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梅;张金库;周炳娟;赵文明;陈红;孙吉瑞;张丙信;乔海芝
患者,29岁。因月经量稀少2年,发现盆腔包块1周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左上方可扪及一孕4+月大小肿块,界清,活动度尚可,质硬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清CA125>600胰/ml,其余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正常。腹水细胞学检查未查见肿瘤细胞。 B超示:左侧附件区可探及一囊实性肿块,边界清,内见囊腔,腔内为清液,腹腔内有少量腹水。术中见左侧卵巢有一直径15 cm的肿瘤,表面光滑完整,左侧输卵管增粗充血。左侧附件并部分网膜切除送病理检查。
作者:杜萍;高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 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 E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E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2~62岁,中位年龄52岁。肿瘤位于大腿4例,左胸部1例。镜检:瘤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形态及大小较为一致,细胞胞质嗜酸性,核小而深染,圆形或卵圆形,呈特征性的细网状、带状或假腺泡状排列,细胞之间为数量不等的黏液样物质。免疫表型:5例肿瘤细胞均强阳性表达vimentin,2例局灶表达S-100,1例表达Syn;不表达CK、p63、EMA、CD34、SMA等。 RT-PCR检测显示EMC染色体9号与22号易位。结论 EM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临床及影像学无特征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检测等方法;EMC是一类生长缓慢,但局部复发和转移率高的恶性肿瘤。
作者:黄文勇;徐晓;胡佳莉;李海;范钦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肝内胆管癌与胆管腺瘤以及胆管反应的鉴别诊断有时较为困难。作者曾报道胆管细胞癌存在多梳家族蛋白EZH2的高表达,相反,胆管反应则可高表达衰老相关蛋白p16INK4a。本组采用免疫组化定量方法,对33例肝内胆管癌和具有胆管细胞癌成分的混合性肝细胞-胆管细胞癌及16例胆管腺瘤进行分析,着重探讨EZH2和p16INK4a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区分胆管细胞癌、胆管腺瘤和胆管反应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所有胆管细胞癌均表达EZH2,而在胆管腺瘤及胆管反应中均不表达。4例胆管细胞癌(12%)见p16INK4a的强表达,而13例胆管腺瘤(81%)及所有胆管反应患者中均出现p16INK4a表达。69%的病例胆管细胞癌成分与周围的胆管反应成分EZH2和p16INK4a的表达相反且界限分明。因此,作者认为,EZH2和p16INK4a的免疫组化有助于胆管细胞癌、胆管腺瘤及胆管反应三者间的鉴别诊断。
作者:杨文婷(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男性,65岁,因体检发现左肺上叶占位1个半月入院。患者既往体健。 DR片示:左肺门旁下方可见团块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直径约2.4 cm,肺门影不大,纵膈不宽,心影大小形态未见异常,两膈光滑,肋膈角锐利。 CT平扫:左肺上叶尖后段见类圆形结节(图1),大小2.4 cm×2.3 cm×2.2 cm,CT增强扫描结节呈不均匀强化。手术行左侧肺上叶切除送病理检查。
作者:黎美仁;黄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非典型纤维黄色瘤( AFX)是一种生长迅速的皮肤肿瘤,常累及老年人受日光照射的头颈部皮肤。典型的AFX由增生的恶性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构成膨胀性或浸润性的结节状结构,位于紧靠表皮的真皮层中,累及皮下组织罕见,瘤细胞怪异,多形性显著,核分裂丰富。鉴别诊断包括低分化梭形细胞鳞癌( SpSCC)、梭形细胞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和血管肉瘤等。目前对于 AFX的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仍存在争议,该病是一种排除性诊断(需广谱CK、S-100、肌源性标志物和血管标志物均阴性),若误诊造成的后果将非常严重。AFX罕有复发或转移,属惰性生物学行为,外科切除即可,而其他需要鉴别的恶性梭形细胞肿瘤的复发/转移率高于AFX。其他病变通过S-100、desmin、CD31等免疫标记较易鉴别,在少见情况下SpSCC中CK可阴性,且p63的阳性率高只有83%,特异性不足,在AFX中可有9%的阳性率。近年来,有关食管、头颈部、肺等部位的鳞状细胞癌的研究显示p40较p63有更高的特异性,因此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104例皮肤恶性肿瘤(包括中分化鳞状细胞癌27例、SpSCC 26例、AFX 27例、梭形细胞黑色素瘤24例)中p40的表达,并比较p40与p63在鉴别AFX和SpSCC的准确性差异,结果显示 p40与 p63在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均为100%,在 SpSCC 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6.1%和92.3%,在AFX中的阴性率分别为100%和70.4%,在梭形细胞黑色素瘤中二者均有少数病例呈局灶弱阳性表达。统计学分析显示:p40和p63在诊断皮肤SpSCC方面具有相同的敏感性,但p40的特异性高于p63(P=0.01),其阳性染色更支持Sp-SCC,而非AFX。
作者:郎志强(摘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Wnt-1、β-catenin蛋白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SCC)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78例CSCC组织和3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在正常子宫颈组织中,Wnt-1、β-catenin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20.0%和10.0%;CSCC组织中,Wnt-1、β-catenin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56.4%和74.4%,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3例CSCC淋巴结转移中Wnt-1、β-catenin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2.7%和90.9%;45例CSCC无淋巴结转移中Wnt-1、β-catenin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44.4%和62.2%。 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与CSCC的分化程度( P <0.05)、浸润深度及 FIGO 分期均有关( P <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等均无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Wnt-1与β-caten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 =0.490,P<0.001)。结论 Wnt-1、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参与CS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Wnt-1、β-catenin蛋白均可作为预测CSCC侵袭、转移的潜能及临床预后的指标。
作者:陈爱荣;赵卫东;武世伍;承泽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p57 kip2、Cyclin D1在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子宫内膜样腺癌( 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 EA)10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EIN)20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20例;选取不同子宫内膜细胞[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 Ishikawa)、中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 JEC)、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ESC)]进行细胞培养。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p57kip2、Cyclin D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细胞中p57 kip2、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结果 p57 kip2蛋白在EIN组织中表达高,在增生期子宫内膜、EA、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组织中表达逐渐降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与EIN组织中p57 kip2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yclin D1蛋白在EA组织中表达高,在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低,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组织、EIN组织中表达依次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p57 kip2、Cyclin D1蛋白在EA组织中的表达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呈依次递减趋势,但仅p57 kip2蛋白表达和组织学分级有关( P<0.05)。 p57 kip2蛋白在KLE中表达高,在ESC中表达低,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Cyclin D1在JEC、Ishikawa中的表达高于ESC,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结论 p57kip2、Cyclin D1均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Cyclin D1表达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可能还存在异常合成的p57 kip2蛋白,其协同Cyclin D1促进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化。联合检测p57 kip2、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对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格桑志玛;周正平;罗祖强;肖庆邦;孙小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蛋白激酶C灼(protein kinase C灼, PKC灼)、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的表达及三者与其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 9000两步法检测PKC灼、MMP-2、MMP-9在100例乳腺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表达的相关性。应用RNAi技术将合成的PKC灼-siRNA转染入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即siPKC灼/MDA-MB-231细胞组,以转染空载质粒的scr/MDA-MB-231的细胞组作为对照组,应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细胞中PKC灼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培养基中MMP-2、MMP-9的含量。结果 PKC灼、MMP-2、MMP-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5%、37.5%、32.5%,明显高于乳腺导管内癌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均<0.05)。 PKC灼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均<0.01),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ER、PR等无关( P均>0.05);转染 siRNA的 siPKC灼/MDA-MB-231细胞组与 scr/MDA-MB-231组相比,体外侵袭能力以及PKC灼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培养基中MMP-2、MMP-9蛋白表达量亦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PKC灼通过影响乳腺癌细胞中MMP-2、MMP-9的分泌来促进乳腺癌的侵袭、转移。
作者:杨硕;李洪利;李文通;杨璐;倪明;翟丽敏;尹崇高;张宝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 extragonadal yolk sac tumor, eY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eYST的临床病理资料、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40例eYST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6个月~42岁,平均12岁,≥12岁者17例,占42.5%。肿瘤分别位于纵隔16例(40.0%)、骶尾12例(30.0%)、腹膜后5例(12.5%)、松果体4例(10.0%)、阴道3例(7.5%)。40例患者中32例为纯YST(80.0%),8例(20.0%)含有1~2种其他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 GCT)成分。结论原发性eYST少见,纵隔和骶尾是eYST常见的解剖部位;发生在纵隔的肿瘤患者大部分限于成年男性,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骶尾、腹膜后、松果体和阴道肿瘤的患者(P<0.05),发生在其他部位的eYST多限于青春期前的儿童;一些成人eYST的病例包含其他类型的GCT成分,儿童eYST总是为纯YST;eYST表现出多形性的组织学特征,结合免疫表型对明确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曹钟;钟佳良;朱贤海;杨志勇;敖启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IgA肾病高尿酸血症与肾脏病理牛津分型、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51例IgA肾病,将其分为血尿酸升高组与血尿酸正常组,对肾脏病理切片进行牛津分型、Lee氏分级和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及血管病变分析,并记录一般资料、血压、肾功能、尿蛋白等临床指标。结果151例中IgA肾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为48.3%,青壮年男性易发,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肾脏病理牛津分型主要表现为M1E0S1T0,Lee氏分级主要表现为Ⅲ级,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肾脏病理突出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慢性化病变重,肾小球硬化比例增多,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血管病变差异不明显。结论 IgA肾病伴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牛津分型显示伴有高尿酸血症的IgA肾病其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更明显,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临床表现更重。
作者:张炜;吴永贵;梁维龙;江肖;王喆;徐兴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中K-ras基因突变及p21 ras蛋白的表达,探讨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靶基因治疗的可能。方法采用PCR-RFLP法和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分别检测40例卵巢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4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癌和2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中K-ras基因突变和p21 ras蛋白的表达。结果 K-ras基因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癌中的突变率分别为0、37.5%、7.5%,交界组突变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K-ras基因突变在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年龄分组中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21ras蛋白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5%、45%、10%,交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K-ras基因突变及p21ras蛋白表达可能是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形成的原因之一,有利于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判断,还可为临床作为靶向治疗药物分析提供病理学基础。
作者:叶璐;揭由坤;揭由琴;于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依据与高危亚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的相关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HNSCC)被分为两种不同的临床亚型组。近年来,在某种程度上由于与 HPV 感染有关的HNSCC在逐渐增加,且其在预后和分子组织学方面的差异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然而,如何分类这些肿瘤,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和详尽的基因组织学仍然未被阐明。为了阐明伴和不伴HPV感染的HNSCC致癌途径,我们采用定向的新一代测序技术检测50个癌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s),在伴和不伴HPV感染的HNSCC组织标本中,发现其中25个基因(25/50)可以检测到SNPs;在这25个基因中又有5个基因无论有无HPV感染,其变异模式是相似的。基因从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和其相关通路中,较大数量的序列变异优先出现在 HPV +的标本中。在基因相关肿瘤抑制功能方面,SNPs普遍存在HPV-的HNSCC标本中。这些观察结果可能帮助我们阐明两种临床上不同亚型HNSCC的具体分子发病机制。无论是HPV+,还是HPV-的HNSCC,SNPs的过度表现可能成为靶向治疗HNSCC的潜在变异序列。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Baisre A 刊期: 2014年第09期
Sal-like protein 4(SALL4)是一种与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相关的锌指转录因子,已被证明为有用的生殖细胞肿瘤标志物,但关于其在正常组织及在非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研究甚少。为此,作者采用单克隆抗体6E3和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SALL4在人体正常组织和3215例肿瘤中的表达。10周的胚胎中,SALL4表达在卵母细胞、肠、肾和一些肝细胞,在发育成熟的组织中,SALL4仅在生殖细胞中表达。
作者:康锶鹏(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SCC)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域 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域mRNA binding protein 3, IMP3)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颈( normal cervical epithelium, NCE)、低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low-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L)、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high-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H)和 SCC 组织中 IMP3表达及MVD值,并分析二者与SCC的关系。结果(1) IMP3在NCE、CIN-L、CIN-H和S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15)、0(0/11)、37.5%(9/24)和86.0%(4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345,P=0.000);与NCE组相比,CIN-H、SCC组中IMP3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83);与SCC组相比,CIN-L、CIN-H组中IMP3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83);(2)子宫颈组织中MVD值随子宫颈病变的进展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968,P<0.01),各组之间MVD值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3)SCC组织中IMP3阳性率及MVD值与肿瘤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SCC组织中IMP3表达与MVD值具有相关性(rs =0.323,P<0.05)。结论 IMP3在SCC的发生、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微血管形成有关。
作者:张亚军;蒋欣;江月;程明达;李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62岁,因发现右乳肿物1年,腹痛、腹胀20天伴血便入院。查体:乳腺右侧外上象限触及一直径约4 cm肿物,质硬,活动,与周围界较清;左侧盆腔包块,直径约11 cm。影像学检查:钼靶显示右乳腺浅分叶状高密度影,边界尚清,无钙化及毛刺征;CT平扫盆腔类圆形实性肿块影,边界清晰,瘤体内见不定形钙化,结肠部分肠腔狭窄,肠壁增厚;遂行结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可见肿物,覆脓苔,质脆。血清中CEA 70.23μg/ml、CA125422.15 KU/L, CA199137.53 U/ml。遂行右乳肿物切除术+乙状结肠癌切除术及左侧附件切除术。术中所见:右乳肿物分叶状,与周围界清;乙状结肠肿物与周围无粘连;左侧卵巢肿物包膜完整,未见腹水。术后病理显示右乳腺内分泌癌,乙状结肠腺癌,左侧卵巢Bren-ner瘤。
作者:杨学丽;路三军;桂洪武;尹峰;姜琳娜;安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本刊编辑部收到作者的投稿后,经初审符合本刊征稿内容者,编辑部将及时发回执,注明稿件编号并通知作者缴纳稿件处理费;对通过专家审核的稿件,在进行文字和撰写规范编辑加工后,发送“退修意见单”给第一作者;如作者的修回稿符合退修要求,则进入待用状态。编辑部将根据各期中心内容遴选稿件,并在排版后用E-mail发送校对样稿和缴纳版面费通知。编辑部咨询电话:0551-65161102,投稿邮箱:lcsybl@163. com。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已广泛应用,但具体选择哪些标志物,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师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是分歧。这种选择标志物的“随意性冶给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工作带来某种困扰。为此,本刊依托有关学科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病理和临床医师共同研讨达成大共识,为某类肿瘤筛选出一组相对合理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以期对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工作有所裨益。我们会根据各种免疫组化标志物在病理诊断中的新应用进展,组织专家补充完善,及时修订有关肿瘤免疫组化指标的“专家共识冶。
作者:薛卫成;樊祥山;孟刚(整理)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脓毒症病程发展过程中脾脏耐受性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的形成对脾脏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并通过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L1)抗体阻断PD-L1/PD-1途径改善耐受性DC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小鼠脓毒症模型。用磁珠法分离致伤小鼠脾脏DC和T淋巴细胞,测定脾脏组织中DC上PD-1、PD-L1、PIR-B的表达水平和分泌IL-12、IL-10的能力;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IL-2的分泌水平。进一步将致伤组小鼠脾脏DC与正常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并加入PD-L1抗体,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混合培养上清中IL-2、IL-12和IL-10含量。结果酵母多糖致伤后5天和12天组小鼠脾脏DC上PD-1、PD-L1及PIR-B的表达大幅上调,IL-12p70分泌减少,IL-12p40和IL-10分泌增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IL-2分泌减少。在致伤组DC与正常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体系中加入PD-L1抗体可减轻致伤组DC对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分泌IL-2的抑制作用,并改善DC上IL-12p70、IL-12p40和IL-10的分泌能力。结论酵母多糖诱导小鼠脓毒症的病程晚期,脾脏耐受性DC的形成导致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PD-L1抗体通过干预PD-1/PD-L1途径改善T淋巴细胞和DC的免疫活性。
作者:吕艺;刘茜;赵敏;陆江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前,表观基因调控能够触发前列腺癌的转移和引发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组蛋白赖氨酸脱甲基酶( KDMs )是一种可以去除抑制和激活组蛋白标记的表观酶。 KDM5家族成员能够去除组蛋白H3赖氨酸4的二甲基化(一种激活标记),致使它们成为下调肿瘤抑制的潜在成员,这表明它们的活性能够抑制癌基因。我们在两个独立的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组(共822例前列腺肿瘤),采用免疫组化系统性分析KDM5C的表达模式。 KDM5C标记细胞核阳性,与降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无复发生存率显著相关。我们的研究表明KDM5C核表达是独立的预后指标。引人注目的是,KDM5C核表达对无进展生存率的预后价值是专门针对Gleason评分为7的肿瘤组。另外,下调KDM5C表达后导致体外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阻滞,并诱导调控几个增殖相关的基因,我们的数据表明:KDM5C参与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调控,并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前列腺癌的治疗靶点;此外, KDM5C的过表达是前列腺切除术后治疗失败和肿瘤复发的一个独立的、新的预测指标。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Rohde M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