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伟;王德田;李星奇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PR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其中2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结果770例肾上皮性肿瘤中32例为PRCC(4.2%)。镜下见PRCC主要由多少不等的乳头状和管状结构组成,被覆单层立方或多层柱状肿瘤细胞,乳头轴心及间质内可见泡沫细胞、砂砾体沉积,部分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含铁血黄素。Ⅰ型18例,细胞呈立方形,胞质少,嗜碱性,淡染,Fuhrman分级低级别16例;Ⅱ型14例,细胞呈高柱状,胞质丰富,嗜酸性,Fuhrman分级高级别12例。Ⅰ型和Ⅱ型PRCC不同程度地表达vimentin、EMA、CK(AE1/AE3)、CK7、CD10和AMACR,均不表达CK(34βE12)和TFE-3。31例患者获得随访,1例术后肝、肺转移,4个月后死亡,3例术后1年分别出现骨、肺、肝等处转移,2年后死亡;死亡患者中Ⅱ型3例、Ⅰ型1例。其余27例均无瘤生存。高核分级、血管内癌栓、淋巴结转移、高临床分期提示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PRCC国内少见,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Ⅱ型PRCC较Ⅰ型患者预后差。 PRCC细胞核分级高、出现肉瘤样成分或有透明细胞癌结构可能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预后不良。诊断时需结合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分析。
作者:孙荣超;周志毅;蔡颖;徐卓群;邹新农;梁加贝;杨树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mTO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CCI-779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TOR蛋白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的表达;MTT法检测mTOR抑制剂CCI-779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AnnexinV-FITC/PI法检测CCI-779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mTOR蛋白在71例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4.9%,明显高于32例癌旁组织(阳性率为21.9%);MDA-MB-231细胞中亦存在mTOR蛋白的表达;mTOR抑制剂CCI-779对MDA-MB-231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但CCI-779并不能诱导MDA-MB-231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mTOR与乳腺癌关系密切,其抑制剂CCI-779具有较强的抗MDA-MB-231细胞活性,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前景药物。
作者:李媛媛;田红艳;刘雨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肝内胆管癌与胆管腺瘤以及胆管反应的鉴别诊断有时较为困难。作者曾报道胆管细胞癌存在多梳家族蛋白EZH2的高表达,相反,胆管反应则可高表达衰老相关蛋白p16INK4a。本组采用免疫组化定量方法,对33例肝内胆管癌和具有胆管细胞癌成分的混合性肝细胞-胆管细胞癌及16例胆管腺瘤进行分析,着重探讨EZH2和p16INK4a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区分胆管细胞癌、胆管腺瘤和胆管反应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所有胆管细胞癌均表达EZH2,而在胆管腺瘤及胆管反应中均不表达。4例胆管细胞癌(12%)见p16INK4a的强表达,而13例胆管腺瘤(81%)及所有胆管反应患者中均出现p16INK4a表达。69%的病例胆管细胞癌成分与周围的胆管反应成分EZH2和p16INK4a的表达相反且界限分明。因此,作者认为,EZH2和p16INK4a的免疫组化有助于胆管细胞癌、胆管腺瘤及胆管反应三者间的鉴别诊断。
作者:杨文婷(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脓毒症病程发展过程中脾脏耐受性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的形成对脾脏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并通过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L1)抗体阻断PD-L1/PD-1途径改善耐受性DC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小鼠脓毒症模型。用磁珠法分离致伤小鼠脾脏DC和T淋巴细胞,测定脾脏组织中DC上PD-1、PD-L1、PIR-B的表达水平和分泌IL-12、IL-10的能力;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IL-2的分泌水平。进一步将致伤组小鼠脾脏DC与正常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并加入PD-L1抗体,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混合培养上清中IL-2、IL-12和IL-10含量。结果酵母多糖致伤后5天和12天组小鼠脾脏DC上PD-1、PD-L1及PIR-B的表达大幅上调,IL-12p70分泌减少,IL-12p40和IL-10分泌增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IL-2分泌减少。在致伤组DC与正常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体系中加入PD-L1抗体可减轻致伤组DC对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分泌IL-2的抑制作用,并改善DC上IL-12p70、IL-12p40和IL-10的分泌能力。结论酵母多糖诱导小鼠脓毒症的病程晚期,脾脏耐受性DC的形成导致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PD-L1抗体通过干预PD-1/PD-L1途径改善T淋巴细胞和DC的免疫活性。
作者:吕艺;刘茜;赵敏;陆江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已广泛应用,但具体选择哪些标志物,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师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是分歧。这种选择标志物的“随意性冶给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工作带来某种困扰。为此,本刊依托有关学科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病理和临床医师共同研讨达成大共识,为某类肿瘤筛选出一组相对合理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以期对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工作有所裨益。我们会根据各种免疫组化标志物在病理诊断中的新应用进展,组织专家补充完善,及时修订有关肿瘤免疫组化指标的“专家共识冶。
作者:薛卫成;樊祥山;孟刚(整理)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p57 kip2、Cyclin D1在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子宫内膜样腺癌( 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 EA)10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EIN)20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20例;选取不同子宫内膜细胞[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 Ishikawa)、中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 JEC)、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ESC)]进行细胞培养。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p57kip2、Cyclin D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细胞中p57 kip2、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结果 p57 kip2蛋白在EIN组织中表达高,在增生期子宫内膜、EA、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组织中表达逐渐降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与EIN组织中p57 kip2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yclin D1蛋白在EA组织中表达高,在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低,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组织、EIN组织中表达依次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p57 kip2、Cyclin D1蛋白在EA组织中的表达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呈依次递减趋势,但仅p57 kip2蛋白表达和组织学分级有关( P<0.05)。 p57 kip2蛋白在KLE中表达高,在ESC中表达低,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Cyclin D1在JEC、Ishikawa中的表达高于ESC,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结论 p57kip2、Cyclin D1均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Cyclin D1表达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可能还存在异常合成的p57 kip2蛋白,其协同Cyclin D1促进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化。联合检测p57 kip2、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对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格桑志玛;周正平;罗祖强;肖庆邦;孙小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类似发生于乳腺的涎腺分泌性癌( mammary analogue secreta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s, MASC)是一种发生于涎腺的具有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的罕见恶性肿瘤。该肿瘤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与涎腺的腺泡细胞癌及其他一些低级别恶性肿瘤非常相似,目前认为其是一种新的独立类型肿瘤。该文现对MA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等作一综述。
作者:盖俊芳;穆红;吕翔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透明变梁状肿瘤( hyalinizing trabecudar tumor, HTT)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例HTT的临床表现、超声检查、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病理学显示瘤细胞呈梁状、器官样排列,小梁间见透明变性的基膜样物质沉积,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胞质嗜酸,细颗粒状,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常见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TG、TTF-1、CD56呈阳性,CK19散在(+),Galectin-3(-/+),不表达Calcitonin、MC、CEA、Syn、CgA,Ki-67表达膜阳性或质弱阳性,p53低表达。该肿瘤需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髓样癌和副神经节瘤等相鉴别。结论 HTT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多表现为良性的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对其临床治疗及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丽燕;张声;刘永建;陈虹;蔡世捷;林晓芸;陈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M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复习32例MCRCC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其预后。结果32例中13例位于左肾,18例位于右肾,1例双肾;肿瘤平均大径4.6 cm(1.0~8.0 cm);男女比为2.2:1。11例行根治性肾全切术,2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肿瘤均为多房囊性,缺少实体成分,囊壁内衬单层(偶为多层或小乳头状)胞质透明或淡粉染、Fuhrman核1级的瘤细胞,腔面富于薄壁血管。瘤细胞表达CK(32/32)、CK7(25/32)、EMA(32/32)、CD10(23/32)、vimentin(20/32),均不表达CD68。术后随访5~140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无肿瘤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MCRCC的瘤细胞核级低、无实性瘤巢;囊壁腔面衬覆胞质透亮或淡粉染细胞伴丰富薄壁血管是诊断线索,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作者:王素英;张慧芝;曹达龙;杨晓群;甘华磊;王朝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肿瘤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切片,计算每例切片中肿瘤芽数量,对肿瘤芽细胞行免疫组化染色。运用统计学分析肿瘤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预后的关系。结果47例子宫内膜癌中,18例存在肿瘤芽,阳性率为38.3%。肿瘤芽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淋巴管侵犯、Ki-67增殖指数及预后相关,而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pTNM分期及肌层侵犯深度无关。肿瘤芽细胞中CK(AE1/AE3)、β-catenin及E-cadherin表达明显减少,而N-cadherin、vimentin表达升高。结论肿瘤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进展和恶性度相关,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指标。肿瘤芽的免疫表型提示其与上皮-间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密切相关,肿瘤芽可能是EMT发生的重要过程之一。
作者:祁昔琴;徐辉;李红;宗君;沈阳;朱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女性,34岁,无意中发现左乳肿物2天,自觉肿物生长迅速,于2008年10月17日入我院乳腺外科治疗。外科情况:双乳对称,正常大小,无静脉曲张和表皮红肿,无“橘皮样”变及“酒窝征”,无乳头内陷、歪斜、溢液等现象。于左乳腺外下方可触及一肿物,大小7 cm×6 cm,质地硬,界欠清,表面欠光滑,活动度差,无压痛,右侧乳腺未触及肿物,双侧腋窝及锁骨上下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临床考虑:(1)乳腺增生症;(2)左侧乳腺癌。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14年,平素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情况不详。追问病史,患者曾于2年前患糖尿病足,在我院中医外科治疗,愈合良好。
作者:李胜水;许华;张凤梅;李双标;刘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62岁,因发现右乳肿物1年,腹痛、腹胀20天伴血便入院。查体:乳腺右侧外上象限触及一直径约4 cm肿物,质硬,活动,与周围界较清;左侧盆腔包块,直径约11 cm。影像学检查:钼靶显示右乳腺浅分叶状高密度影,边界尚清,无钙化及毛刺征;CT平扫盆腔类圆形实性肿块影,边界清晰,瘤体内见不定形钙化,结肠部分肠腔狭窄,肠壁增厚;遂行结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可见肿物,覆脓苔,质脆。血清中CEA 70.23μg/ml、CA125422.15 KU/L, CA199137.53 U/ml。遂行右乳肿物切除术+乙状结肠癌切除术及左侧附件切除术。术中所见:右乳肿物分叶状,与周围界清;乙状结肠肿物与周围无粘连;左侧卵巢肿物包膜完整,未见腹水。术后病理显示右乳腺内分泌癌,乙状结肠腺癌,左侧卵巢Bren-ner瘤。
作者:杨学丽;路三军;桂洪武;尹峰;姜琳娜;安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本刊编辑部收到作者的投稿后,经初审符合本刊征稿内容者,编辑部将及时发回执,注明稿件编号并通知作者缴纳稿件处理费;对通过专家审核的稿件,在进行文字和撰写规范编辑加工后,发送“退修意见单”给第一作者;如作者的修回稿符合退修要求,则进入待用状态。编辑部将根据各期中心内容遴选稿件,并在排版后用E-mail发送校对样稿和缴纳版面费通知。编辑部咨询电话:0551-65161102,投稿邮箱:lcsybl@163. com。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 EpCAM 和 Sox2在三阴性乳腺癌(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pCAM和Sox2在81例TNBC、71例非三阴性乳腺癌( 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non-TN-BC)、2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TNBC组织中EpCAM、Sox2的阳性过表达率分别为74.1%、54.3%,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15.0%和0)(P<0.05);EpCAM蛋白过表达与TNBC 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05);Sox2蛋白表达与TNBC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呈正相关( P<0.05)。 EpCAM 和 Sox2蛋白表达可能具有相关性。结论 EpCAM和Sox2蛋白在TNBC中均高表达,可能具有促癌作用及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作者:李金梅;张金库;周炳娟;赵文明;陈红;孙吉瑞;张丙信;乔海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 extragonadal yolk sac tumor, eY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eYST的临床病理资料、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40例eYST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6个月~42岁,平均12岁,≥12岁者17例,占42.5%。肿瘤分别位于纵隔16例(40.0%)、骶尾12例(30.0%)、腹膜后5例(12.5%)、松果体4例(10.0%)、阴道3例(7.5%)。40例患者中32例为纯YST(80.0%),8例(20.0%)含有1~2种其他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 GCT)成分。结论原发性eYST少见,纵隔和骶尾是eYST常见的解剖部位;发生在纵隔的肿瘤患者大部分限于成年男性,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骶尾、腹膜后、松果体和阴道肿瘤的患者(P<0.05),发生在其他部位的eYST多限于青春期前的儿童;一些成人eYST的病例包含其他类型的GCT成分,儿童eYST总是为纯YST;eYST表现出多形性的组织学特征,结合免疫表型对明确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曹钟;钟佳良;朱贤海;杨志勇;敖启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Sal-like protein 4(SALL4)是一种与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相关的锌指转录因子,已被证明为有用的生殖细胞肿瘤标志物,但关于其在正常组织及在非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研究甚少。为此,作者采用单克隆抗体6E3和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SALL4在人体正常组织和3215例肿瘤中的表达。10周的胚胎中,SALL4表达在卵母细胞、肠、肾和一些肝细胞,在发育成熟的组织中,SALL4仅在生殖细胞中表达。
作者:康锶鹏(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IgA肾病高尿酸血症与肾脏病理牛津分型、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51例IgA肾病,将其分为血尿酸升高组与血尿酸正常组,对肾脏病理切片进行牛津分型、Lee氏分级和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及血管病变分析,并记录一般资料、血压、肾功能、尿蛋白等临床指标。结果151例中IgA肾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为48.3%,青壮年男性易发,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肾脏病理牛津分型主要表现为M1E0S1T0,Lee氏分级主要表现为Ⅲ级,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肾脏病理突出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慢性化病变重,肾小球硬化比例增多,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血管病变差异不明显。结论 IgA肾病伴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牛津分型显示伴有高尿酸血症的IgA肾病其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更明显,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临床表现更重。
作者:张炜;吴永贵;梁维龙;江肖;王喆;徐兴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SCC)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域 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域mRNA binding protein 3, IMP3)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颈( normal cervical epithelium, NCE)、低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low-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L)、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high-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H)和 SCC 组织中 IMP3表达及MVD值,并分析二者与SCC的关系。结果(1) IMP3在NCE、CIN-L、CIN-H和S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15)、0(0/11)、37.5%(9/24)和86.0%(4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345,P=0.000);与NCE组相比,CIN-H、SCC组中IMP3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83);与SCC组相比,CIN-L、CIN-H组中IMP3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83);(2)子宫颈组织中MVD值随子宫颈病变的进展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968,P<0.01),各组之间MVD值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3)SCC组织中IMP3阳性率及MVD值与肿瘤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SCC组织中IMP3表达与MVD值具有相关性(rs =0.323,P<0.05)。结论 IMP3在SCC的发生、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微血管形成有关。
作者:张亚军;蒋欣;江月;程明达;李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病理组织脱水是重要环节之一,组织脱水合理,效果事半功倍。由于不同部位组织特性不同,应用统一程序往往会影响处理质量,因此,不同特性组织应选用不同程序处理。肝脏组织实质细胞多,间质细胞数量少、细胞间隙大、质地较脆,表面覆以致密结缔组织被膜[1],并富含弹性纤维,处理不当,切片易脆、碎、皱褶、产生碎屑等问题[2]。作者通过5年的实践摸索,处理约5万例标本,得出一套适用于肝脏组织的脱水流程和试剂更换方法,效果较理想,现介绍如下。
作者:董伟;俞花;冼志红;董辉;金光植;于学波;丛文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29岁。因月经量稀少2年,发现盆腔包块1周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左上方可扪及一孕4+月大小肿块,界清,活动度尚可,质硬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清CA125>600胰/ml,其余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正常。腹水细胞学检查未查见肿瘤细胞。 B超示:左侧附件区可探及一囊实性肿块,边界清,内见囊腔,腔内为清液,腹腔内有少量腹水。术中见左侧卵巢有一直径15 cm的肿瘤,表面光滑完整,左侧输卵管增粗充血。左侧附件并部分网膜切除送病理检查。
作者:杜萍;高洁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