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TO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李媛媛;田红艳;刘雨清

关键词:乳腺肿瘤, CCI-779, mTOR, mTOR抑制剂
摘要:目的:探讨mTO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CCI-779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TOR蛋白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的表达;MTT法检测mTOR抑制剂CCI-779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AnnexinV-FITC/PI法检测CCI-779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mTOR蛋白在71例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4.9%,明显高于32例癌旁组织(阳性率为21.9%);MDA-MB-231细胞中亦存在mTOR蛋白的表达;mTOR抑制剂CCI-779对MDA-MB-231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但CCI-779并不能诱导MDA-MB-231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mTOR与乳腺癌关系密切,其抑制剂CCI-779具有较强的抗MDA-MB-231细胞活性,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前景药物。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一种较p63特异性更高的鉴别非典型纤维黄色瘤和其他皮肤恶性梭形细胞肿瘤的标志物--p40

    非典型纤维黄色瘤( AFX)是一种生长迅速的皮肤肿瘤,常累及老年人受日光照射的头颈部皮肤。典型的AFX由增生的恶性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构成膨胀性或浸润性的结节状结构,位于紧靠表皮的真皮层中,累及皮下组织罕见,瘤细胞怪异,多形性显著,核分裂丰富。鉴别诊断包括低分化梭形细胞鳞癌( SpSCC)、梭形细胞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和血管肉瘤等。目前对于 AFX的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仍存在争议,该病是一种排除性诊断(需广谱CK、S-100、肌源性标志物和血管标志物均阴性),若误诊造成的后果将非常严重。AFX罕有复发或转移,属惰性生物学行为,外科切除即可,而其他需要鉴别的恶性梭形细胞肿瘤的复发/转移率高于AFX。其他病变通过S-100、desmin、CD31等免疫标记较易鉴别,在少见情况下SpSCC中CK可阴性,且p63的阳性率高只有83%,特异性不足,在AFX中可有9%的阳性率。近年来,有关食管、头颈部、肺等部位的鳞状细胞癌的研究显示p40较p63有更高的特异性,因此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104例皮肤恶性肿瘤(包括中分化鳞状细胞癌27例、SpSCC 26例、AFX 27例、梭形细胞黑色素瘤24例)中p40的表达,并比较p40与p63在鉴别AFX和SpSCC的准确性差异,结果显示 p40与 p63在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均为100%,在 SpSCC 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6.1%和92.3%,在AFX中的阴性率分别为100%和70.4%,在梭形细胞黑色素瘤中二者均有少数病例呈局灶弱阳性表达。统计学分析显示:p40和p63在诊断皮肤SpSCC方面具有相同的敏感性,但p40的特异性高于p63(P=0.01),其阳性染色更支持Sp-SCC,而非AFX。

    作者:郎志强(摘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FISH和RT-PCR法在ALK基因检测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突变的差异性。方法应用FISH及RT-PCR技术分别检测22例非小细胞肺癌中ALK基因突变,采用Spearman Correlation统计法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ALK基因突变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P<0.05)。结论虽然两种方法检测ALK基因突变结果具有一致性,但实际操作中RT-PCR法比FISH法更简便、敏感、易判读。

    作者:李霄;刘冲;李扬;朱芸;宋国新;张智弘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EZH2、p16 INK4 a有助于胆管细胞癌与胆管反应及胆管腺瘤的鉴别诊断

    肝内胆管癌与胆管腺瘤以及胆管反应的鉴别诊断有时较为困难。作者曾报道胆管细胞癌存在多梳家族蛋白EZH2的高表达,相反,胆管反应则可高表达衰老相关蛋白p16INK4a。本组采用免疫组化定量方法,对33例肝内胆管癌和具有胆管细胞癌成分的混合性肝细胞-胆管细胞癌及16例胆管腺瘤进行分析,着重探讨EZH2和p16INK4a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区分胆管细胞癌、胆管腺瘤和胆管反应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所有胆管细胞癌均表达EZH2,而在胆管腺瘤及胆管反应中均不表达。4例胆管细胞癌(12%)见p16INK4a的强表达,而13例胆管腺瘤(81%)及所有胆管反应患者中均出现p16INK4a表达。69%的病例胆管细胞癌成分与周围的胆管反应成分EZH2和p16INK4a的表达相反且界限分明。因此,作者认为,EZH2和p16INK4a的免疫组化有助于胆管细胞癌、胆管腺瘤及胆管反应三者间的鉴别诊断。

    作者:杨文婷(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肺内神经鞘瘤1例

    患者男性,65岁,因体检发现左肺上叶占位1个半月入院。患者既往体健。 DR片示:左肺门旁下方可见团块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直径约2.4 cm,肺门影不大,纵膈不宽,心影大小形态未见异常,两膈光滑,肋膈角锐利。 CT平扫:左肺上叶尖后段见类圆形结节(图1),大小2.4 cm×2.3 cm×2.2 cm,CT增强扫描结节呈不均匀强化。手术行左侧肺上叶切除送病理检查。

    作者:黎美仁;黄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敬告作者

    本刊编辑部收到作者的投稿后,经初审符合本刊征稿内容者,编辑部将及时发回执,注明稿件编号并通知作者缴纳稿件处理费;对通过专家审核的稿件,在进行文字和撰写规范编辑加工后,发送“退修意见单”给第一作者;如作者的修回稿符合退修要求,则进入待用状态。编辑部将根据各期中心内容遴选稿件,并在排版后用E-mail发送校对样稿和缴纳版面费通知。编辑部咨询电话:0551-65161102,投稿邮箱:lcsybl@163. com。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乳头状肾细胞癌3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PR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其中2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结果770例肾上皮性肿瘤中32例为PRCC(4.2%)。镜下见PRCC主要由多少不等的乳头状和管状结构组成,被覆单层立方或多层柱状肿瘤细胞,乳头轴心及间质内可见泡沫细胞、砂砾体沉积,部分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含铁血黄素。Ⅰ型18例,细胞呈立方形,胞质少,嗜碱性,淡染,Fuhrman分级低级别16例;Ⅱ型14例,细胞呈高柱状,胞质丰富,嗜酸性,Fuhrman分级高级别12例。Ⅰ型和Ⅱ型PRCC不同程度地表达vimentin、EMA、CK(AE1/AE3)、CK7、CD10和AMACR,均不表达CK(34βE12)和TFE-3。31例患者获得随访,1例术后肝、肺转移,4个月后死亡,3例术后1年分别出现骨、肺、肝等处转移,2年后死亡;死亡患者中Ⅱ型3例、Ⅰ型1例。其余27例均无瘤生存。高核分级、血管内癌栓、淋巴结转移、高临床分期提示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PRCC国内少见,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Ⅱ型PRCC较Ⅰ型患者预后差。 PRCC细胞核分级高、出现肉瘤样成分或有透明细胞癌结构可能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预后不良。诊断时需结合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分析。

    作者:孙荣超;周志毅;蔡颖;徐卓群;邹新农;梁加贝;杨树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甲状腺透明变梁状肿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透明变梁状肿瘤( hyalinizing trabecudar tumor, HTT)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例HTT的临床表现、超声检查、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病理学显示瘤细胞呈梁状、器官样排列,小梁间见透明变性的基膜样物质沉积,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胞质嗜酸,细颗粒状,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常见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TG、TTF-1、CD56呈阳性,CK19散在(+),Galectin-3(-/+),不表达Calcitonin、MC、CEA、Syn、CgA,Ki-67表达膜阳性或质弱阳性,p53低表达。该肿瘤需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髓样癌和副神经节瘤等相鉴别。结论 HTT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多表现为良性的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对其临床治疗及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丽燕;张声;刘永建;陈虹;蔡世捷;林晓芸;陈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Infinity HE高清恒染系统在病理常规染色中的应用

    在日常病理工作中,为保证HE染色的质量,一般染片1500~1800张需更换染液。由于苏木精氧化持续等因素的存在,每张切片进行染色时试剂所处的状态不一致,也无法做到每张切片着色均一。在相对固定的染色程序中寻找稳定性较高的染液,保证在一定染片数量范围内每张切片着色均一,成为病理工作者致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In-finity高清恒染系统在常规病理染色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作者:薛晓伟;王德田;李星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子宫颈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颈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 LEL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形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8例子宫颈原发性LELC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8例子宫颈原发性LELC患者发病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44岁,临床分期均为玉B,淋巴结均无转移。眼观:5例子宫颈肿物呈菜花状,1例呈息肉样,其余呈浸润性增厚。镜下见肿瘤由未分化的大细胞组成,散在或成片巢状、条索状分布。瘤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核空泡状,核膜清楚,可见1个或数个突出的嗜酸性核仁,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样冶分布。瘤细胞间被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CK阳性率100%,p63阳性率37.5%,p16阳性率62.5%,CK5/6阳性率75%,Ki-67增殖指数10%~30%,间质淋巴细胞以CD3和CD8阳性表达为主。原位杂交检测EBER阴性,1例间质淋巴细胞弱阳性。电话随访截止2013年6月,1例死亡,其余7例均存活。结论子宫颈原发性LELC罕见,其是一种具有独特组织学形态的恶性肿瘤,临床预后较好,明确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左敏;胡锦涛;郭晓静;陈灼怀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光波变频微波辐射技术在真菌 Crocott六胺银快速染色中的应用及体会

    真菌侵犯人体,由真菌感染致病的病例数不断增加,如何准确认识真菌,显示真菌,给病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室经过多年实践,利用光波微波辐射技术在Crocott六胺银快速染色中对新形隐球菌、曲霉菌菌丝、毛霉菌菌丝、细胞胞质菌、马内菲青霉菌进行显示,得到了很好的染色效果,证明光波变频微波辐射技术应用在快速Crocott六胺银染色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快速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较传统的六胺银染色,明显缩短了染色时间,染色效果也好于传统六胺银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冯家成;杨静;张柏辉;任大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Infinity高清恒染系统在常规HE自动化染色中的应用及染色持续能力的对比观察

    目前我国常规病理诊断中使用多的HE染色方法为传统的手工染色。手工HE染色过程繁琐、工作效率低、随意性强,不同的人操作会出现明显的波动,HE染色效果不稳定。试剂的配置和染色过程也费时、费力,要占用技术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常规病理的质量控制,尤其在工作量大的综合性医院中,此缺点尤为突出。本科室自2004年引进Leica Auto stainer XL自动染色机应用于常规HE染色,切片的处理效率明显提高,染色效果稳定,染色质量也有了显著改善。今年5月本科室在常规HE自动染色机上改用Leica公司生产的ST Infinity高清恒染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对自动染色机试剂缸的分布、染色程序和染色时间进行改进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染色效率及染色质量。

    作者:何金;徐蓉蓉;徐毅;朱伟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三阴性乳腺癌中EpCAM和Sox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 EpCAM 和 Sox2在三阴性乳腺癌(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pCAM和Sox2在81例TNBC、71例非三阴性乳腺癌( 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non-TN-BC)、2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TNBC组织中EpCAM、Sox2的阳性过表达率分别为74.1%、54.3%,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15.0%和0)(P<0.05);EpCAM蛋白过表达与TNBC 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05);Sox2蛋白表达与TNBC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呈正相关( P<0.05)。 EpCAM 和 Sox2蛋白表达可能具有相关性。结论 EpCAM和Sox2蛋白在TNBC中均高表达,可能具有促癌作用及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作者:李金梅;张金库;周炳娟;赵文明;陈红;孙吉瑞;张丙信;乔海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鼻咽部原发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原发性鼻咽部腺癌( nasopharyngeal adenocarcinoma, NAC)发病率低,约占鼻咽部肿瘤0.48%。该文对原发性NAC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分型和细胞起源、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等相关资料以及与EBV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原发性NAC,提高诊治水平。

    作者:吴若晨;刘红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PD-L1阻断改善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脾脏耐受性 DC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脓毒症病程发展过程中脾脏耐受性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的形成对脾脏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并通过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L1)抗体阻断PD-L1/PD-1途径改善耐受性DC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小鼠脓毒症模型。用磁珠法分离致伤小鼠脾脏DC和T淋巴细胞,测定脾脏组织中DC上PD-1、PD-L1、PIR-B的表达水平和分泌IL-12、IL-10的能力;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IL-2的分泌水平。进一步将致伤组小鼠脾脏DC与正常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并加入PD-L1抗体,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混合培养上清中IL-2、IL-12和IL-10含量。结果酵母多糖致伤后5天和12天组小鼠脾脏DC上PD-1、PD-L1及PIR-B的表达大幅上调,IL-12p70分泌减少,IL-12p40和IL-10分泌增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IL-2分泌减少。在致伤组DC与正常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体系中加入PD-L1抗体可减轻致伤组DC对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分泌IL-2的抑制作用,并改善DC上IL-12p70、IL-12p40和IL-10的分泌能力。结论酵母多糖诱导小鼠脓毒症的病程晚期,脾脏耐受性DC的形成导致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PD-L1抗体通过干预PD-1/PD-L1途径改善T淋巴细胞和DC的免疫活性。

    作者:吕艺;刘茜;赵敏;陆江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胃癌相关标志物免疫组化指标选择专家共识(2014)

    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已广泛应用,但具体选择哪些标志物,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师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是分歧。这种选择标志物的“随意性冶给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工作带来某种困扰。为此,本刊依托有关学科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病理和临床医师共同研讨达成大共识,为某类肿瘤筛选出一组相对合理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以期对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工作有所裨益。我们会根据各种免疫组化标志物在病理诊断中的新应用进展,组织专家补充完善,及时修订有关肿瘤免疫组化指标的“专家共识冶。

    作者:薛卫成;樊祥山;孟刚(整理)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TO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目的:探讨mTO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CCI-779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TOR蛋白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的表达;MTT法检测mTOR抑制剂CCI-779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AnnexinV-FITC/PI法检测CCI-779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mTOR蛋白在71例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4.9%,明显高于32例癌旁组织(阳性率为21.9%);MDA-MB-231细胞中亦存在mTOR蛋白的表达;mTOR抑制剂CCI-779对MDA-MB-231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但CCI-779并不能诱导MDA-MB-231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mTOR与乳腺癌关系密切,其抑制剂CCI-779具有较强的抗MDA-MB-231细胞活性,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前景药物。

    作者:李媛媛;田红艳;刘雨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人子宫内膜癌中p57 kip2、Cyclin D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57 kip2、Cyclin D1在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子宫内膜样腺癌( 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 EA)10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EIN)20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20例;选取不同子宫内膜细胞[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 Ishikawa)、中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 JEC)、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ESC)]进行细胞培养。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p57kip2、Cyclin D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细胞中p57 kip2、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结果 p57 kip2蛋白在EIN组织中表达高,在增生期子宫内膜、EA、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组织中表达逐渐降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与EIN组织中p57 kip2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yclin D1蛋白在EA组织中表达高,在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低,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组织、EIN组织中表达依次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p57 kip2、Cyclin D1蛋白在EA组织中的表达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呈依次递减趋势,但仅p57 kip2蛋白表达和组织学分级有关( P<0.05)。 p57 kip2蛋白在KLE中表达高,在ESC中表达低,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Cyclin D1在JEC、Ishikawa中的表达高于ESC,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结论 p57kip2、Cyclin D1均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Cyclin D1表达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可能还存在异常合成的p57 kip2蛋白,其协同Cyclin D1促进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化。联合检测p57 kip2、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对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格桑志玛;周正平;罗祖强;肖庆邦;孙小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论文修改注意事项

    1论文“题目”是否精炼、准确,一般不超过25个字;2论著的“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结构式要求,综述类论文用指示性摘要,各项描述是否准确,内容有无交叉,要删繁就简;3“前言”是否简明扼要,与“讨论”部分有无重复,“材料与方法”和“结果”的内容有无交叉;4“正文”内容和撰写格式是否符合相应栏目的要求,图、表是否规范,数量是否适中,内容有无重复,数字、计量单位、专业术语、缩略语的运用是否规范。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 extragonadal yolk sac tumor, eY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eYST的临床病理资料、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40例eYST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6个月~42岁,平均12岁,≥12岁者17例,占42.5%。肿瘤分别位于纵隔16例(40.0%)、骶尾12例(30.0%)、腹膜后5例(12.5%)、松果体4例(10.0%)、阴道3例(7.5%)。40例患者中32例为纯YST(80.0%),8例(20.0%)含有1~2种其他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 GCT)成分。结论原发性eYST少见,纵隔和骶尾是eYST常见的解剖部位;发生在纵隔的肿瘤患者大部分限于成年男性,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骶尾、腹膜后、松果体和阴道肿瘤的患者(P<0.05),发生在其他部位的eYST多限于青春期前的儿童;一些成人eYST的病例包含其他类型的GCT成分,儿童eYST总是为纯YST;eYST表现出多形性的组织学特征,结合免疫表型对明确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曹钟;钟佳良;朱贤海;杨志勇;敖启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分析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分子异质性

    依据与高危亚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的相关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HNSCC)被分为两种不同的临床亚型组。近年来,在某种程度上由于与 HPV 感染有关的HNSCC在逐渐增加,且其在预后和分子组织学方面的差异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然而,如何分类这些肿瘤,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和详尽的基因组织学仍然未被阐明。为了阐明伴和不伴HPV感染的HNSCC致癌途径,我们采用定向的新一代测序技术检测50个癌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s),在伴和不伴HPV感染的HNSCC组织标本中,发现其中25个基因(25/50)可以检测到SNPs;在这25个基因中又有5个基因无论有无HPV感染,其变异模式是相似的。基因从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和其相关通路中,较大数量的序列变异优先出现在 HPV +的标本中。在基因相关肿瘤抑制功能方面,SNPs普遍存在HPV-的HNSCC标本中。这些观察结果可能帮助我们阐明两种临床上不同亚型HNSCC的具体分子发病机制。无论是HPV+,还是HPV-的HNSCC,SNPs的过度表现可能成为靶向治疗HNSCC的潜在变异序列。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Baisre A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