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种小白鼠皮肤石蜡切片的制备方法

丁金聚;王卫国

关键词:小白鼠, 皮肤, 石蜡切片, 脱水
摘要:小白鼠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其作为实验载体广泛用于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1],但对于小白鼠皮肤石蜡切片制作的方法鲜有报道.本文结合常规病理切片制作方法,通过对其中关键步骤——脱水、透明和浸蜡处理时间上的改进与优化,得到适合小白鼠皮肤石蜡切片的制备方法,可实现连续3~5 μm厚切片的制作,制备的切片蜡带连续、切面平整.经HE染色后观察,切片中组织形态完整、染色均匀、对比清晰.现报道如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纵隔髓脂肪瘤伴直肠类癌1例

    患者男性,54岁.因“发现后纵隔肿物半个月,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半天”入院.查体:右侧胸廓略饱满,右后背部叩击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哕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5 g/L,红细胞3.84×1012/L,白细胞6.9×109/L,血小板161×109/L.生化检查:总胆红素58.70 μmol/L,直接胆红素11.79 μmol/L,尿酸457.7μmol/L,余无异常.CT检查示:T9-T11水平脊柱右侧后纵隔旁见一大小28 mm×70 mm长椭圆形高密度影,边缘清,下缘分离,呈结节状改变(图1),增强扫描有强化.直肠远端内部可见小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可见强化.

    作者:张梅;黄文斌;郑后珍;袁菊;史志丹;张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慢性淋巴水肿继发皮肤原发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水肿继发皮肤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方法 对1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慢性淋巴水肿患者继发上肢皮肤CD5+ DLBCL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于1995年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继发左上肢淋巴水肿,2006年发现左上肢尺侧肿物,肿物切除后5年于左上肢前侧见另一肿物,再次行肿物切除术,镜下见脂肪及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免疫母细胞、中心母细胞及中心细胞弥漫增生,并富于淋巴细胞,小血管增生并血管内皮增生.病理诊断为CD5+ DLBCL,术后行R-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9个月后肿瘤原切口肿瘤复发.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a、CD5、BCL-2、BCL-6、CD10、Pax-5及MUM1,不表达CD15、CD30、Cyclin D1及EMA,Ki-67增殖指数为30%.原位杂交EB病毒(EBV)阴性,PCR基因重排结果:B细胞重链基因重排阳性.结论 慢性淋巴水肿继发皮肤CD5+ DLBCL极为罕见,目前其治疗及预后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石峰;高颖;陈奕至;周全;张继新;昌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胃癌中上皮-间质转化路径及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及复杂的分子机制,同时幽门螺旋杆菌、miRNAs及胃癌干细胞在胃癌EMT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探讨胃癌细胞EMT的发生机制,寻找胃癌侵袭和转移可能的靶点,将有助于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卫杰;周家华;张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形态学指标测量与人脾破裂损伤时间推断的观察

    目的 观察人脾破裂和大鼠脾锐器创损伤后不同时间形态学指标的变化,寻求推断损伤时间的形态学方法和分子指标.方法 选取118例外伤性脾破裂标本,按破裂损伤时间分为10组;建立大鼠脾锐器创模型.HE染色后分别观察人和大鼠脾破裂损伤中央区、纤维素渗出带和损伤外周区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法检测人脾破裂损伤中央区、纤维素渗出带和损伤外周区MPO、CD68、α-SMA阳性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 脾破裂损伤组织形态学变化经历炎症期、增生期、肉芽组织及瘢痕组织形成期.免疫组化标记示MPO阳性细胞数在脾伤后6~12h开始升高,12~24 h阳性细胞数多,随后逐渐下降,0~5天相邻各损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68阳性细胞数在伤后12~24 h开始升高,第7天阳性细胞数高,之后开始下降,12 ~24 h以后相邻各损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α-SMA在损伤24 h之内无阳性表达,第2天开始出现少量表达,随后依次升高,损伤24 h后各损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O、CD68及α-SMA在脾破裂损伤后组织中表达呈时序性改变;多指标综合应用结合脾破裂组织形态学改变有望更加精确推断人脾破裂损伤时间.

    作者:万阳;孟刚;杨苗苗;陈林;赵元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伊玛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耐药相关miRNA的初步筛选

    目的 探讨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耐药相关的微小RNA(miRNA).方法 收集4例伊玛替尼耐药GIST和3例恶性GIST,运用Agilent人miRNA寡核苷酸基因芯片V3.0(955个已知miRNA)进行检测,选取耐药组与恶性组间3个差异表达明显的miRNA,再应用RT-PCR技术在21个扩大样本中验证基因芯片筛选的结果.结果 耐药组与恶性组相差倍数2倍以上(P<0.05),差异表达的miRNA有13个,上调者5个,下调者8个.其中差异明显的3个分别为miR-15a、miR-1280、miR-320a,前者在耐药组中上调,后两者下调.RT-PCR技术在扩大样本中验证后发现miR-320a在两组中的差异与基因芯片的结果基本相符.结论 通过miRNA芯片初步筛选和在扩大样本中的验证,发现miR-320a在耐药组与恶性组之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提示miR-320a可能与GIST在甲磺酸伊玛替尼治疗过程中的耐药性有关.

    作者:石园;王翠众;侯英勇;何德明;沈坤堂;谭云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伴有广泛性索样分化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伴有性索样分化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在子宫、卵巢、盆腔的伴有广泛性索样分化的ESS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不规则阴道出血、自觉下腹包块1月余.镜检: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大小一致,排列紧密,呈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少,浅伊红色,胞界不清,胞核卵圆形或梭形,核分裂象可见< 10个/10 HPF,瘤组织内可见丰富的子宫内膜螺旋样小动脉,未见坏死.灶性区伴少量平滑肌细胞分化.部分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卵圆形,呈互相吻合的梁状、索状及小巢状排列,类似性索分化.免疫表型:经典ESS区域CD10弥漫阳性,SMA及desmin阴性;性索样分化区CD99阳性,CD10阴性.结论 伴有性索样分化的ESS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良好,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及免疫表型.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需密切随访.

    作者:蹇顺海;文彬;黄一凡;刘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儿童伯基特淋巴瘤29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根据WHO(2008)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收集资料齐全的29例BL,运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CD3、CD20、CD10、CD44、CD99、BCL-6、MUM1、BCL-2和Ki-67的表达,EBER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c-myc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29例BL发病年龄1.5 ~13岁,中位年龄4岁,平均5.3岁,男女比例3.1:1.29例BL中CD20、CD10和BCL-6均阳性,MUM1阳性5例,CD3、CD99、CD44和BCL-2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90%.6例EBER阳性,c-myc基因断裂29例.随访结果:单纯手术11例均死亡,术后18例行化疗,3例死亡,15例生存.结论 根据形态学结合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有助于BL的诊断,患者治疗依从性是影响生存率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黄慧;徐红艳;杨文萍;吴艳;邓庆强;曾松涛;熊枫;曾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一种小白鼠皮肤石蜡切片的制备方法

    小白鼠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其作为实验载体广泛用于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1],但对于小白鼠皮肤石蜡切片制作的方法鲜有报道.本文结合常规病理切片制作方法,通过对其中关键步骤——脱水、透明和浸蜡处理时间上的改进与优化,得到适合小白鼠皮肤石蜡切片的制备方法,可实现连续3~5 μm厚切片的制作,制备的切片蜡带连续、切面平整.经HE染色后观察,切片中组织形态完整、染色均匀、对比清晰.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金聚;王卫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睾丸转移性肺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睾丸转移性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睾丸转移性肺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低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于睾丸间质,大部分为腺样,局部呈乳头样或单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的促结缔组织增生反应;曲细精管减少、萎缩,玻璃样变.高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呈上皮样,不规则形,胞质丰富,肿瘤细胞异型性大,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瘤细胞CK7、CK8/18、Napsin A、BerEP4和EMA均呈强阳性,TTF-1呈弱阳性,其余均为阴性.结论 当睾丸出现肿块时,应考虑转移性肿瘤的可能,结合临床病史并根据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表型分析其来源.

    作者:刘玉艳;齐兴四;马永权;孙博;黄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甲状腺滤泡性嗜酸性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性嗜酸性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例甲状腺滤泡性嗜酸性细胞癌进行染色,镜下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47岁.眼观:肿瘤位于左侧甲状腺内,3cm ×2.5 cm×2 cm大小,由一层厚而完整的纤维包膜包裹,切面实性,灰褐色,质韧.镜检: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强嗜酸性,胞核大小不等,核仁明显且嗜酸性;瘤细胞以滤泡状排列为主;包膜被肿瘤组织全层穿透,包膜内和包膜外的静脉血管内见肿瘤细胞团.结论 甲状腺滤泡性嗜酸性细胞癌罕见,依据组织学特征即可做出诊断.该病需与结节性或腺瘤性甲状腺肿的嗜酸细胞结节、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腺瘤、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亚型及嗜酸细胞性髓样癌相鉴别.

    作者:汪晓庆;石之虎;吴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鞍区浆细胞瘤1例

    患者女性,70岁.因“头痛6个月伴复视呕吐3个月”入院.有糖尿病病史6年,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渐感头痛,以左侧顶部明显,近3个月逐渐加重,伴有反复呕吐,双眼视力下降,有复视现象.外院头颅MRI示鞍区占位,病程中患者无四肢抽搐,无意识障碍.临床诊断拟为垂体瘤,行肿块切除术.

    作者:杜军;李恒;王志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胃癌中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和P-gp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分析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glucosylceramide synthase,GCS)和P-糖蛋白(P glycoprotein,P-g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及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2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CS和P-gp蛋白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中GCS和P-gp mRNA的表达.结果 (1)胃癌组织中GCS、P-gp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0.01).(2)胃癌组织中GCS与P-gp表达呈正相关(P<0.001).(3)胃癌组织中GCS和P-gp 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1).(4)胃癌中GCS阳性率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P-gp阳性率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GCS不仅和P-gp与多药耐药有关,且可提示肿瘤的浸润、转移.

    作者:胡萍萍;房栋;陈淼;陈谦;范钦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细胞蜡块在晚期腺癌诊断和肺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细胞蜡块在晚期腺癌诊断及肺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细胞学制片后剩余的细胞标本制备蜡块,行HE染色;同时选择TTF1、Napsin A、CK7、CK20、Villin、CDX2等抗体,对来源不明的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并对明确诊断肺腺癌的病例,采用ARMS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结果 72例患者中,64例有恶性细胞,8例有异型腺样细胞.64例恶性细胞中腺癌50例,鳞状细胞癌4例,小细胞癌8例,膀胱癌1例,白血病1例.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细胞在石蜡切片中具有特征性表现,腺癌细胞呈腺样、乳头状或单个散在排列;鳞状细胞癌呈典型组织学表现,可见细胞间桥;小细胞癌的形态与细胞涂片相似.50例腺癌的免疫组化结果及临床证实为肺腺癌29例,胃腺癌4例,大肠癌3例,卵巢腺癌5例,乳腺癌2例,胆囊癌1例,睾丸卵黄囊瘤转移1例;1例临床提示肺占位,但免疫组化标记不表达任何抗体;4例起源不明.8例异型腺样细胞的免疫组化标记显示异型细胞为增生的间皮细胞.29例肺腺癌中,22例采用ARMS法进行EGFR基因检测,结果显示EXON-19 E746_A750del(1)(2)突变和EXON-21 L858R突变各5例,突变阳性率为45.4% (10/22).结论 利用细胞学剩余标本制备蜡块,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和分子病理技术有助于晚期肿瘤的诊断,并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作者:张丽华;王雪晴;王国庆;徐迎红;郝悦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与大肠癌多药耐药性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和多药耐药基因LRP、GST-πr、TopoⅡ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自噬对大肠癌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02例大肠癌中Beclin1、LC3、LR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Beclin1和LC3蛋白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90.10%、86.63%)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48.0%、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C3蛋白在中+低分化大肠癌中的表达(92.52%、90.00%)高于高分化大肠癌(72.73%),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94.31%)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80.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RP、GST-π和TopoⅡ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4.55%、71.78%和97.03%,且TopoⅡ在大肠癌男性患者中的表达(100%)略高于女性患者(93.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在大肠癌中,Be-clin1蛋白表达与LC3、LRP及GST-π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2、0.140和0.160(P <0.05);LC3蛋白表达与LRP、GST-π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2和0.142(P <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eclin1阳性、LC3阳性、GST-π阴性、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高于Beclin1阴性、LC3阴性、GST-π阳性及淋巴结转移者,多因素分析显示,LC3、GST-π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大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Beclin1、LC3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MDR有关;检测Beclin1、LC3蛋白表达对判断大肠癌的预后以及合理筛选有效的化疗药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胡金龙;何双;孙晨博;吴淑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iR-21抑制剂在5-FU抑制肠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miR-21抑制剂在5-氟尿嘧啶(5-FU)抑制肠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qRT-PCR技术检测肠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肠癌细胞的增殖活力;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PTEN和AKT的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 肠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利用miR-21抑制剂联合5-FU处理肠癌细胞HT-29和LoVo,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低于单独使用5-FU处理组(P <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miR-21抑制剂联合5-FU处理细胞后,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水平升高,AKT的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 miR-21抑制剂可显著增强肠癌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作者:龙卫国;郑芳;丁伟;王耀辉;孙军锁;吴建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S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肺SRCC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FISH技术检测其中2例肿瘤组织EML4-ALK基因融合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瘤细胞胞质内富含黏液,胞核偏于一侧呈印戒状.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性表达TTF1和CK7,2例局部表达p63.2例瘤组织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容易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结论 原发性肺SRCC有特异性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和基因改变,提示其可能为腺癌的一种亚型,与其他腺癌相比预后差.

    作者:李桂梅;杨志慧;梅佳;曹晓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解读新版WHO(2013)骨肿瘤分类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2013年出版了由24个国家159位专家共同编纂的第4版《WHO骨肿瘤分类》[1](新版),书名取消病理学和遗传学字样,直接定义为综合性分类.与2002年WHO分类[2](旧版)比较,新版体现了11年来骨肿瘤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分类更为细化,内容更加详实,所列病种不论发病率高低,一律按定义、ICD-O编码、别名、流行病学、病因学、病变部位、临床与影像学特点、眼观、组织病理学、遗传学及预后因素等方面加以描述.取消了神经性肿瘤、杂类病变及关节病变3个大类,增加一些新的病种,调整一些疾病的分类、命名及亚型.本文通过学习和解读新版骨肿瘤分类,着重介绍新增加的病种.

    作者:方三高;周晓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IGF-1R、IGFBP-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 R)、IGFBP-3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3例CRC组织和61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中IGF-1R、IGFBP-3的表达.结果 (1)IGF-1R在CRC中的阳性率(69.4%)显著高于对照组(26.2%),P<0.001;IGFBP-3在CRC中的阳性率(78.1%)显著低于对照组(95.1%),P =0.003;(2)IGF-1R在CRC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IGFBP-3在CRC中的表达与CRC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P<0.05),与其它因素无关(P>0.05);(3)IGF-1R与IGFBP-3的表达呈负相关(P=0.005).结论 IGF-1R和IGFBP-3在CRC中的表达与多项临床病理参数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IGF-1R、IGFBP-3有望成为CRC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为CRC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作者:康军朋;郭淑芹;张云良;朱春英;张英福;李倩;候燕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嗜酸细胞性胆囊炎1例

    患者男性,33岁,5天前进食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伴肩背部放射痛.遂去当地医院就诊,腹部B超:脂肪肝,胆囊炎;诊断为“胆囊炎”,并积极予以补液抗炎、抑酸等对症治疗,症状仍未缓解,遂来我院就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巩膜无黄染;腹稍平坦,左右对称,无静脉曲张,未见胃肠蠕动波;全腹软,未扪及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上腹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辅助检查:腹部B超:轻度脂肪肝,胆囊炎.上腹部CT:胆囊炎,肝内胆管扩张.当日查血常规:嗜酸细胞百分比55.5%(0.5%~5%),嗜酸细胞计数6.79×109个/L[(0.2 ~0.5)×109个/L].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484 U/L(0 ~55 U/L),谷草转氨酶471 U/L(0 ~37 U/L),谷氨酰转酞酶1 090 U/L(8 ~58 U/L),总胆红素137.4μmol/L(3~21 μmol/L),直接胆红素102.5μmol/L(0~ 7.5 μmol/L).术中见胆囊张力大、囊壁水肿增厚明显,胆道狭窄,胆囊三角处炎症水肿,胆囊内胆泥淤积,肝脏呈胆汁淤积样改变,肝内各级胆管见大量蜘蛛网样粗细不一纤维样物.胆囊及胆总管未见结石及虫卵,行胆囊切除术并在肝脏边缘取组织行病理活检.

    作者:刘香;曹广亚;欧阳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细针吸取细胞学在增生性肌炎诊断中的价值

    增生性肌炎是一种自限性、良性反应增生性疾病.病变常发生于横纹肌间质,主要影响躯干及肩胛带的扁平肌,特别是胸肌、背阔肌等.由于病变发展快,常在数天~2周内发展到高峰,且病变均由不成熟的纤维母细胞样的梭形细胞构成,并可见核分裂象,故临床及病理诊断方面均可能误诊为恶性肿瘤.而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作为一种简便、快速且相对微创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对大多数增生性肌炎可进行准确诊断,以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增生性肌炎应用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的特点及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龚平;张玲;郭华雄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