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癌转移至甲状腺的细针穿刺标本2例并文献复习

刘栋;吴涛;温红;刘雪峰;危桂坚;罗丕福

关键词:鼻咽肿瘤, 甲状腺转移, 细针穿刺细胞学,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探讨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癌甲状腺转移在细针穿刺标本中的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2例鼻咽癌转移至甲状腺的细针穿刺细胞学的光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丰富的淋巴细胞背景(其中1例伴大量中性粒细胞)内见大量散在、合体状或片状排列的肿瘤细胞,细胞胞质少且边界不清,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可见“鱼群”样排列的梭形细胞,核深染,核型不规则.免疫表型:CK、CK5/6、p63均阳性,原位杂交EBER均阳性.结论 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癌转移至甲状腺的患者临床罕见,其形态与甲状腺原发或其他转移性肿瘤有重叠,采用细针穿刺细胞学结合临床病史、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可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中CD4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D4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17例乳腺癌组织芯片和4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CD47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复发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CD4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P<0.01),且其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组织学分级、ER、PR表达明显相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HER-2表达情况无显著相关(P均>0.05).CD47蛋白在复发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是乳腺癌复发的特征之一.此外,CD47蛋白阳性的乳腺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低于其阴性的乳腺癌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D47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ER、PR表达及其肿瘤复发均相关,检测其表达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阎红琳;曾智;吴昊;余鑫鑫;饶洁;袁修学;袁静萍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3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复发和转移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分析3例SPTP的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围绕小血管形成特征性的假乳头状结构,可见少量出血及坏死、黏液样变性及胆固醇沉积等现象;细胞分化较好,异型性不明显,未查见细胞核分裂象.免疫表型:β-catenin、vimentin、CK、CK8、PR、CD56等均呈阳性,Syn、CEA、CgA等呈弱阳性;ER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SPTP是胰腺外分泌肿瘤的特殊类型,临床较少见,恶性程度低,预后良好,诊断主要依赖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作者:秦中强;慈红非;周万飞;李红俊;谈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柠檬酸抗原热修复时间对免疫组化结果的影响

    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步骤,加热抗原修复技术的发明更是被誉为免疫组化的革命性突破.有研究认为[1],高温高压热修复法是对大多数抗原为稳定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高压加热抗原修复时间控制较为困难,修复时间过长是否会引起非特异性着色仍未有定论.本文着重探讨柠檬酸不同高压加热抗原修复时间对多种常用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影响,以期找到适合大多数抗体的佳修复方法.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 选取本科室制作的多组织阳性对照标本进行连续3 ~4 μm厚切片,65℃烤箱烤片1h.

    作者:黄建平;吴雪晶;郑宇辉;杨映红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shRNA下调Paxillin表达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

    目的 采用RNA干扰技术转染shRNA下调SMMC-7721肝癌细胞中Paxillin的表达,探讨Paxillin下调对SMMC-7721细胞迁移、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Paxillin shRNA转染肝癌细胞株SMMC-7721,分别设未处理SMMC-7721肝癌细胞组(未处理组)、shRNA Paxillin阴性组(对照组)和shRNA Paxillin组(实验组).以GAPDH为内参,采用qRT-PCR、Western blot、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SMMC-7721细胞中Paxillin与FAK的表达;筛选出稳定转染Paxillin shRNA的肝癌细胞株,采用MTT、Transwell侵袭小室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和侵袭力差异.结果 qRT-PCR和ELISA结果均显示Paxillin表达明显下调(P<0.05),FAK表达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Paxillin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未处理组和对照组;成功构建Paxillin稳定表达的SMMC-7721肝癌细胞株;MTT细胞增殖与Transwell细胞侵袭力检测显示Paxillin下调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明显低于未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shRNA干扰技术可以下调Paxillin的表达;Paxillin表达下调抑制SMMC-7721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Paxillin有望成为肝癌复发、转移预测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王波;金雯;杨梅;罗雪莲;朱治文;查诚;曹立宇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长链非编码RNA CASC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癌易感性候选基因2(cancer susceptibility candidate 2,CASC2)属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 coding RNA,lncRNA),位于人类基因组10号染色体上;在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新研究表明,CASC2可作为重要的抑癌因子,其在人类的几种肿瘤中表达均失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探讨CASC2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可能对今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大的临床意义;现就CASC2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作者:曹金玉;刘繁荣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靶向干扰ARTN对体外培养Ishikawa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靶向抑制ARTN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靶向干扰ARTN的短发夹RNA(pGPU6/GFP/Neo-ARTN shRNA),利用脂质体法转染Ishikawa细胞.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ART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应用CCK法观察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shRNA-A干扰组与pshRNA-NC空载体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其ARTN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减少(F=47.882,P<0.05;F=726.323,P<0.05).CCK结果显示pshRNA-A干扰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抑制ARTN表达后,pshRNA-A干扰组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F=55.609,P<0.05).结论 ARTN的短发夹RNA可有效抑制ARTN在Ishikawa细胞中的表达,并显著减弱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细胞侵袭能力.干扰ARTN有望为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王晓华;周晓慧;张玉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SANT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并结合相关文献.结果 5例中男女比为3∶2,发病年龄27~ 60岁,中位年龄42.8岁;均因影像学发现占位性病变人院,肿块长径5~11 cm.行脾脏切除后,患者预后良好,未见复发.结论 SANT为脾脏的一种罕见良性肿瘤,结合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手术切除脾脏后,患者可痊愈.

    作者:李楠;周婷;冯振中;赵艳;陈少华;杨茹雪;朱清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肾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肾素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组织学诊断为肾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16岁,体检发现高血压1个月余,血压180/110mmHg,血钾2.5 mol/L.腹部增强CT示左肾近下极附近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尚清.肉眼见肾脏下极附近一大小3 cm×1.5cm× 1.2 cm肿物,包膜完整,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见均匀一致的圆形瘤细胞呈实片状、条索状排列,细胞间分界不清,胞质嗜酸性,核圆形、椭圆形,核仁、核分裂象罕见,间质血管丰富.免疫表型:CD34、vimentin和Syn均(+),SMA、CD117(散在+),Ki-67增殖指数约1%.术后患者血压及血钾水平恢复正常.结论 肾素瘤是较为罕见的良性肿瘤,一般认为来源于肾小球旁细胞,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及低血钾,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病理特征,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即可治愈.

    作者:董方;商建峰;贺晨宇;方微;武迎;连国亮;梅少帅;陈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ABCB11基因突变导致的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ABCB11基因突变导致的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8例ABCB11基因突变导致PFIC的临床资料、基因检测、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基因检测显示8例均有ABCB11基因突变,1岁内起病,以持续性黄疸为主要表现,不伴肝外异常症状,血清GGT水平均较低或正常.7例肝活检组织HE染色镜下均可见弥漫的肝细胞气球样变及多核巨肝细胞形成,同时伴明显的肝细胞内胆汁淤积及较轻的肝小叶内炎症,汇管区纤维化及炎症程度不等.1例巨肝细胞病变程度轻且无明显的炎症,所有病例均未发现真性胆小管增生.7例肝活检组织中BSEP蛋白表达缺失或减少,1例表达无明显减少.结论 肝组织的病理特征及BSEP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是明确诊断ABCB11基因突变导致PFIC的重要手段,结合临床表现可对该病进行早期筛查,提高基因检测及临床诊疗的针对性.

    作者:冯佳燕;陈莲;马阳阳;赵菁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产活婴1例

    患者29岁,孕2产0,2016年9月1日末次月经.因输卵管因素行IVF-ET助孕,于2016年9月16日移植2枚鲜胚,移植15天后血HCG(+),获单胚妊娠,移植后持续予黄体酮支持保胎治疗至孕3+个月.患者孕12+周因先兆流产我院门诊予地屈孕酮片保胎治疗,症状好转后停药.患者孕早期无早孕反应,孕4+个月有胎动,孕期定期产检.2016年11月28日行产科B超示:NT 1.7 mm,宫内妊娠,单活胎,大小相当于13周2天,胎盘增厚并异常回声,考虑胎盘间叶发育不良可能,未除外部分性葡萄胎.因患者要求,继续妊娠.

    作者:丁莉利;牛海艳;杨丞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胃浆膜弹力纤维层在胃癌病理分期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胃浆膜弹力纤维层(peritoneal elastic lamina,PEL)在胃癌pTNM分期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7月行全胃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pT3期胃腺癌75例,选择肿瘤浸润深度大且有浆膜存在的蜡块行改良EVG弹力纤维染色,观察PEL识别率及受侵情况;另选同时期pT4a期胃腺癌30例作为生存对照.结果 75例pT3期胃癌中PEL识别率为89.3%(67/75),其中43例(57.3%)肿瘤未突破PEL(pT3a),24例(32.0%)肿瘤突破PEL(pT3b);8例(10.7%)浆膜层未见PEL.pT3b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个数多于pT3a期胃癌(P=0.02),淋巴脉管侵犯率高于pT3a期胃癌(P=0.04).pT3b期患者总生存率低于pT3a期患者(P<0.05),与pT4a期患者总生存率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是否突破PEL和淋巴脉管侵犯是影响pT3期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N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PEL在胃癌中识别率高,可以帮助判断胃癌肿瘤浸润深度,进而评估肿瘤与浆膜的位置关系;另外,突破PEL是影响pT3期胃癌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可用于划分胃癌高危人群,突破PEL的pT3期胃癌可按pT4a期胃癌治疗.

    作者:闫恩慧;孟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患儿男,7岁,因左面部肿物2周,局部轻触痛,于2017年7月2日来我院就诊.查体:面型两侧不对称,左面部咬肌区明显隆起,可触及一大小3 cm×3 cm×3 cm肿物,界限欠清,表面光滑,质地中等,基底固定,活动度差,轻度压痛.左面部超声示:左面部隆起处皮下囊实性包块,左侧腮腺及颌下腺声像,考虑炎性改变,双侧颈部淋巴结稍大.CT示左侧颌面部肿物,伴邻近下颌骨骨质破坏,考虑肿瘤性病变;两侧颈血管旁、两侧颈后三角、左侧颌下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血常规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左侧颌面部肿物穿刺,进针后感觉质软,抽出淡黄色黏稠物少许,肿物大小较穿刺前无明显变化.

    作者:吴娟;王珩;王蕊;张艳;赵银环;吴家宁;纪晓坤;杜芸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喉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喉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spindle cel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EBV、HPV的相关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喉SCSCC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等,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ER,以导流杂交法检测HPV,并选择3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4例喉SCSCC中12例有明确的鳞状细胞癌和肉瘤样成分(双相形态),2例仅有肉瘤样成分(单相形态).9例可见肉瘤样成分与鳞状细胞癌的过渡移形区.鳞状细胞癌区与肉瘤样区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同.EBER原位杂交及HPV导流检测结果均阴性.透射电镜下,3例肉瘤样区瘤细胞可见上皮分化特征.14例患者术后随访6~99个月,10例存活,4例死亡.结论 喉SCSCC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组织学以双相结构为特征,亦可表现为仅有肉瘤样成分的单相型形态.喉SCSCC与EBV、HPV感染无关,确诊需联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必要时可应用透射电镜检测.

    作者:毛美玲;邢莉;杨冬梅;尹鸿雁;万鸿飞;刘红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1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hydroa vacciniforme-lik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HV-LPD)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1例HV-LPD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原位杂交检测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1例患者发病年龄2~50岁,临床表现为头面部和(或)躯干部位的肿胀、水疱、斑丘疹、结痂、瘢痕数月至数年,伴或不伴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病理形态学示淋巴样细胞浸润真皮或至皮下组织,细胞小至中等大,轻至中度异型性,围绕皮肤附件浸润和嗜血管生长.11例病变细胞CD3、CD4均阳性,TIA-1 (9/11)、CD8(8/11)、Granzyme B(6/11)、CD56(1/11)阳性,EBER均阳性.7例标本TCR克隆性重排检测阳性.11例患者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包括抗病毒、抗感染、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5例患者病情稳定,2例患者病情持续,1例死亡,3例失访.结论 HV-LPD是发生于儿童的EBV相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少见,亦可见于成人,其表现多样且独特,临床病史尤其以皮损特点是重要的诊断线索,结合病理形态、免疫表型、EBV原位杂交、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可确诊.

    作者:白玄业;李文才;王冠男;赵武干;陈旭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伴有奇异间质细胞的脾错构瘤1例

    患者女性,42岁,上腹及双肋下疼痛不适半个月余.专科体检示: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腹部CT示:(1)脾脏见团块样异常密度影,大小4.7 cm×3.7 cm,动脉期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等密度,考虑脾脏内占位;(2)胆囊内稍高密度影,考虑结石可能(图1).磁共振-胆道成像示:(1)脾脏内呈等T1等T2信号,大小4.0 cm×3.2 cm,考虑肿瘤或肿瘤样病变;(2)胆囊内胆汁淤积.完善相关检查后,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特殊不适,4个月后为求进一步治疗脾脏内占位,再次入院.入院后CT示脾脏内占位,较前相仿,考虑良性肿瘤性病变遂行脾切除,术中见脾脏肿块,脾上、下极长径8 cm,胃左静脉曲张,直径约0.6 cm,余未见异常,术后送病理检查.

    作者:柯晓康;张清平;敖启林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甲状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2例

    例1,男性,63岁,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声嘶.入院查体左甲状腺可触及大小5 cm ×6 cm肿块,质偏硬,边界欠清.甲状腺CT示左侧甲状腺占位,恶性可能大.B超示左甲状腺低回声包块伴钙化点.入院后行肿块细针穿刺病理示肉瘤,平滑肌分化;患者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拒绝辅助性放、化疗.例2,女性,74岁,因呕血及黑便l天就诊,右前颈部肿块12个月,近3个月迅速增大.体格检查发现甲状腺右叶直径约6 cm质硬肿块.甲状腺超声显示右叶大小5.5 cm ×4.2 cm低回声肿物,边界清晰.CT检查示气管入口处有一大小6.6 cm×4.6 cm软组织肿物,无明显增强;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未进行辅助性放、化疗.

    作者:张冬梅;魏建国;王强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小肠转移性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小肠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小肠转移性EA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右大腿皮肤EA术后1年,小肠镜示肠腔内黏膜呈息肉状突起,组织学检查见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条索状分布,部分形成血管样裂隙,细胞呈乳头状生长,细胞圆形或多边形,空泡状胞质,内含红细胞,其组织形态呈典型的EA.免疫组化标记CD31、ERG、Fli-1、CK均阳性.FISH检测CAMTA1基因断裂阴性.结论 小肠原发性或转移性EA临床罕见,预后差,需与低分化癌或转移癌、胃肠道间质瘤等鉴别.

    作者:袁明明;任晓燕;赵一诺;李锐;陆珍凤;印洪林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肺纤维平滑肌瘤型错构瘤1例

    患者女性,52岁,既往体健,体检发现左肺上叶占位,无咳嗽、咳痰,无发热、胸闷、气短.既往无子宫肌瘤等其他肿瘤病史.肺增强CT示:左肺上叶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有分叶,周边见环形高密度,其余肺野内未见实质性病变,肺门及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双侧胸壁及心脏未见明显异常(图1).CT引导下左肺肿物穿刺病理示:纤维间质内见轻度异型上皮细胞成分.临床诊断:左肺上叶占位,肺癌不除外;遂行左肺上叶楔形手术切除.

    作者:巩翠珂;齐蕾;许欣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Wnt邝-catenin信号途径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DN患者46例,根据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分为轻+中度组及重度组,以10例肾肿瘤患者瘤旁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组织中Wnt4、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hospho-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p-GSK-3β)、β-catenin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临床指标、肾小管间质损伤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轻+中度DN组及对照组相比,重度组DN尿蛋白增多,肾小管间质损伤积分增高.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下降.DN轻+中度组肾小管上皮细胞Wnt4、p-GSK-3β、β-catenin表达较对照组增强;且三者表达与24 h尿蛋白、肾小管间质损伤积分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结论 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可能参与DN患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过程.

    作者:闫喆;姚芳;杨林;邢玲玲;焦素敏;李绍梅 刊期: 2018年第07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