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影;陈淼;薛娣;施洋
目的 分析PD-L1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和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3例ESCC组织中PD-L1的表达,PD-L1阳性分别被定义为1%与5%的肿瘤细胞阳性.Kaplan-Meier法构建生存曲线,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 肿瘤表达PD-L1的患者有预后较好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把患者分为Ⅰ+Ⅱ期(60.9%,154/253)和Ⅲ+Ⅳa期(39.1%,99/253)两个亚组,在Ⅰ+Ⅱ期患者中,PD-L1表达是独立的预后因子,提示患者预后较好(1%为分界值,P=0.046和0.021;5%为分界值,P=0.011和0.004);而在Ⅲ+Ⅳa期患者中,PD-L1表达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1%为分界值,P=0.586和0.682;5%为分界值,P =0.807和0.620).结论 不同分期的ESCC中,PD-L1表达的预后意义存在差异.在Ⅰ+Ⅱ期患者中,PD-L1表达是独立的预后因子,而在Ⅲ+Ⅳa期患者中无预后意义.
作者:刘亚岚;蒋冬先;侯英勇;徐一凡;宿杰阿克苏;曾海英;高峰;张小垒;徐晨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TUSC7在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CMM)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对人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人皮肤CMM组织和良性痣组织,CMM细胞株G-361、SK-MEL-1、A375、A875和正常人表皮黑色素细胞系HEMn-LP中TUSC7的表达.将CMM A375细胞分别转染TUSC7过表达质粒(pcDNA-TUSC7组)和阴性对照序列(pcDNA3.1组),分别采用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60例CMM组织和CMM细胞株中TUSC7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20例良性痣组织和正常人表皮黑色素细胞(P<0.05).A375细胞过表达质粒pcDNA-TUSC7转染组中TUSC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cDNA3.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和克隆集落形成实验结果表明pcDNA-TUSC7组A375细胞增殖指数和细胞克隆数均显著低于pcDNA3.1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结果表明pcDNA-TUSC7组A375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pcDNA3.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M细胞株中TUSC7呈低表达,上调TUSC7表达能显著抑制CMM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促进细胞凋亡,TUSC7可能参与CMM的恶性进展.
作者:袁志明;林泽旭;陈一峰;吴晓红;林鑫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富于肿瘤细胞的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mixed cellularity Hodgkin lymphoma,MC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l例13岁患儿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淋巴结结构破坏,背景为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其间混有大量单核的霍奇金细胞和多核Reed-Sternberg细胞(HRS),可见典型双核的RS细胞.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D30、CD15、PAX-5、MUM1,不表达CD20、ALK,Ki-67增殖指数较高.CD2、CD3、CD5、CD7阳性的T细胞包绕HRS细胞.原位杂交检测EBER阴性.结论 富于肿瘤细胞的MCHL临床罕见,易误诊,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苏晓燕;雷浪;胡萍;李庆;李里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FoxM1是否调控DNA修复基因Rad51参与顺铂(CDP)对骨肉瘤耐药细胞化疗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逐步增加剂量间歇作用的方法诱导骨肉瘤耐药细胞系并分别命名为MG-63/R和HOS-MNNG/R.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耐药细胞与亲本细胞FoxM1和Rad51的mRNA及蛋白表达;耐药细胞中4μmol/L Thiostrepton处理后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FoxM1和Rad51的mRNA及蛋白表达.细胞计数法检测单独或联合运用4μmol/L Thiostrepton和2-μg/mL CDP对骨肉瘤耐药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 建立在2 μg/mL CDP浓度中稳定生长的耐药细胞系MG-63/R和HOS-MNNG/R,耐药指数分别为30.52和37.87(均重度耐药).FoxM1和Rad51的mRNA及蛋白水平在耐药细胞中表达较亲本细胞明显增高;在耐药细胞中联合运用4 μmol/L Thiostrepton和2μg/mL CDP组较单独应用4μmol/L Thiostrepton组或2μg/mL CDP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耐药细胞4 μmol/L Thiostrepton处理后FoxMl及Rad5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结论 FoxM1及Rad51高表达可能参与骨肉瘤细胞对CDP耐药,FoxM1抑制剂Thiostrepton可能通过下调Rad51增强CDP对骨肉瘤耐药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朱霞;鲁康洋;江燕;尹玉;胡勇;蔡永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TET2和DNMT3A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中的表达及其与PTCL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CD3、CD4、CD10、BCL-6、CXCL-13、CD30、ALK免疫标记将PTCL分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l ymphoma,AITL)、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K+ALCL)和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K-ALCL)4种类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TCL组织中TET2和DNMT3A的表达.结果 89例PTCL中,AITL 36例,PTCL-NOS 26例,ALK-ALCL 18例,ALK+ ALCL 9例.在AITL组织中,TET2胞质表达和DNMT3A胞质及胞核表达的高表达率均高于PTCL-NOS和ALC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ET2胞质表达和DNMT3A胞质及胞核表达在AITL中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TET2和DNMT3A可以作为诊断AITL的分子标志物,为AITL的明确诊断提供新策略.
作者:孙孟琦;王丽丽;冉雯雯;李宏;邢晓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伴恶性软组织巨细胞肿瘤(giant cell tumor of soft tissue,GCT-ST)成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GCT-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由分界清楚的两种成分组成,分别为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约占10%)及GCT-ST(约占90%).GCT-ST由大量轻度异型的肿瘤性单核细胞和均匀散在分布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混合组成,其中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表达vimentin、CD13、CD68及PGM1,肿瘤性单核细胞表达vimentin、CD13、CD10、Ki-67及p53;两种细胞均不表达甲状腺标志物、各种上皮标志物、肌源性标志物、神经或神经内分泌标志物.乳头状癌细胞表达TG及CK.电镜下未见上皮源性、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分化的超微结构特点.术后11周见肿瘤复发及肺转移.结论 伴恶性GCT-ST成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应注意与甲状腺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亚型未分化癌鉴别.
作者:陈少华;曲利娟;曾德华;叶显宗;齐兴峰;刘庆宏;郑智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RAD51蛋白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141例正常胃黏膜、112例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及141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中RAD5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征特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RAD51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低级别瘤变组、高级别瘤变组、食管胃结合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1%、20.45%、44.12%和72.34% (P <0.05);Westem blot检测结果分别为1、2.29 ±0.08、4.97 ±0.24、8.13±1.03 (P<0.05),提示RAD51蛋白表达为逐渐升高的趋势.RAD51蛋白表达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病理分化程度、Lauren分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RAD51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闫静波;卫茹;李永才;李辉;窦艳;刘钟歆;陈江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MTA1、RECK在结肠腺瘤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TA1、RECK在结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4例结肠癌组织、114例结肠腺瘤组织、3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MTA1、RECK蛋白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至结肠癌组织中MTA1的阳性率呈逐渐增高趋势(P<0.05);结肠腺瘤(中重度异型增生)组中MTA1的阳性率高于结肠腺瘤(轻度异型增生)组(P<0.05);MTA1在结肠癌中的阳性率随肿瘤临床Dukes分期的提高、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P<0.05).RECK在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结肠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78.57%、77.27%、53.85%;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至结肠癌组中RECK的阳性率呈逐渐降低趋势;中重度异型增生结肠腺瘤组中RECK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轻度异型增生结肠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CK在结肠癌中的阳性率随肿瘤临床Dukes分期的提高、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P<0.05).结论 结肠癌组织中MTA1呈高表达,RECK表达缺失.MTA1、RECK参与正常组织、癌前病变、癌组织的发生、发展,在结肠腺瘤的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陈现亮;吴义娟;吕卓;赵慧敏;韩宝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例1男性,55岁,发现肝内占位2年余入院.2年前患者左侧乳房疼痛,外院诊断为“乳腺癌”,后行左侧乳腺切除术;CT平扫+增强:肝右前叶下段见类圆形混杂密度灶,大小7.67 cm ×4.04 cm,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例2女性,40岁,2012年因血压升高伴心悸气促入院,后行“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图1),2015年因巩膜黄染伴腰部酸胀,小便发黄3个月入院.B超:肝内探及片状不均质回声区,范围11.3cm×8.8 cm,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CT示肝实质内见大片状混杂密度影,边缘不清,大小19.6cm×11.6cm,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多考虑肝癌.例3男性,52岁,上腹部疼痛、不适1年入院.MRI示胰腺尾部有2个结节,境界清楚,脾血管位于结节间;肝右叶下段见多个低信号结节.临床诊断:胰腺癌伴肝转移可能.术中所见:胰腺尾部有一大小5 cm×3 cm×2cm的质硬肿块,与脾蒂粘连紧密,活动度差;肝脏胆囊床背面、肝脏膈面有一直径1 cm的质韧包块.
作者:赵九英;王燕;赵春梅;廖兰;唐钒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Survivin、Caspase 9和Ki-67三种肿瘤相关因子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50例结直肠癌、30例结直肠腺瘤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urvivin、Caspase 9和Ki-67的表达,并分析三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Survivin和Ki-6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结直肠腺瘤和癌旁正常组织;而Caspase 9阳性率低于结直肠腺瘤和癌旁正常组织.Survivin与Caspase 9的表达呈负相关,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Caspase 9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Survivin、Ki-67、Caspase 9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相关(P<0.05).结论 Survivin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 9的激活,使细胞不能进行有效凋亡并异常增殖,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结直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对患者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干预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支持.
作者:赵岩;孙健;吴影;王志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长链非编码RNA (long chain non coding RNA,LncRNAs)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牛磺酸上调基因1(taurine upregulated gene 1,TUG1)是牛磺酸作用小鼠视网膜细胞后表达上调基因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UG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其主要通过ceRNA模式与转录因子竞争性结合miRNA、调控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及影响肿瘤血管生成等途径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TUG1还可作为肿瘤的预后标志物,在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作者:熊乐;卢婍;刘安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冷冻切片是术中快速提供病理诊断和观察组织细胞有效成分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低温条件下使组织快速冷却到一定硬度,再进行切片染色的快速制片.在制片的过程中,临床快速诊断的组织除了需要防冰晶形成外,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到不同的固定液及不同的处理方案对冷冻制片HE染色质量同样会带来影响,现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林兴滔;葛岩;王慧玲;豆文宪;朱小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骶尾部皮肤纤毛囊肿(cutaneous ciliatedcyst,c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l例骶尾部CCC的临床病理学、组织学发生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童,11岁,发现骶尾部臀裂处赘生物、盆腔MRI尾骨后软组织内边界清楚的囊肿.镜下见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内囊肿形成,与表皮不相连,囊腔内上皮细胞呈乳头状生长,可见鳞状上皮化生,衬覆上皮类似输卵管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及分泌细胞组成,未见胞质内分泌物及顶质分泌,未见肌上皮细胞.免疫表型:上皮细胞表达ER、PAX-8,不表达GCDFP-15、TTF-1.结论 骶尾部CCC属罕见的良性囊肿,该例起源于异位的Müllerian上皮,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手术切除后不复发.
作者:王耀辉;高丽丽;梁立锋;刘春样;章宜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例1男性,66岁,因左腰部疼痛伴右上腹部疼痛15天于2013年7月入院.彩超示左侧肾上腺区有一大小45 mm×45 mm低回声团块.MRI示左侧肾上腺区类圆形占位,大小6.5 cm×4.6 cm×4.0cm,T1WI呈稍低信号,中央见高信号区,T2WI呈稍高信号,中央见低信号区,DWI病灶呈高信号,中央低信号(图1).肿块与左肾分界清楚,左肾受压下移.诊断为左肾上腺区占位,内坏死、出血明显,考虑嗜铬细胞瘤可能.患者实验室各项检查均正常,盐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均正常.
作者:李庆;彭鸿;雷浪;郝华;苏晓燕;张昕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BRAF V600、EGFR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DNA测序法检测146例NSCLC标本中BRAF V600、EGFR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BRAF V600基因突变率为7.5% (11/146),与患者吸烟史有关(P=0.04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EGFR基因突变率为46.6% (68/146),多见于女性、不吸烟、腺癌患者(P<0.05).共检测出4例同时具有BRAF V600(3例V600E及1例V600D)及EGFR基因突变(19号外显子缺失2例,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2例),两者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 NSCLC患者BRAF V600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等无关,多见于无吸烟史患者.
作者:韩义明;饶兰;丁莉;郑杰;杨婉;沈金花;邹先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原发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分析1例成人胃原发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肿瘤组织主要由大量小圆细胞构成,细胞成分单一,大小均匀一致,细胞核偏位,胞质红染,核染色深,少量细胞核染色质呈车辐样排列,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小圆细胞表达vimentin、CD38、CD79a及MUM-1,PAX-5、CD20、CD5、CD23、Cyclin D1、BCL-2均阴性.结论 胃原发髓外浆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骨髓外的浆细胞单克隆增生性惰性淋巴瘤,需除外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和多发性骨髓瘤,借助免疫组化检测,并与小圆细胞其他恶性肿瘤、淋巴瘤及肉芽肿性病变等鉴别后做出诊断.
作者:马桂;杨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从1988年第一台code-on自动免疫组化仪的诞生,历经30年的不断改革创新,免疫组织化学自动化技术已取得很大的进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一致性、重复性和可靠性得到很大改善,有效地推进了免疫组化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进程[1].但免疫组化自动化染色系统只是高度模拟手工免疫组化操作的所有步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总会出现诸多问题,本文现观察Leica Bond、Dako AS Link 48和Roche Ventana XT/Ultra三类免疫组化自动化染色平台在临床标准化建设中的应用,旨在为临床病理实验室选择和应用自动免疫组化仪器推进实验室标准化平台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
作者:陈杰伟;刘君;卢佳斌;陈克明;朱明书;杨远忠;蔡木炎;肖永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iR-2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可能调控的靶基因.方法 检测miR-21在HC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使用miR-21抑制剂后,观察HCC细胞活力和侵袭能力的变化;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21可能的靶基因.应用miR-21抑制剂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其对靶基因活性的影响.结果 HCC组织中miR-2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0.05);HCC细胞中miR-2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肝细胞(P<0.01).抑制miR-21后,HCC细胞的活力和侵袭能力降低(P<0.01).抑癌基因程序性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1),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肝细胞(P<0.01).干扰PDCD4后,肝癌细胞的活力和侵袭能力提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使用miR-21抑制剂后,PDCD4表达上调(P<0.01),肝癌细胞的侵袭和增殖能力降低(P<0.01).干扰PDCD4后,肝癌细胞的侵袭和增殖能力升高(P<0.001).结论 miR-21可通过PDCD4调控肝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
作者:印滇;杨莉;张亮;缪亚军;冯秀;王以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组织石蜡切片技术是病理科基本重要的技术,从病理科接收到已固定大体标本,到一张病理切片制成,其间经组织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一系列步骤,由于试剂、手工操作、人为主观性以及个人经验等因素,对终的切片质量均有直接影响.而组织蜡块制备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切片质量.本文结合近10年日常工作实践,分析探讨石蜡对病理组织切片的影响.
作者:刘毓玲;周林;许爱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0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表达缺失情况,分析蛋白表达缺失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对其中20例进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检测.结果 102例结直肠癌有15例(14.7%)发生MMR蛋白表达缺失,MLH1、MSH2、MSH6、PMS2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2.7% (13/102)、3.9% (4/102)、4.9% (5/102)、10.8% (11/102).结直肠癌标本中MLH1、MSH2、MSH6、PMS2的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 >0.05);MLH1与PMS2蛋白表达缺失与组织学分化高低相关(P<0.05).进行MSI检测的10例MMR蛋白缺失病例中有2例(2.0%)为高频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其余8例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另10例无MMR蛋白缺失的病例微卫星状态均为低频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low,MSI-L)/MSS.结论 免疫组化检测MLH1、MSH2、MSH6和PMS2的缺失可以用于Lynch综合征的初筛,对结直肠癌患者行MMR免疫组化检测和MSI联合检测可提高Lynch综合征的诊断率.
作者:李惠;孙怡;刘春样;赵苏苏;韩梅;陈劼;钱晓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