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卫成;樊祥山;孟刚(整理)
患者男性,51岁。2013年6月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伴气喘入院。 CT示:左侧胸廓塌陷,体积缩小,左肺上下叶不张,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左膈抬高,纵隔左移;左侧主支气管狭窄;纵隔及双侧肺门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影;左侧胸腔积液。考虑为左肺门中央型肺癌伴左肺叶不张,左侧胸腔积液可能性大。临床检查示左肺呼吸音低。行支气管镜及病理活检提示为肺恶性肿瘤。遂行左肺下叶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患者既往无重大疾病史,有吸烟史。
作者:曾丽霞;廖芝玲;马韵;陈军;陈志宁;陈肖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前我国常规病理诊断中使用多的HE染色方法为传统的手工染色。手工HE染色过程繁琐、工作效率低、随意性强,不同的人操作会出现明显的波动,HE染色效果不稳定。试剂的配置和染色过程也费时、费力,要占用技术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常规病理的质量控制,尤其在工作量大的综合性医院中,此缺点尤为突出。本科室自2004年引进Leica Auto stainer XL自动染色机应用于常规HE染色,切片的处理效率明显提高,染色效果稳定,染色质量也有了显著改善。今年5月本科室在常规HE自动染色机上改用Leica公司生产的ST Infinity高清恒染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对自动染色机试剂缸的分布、染色程序和染色时间进行改进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染色效率及染色质量。
作者:何金;徐蓉蓉;徐毅;朱伟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 extragonadal yolk sac tumor, eY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eYST的临床病理资料、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40例eYST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6个月~42岁,平均12岁,≥12岁者17例,占42.5%。肿瘤分别位于纵隔16例(40.0%)、骶尾12例(30.0%)、腹膜后5例(12.5%)、松果体4例(10.0%)、阴道3例(7.5%)。40例患者中32例为纯YST(80.0%),8例(20.0%)含有1~2种其他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 GCT)成分。结论原发性eYST少见,纵隔和骶尾是eYST常见的解剖部位;发生在纵隔的肿瘤患者大部分限于成年男性,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骶尾、腹膜后、松果体和阴道肿瘤的患者(P<0.05),发生在其他部位的eYST多限于青春期前的儿童;一些成人eYST的病例包含其他类型的GCT成分,儿童eYST总是为纯YST;eYST表现出多形性的组织学特征,结合免疫表型对明确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曹钟;钟佳良;朱贤海;杨志勇;敖启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 HLRCC)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延胡索酸水解酶( FH)基因胚系突变,皮肤和子宫平滑肌瘤病和肾癌发生的风险增加。HLRCC相关性肾癌具有高度侵袭性,常表现为孤立的肿块。作者复习9例散发性肾肿瘤病例,后来证实具有FH基因胚系突变。组织学上,所有肿瘤呈混合性结构模式,明显乳头状结构仅占3例。除乳头状结构外,还含有管状、管状乳头状、实性和囊状成分。6/9例含集合管癌样区域,伴小管状、巢状或单个细胞的浸润,周围促结缔组织增生性间质。也有突出的管状囊性癌样成分和肉瘤样分化。尽管所有肿瘤呈HLRCC标志性特征(大的嗜酸性核仁,核周空晕),但是常不均匀地出现在整个病变中。先前研究显示延胡索酸在HLRCC肿瘤细胞内高水平累积,导致细胞蛋白琥珀酸盐异常,形成稳定的化学变异体S-半胱氨酸(2SC),后者通过免疫组化可以检测到。为此,作者探讨用免疫组化检测2SC在鉴别诊断HLRCC肿瘤和其它高级别肾细胞癌的实用性以及研究2SC染色和FH分子改变两者的关联。所有经证实的HLRCC肿瘤显示2SC核和胞质弥漫强阳性,而所有的透明细胞(100%,184/184)、多数高级别未分类的癌(96%,93/97)和大多数域型乳头状肾细胞癌(78%,35/45)显示无2SC免疫反应。少部分乳头状癌(22%)和罕见的未分类的癌(4%)瘤细胞显示斑片状或弥漫胞质着色,而非核阳性,与明确的HLRCC肿瘤所见结构不同。尽管这些肿瘤具有HL-RCC样形态学特征,但是测序显示14例肿瘤没有胚系或散发FH改变,仅胞质显示2SC着色(5例)或阴性(9例)。作者的结果强调病理检查在HLRCC患者诊断中的枢纽作用,并提示2SC免疫组化检测是区分HLRCC肾肿瘤和其它高级别肾细胞癌的一种有用的辅助工具。
作者:张仁亚(摘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胰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 NEC)非常罕见,包括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其相关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资料非常有限。根据WHO(2010)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及分级标准(核分裂象/Ki-67增殖指数),对107例初诊断为低分化NEC的胰腺切除病例进行重新评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内分泌及腺泡标志物。63例被重新分类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 NET)或腺泡细胞癌。对其余44例低分化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情况进行进一步评估。患者平均年龄59岁(范围21~82岁),男女比例为1:4。27例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位于胰体,11例位于胰尾。肿瘤中位直径4 cm(范围2~18 cm)。27例为大细胞NEC,17例为小细胞癌(平均核分裂象分别为37个/10 HPF、51个/10 HPF;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66%及75%)。8例肿瘤含有混合性成分,大多数为腺癌。此外,2例肿瘤具有高分化NET成分。88%的病例在诊断时即伴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另有7%的病例在诊断后出现远处转移。43例具随访信息,33例死于疾病,中位生存期11个月(范围0~104个月);8例带瘤存活,中位随访期19.5个月(范围0~71个月)。2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22.5%和16.1%。胰腺低分化NEC为高侵袭性肿瘤,易发生转移,生存率低下。大多数患者在1年内死亡。61%病例是大细胞NEC。高分化NET及腺泡细胞癌常被误诊为低分化NEC,因此诊断时必须严格遵循诊断标准。
作者:陈远钦(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1论文“题目”是否精炼、准确,一般不超过25个字;2论著的“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结构式要求,综述类论文用指示性摘要,各项描述是否准确,内容有无交叉,要删繁就简;3“前言”是否简明扼要,与“讨论”部分有无重复,“材料与方法”和“结果”的内容有无交叉;4“正文”内容和撰写格式是否符合相应栏目的要求,图、表是否规范,数量是否适中,内容有无重复,数字、计量单位、专业术语、缩略语的运用是否规范。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真菌侵犯人体,由真菌感染致病的病例数不断增加,如何准确认识真菌,显示真菌,给病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室经过多年实践,利用光波微波辐射技术在Crocott六胺银快速染色中对新形隐球菌、曲霉菌菌丝、毛霉菌菌丝、细胞胞质菌、马内菲青霉菌进行显示,得到了很好的染色效果,证明光波变频微波辐射技术应用在快速Crocott六胺银染色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快速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较传统的六胺银染色,明显缩短了染色时间,染色效果也好于传统六胺银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冯家成;杨静;张柏辉;任大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 LEL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形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8例子宫颈原发性LELC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8例子宫颈原发性LELC患者发病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44岁,临床分期均为玉B,淋巴结均无转移。眼观:5例子宫颈肿物呈菜花状,1例呈息肉样,其余呈浸润性增厚。镜下见肿瘤由未分化的大细胞组成,散在或成片巢状、条索状分布。瘤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核空泡状,核膜清楚,可见1个或数个突出的嗜酸性核仁,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样冶分布。瘤细胞间被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CK阳性率100%,p63阳性率37.5%,p16阳性率62.5%,CK5/6阳性率75%,Ki-67增殖指数10%~30%,间质淋巴细胞以CD3和CD8阳性表达为主。原位杂交检测EBER阴性,1例间质淋巴细胞弱阳性。电话随访截止2013年6月,1例死亡,其余7例均存活。结论子宫颈原发性LELC罕见,其是一种具有独特组织学形态的恶性肿瘤,临床预后较好,明确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左敏;胡锦涛;郭晓静;陈灼怀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已广泛应用,但具体选择哪些标志物,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师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是分歧。这种选择标志物的“随意性冶给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工作带来某种困扰。为此,本刊依托有关学科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病理和临床医师共同研讨达成大共识,为某类肿瘤筛选出一组相对合理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以期对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工作有所裨益。我们会根据各种免疫组化标志物在病理诊断中的新应用进展,组织专家补充完善,及时修订有关肿瘤免疫组化指标的“专家共识冶。
作者:薛卫成;樊祥山;孟刚(整理)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儿童肠道息肉样肿物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类型。方法对813例肠道息肉样肿物组织行HE染色,部分病例行免疫组化、EBER原位杂交和c-myc基因检测,并对患儿进行随访。结果813例患儿中男童605例,女童208例;发病年龄0.5~14岁,平均5.45岁,中位年龄5岁;发病部位:直肠586例,结肠191例,回盲部12例,回肠8例,多部位16例。病理类型:幼年性息肉788例,幼年性息肉病5例,Peutz-Jeghers息肉7例,伯基特淋巴瘤6例,炎性息肉3例,肠源性囊肿2例,幼年性息肉与炎性息肉并存和绒毛状腺瘤各1例。结论儿童肠道息肉以男童多见,病理类型以幼年性息肉为主。息肉类型与发病部位有一定的关系,对息肉进行病理分型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作者:黄慧;刘艾辉;曾松涛;杨文萍;吴艳;徐红艳;曾华;熊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中K-ras基因突变及p21 ras蛋白的表达,探讨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靶基因治疗的可能。方法采用PCR-RFLP法和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分别检测40例卵巢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4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癌和2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中K-ras基因突变和p21 ras蛋白的表达。结果 K-ras基因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癌中的突变率分别为0、37.5%、7.5%,交界组突变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K-ras基因突变在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年龄分组中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21ras蛋白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5%、45%、10%,交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K-ras基因突变及p21ras蛋白表达可能是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形成的原因之一,有利于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判断,还可为临床作为靶向治疗药物分析提供病理学基础。
作者:叶璐;揭由坤;揭由琴;于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个淋巴瘤亚型高度显示了不同的磷酸化特征。有趣的是,在生发中心起源的B-NHL细胞系中,蛋白的磷酸化参与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这些蛋白中,与磷酸化蛋白相关的PAG1被鉴定为与伯基特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关系为密切的磷酸化酪氨酸多肽。下调PAG1会导致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中酪氨酸磷酸化过程受阻,且能够明显的增加生发中心起源的B-NHLs细胞增殖和对抗原刺激的反应。这些数据对磷酸化蛋白在人类淋巴瘤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详细的注解。总的来说,本组结果揭示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信号通路中的特征,并对了解B细胞淋巴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Conlon K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CF-7/HER-2中微小RNA( miRNAs)的差异性表达,初步筛选出与HER-2表达相关的miRNAs表达谱。方法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CF-7/HER-2,利用miRNA芯片技术检测两株细胞中miR-NAs的表达。结果利用miRNA微阵列,筛选获得217种与HER-2相关的miRNAs,较正常MCF-7细胞上调的miRNAs有123个,下调的有94个。在差异有显著性的miRNAs中,hsa-miR-141和hsa-miR-1299的靶基因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结论获得人乳腺癌MCF-7细胞在不同HER-2水平miRNAs的差异表达谱,为进一步分析HER-2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作者:许成辰;朱桂璐;王弦;吴正升;吴强;秦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乳腺癌细胞核形态参数,探讨其与ER、PR、HER-2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388例乳腺癌标本,根据ER、PR和HER-2三种抗体的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将乳腺癌分为管腔A( Luminal A)型、管腔B( 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基底细胞样( Basal-like)型,各组行HE染色后通过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细胞核参数,应用统计学分析各组间的差异,并通过电话或住院病例随访。结果各组乳腺癌细胞核等圆直径、面积及边缘周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ER+/PR+病例细胞核形态定量与ER-/PR-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PR-病例组织学分级多为Ⅲ级,生存率低于ER+/PR+病例(P<0.05)。 Luminal A型乳腺癌的无病生存期高于Basal-like型(P<0.05),总生存期高于HER-2过表达型(P<0.05)和Basal-like型(P<0.05)。结论乳腺癌细胞核形态定量差异有显著性,对其分子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ER、PR和HER-2免疫组化标记结合细胞核形态学测量结果对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健;孟刚;周晓蝶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Wnt-1、β-catenin蛋白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SCC)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78例CSCC组织和3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在正常子宫颈组织中,Wnt-1、β-catenin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20.0%和10.0%;CSCC组织中,Wnt-1、β-catenin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56.4%和74.4%,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3例CSCC淋巴结转移中Wnt-1、β-catenin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2.7%和90.9%;45例CSCC无淋巴结转移中Wnt-1、β-catenin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44.4%和62.2%。 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与CSCC的分化程度( P <0.05)、浸润深度及 FIGO 分期均有关( P <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等均无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Wnt-1与β-caten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 =0.490,P<0.001)。结论 Wnt-1、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参与CS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Wnt-1、β-catenin蛋白均可作为预测CSCC侵袭、转移的潜能及临床预后的指标。
作者:陈爱荣;赵卫东;武世伍;承泽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p57 kip2、Cyclin D1在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子宫内膜样腺癌( 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 EA)10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EIN)20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20例;选取不同子宫内膜细胞[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 Ishikawa)、中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 JEC)、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ESC)]进行细胞培养。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p57kip2、Cyclin D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细胞中p57 kip2、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结果 p57 kip2蛋白在EIN组织中表达高,在增生期子宫内膜、EA、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组织中表达逐渐降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与EIN组织中p57 kip2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yclin D1蛋白在EA组织中表达高,在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低,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组织、EIN组织中表达依次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p57 kip2、Cyclin D1蛋白在EA组织中的表达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呈依次递减趋势,但仅p57 kip2蛋白表达和组织学分级有关( P<0.05)。 p57 kip2蛋白在KLE中表达高,在ESC中表达低,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Cyclin D1在JEC、Ishikawa中的表达高于ESC,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结论 p57kip2、Cyclin D1均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Cyclin D1表达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可能还存在异常合成的p57 kip2蛋白,其协同Cyclin D1促进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化。联合检测p57 kip2、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对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格桑志玛;周正平;罗祖强;肖庆邦;孙小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10例大肠癌新鲜标本的原发癌组织和转移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 cancer stem cell, CSC)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分选,为进一步探讨转移肿瘤干细胞( migrating cancer stem cell, MCSC)的生物功能和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流式抗体CD133-PE和CD44-FITC分别标记大肠癌原发癌组织和转移癌组织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3-PE和CD44-FITC阳性细胞的含量并对其进行分选。结果在大肠癌原发癌组织和转移癌组织中均存在一定比例的CD133和CD44阳性细胞,转移癌组织中CSC比例高于原发癌组织(P<0.05)。结论大肠癌原发癌组织和转移癌组织中均存在CSC,转移癌组织中CSC比例明显高于原发癌组织,提示CSC参与大肠癌的转移过程并发挥作用。
作者:贾茹;孙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病理组织脱水是重要环节之一,组织脱水合理,效果事半功倍。由于不同部位组织特性不同,应用统一程序往往会影响处理质量,因此,不同特性组织应选用不同程序处理。肝脏组织实质细胞多,间质细胞数量少、细胞间隙大、质地较脆,表面覆以致密结缔组织被膜[1],并富含弹性纤维,处理不当,切片易脆、碎、皱褶、产生碎屑等问题[2]。作者通过5年的实践摸索,处理约5万例标本,得出一套适用于肝脏组织的脱水流程和试剂更换方法,效果较理想,现介绍如下。
作者:董伟;俞花;冼志红;董辉;金光植;于学波;丛文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蛋白激酶C灼(protein kinase C灼, PKC灼)、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的表达及三者与其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 9000两步法检测PKC灼、MMP-2、MMP-9在100例乳腺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表达的相关性。应用RNAi技术将合成的PKC灼-siRNA转染入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即siPKC灼/MDA-MB-231细胞组,以转染空载质粒的scr/MDA-MB-231的细胞组作为对照组,应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细胞中PKC灼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培养基中MMP-2、MMP-9的含量。结果 PKC灼、MMP-2、MMP-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5%、37.5%、32.5%,明显高于乳腺导管内癌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均<0.05)。 PKC灼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均<0.01),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ER、PR等无关( P均>0.05);转染 siRNA的 siPKC灼/MDA-MB-231细胞组与 scr/MDA-MB-231组相比,体外侵袭能力以及PKC灼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培养基中MMP-2、MMP-9蛋白表达量亦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PKC灼通过影响乳腺癌细胞中MMP-2、MMP-9的分泌来促进乳腺癌的侵袭、转移。
作者:杨硕;李洪利;李文通;杨璐;倪明;翟丽敏;尹崇高;张宝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女性,34岁,无意中发现左乳肿物2天,自觉肿物生长迅速,于2008年10月17日入我院乳腺外科治疗。外科情况:双乳对称,正常大小,无静脉曲张和表皮红肿,无“橘皮样”变及“酒窝征”,无乳头内陷、歪斜、溢液等现象。于左乳腺外下方可触及一肿物,大小7 cm×6 cm,质地硬,界欠清,表面欠光滑,活动度差,无压痛,右侧乳腺未触及肿物,双侧腋窝及锁骨上下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临床考虑:(1)乳腺增生症;(2)左侧乳腺癌。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14年,平素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情况不详。追问病史,患者曾于2年前患糖尿病足,在我院中医外科治疗,愈合良好。
作者:李胜水;许华;张凤梅;李双标;刘岩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