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穿刺活检前列腺癌ERG基因重排分析

肖立;殷于磊;陈燕;卢晨;余波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 ERG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ERG基因重排在前列腺癌中的发生率及特征。方法收集前列腺癌连续穿刺标本242例,均为6~14针,左、右侧不同部位分瓶送检,年龄58~91岁,PSA水平5~5000 ng/ml,免疫组化法检测ERG蛋白表达,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检测ERG基因重排。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前列腺癌中ERG蛋白阳性,阳性率为17.4%,阳性病例FISH检测均见基因重排现象,其中19例为缺失型信号,23例为分离型信号;阴性者均未见基因重排现象。5例同时存在ERG阳性与阴性腺癌病灶。周围良性腺体未见ERG蛋白表达和基因重排现象。阳性病例中,Gleason评分6者12例,Gleason评分7者23例,Gleason评分8或以上者7例。 PSA水平<100 ng/ml组ERG阳性率为19.6%,PSA水平>100 ng/ml组ERG阳性率为10%。肿瘤临床分期T3或以内组ERG阳性率为17.2%,T4组及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或有远处转移组阳性率为19%。χ2检验显示ERG基因重排与低Gleason评分腺癌相关,与PSA水平、临床分期、疾病进展无相关性。结论免疫组化是检测ERG基因重排、前列腺癌诊断的重要辅助指标。前列腺癌多灶现象常见。 ERG基因重排与临床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腔脑膜瘤1例

    患者男性,59岁,右侧渐进性鼻阻半年。患者于半年前受凉后出现右侧鼻腔阻塞感,呈间歇性不完全性阻塞,持续时间大约1周,伴流清涕、喷嚏,无鼻腔异味,无鼻腔出血,无发热、畏寒,无恶心、呕吐,无头痛,自服抗生素类药物后好转;近半年来,症状反复存在,呈进行性加重,受凉或感冒后加重。临床诊断:右侧鼻腔息肉。

    作者:赵辉;尚芳芳;刘小玲;张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腹腔种植性转移1例

    患者女性,69岁,因“下腹胀痛并在双下腹触及肿物,同时伴有食欲不振”入院。体检:腹部膨隆并扪及囊实不均、不活动的包块。增强全腹部CT示:肝、胆、双侧肾脏、肾上腺及胰腺形态未见异常,腹膜见多发结节影,轻度强化。卵巢区及腹腔内见囊实性阴影,边缘较清,增强扫描见其内有条索状强化影,另见移动性差且有回声的不均质腹水。临床考虑卵巢癌可能性大,抽取腹水及肠镜钳取可疑组织送检,终行子宫+双侧附件+右半结肠切除术。

    作者:张艳;刘恩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BIOMED-2引物系统检测 T 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Ig/TCR基因重排

    目的:探讨BIOMED-2引物系统检测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T lymphoblastic lymphoma, T-L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患者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T细胞受体基因( T-cell receptor, TCR)重排的敏感性,分析Ig/TCR基因重排方式。方法采用BIOMED-2引物系统扩增35例T-LBL/ALL中Ig/TCR重排基因,核酸分子异源双链凝胶电泳分析基因重排结果。结果35例T-LBL/ALL中16例检测出TCR基因重排,检出率为45.7%,其中TCRβ单重排6例(37.5%),TCRγ单重排4例(25.0%),TCRβ和 TCRγ双重排3例(18.8%),TCRδ单重排2例(12.5%),TCRγ和TCRδ双重排1例(6.3%)。4例患者同时检测出Ig和TCR基因重排,Ig基因检出率为11.4%。28例T-LBL中11例检测出TCR基因重排(39.3%),7例T-ALL中6例检测出TCR基因重排(85.7%)。结论利用BIOMED-2引物系统可检测出部分T-LBL患者的Ig/TCR基因重排,是一种辅助诊断工具。

    作者:潘鑫艳;冯强;黎贵芸;杨长绍;杨举伦;王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骨骼肌活检临床操作及染色质量控制

    肌肉病理学是肌肉病学临床和基础的桥梁,属于临床病理学范畴。 Dubowitz是英国近代肌肉病理学的创始人,其制订的研究方法和规范简洁实用。1973年, Brooke把新建立的快速冷冻切片酶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以及电镜技术引入常规肌肉活检研究中。1985年,Sewry和Fitzsimmons加入了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内容,并选定了一些特异性抗体[1]。早期的肌肉活检将肌肉组织直接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其后会丧失很多可以检测的信息。现今的肌肉活检技术已经有了非常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本文结合我科实际工作经验,提出提高肌肉活检制片质量的几点建议。

    作者:徐金永;刘薇薇;李灵珊;缪秋玲;何潇潇;韩春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新生儿先天性肺淋巴管扩张症尸检1例

    患儿男,新生儿,重3570 g,母亲孕39+2周,顺产,孕1产1,术中羊水色清,无宫内窘迫。患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阿氏评分8分,经打开气道、吸痰、吸氧、人工呼吸、正压通气等处理仍无自主呼吸,产后30 min心跳停止,考虑抢救无效并宣布死亡。患儿产前超声检查正常,出生后因病情危重,在尚未进行其它辅助检查时,产后30 min内死亡,死后进行尸检,明确患儿死因。父母体健,母亲孕期无毒物、药物、放射物接触史,家族无双胎、畸形、遗传病史。

    作者:王洁康;董丽儒;李双;宋旭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肺血减少肺动脉低压时肺小血管的病理形态观察和分析

    目的:建立紫绀型肺血少动物模型,对肺血减少时未成熟肺小血管进行形态观察和半定量分析,观察肺血减少时未成熟肺小血管的发育特点。方法取紫绀型肺血少动物肺组织,进行固定、制片及染色。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半定量测量分析肺小动脉中膜厚度( media thickness, MT)及中膜厚度百分比( percentage of media thickness, MT%)、中膜面积( media section area, MS)及中膜面积百分比( percentage of media section area, MS%);计数单位面积肺小动脉数目( arterial numbers of per square centimeter, APSC)和单位面积肺泡数量( mean alveolar nunber, MAN);计算同一张切片所有泡内肺动脉( intraacinar pulmonary arteries, IAPA)中肌型动脉( circular muscular artery, CMA)、部分肌型动脉( partially muscular artery, PMA)和无肌型动脉( non-muscular artery, NMA)的比例。结果同对照组( C组)相比,光镜观察肺血减少组( D组)肺小动脉中层退化和发育不良,管腔扩大,形态不规则,管壁厚薄不均,部分弹力纤维层中断、缺失。 PMA和NMA比例较C组高,而CMA比例相对较低(P<0.001)。 D组肺小动脉MT、MT%及MS、MS%均显著小于C组(P均<0.001)。 D组APSC较C组减少(P<0.01),而MAN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电镜下显示D组肺小血管内皮细胞胞质肿胀,基膜变薄;弹力纤维排列不整齐,有的区域萎缩变薄或中断;血管中层平滑肌轻度萎缩;细胞器减少,线粒体空泡化;部分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生明显,板层体丰富。结论肺血流减少时肺小血管发育不良或退化,形态结构异常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尽早改善肺血少状态是促进肺血管发育和改善全身状况的关键。

    作者:许耀强;刘迎龙;苏俊武;李刚;朱耀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食管颗粒细胞瘤5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食管颗粒细胞瘤( esophageal granular cell tumor, E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E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EGCT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32~61岁,平均51岁,中位年龄52岁;所有患者均无特异症状。内镜下,EGCT表现为孤立性息肉或无蒂的黏膜下结节,4例发生在远端食管,直径均不超过1.0 cm。组织学特点为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肿瘤细胞由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含有嗜酸性颗粒的细胞构成。免疫表型:S-100和vimentin阳性, CD34、CD117及SMA蛋白均阴性。细胞排列成密集的巢状,细胞巢之间被纤维组织分割,周围可有淋巴细胞聚集。患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或高频电切术后随访9~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EGC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位于老年患者的食管远端,主要呈良性的生物学行为。该肿瘤的组织发生仍处于争论之中。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可辅助鉴别诊断。

    作者:曹钟;钟佳良;岑红兵;赵建红;万勇汉;夏丹萍;黄静;魏建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Sox10作为施万细胞、黑素细胞肿瘤及软组织肌上皮肿瘤的一种标记:系统性分析5134例肿瘤

    在施万细胞和黑素细胞系中表达的Sox10转录因子在其发育中非常重要,并可作为其相应肿瘤的标志物。另外,已有Sox10在肌上皮/基底细胞上皮肿瘤亚群中的报道,但其表达仍未被完全阐明。本研究在神经外胚层肿瘤、间叶源性肿瘤、淋巴系统肿瘤及上皮性肿瘤在内的5134个人类肿瘤中检测了Sox10的表达。每片包含30~70例的多肿瘤组织库运用一种新的兔单克隆抗体(克隆号EP268)和徕卡自动化仪。 Sox10在发生于软组织和胃肠道的良性施万细胞瘤及转移性黑色素瘤中具有一致性表达,而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相反,Sox10在许多潜在的类似神经鞘瘤的肿瘤中却不表达,例如细胞性神经鞘黏液瘤、脑膜瘤、胃肠道间质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和各种各样的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事实上Sox10在间叶源性肿瘤中不表达,偶尔在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中表达。在软组织上皮性肿瘤中,Sox10仅在肌上皮瘤中表达,而在恶性变异型肿瘤中不表达。此外,Sox10在胚胎性癌中常呈局灶性表达,表明了其具有原始Sox10阳性表型或具有向神经外胚层分化的潜能。夹在非肿瘤性施万细胞或黑色素细胞表达 Sox10的各种肿瘤被认为是Sox10阳性的肿瘤。因此在软组织和上皮性肿瘤的诊断中,Sox10应该被加入进免疫组化抗体组中。

    作者:魏建国(译);许春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嗜酸性多发性肌炎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嗜酸性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嗜酸性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表现为肢体近端无力,逐渐加重。血常规检查示嗜酸粒细胞正常。肌酸激酶升高10倍以上。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示2例患者肌纤维变性坏死,肌纤维间、血管周围可见炎细胞浸润,散在嗜酸细胞。结论嗜酸性多发性肌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病理学特征为肌细胞变性坏死和嗜酸细胞浸润。

    作者:王雪;宋学琴;要萌萌;宋平;侯志刚;陈秀晓;吴红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球旁细胞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球旁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5例球旁细胞瘤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中4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26~60岁,平均39岁。4例伴有高血压,1例术后肾素和醛固酮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1例术后10个月伴骨和肝多发转移,14个月后死亡。眼观:肿块边界清楚,多有完整的纤维包膜。镜检:细胞实性,成片分布,中间可见残存肾小管。部分形成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间质中血管丰富,血管壁厚、玻璃样变性。同时可见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细胞之间界限较清,胞质嗜酸性或透明,部分细胞核周有空晕,细胞核圆形,部分可见核仁,核分裂少见。1例恶性,可见凝固性坏死,明显的细胞异型以及活跃的核分裂。免疫表型:CD34、vimentin和renin均阳性,SMA部分阳性。结论球旁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肿瘤,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电镜结果有助于诊断。

    作者:李松梅;谈伟;王朝夫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实体肿瘤中G-CSF和G-CSFR的表达及作用的研究进展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通过作用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G-CSF receptor, G-CSFR)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分化和向外周血迁移。研究发现实体瘤中存在G-CSF和G-CSFR的表达,且肿瘤患者血清G-CSF水平升高。 G-CSF结合G-CSFR,可激活多个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该文就G-CSF和G-CSFR在肿瘤组织和肿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范志松;左静;李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食管组织中Cx43和E-cad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Cx43和E-cad蛋白在食管鳞癌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x43和E-cad在食管鳞癌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x43和E-cad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食管组织( P<0.05);Cx43表达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有关,E-cad的表达与食管鳞癌呈组织分化程度有关。 Cx43与E-cad在同一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Cx43与E-cad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均低表达,联合检测Cx43和E-cad基因表达可能对食管鳞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评估起一定作用。

    作者:邸永辉;苗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及细胞分子CD44 v6在人喉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和细胞分子CD44v6在人喉鳞状细胞癌(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SCC)中的表达及意义,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4例LSCC和15例正常喉黏膜( nor-mal laryngeal mucosa, NLM)组织中KAI1/CD82和CD44v6的表达。结果 LSCC组织中KAI1/CD82蛋白的阳性率(37.50%)显著低于NLM组织(86.67%)(P=0.031);LSCC组织中CD44v6蛋白的阳性率(75.00%)显著高于NLM组织(26.67%)(P=0.011)。 KAI1/CD82表达与LSCC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预后无关(P>0.05);CD44v6表达与LSCC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二者均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KAI1/CD82与CD44v6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s =-0.504,P=0.036)。结论 KAI1/CD82与CD44v6在LSCC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起着相互抑制的作用,检测KAI1/CD82及CD44v6蛋白表达对判断LSCC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孙建松;周明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病理组织包埋盒回收方法比较分析

    目前一次性塑料组织包埋盒因其包埋操作简便、无需剪贴标签、形状体积固定便于切片及美观性好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病理科[1,2]。但在日常组织包埋盒号码打印过程中易发生号码错打现象,导致组织包埋盒无法正常使用,日积月累易造成浪费。本实验采用牙膏摩擦法、金属毛刷摩擦法及硫酸加热法对打印错误的组织包埋盒墨迹进行去除,将打印错误组织包埋盒回收利用,本文比较三组组织包埋盒打印墨迹清除合格率及耗时情况,探讨不同方法去除病理组织包埋盒打印墨迹效果的差异。

    作者:闫岩;彭燕;李楚天;何青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散发性结直肠癌中 hMLH-1、hM-SH-2差异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族、汉族散发性结直肠癌( sporadic colorectal carcinoma, SCC)中hMLH-1、hMSH-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维吾尔族、196例汉族SCC标本及60例维吾尔族、汉族正常结直肠( normal colorectal mucosa, NCM)标本中hMLH-1、hMSH-2的表达。结果新疆维吾尔族、汉族NCM中hMLH-1、hMSH-2阳性率均为100%(60/60)。维吾尔族SCC中hMLH-1阳性率(75%,45/60)明显低于汉族(93.4%,183/196)(P<0.05);维吾尔族SCC中hMSH-2阳性率(91.7%,55/60)与汉族(94.4%,185/1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SCC平均发病年龄(57.63岁)低于汉族(65.64岁)(P<0.05),且维吾尔族≤40岁(28.3%,17/60)SCC患者高于汉族(3.6%,7/196)。维吾尔族、汉族管状腺瘤( tubular adenoma, TA)中hMLH-1、hMSH-2阳性率均为100%。维吾尔族管状绒毛状腺瘤( tubulovil-lous adenoma, TVA)中hMLH-1、hMSH-2阳性率均为66.7%(2/3);汉族TVA中hMLH-1、hMSH-2阳性率分别为74.2%(23/31)、90.3%(28/31),两组人群TA组与TV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维吾尔族、汉族SCC不同年龄组中hMLH-1、hMSH-2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汉族SCC中hMLH-1、hMSH-2表达呈正相关(rs =0.737,P<0.05);维吾尔族SCC中hMLH-1、hMSH-2表达亦呈正相关(rs =0.383,P<0.05)。结论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SCC中均存在hMLH-1、hMSH-2表达缺失,且与年龄与腺瘤密切相关。维吾尔族SC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低于汉族,且hMLH-1阳性率低于汉族。联合检测hM-LH-1、hMSH-2有利于为不同民族的结直肠癌预防重点和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于静;张晓莹;赵峰;房爱菊;叶明;程凤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XPF、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 L型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XPF和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L型( 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 Hp-L型)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和Giemsa染色法检测239例胃癌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组)中XPF、p53、Hp-L型蛋白的表达及Hp-L型感染情况。结果(1) XPF和p53蛋白在胃癌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XPF和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0.196,P<0.01)。 XPF表达仅与Laurén分类有关(P<0.05)。 p53表达仅与浸润深度有关(P<0.05)。(2)胃癌组织中Giemsa染色Hp-L型检出和Hp-L型抗原表达同时阳性的阳性率为73.22%(175/23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胃癌组织中Hp-L型阳性组XPF和p53蛋白的阳性率高于Hp-L型阴性组(P均<0.01)。胃癌组织中Hp-L型阳性与XPF和p53的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r=0.32和0.296,P均<0.01)。(4)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浸润深度、远处转移、TNM分期、XPF和p53表达均与胃癌患者预后有关( P<0.05)。 Cox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XPF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XPF阳性者具有更短的生存期。当与浸润深度及远处转移结合评估时,校正危险度增加3.791倍。结论 XPF与p53、Hp-L型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XPF高表达预示预后不良。 Hp-L型感染可能上调XPF和p53的表达。

    作者:王名法;刘友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消化道炎性纤维性息肉1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道炎性纤维性息肉( 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s, IF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消化道IF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IFPs中大体表现多为黏膜下息肉样或半球形隆起性肿物,光镜下以增生的梭形纤维细胞围绕血管形成“洋葱皮样”外观及间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表达纤维和肌纤维母细胞及树突细胞表型。结论 IFPs是消化道少见的良性间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手术或内镜下肿物完整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文婷;林燕青;曲利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伴鳞状分化的鼻咽部低级别甲状腺样乳头状腺癌1例

    患者女性,57岁,因鼻塞、鼻出血、咽部不适半年余就诊于九江学院附属医院。鼻内镜检查示:双侧下鼻甲肥大,鼻咽部黏膜充血,可见隆起新生物,2 cm ×1.5 cm ×1.5 cm大小,伴黏性分泌物,行病理活检(图1)。临床诊断:鼻出血,鼻咽部恶性肿瘤。

    作者:张小容;徐晓;钱坤;刘勇;汪亮亮;黎美仁;胡佳莉;杨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自噬相关基因Atg5与PTEN在前列腺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5(autophagy gene 5, Atg5)与PTEN在前列腺腺癌( prostate cancer, PCa)中表达的关系,并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tg5、PTEN在69例PCa及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 Atg5在BPH及PCa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7%(2/30)、88.41%(61/69),BPH组织中Atg5的阳性率明显低于PCa组织(P<0.01)。 Atg5的表达与PCa Gleason评分分级无显著相关性( P>0.05)。 PTEN在BPH及PCa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00%(27/30)、36.23%(25/69), BPH 组织中PTEN的阳性率明显高于PCa组织( P<0.01)。(2) Atg5与PTEN在PCa中的表达呈负相关(χ2=7.9376,P=0.0048<0.01,r=-0.3863)。结论 Atg5与PTEN的异常表达可能与PCa的发生密切相关,二者在肿瘤的恶性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李佽;李新;朱璐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胃丛状纤维黏液瘤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探讨胃丛状纤维黏液瘤( plexiform angiomyxoid myofibroblastic tumor, PA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AMT的临床病理资料,行胃镜、HE及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34岁;例2,女性,50岁。临床均表现上腹部不适、疼痛。胃镜检查示2例肿瘤均位于胃窦部,肿物向胃腔内突出。镜下见肿瘤在胃壁之间呈丛状或大小不等的多结节状生长,与胃壁平滑肌交错排列,肿瘤富于小的薄壁血管,细胞间富含黏液样或纤维黏液样基质;瘤细胞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胞质轻度嗜酸性,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免疫表型:梭形瘤细胞主要表达α-SMA 和 MSA, DOG1、CD117、CD34和S-100均阴性。电镜示肿瘤有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结论 PAMT是一种罕见的有独特组织学特征的胃间叶性肿瘤,好发于胃窦部,需与其他胃间叶源性肿瘤鉴别。

    作者:岳振营;魏建国;董艳光;李文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