姜波;李从洋;陈健;王公平;朱美玲;杨斌凤;朱超亚;陈梅花;李清秋;陈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甲状腺原发乳头状癌合并转移性结肠腺癌1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发现左侧颈前肿物1周入院.患者于2014年12月曾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化疗6个周期.体检:左侧颈前有一隆起性肿物,大小4 cm×3.5 cm,质中,边界清,随吞咽上下移动.甲状腺彩超:(1)甲状腺左叶多个混合性回声及低回声结节;(2)甲状腺右叶多个低回声结节.病理检查眼观:左侧甲状腺组织,大小5 cm×3.5 cm×2 cm,切面见结节状肿物2枚,大者3.5 cm ×3 cm ×2 cm,切面灰褐色,细腻,中央部分呈颗粒状,质稍脆,境界较清楚;小者1.5 cm×1.3 cm×1.3 cm,灰白、灰黄色,质较硬,界不清.镜检:大结节:甲状腺滤泡旁癌组织呈乳头状或管状排列,癌细胞呈假复层柱状,胞质嗜碱,细胞核异型性明显,染色质粗颗粒状,易见核分裂象,伴明显坏死(图1).小结节:癌组织呈乳头状结构,浸润性生长,见纤维小梁形成,细胞核呈毛玻璃状,可见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局部间质可见砂粒体(图2).免疫表型:大结节癌细胞CK20和CDX-2均(+)(图3),CEA(-/ + ),β-catenin(+),TTF-1、TG和 CK7均(-).Ki-67增殖指数约30%;小结节癌细胞TTF-1、TG、MC和 BRAF均(+ ),CDX-2(-),Ki-67增殖指数约8%.

    作者:张永辉;陈远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MGA1和CXCR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 ( high mobility group Al,HMGA1)和趋化因子受体4 (C-X-C chemokine receptor 4, CXCR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80例乳腺腺病组织中HMGA1和CXCR4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HMGA1和CXCR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乳腺腺病14% υs 26.25%,73.33% υs 23.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M-GA1和CXCR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104,P = 0.289),提示两者的表达相互独立,且两者联合检测能够提高诊断的敏感性(两者任一阳性)和特异性(两者均为阳性).CXCR4在PR阳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87.5%)高于PR阴性浸润性导管癌(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HMGA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高表达,CXCR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以低表达为主,两者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检测能够明显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HMGA1、CXCR4在乳腺组织中的高表达,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望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基础.

    作者:秦明明;刘夏;刘小岑;卢林明;冯钢;王文军;浦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透明细胞肾肿瘤17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目的 探讨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透明细胞肾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可进行系统性评估及生存随访的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透明细胞肾肿瘤,采用 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观察并分析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3号染色体短臂(3p)的杂合性缺失;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7例中男性12例,女性5例,男女比为2.4 : 1.年龄28~73岁,平均54岁.多为偶然或体检发现肾脏占位.镜检:囊腔大多衬覆单层肿瘤细胞,局灶为双层或假复层,胞质透明、核小、未见明显核仁、WHO/ISUP核分级多为I级.纤维间隔内可见与囊腔衬覆细胞类似的透明细胞团.免疫表型:17例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K(AE1/AE3)、CK7、EMA、vimentin、CD10、碳酸酐酶 IX(CAIX)、PAX-2和 PAX-8,不表达 CD68,Ki-67增殖指数均 <17例患者中11例检测到3p染色体杂合性缺失,3P染色体杂合性缺失率为64.7%.结论 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透明细胞肾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具有低度恶性潜能,预后良好;其可能来源于肾小管中具有多向潜能分化的肿瘤干细胞;其与肾透明细胞癌在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上相似,推测其可能是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组织学亚型.

    作者:王烨;张焕;王维娜;张银华;马晓梅;梁莉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免疫组化标志物在鉴别浆膜腔积液恶性肿瘤细胞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标志物鉴别浆膜腔积液中恶性肿瘤来源及分类的临床价值.方法 细胞学筛选恶性浆膜腔积液105例,分别采用常规细胞学涂片、薄层液基细胞技术制片、薄层液基细胞技术制片+常规细胞学涂片以及细胞蜡块切片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结果 对105例浆膜腔积液恶性肿瘤细胞来源及类型进行鉴别:胸水60例中腺癌58例,分别来源:肺42例、乳腺10例、卵巢4例及胃肠道2例;鳞癌1例;恶性间皮瘤1例.心包积液9例,均为腺癌,分别来源:肺6例,乳腺3例.腹水36例,其中腺癌35例,22例来源于卵巢,胃肠道12例,肺来源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薄层液基细胞技术制片、薄层液基细胞技术制片+常规细胞学涂片以及细胞蜡块切片联合免疫组化检出率明显优于常规细胞学涂片(P<0.05).细胞蜡块切片联合免疫组化检测能准确鉴别浆膜腔积液中恶性肿瘤的来源及分类.结论 常规细胞学涂片、薄层液基细胞技术制片、薄层液基细胞技术制片+常规细胞学涂片以及细胞蜡块切片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分析,在疑难恶性浆膜腔积液鉴别诊断及分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芳;何欣;李晓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新型超声组织处理仪在子宫颈锥切组织中的应用

    子宫颈癌是我国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1] 。子宫颈锥切术在子宫颈上皮内病变( cervica1 intraepithelia1 neoplasia, CIN) 及子宫颈癌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方便临床医师及时对患者进行后续治疗,常需要病理医师在短时间内作出明确诊断。新型超声组织处理仪应用于子宫颈锥切组织快速石蜡制片,大大缩短了组织处理的时间,制片效果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常规组织脱水机处理结果无明显差异。本文应用新型超声组织处理仪及配套环保试剂进行子宫颈锥切组织的石蜡制片和免疫组化染色,应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健波;李岚;张睿;吴四海;唐金涛;李凯;朱正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MGMT的研究进展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0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se,MGMT)是普遍存在的 DNA修复酶,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MGMT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pNENs)的预后判断和个性化治疗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该文将对MGMT的生物学特性、与pNENs的关系,以及对其状态的不同检测方法在pNENs中的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皇秋莎;石雪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涎腺分泌性癌4例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涎腺分泌性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ory carcinoma, MAS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MAS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 4例患者中2例女性,2例男性.年龄20 ~72岁,平均2岁.4例镜下均呈浸润性生长,形成微囊、囊性-乳头状、腺管状或实性巢状、片状生长结构;部分腺管状腔内或微囊类似甲状腺滤泡;4例均未观察到坏死、神经或脉管侵犯现象.免疫表型:4例S-100蛋白、Mammaglobin、SOX10均呈弥漫强阳性;3例GATA-3弥漫强阳性;4例p63和DOG-1均阴性.结论 MAS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涎腺上皮源性肿瘤,免疫组化标记S-100蛋白、Mammaglobin、SOX10和DOG-1及联合应用对MAS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作者:张雷;魏建国;许梅;孔令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