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IMP3表达与MVD的相关性分析

张亚军;蒋欣;江月;程明达;李明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 鳞状细胞癌,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IMP3, MVD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SCC)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域 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域mRNA binding protein 3, IMP3)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颈( normal cervical epithelium, NCE)、低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low-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L)、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high-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H)和 SCC 组织中 IMP3表达及MVD值,并分析二者与SCC的关系。结果(1) IMP3在NCE、CIN-L、CIN-H和S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15)、0(0/11)、37.5%(9/24)和86.0%(4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345,P=0.000);与NCE组相比,CIN-H、SCC组中IMP3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83);与SCC组相比,CIN-L、CIN-H组中IMP3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83);(2)子宫颈组织中MVD值随子宫颈病变的进展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968,P<0.01),各组之间MVD值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3)SCC组织中IMP3阳性率及MVD值与肿瘤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SCC组织中IMP3表达与MVD值具有相关性(rs =0.323,P<0.05)。结论 IMP3在SCC的发生、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微血管形成有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类似发生于乳腺的涎腺分泌性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类似发生于乳腺的涎腺分泌性癌( mammary analogue secreta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s, MASC)是一种发生于涎腺的具有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的罕见恶性肿瘤。该肿瘤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与涎腺的腺泡细胞癌及其他一些低级别恶性肿瘤非常相似,目前认为其是一种新的独立类型肿瘤。该文现对MA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等作一综述。

    作者:盖俊芳;穆红;吕翔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肿瘤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肿瘤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切片,计算每例切片中肿瘤芽数量,对肿瘤芽细胞行免疫组化染色。运用统计学分析肿瘤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预后的关系。结果47例子宫内膜癌中,18例存在肿瘤芽,阳性率为38.3%。肿瘤芽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淋巴管侵犯、Ki-67增殖指数及预后相关,而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pTNM分期及肌层侵犯深度无关。肿瘤芽细胞中CK(AE1/AE3)、β-catenin及E-cadherin表达明显减少,而N-cadherin、vimentin表达升高。结论肿瘤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进展和恶性度相关,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指标。肿瘤芽的免疫表型提示其与上皮-间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密切相关,肿瘤芽可能是EMT发生的重要过程之一。

    作者:祁昔琴;徐辉;李红;宗君;沈阳;朱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SALL4在生殖细胞和非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3215例标本的系统性免疫组化研究

    Sal-like protein 4(SALL4)是一种与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相关的锌指转录因子,已被证明为有用的生殖细胞肿瘤标志物,但关于其在正常组织及在非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研究甚少。为此,作者采用单克隆抗体6E3和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SALL4在人体正常组织和3215例肿瘤中的表达。10周的胚胎中,SALL4表达在卵母细胞、肠、肾和一些肝细胞,在发育成熟的组织中,SALL4仅在生殖细胞中表达。

    作者:康锶鹏(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IMP3表达与MVD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SCC)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域 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域mRNA binding protein 3, IMP3)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颈( normal cervical epithelium, NCE)、低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low-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L)、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high-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H)和 SCC 组织中 IMP3表达及MVD值,并分析二者与SCC的关系。结果(1) IMP3在NCE、CIN-L、CIN-H和S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15)、0(0/11)、37.5%(9/24)和86.0%(4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345,P=0.000);与NCE组相比,CIN-H、SCC组中IMP3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83);与SCC组相比,CIN-L、CIN-H组中IMP3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83);(2)子宫颈组织中MVD值随子宫颈病变的进展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968,P<0.01),各组之间MVD值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3)SCC组织中IMP3阳性率及MVD值与肿瘤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SCC组织中IMP3表达与MVD值具有相关性(rs =0.323,P<0.05)。结论 IMP3在SCC的发生、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微血管形成有关。

    作者:张亚军;蒋欣;江月;程明达;李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Infinity高清恒染系统在常规HE自动化染色中的应用及染色持续能力的对比观察

    目前我国常规病理诊断中使用多的HE染色方法为传统的手工染色。手工HE染色过程繁琐、工作效率低、随意性强,不同的人操作会出现明显的波动,HE染色效果不稳定。试剂的配置和染色过程也费时、费力,要占用技术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常规病理的质量控制,尤其在工作量大的综合性医院中,此缺点尤为突出。本科室自2004年引进Leica Auto stainer XL自动染色机应用于常规HE染色,切片的处理效率明显提高,染色效果稳定,染色质量也有了显著改善。今年5月本科室在常规HE自动染色机上改用Leica公司生产的ST Infinity高清恒染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对自动染色机试剂缸的分布、染色程序和染色时间进行改进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染色效率及染色质量。

    作者:何金;徐蓉蓉;徐毅;朱伟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具有甲状腺滤泡样结构的卵巢幼年型粒层细胞瘤1例

    患者,29岁。因月经量稀少2年,发现盆腔包块1周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左上方可扪及一孕4+月大小肿块,界清,活动度尚可,质硬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清CA125>600胰/ml,其余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正常。腹水细胞学检查未查见肿瘤细胞。 B超示:左侧附件区可探及一囊实性肿块,边界清,内见囊腔,腔内为清液,腹腔内有少量腹水。术中见左侧卵巢有一直径15 cm的肿瘤,表面光滑完整,左侧输卵管增粗充血。左侧附件并部分网膜切除送病理检查。

    作者:杜萍;高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人乳腺癌MCF-7细胞在不同HER-2水平miRNAs表达谱检测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CF-7/HER-2中微小RNA( miRNAs)的差异性表达,初步筛选出与HER-2表达相关的miRNAs表达谱。方法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CF-7/HER-2,利用miRNA芯片技术检测两株细胞中miR-NAs的表达。结果利用miRNA微阵列,筛选获得217种与HER-2相关的miRNAs,较正常MCF-7细胞上调的miRNAs有123个,下调的有94个。在差异有显著性的miRNAs中,hsa-miR-141和hsa-miR-1299的靶基因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结论获得人乳腺癌MCF-7细胞在不同HER-2水平miRNAs的差异表达谱,为进一步分析HER-2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作者:许成辰;朱桂璐;王弦;吴正升;吴强;秦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EZH2、p16 INK4 a有助于胆管细胞癌与胆管反应及胆管腺瘤的鉴别诊断

    肝内胆管癌与胆管腺瘤以及胆管反应的鉴别诊断有时较为困难。作者曾报道胆管细胞癌存在多梳家族蛋白EZH2的高表达,相反,胆管反应则可高表达衰老相关蛋白p16INK4a。本组采用免疫组化定量方法,对33例肝内胆管癌和具有胆管细胞癌成分的混合性肝细胞-胆管细胞癌及16例胆管腺瘤进行分析,着重探讨EZH2和p16INK4a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区分胆管细胞癌、胆管腺瘤和胆管反应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所有胆管细胞癌均表达EZH2,而在胆管腺瘤及胆管反应中均不表达。4例胆管细胞癌(12%)见p16INK4a的强表达,而13例胆管腺瘤(81%)及所有胆管反应患者中均出现p16INK4a表达。69%的病例胆管细胞癌成分与周围的胆管反应成分EZH2和p16INK4a的表达相反且界限分明。因此,作者认为,EZH2和p16INK4a的免疫组化有助于胆管细胞癌、胆管腺瘤及胆管反应三者间的鉴别诊断。

    作者:杨文婷(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光波变频微波辐射技术在真菌 Crocott六胺银快速染色中的应用及体会

    真菌侵犯人体,由真菌感染致病的病例数不断增加,如何准确认识真菌,显示真菌,给病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室经过多年实践,利用光波微波辐射技术在Crocott六胺银快速染色中对新形隐球菌、曲霉菌菌丝、毛霉菌菌丝、细胞胞质菌、马内菲青霉菌进行显示,得到了很好的染色效果,证明光波变频微波辐射技术应用在快速Crocott六胺银染色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快速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较传统的六胺银染色,明显缩短了染色时间,染色效果也好于传统六胺银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冯家成;杨静;张柏辉;任大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PD-L1阻断改善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脾脏耐受性 DC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脓毒症病程发展过程中脾脏耐受性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的形成对脾脏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并通过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L1)抗体阻断PD-L1/PD-1途径改善耐受性DC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小鼠脓毒症模型。用磁珠法分离致伤小鼠脾脏DC和T淋巴细胞,测定脾脏组织中DC上PD-1、PD-L1、PIR-B的表达水平和分泌IL-12、IL-10的能力;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IL-2的分泌水平。进一步将致伤组小鼠脾脏DC与正常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并加入PD-L1抗体,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混合培养上清中IL-2、IL-12和IL-10含量。结果酵母多糖致伤后5天和12天组小鼠脾脏DC上PD-1、PD-L1及PIR-B的表达大幅上调,IL-12p70分泌减少,IL-12p40和IL-10分泌增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IL-2分泌减少。在致伤组DC与正常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体系中加入PD-L1抗体可减轻致伤组DC对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分泌IL-2的抑制作用,并改善DC上IL-12p70、IL-12p40和IL-10的分泌能力。结论酵母多糖诱导小鼠脓毒症的病程晚期,脾脏耐受性DC的形成导致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PD-L1抗体通过干预PD-1/PD-L1途径改善T淋巴细胞和DC的免疫活性。

    作者:吕艺;刘茜;赵敏;陆江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TO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目的:探讨mTO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CCI-779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TOR蛋白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的表达;MTT法检测mTOR抑制剂CCI-779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AnnexinV-FITC/PI法检测CCI-779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mTOR蛋白在71例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4.9%,明显高于32例癌旁组织(阳性率为21.9%);MDA-MB-231细胞中亦存在mTOR蛋白的表达;mTOR抑制剂CCI-779对MDA-MB-231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但CCI-779并不能诱导MDA-MB-231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mTOR与乳腺癌关系密切,其抑制剂CCI-779具有较强的抗MDA-MB-231细胞活性,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前景药物。

    作者:李媛媛;田红艳;刘雨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全球磷酸化蛋白质组学谱揭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鲜明特征

    个淋巴瘤亚型高度显示了不同的磷酸化特征。有趣的是,在生发中心起源的B-NHL细胞系中,蛋白的磷酸化参与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这些蛋白中,与磷酸化蛋白相关的PAG1被鉴定为与伯基特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关系为密切的磷酸化酪氨酸多肽。下调PAG1会导致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中酪氨酸磷酸化过程受阻,且能够明显的增加生发中心起源的B-NHLs细胞增殖和对抗原刺激的反应。这些数据对磷酸化蛋白在人类淋巴瘤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详细的注解。总的来说,本组结果揭示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信号通路中的特征,并对了解B细胞淋巴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Conlon K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分析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分子异质性

    依据与高危亚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的相关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HNSCC)被分为两种不同的临床亚型组。近年来,在某种程度上由于与 HPV 感染有关的HNSCC在逐渐增加,且其在预后和分子组织学方面的差异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然而,如何分类这些肿瘤,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和详尽的基因组织学仍然未被阐明。为了阐明伴和不伴HPV感染的HNSCC致癌途径,我们采用定向的新一代测序技术检测50个癌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s),在伴和不伴HPV感染的HNSCC组织标本中,发现其中25个基因(25/50)可以检测到SNPs;在这25个基因中又有5个基因无论有无HPV感染,其变异模式是相似的。基因从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和其相关通路中,较大数量的序列变异优先出现在 HPV +的标本中。在基因相关肿瘤抑制功能方面,SNPs普遍存在HPV-的HNSCC标本中。这些观察结果可能帮助我们阐明两种临床上不同亚型HNSCC的具体分子发病机制。无论是HPV+,还是HPV-的HNSCC,SNPs的过度表现可能成为靶向治疗HNSCC的潜在变异序列。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Baisre A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实时控制FISH预处理中酶消化的操作

    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通过荧光素标记的DNA探针与细胞核内的DNA靶序列杂交,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探针的杂交信号。在产前诊断、肿瘤遗传学等领域研究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FISH检测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如组织标本的固定、切片厚度、酶的消化、杂交后洗涤)影响检测结果。其中影响多的是蛋白酶的预处理,即蛋白酶的种类及消化时间[1-8]。作者在实验中发现,控制消化时间固然重要,但掌握组织或细胞消化的程度更重要。实验中预处理控制水浴温度、酶消化时间,均要达到组织去蛋白的效果,否则难以做出信号满意的FISH标本。本文采用镜下直接观察消化的组织或细胞,判定消化程度,结合消化时间来决定是否终止消化,有效保证FSIH检测的成功,现介绍如下。

    作者:徐明堂;赵焕芬;何春年;康林;张秀智;陈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5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 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 E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E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2~62岁,中位年龄52岁。肿瘤位于大腿4例,左胸部1例。镜检:瘤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形态及大小较为一致,细胞胞质嗜酸性,核小而深染,圆形或卵圆形,呈特征性的细网状、带状或假腺泡状排列,细胞之间为数量不等的黏液样物质。免疫表型:5例肿瘤细胞均强阳性表达vimentin,2例局灶表达S-100,1例表达Syn;不表达CK、p63、EMA、CD34、SMA等。 RT-PCR检测显示EMC染色体9号与22号易位。结论 EM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临床及影像学无特征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检测等方法;EMC是一类生长缓慢,但局部复发和转移率高的恶性肿瘤。

    作者:黄文勇;徐晓;胡佳莉;李海;范钦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甲状腺透明变梁状肿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透明变梁状肿瘤( hyalinizing trabecudar tumor, HTT)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例HTT的临床表现、超声检查、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病理学显示瘤细胞呈梁状、器官样排列,小梁间见透明变性的基膜样物质沉积,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胞质嗜酸,细颗粒状,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常见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TG、TTF-1、CD56呈阳性,CK19散在(+),Galectin-3(-/+),不表达Calcitonin、MC、CEA、Syn、CgA,Ki-67表达膜阳性或质弱阳性,p53低表达。该肿瘤需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髓样癌和副神经节瘤等相鉴别。结论 HTT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多表现为良性的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对其临床治疗及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丽燕;张声;刘永建;陈虹;蔡世捷;林晓芸;陈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论文修改注意事项

    1论文“题目”是否精炼、准确,一般不超过25个字;2论著的“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结构式要求,综述类论文用指示性摘要,各项描述是否准确,内容有无交叉,要删繁就简;3“前言”是否简明扼要,与“讨论”部分有无重复,“材料与方法”和“结果”的内容有无交叉;4“正文”内容和撰写格式是否符合相应栏目的要求,图、表是否规范,数量是否适中,内容有无重复,数字、计量单位、专业术语、缩略语的运用是否规范。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蜡块修与切的体会

    HE病理切片是病理诊断的基础,优质的切片是病理诊断医师作出准确诊断的前提。但病理切片制作程序复杂,影响因素繁多,往往一个极小环节的失误就会严重降低病理切片的整体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HE切片,其在显微镜下会出现一些大小不一的斑块状空洞,这些空洞区内观察不到细胞形态。作者经反复研究,发现这些空洞区的出现与制片过程中蜡块修、切的操作不谨慎有关。

    作者:刘学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敬告作者

    本刊编辑部收到作者的投稿后,经初审符合本刊征稿内容者,编辑部将及时发回执,注明稿件编号并通知作者缴纳稿件处理费;对通过专家审核的稿件,在进行文字和撰写规范编辑加工后,发送“退修意见单”给第一作者;如作者的修回稿符合退修要求,则进入待用状态。编辑部将根据各期中心内容遴选稿件,并在排版后用E-mail发送校对样稿和缴纳版面费通知。编辑部咨询电话:0551-65161102,投稿邮箱:lcsybl@163. com。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乳腺癌中PKCζ、MMP-2、MMP-9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蛋白激酶C灼(protein kinase C灼, PKC灼)、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的表达及三者与其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 9000两步法检测PKC灼、MMP-2、MMP-9在100例乳腺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表达的相关性。应用RNAi技术将合成的PKC灼-siRNA转染入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即siPKC灼/MDA-MB-231细胞组,以转染空载质粒的scr/MDA-MB-231的细胞组作为对照组,应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细胞中PKC灼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培养基中MMP-2、MMP-9的含量。结果 PKC灼、MMP-2、MMP-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5%、37.5%、32.5%,明显高于乳腺导管内癌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均<0.05)。 PKC灼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均<0.01),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ER、PR等无关( P均>0.05);转染 siRNA的 siPKC灼/MDA-MB-231细胞组与 scr/MDA-MB-231组相比,体外侵袭能力以及PKC灼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培养基中MMP-2、MMP-9蛋白表达量亦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PKC灼通过影响乳腺癌细胞中MMP-2、MMP-9的分泌来促进乳腺癌的侵袭、转移。

    作者:杨硕;李洪利;李文通;杨璐;倪明;翟丽敏;尹崇高;张宝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