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梅;张金库;周炳娟;赵文明;陈红;孙吉瑞;张丙信;乔海芝
目的:探讨IgA肾病高尿酸血症与肾脏病理牛津分型、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51例IgA肾病,将其分为血尿酸升高组与血尿酸正常组,对肾脏病理切片进行牛津分型、Lee氏分级和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及血管病变分析,并记录一般资料、血压、肾功能、尿蛋白等临床指标。结果151例中IgA肾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为48.3%,青壮年男性易发,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肾脏病理牛津分型主要表现为M1E0S1T0,Lee氏分级主要表现为Ⅲ级,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肾脏病理突出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慢性化病变重,肾小球硬化比例增多,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血管病变差异不明显。结论 IgA肾病伴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牛津分型显示伴有高尿酸血症的IgA肾病其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更明显,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临床表现更重。
作者:张炜;吴永贵;梁维龙;江肖;王喆;徐兴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蛋白激酶C灼(protein kinase C灼, PKC灼)、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的表达及三者与其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 9000两步法检测PKC灼、MMP-2、MMP-9在100例乳腺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表达的相关性。应用RNAi技术将合成的PKC灼-siRNA转染入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即siPKC灼/MDA-MB-231细胞组,以转染空载质粒的scr/MDA-MB-231的细胞组作为对照组,应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细胞中PKC灼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培养基中MMP-2、MMP-9的含量。结果 PKC灼、MMP-2、MMP-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5%、37.5%、32.5%,明显高于乳腺导管内癌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均<0.05)。 PKC灼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均<0.01),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ER、PR等无关( P均>0.05);转染 siRNA的 siPKC灼/MDA-MB-231细胞组与 scr/MDA-MB-231组相比,体外侵袭能力以及PKC灼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培养基中MMP-2、MMP-9蛋白表达量亦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PKC灼通过影响乳腺癌细胞中MMP-2、MMP-9的分泌来促进乳腺癌的侵袭、转移。
作者:杨硕;李洪利;李文通;杨璐;倪明;翟丽敏;尹崇高;张宝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中K-ras基因突变及p21 ras蛋白的表达,探讨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靶基因治疗的可能。方法采用PCR-RFLP法和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分别检测40例卵巢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4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癌和2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中K-ras基因突变和p21 ras蛋白的表达。结果 K-ras基因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癌中的突变率分别为0、37.5%、7.5%,交界组突变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K-ras基因突变在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年龄分组中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21ras蛋白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5%、45%、10%,交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K-ras基因突变及p21ras蛋白表达可能是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形成的原因之一,有利于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判断,还可为临床作为靶向治疗药物分析提供病理学基础。
作者:叶璐;揭由坤;揭由琴;于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女性,34岁,无意中发现左乳肿物2天,自觉肿物生长迅速,于2008年10月17日入我院乳腺外科治疗。外科情况:双乳对称,正常大小,无静脉曲张和表皮红肿,无“橘皮样”变及“酒窝征”,无乳头内陷、歪斜、溢液等现象。于左乳腺外下方可触及一肿物,大小7 cm×6 cm,质地硬,界欠清,表面欠光滑,活动度差,无压痛,右侧乳腺未触及肿物,双侧腋窝及锁骨上下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临床考虑:(1)乳腺增生症;(2)左侧乳腺癌。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14年,平素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情况不详。追问病史,患者曾于2年前患糖尿病足,在我院中医外科治疗,愈合良好。
作者:李胜水;许华;张凤梅;李双标;刘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肝内胆管癌与胆管腺瘤以及胆管反应的鉴别诊断有时较为困难。作者曾报道胆管细胞癌存在多梳家族蛋白EZH2的高表达,相反,胆管反应则可高表达衰老相关蛋白p16INK4a。本组采用免疫组化定量方法,对33例肝内胆管癌和具有胆管细胞癌成分的混合性肝细胞-胆管细胞癌及16例胆管腺瘤进行分析,着重探讨EZH2和p16INK4a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区分胆管细胞癌、胆管腺瘤和胆管反应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所有胆管细胞癌均表达EZH2,而在胆管腺瘤及胆管反应中均不表达。4例胆管细胞癌(12%)见p16INK4a的强表达,而13例胆管腺瘤(81%)及所有胆管反应患者中均出现p16INK4a表达。69%的病例胆管细胞癌成分与周围的胆管反应成分EZH2和p16INK4a的表达相反且界限分明。因此,作者认为,EZH2和p16INK4a的免疫组化有助于胆管细胞癌、胆管腺瘤及胆管反应三者间的鉴别诊断。
作者:杨文婷(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M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复习32例MCRCC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其预后。结果32例中13例位于左肾,18例位于右肾,1例双肾;肿瘤平均大径4.6 cm(1.0~8.0 cm);男女比为2.2:1。11例行根治性肾全切术,2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肿瘤均为多房囊性,缺少实体成分,囊壁内衬单层(偶为多层或小乳头状)胞质透明或淡粉染、Fuhrman核1级的瘤细胞,腔面富于薄壁血管。瘤细胞表达CK(32/32)、CK7(25/32)、EMA(32/32)、CD10(23/32)、vimentin(20/32),均不表达CD68。术后随访5~140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无肿瘤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MCRCC的瘤细胞核级低、无实性瘤巢;囊壁腔面衬覆胞质透亮或淡粉染细胞伴丰富薄壁血管是诊断线索,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作者:王素英;张慧芝;曹达龙;杨晓群;甘华磊;王朝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前我国常规病理诊断中使用多的HE染色方法为传统的手工染色。手工HE染色过程繁琐、工作效率低、随意性强,不同的人操作会出现明显的波动,HE染色效果不稳定。试剂的配置和染色过程也费时、费力,要占用技术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常规病理的质量控制,尤其在工作量大的综合性医院中,此缺点尤为突出。本科室自2004年引进Leica Auto stainer XL自动染色机应用于常规HE染色,切片的处理效率明显提高,染色效果稳定,染色质量也有了显著改善。今年5月本科室在常规HE自动染色机上改用Leica公司生产的ST Infinity高清恒染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对自动染色机试剂缸的分布、染色程序和染色时间进行改进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染色效率及染色质量。
作者:何金;徐蓉蓉;徐毅;朱伟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Sal-like protein 4(SALL4)是一种与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相关的锌指转录因子,已被证明为有用的生殖细胞肿瘤标志物,但关于其在正常组织及在非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研究甚少。为此,作者采用单克隆抗体6E3和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SALL4在人体正常组织和3215例肿瘤中的表达。10周的胚胎中,SALL4表达在卵母细胞、肠、肾和一些肝细胞,在发育成熟的组织中,SALL4仅在生殖细胞中表达。
作者:康锶鹏(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 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 E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E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2~62岁,中位年龄52岁。肿瘤位于大腿4例,左胸部1例。镜检:瘤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形态及大小较为一致,细胞胞质嗜酸性,核小而深染,圆形或卵圆形,呈特征性的细网状、带状或假腺泡状排列,细胞之间为数量不等的黏液样物质。免疫表型:5例肿瘤细胞均强阳性表达vimentin,2例局灶表达S-100,1例表达Syn;不表达CK、p63、EMA、CD34、SMA等。 RT-PCR检测显示EMC染色体9号与22号易位。结论 EM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临床及影像学无特征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检测等方法;EMC是一类生长缓慢,但局部复发和转移率高的恶性肿瘤。
作者:黄文勇;徐晓;胡佳莉;李海;范钦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 HLRCC)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延胡索酸水解酶( FH)基因胚系突变,皮肤和子宫平滑肌瘤病和肾癌发生的风险增加。HLRCC相关性肾癌具有高度侵袭性,常表现为孤立的肿块。作者复习9例散发性肾肿瘤病例,后来证实具有FH基因胚系突变。组织学上,所有肿瘤呈混合性结构模式,明显乳头状结构仅占3例。除乳头状结构外,还含有管状、管状乳头状、实性和囊状成分。6/9例含集合管癌样区域,伴小管状、巢状或单个细胞的浸润,周围促结缔组织增生性间质。也有突出的管状囊性癌样成分和肉瘤样分化。尽管所有肿瘤呈HLRCC标志性特征(大的嗜酸性核仁,核周空晕),但是常不均匀地出现在整个病变中。先前研究显示延胡索酸在HLRCC肿瘤细胞内高水平累积,导致细胞蛋白琥珀酸盐异常,形成稳定的化学变异体S-半胱氨酸(2SC),后者通过免疫组化可以检测到。为此,作者探讨用免疫组化检测2SC在鉴别诊断HLRCC肿瘤和其它高级别肾细胞癌的实用性以及研究2SC染色和FH分子改变两者的关联。所有经证实的HLRCC肿瘤显示2SC核和胞质弥漫强阳性,而所有的透明细胞(100%,184/184)、多数高级别未分类的癌(96%,93/97)和大多数域型乳头状肾细胞癌(78%,35/45)显示无2SC免疫反应。少部分乳头状癌(22%)和罕见的未分类的癌(4%)瘤细胞显示斑片状或弥漫胞质着色,而非核阳性,与明确的HLRCC肿瘤所见结构不同。尽管这些肿瘤具有HL-RCC样形态学特征,但是测序显示14例肿瘤没有胚系或散发FH改变,仅胞质显示2SC着色(5例)或阴性(9例)。作者的结果强调病理检查在HLRCC患者诊断中的枢纽作用,并提示2SC免疫组化检测是区分HLRCC肾肿瘤和其它高级别肾细胞癌的一种有用的辅助工具。
作者:张仁亚(摘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SCC)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域 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域mRNA binding protein 3, IMP3)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颈( normal cervical epithelium, NCE)、低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low-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L)、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high-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H)和 SCC 组织中 IMP3表达及MVD值,并分析二者与SCC的关系。结果(1) IMP3在NCE、CIN-L、CIN-H和S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15)、0(0/11)、37.5%(9/24)和86.0%(4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345,P=0.000);与NCE组相比,CIN-H、SCC组中IMP3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83);与SCC组相比,CIN-L、CIN-H组中IMP3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83);(2)子宫颈组织中MVD值随子宫颈病变的进展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968,P<0.01),各组之间MVD值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3)SCC组织中IMP3阳性率及MVD值与肿瘤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SCC组织中IMP3表达与MVD值具有相关性(rs =0.323,P<0.05)。结论 IMP3在SCC的发生、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微血管形成有关。
作者:张亚军;蒋欣;江月;程明达;李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脾脏错构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脾脏错构瘤行HE及免疫组化SP两步法染色,光镜观察,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脾脏错构瘤境界清楚,瘤组织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其间见巢状分布的裂隙状血窦和内含红细胞的小血管组成,内皮细胞呈胖梭形,未见坏死和核分裂象。免疫表型:内皮细胞CD8、CD31、CD34均阳性;纤维组织MSA、α-SMA、vim-entin均阳性,S-100、BCL-2、CD34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结论脾脏错构瘤属于罕见的良性肿瘤,应与脾脏血管瘤等鉴别,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作者:涂健;眭怡群;张永胜;崔红霞;陈芳;侯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前,表观基因调控能够触发前列腺癌的转移和引发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组蛋白赖氨酸脱甲基酶( KDMs )是一种可以去除抑制和激活组蛋白标记的表观酶。 KDM5家族成员能够去除组蛋白H3赖氨酸4的二甲基化(一种激活标记),致使它们成为下调肿瘤抑制的潜在成员,这表明它们的活性能够抑制癌基因。我们在两个独立的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组(共822例前列腺肿瘤),采用免疫组化系统性分析KDM5C的表达模式。 KDM5C标记细胞核阳性,与降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无复发生存率显著相关。我们的研究表明KDM5C核表达是独立的预后指标。引人注目的是,KDM5C核表达对无进展生存率的预后价值是专门针对Gleason评分为7的肿瘤组。另外,下调KDM5C表达后导致体外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阻滞,并诱导调控几个增殖相关的基因,我们的数据表明:KDM5C参与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调控,并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前列腺癌的治疗靶点;此外, KDM5C的过表达是前列腺切除术后治疗失败和肿瘤复发的一个独立的、新的预测指标。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Rohde M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突变的差异性。方法应用FISH及RT-PCR技术分别检测22例非小细胞肺癌中ALK基因突变,采用Spearman Correlation统计法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ALK基因突变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P<0.05)。结论虽然两种方法检测ALK基因突变结果具有一致性,但实际操作中RT-PCR法比FISH法更简便、敏感、易判读。
作者:李霄;刘冲;李扬;朱芸;宋国新;张智弘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CF-7/HER-2中微小RNA( miRNAs)的差异性表达,初步筛选出与HER-2表达相关的miRNAs表达谱。方法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CF-7/HER-2,利用miRNA芯片技术检测两株细胞中miR-NAs的表达。结果利用miRNA微阵列,筛选获得217种与HER-2相关的miRNAs,较正常MCF-7细胞上调的miRNAs有123个,下调的有94个。在差异有显著性的miRNAs中,hsa-miR-141和hsa-miR-1299的靶基因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结论获得人乳腺癌MCF-7细胞在不同HER-2水平miRNAs的差异表达谱,为进一步分析HER-2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作者:许成辰;朱桂璐;王弦;吴正升;吴强;秦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真菌侵犯人体,由真菌感染致病的病例数不断增加,如何准确认识真菌,显示真菌,给病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室经过多年实践,利用光波微波辐射技术在Crocott六胺银快速染色中对新形隐球菌、曲霉菌菌丝、毛霉菌菌丝、细胞胞质菌、马内菲青霉菌进行显示,得到了很好的染色效果,证明光波变频微波辐射技术应用在快速Crocott六胺银染色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快速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较传统的六胺银染色,明显缩短了染色时间,染色效果也好于传统六胺银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冯家成;杨静;张柏辉;任大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1论文“题目”是否精炼、准确,一般不超过25个字;2论著的“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结构式要求,综述类论文用指示性摘要,各项描述是否准确,内容有无交叉,要删繁就简;3“前言”是否简明扼要,与“讨论”部分有无重复,“材料与方法”和“结果”的内容有无交叉;4“正文”内容和撰写格式是否符合相应栏目的要求,图、表是否规范,数量是否适中,内容有无重复,数字、计量单位、专业术语、缩略语的运用是否规范。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HE病理切片是病理诊断的基础,优质的切片是病理诊断医师作出准确诊断的前提。但病理切片制作程序复杂,影响因素繁多,往往一个极小环节的失误就会严重降低病理切片的整体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HE切片,其在显微镜下会出现一些大小不一的斑块状空洞,这些空洞区内观察不到细胞形态。作者经反复研究,发现这些空洞区的出现与制片过程中蜡块修、切的操作不谨慎有关。
作者:刘学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脓毒症病程发展过程中脾脏耐受性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的形成对脾脏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并通过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L1)抗体阻断PD-L1/PD-1途径改善耐受性DC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小鼠脓毒症模型。用磁珠法分离致伤小鼠脾脏DC和T淋巴细胞,测定脾脏组织中DC上PD-1、PD-L1、PIR-B的表达水平和分泌IL-12、IL-10的能力;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IL-2的分泌水平。进一步将致伤组小鼠脾脏DC与正常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并加入PD-L1抗体,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混合培养上清中IL-2、IL-12和IL-10含量。结果酵母多糖致伤后5天和12天组小鼠脾脏DC上PD-1、PD-L1及PIR-B的表达大幅上调,IL-12p70分泌减少,IL-12p40和IL-10分泌增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IL-2分泌减少。在致伤组DC与正常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体系中加入PD-L1抗体可减轻致伤组DC对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分泌IL-2的抑制作用,并改善DC上IL-12p70、IL-12p40和IL-10的分泌能力。结论酵母多糖诱导小鼠脓毒症的病程晚期,脾脏耐受性DC的形成导致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PD-L1抗体通过干预PD-1/PD-L1途径改善T淋巴细胞和DC的免疫活性。
作者:吕艺;刘茜;赵敏;陆江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