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名法;王莉;王炳淑;彭万来;罗纯
目的 观察兔附件扭转(adnexal torsion,AT)后血清雌二醇(E2)及睾酮(T)水平变化及AT后对卵巢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32)和对照组(n=8).实验组兔将左侧附件按顺时针方向扭转3周后固定于左侧腹壁,再将之分成4组,每组8只,分别于24、48、72、96 h后解除扭转取左侧卵巢;对照组假手术96 h后开腹取左侧卵巢.所有切除的右侧卵巢行病理学研究的内对照.所有兔均于手术前检测血清E2及T值.结果 兔AT 24 h后卵巢可见炎细胞浸润、细胞水肿;48 h见较多的炎细胞浸润,颗粒细胞结构紊乱、水肿;72 h见大量炎细胞浸润,颗粒细胞结构损坏和局灶性坏死,卵细胞水肿;96 h见弥漫性颗粒细胞及卵细胞坏死;卵巢组织病理评分(左侧vs右侧)呈现相同的时相性变化,即24 h(5.23±1.20)vs(0.65±0.51),P<0.01;48 h(7.81±1.29)vs(0.59±0.42),P<0.01;72 h(7.49±1.43)vs(0.67±0.61),P<0.01;96 h(8.37±1.19)vs(0.73±0.61),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T 48 h后血清E2值明显下降(P<0.05),72 h组E2值升高(P<0.05),96 h后E2值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72、96 h组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兔AT对卵巢产生了不同程度损伤,72 h达不可逆性改变,卵巢分泌性激素能力下降.
作者:于月新;李巨;申健;陈佳;赵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3、4、7在子宫颈正常组织、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包括CIN1、2、3)及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例正常子宫颈组织、12例CIN1、15例CIN2、28例CIN3和22例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1、3、4、7的表达.结果 从正常子宫颈组织→CIN1/2→CIN3→浸润性鳞状细胞癌,Claudin-1、3、4、7的表达逐渐增加.CIN3及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组织与正常组织及CIN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3与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audin-1与Claudin-7、Claudin-3与Claudin-4的表达强度随疾病的进展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Claudin-1、3、4、7可能与子宫颈鳞状上皮的恶性转化相关,联合检测Claudin-1、3、4、7的表达可作为CIN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李燕;秦蓉;王弦;陈宗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促炎因子IL-17A和IL-17F的表达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胃癌组织和26例癌旁组织(对照组)中IL-17A和IL-17F的表达,分析IL-17A和IL-17F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IL-17A和IL-17F的阳性率及中~强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组织中IL-17A和IL-17F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0.001),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理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胃癌组织中IL-17A和IL-17F的表达呈正相关(r=0.407,P<0.009).结论 IL-17A和IL-17F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且其高表达预示预后不良.IL-17A和IL-17F作用机制相似.
作者:陈成;陶林;赵瑾;从丽;张文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是一类介导细胞间黏附的膜表面糖蛋白,其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多种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作为黏附分子家族中的一员,其与肝损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此外,ICAM-1水平可能是α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较好的疗效预测指标.
作者:龚学艳;秦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hMLH1、hMSH2和PC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三者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6000两步法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hMLH1、hMSH2和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种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PCNA和hMLH1蛋白与肿瘤包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hMSH2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三者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PCNA与hMSH2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hMLH1、hMSH2和PCNA的异常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申兰兰;任卫东;张凡;邢立强;张晓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在显示抗酸杆菌染色中Zienhl-Neelsen、Wade-Fite法是传统经典方法,抗酸染色主要针对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由于菌体壁结构特殊,一般的染料和染色方法不易着色,在组织切片中抗酸染色检出阳性菌的比率较低;对抗酸染色呈阴性的患者,其他补充检测方法较少.我们在Wade-Fite抗酸染色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染色前分别经高锰酸钾、高碘酸氧化和TritonX-100、Tween-20预处理,以增强苯酚碱性品红染色能力,旨在提高染料染色性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胥维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及网膜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 对1例小肠系膜结外FDC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EBER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并回顾性分析35例胃肠道及网膜FDC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该例患者女性,肿瘤大径12 cm,组织学表现为普通亚型FDC,瘤细胞表达CD21、CD35、D2-40,vimentin呈弱阳性表达,CD23呈局灶阳性表达,EBER原位分子杂交阴性.36例患者发病年龄23~82岁(平均50岁),男性23例,女性13例.肿瘤大径3~16.2 cm(平均8.7 cm),肠系膜为常见发生部位(36%).24例患者具有随访资料,17例术后复发,9例出现腹膜、肠系膜淋巴结或肝/脾转移;10例无瘤生存,11例带瘤生存,3例死亡.结论 胃肠道及网膜FDC生物学行为呈惰性,临床结局不同,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晓;欧阳斌燊;欧阳卫泽;刘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LBC)与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TBNA取材共833例,其中674例常规制备传统涂片(conventional smears,CS)后制备LBC涂片,余159例仅制作CS,比较两种制片方法在TBNA细胞病理学诊断中的差异和优、缺点,并将细胞病理学诊断与组织病理学相比较.结果 CS标本不满意率为16.4%,高于LBC涂片的标本不满意率(10.2%).TBNA标本中LBC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5%和95.3%,CS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8%、95.3%,统计学显示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无差异.18.5%(5/27)可疑癌病例应用LBC可得以确诊.两种制片方法得出阳性病例的分型准确率无差异.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与组织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3.5%、98.3%和100%.结论 在TBNA标本中应用LBC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分型准确,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且与CS合用有互补作用.此外,LBC标本不满意率低,细胞结构清楚、背景干净、涂片数量少、阅片时间明显缩短.
作者:李香菊;王萍;张春花;李吉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临床、影像、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 对发生于纵隔及合并肺癌的2例LAM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LAM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病变的发生与淋巴管和血管密切相关,不同发病部位临床症状各不相同.显微镜下示淋巴管、血管壁周围可见不同成熟度的平滑肌细胞弥漫性异常增生,肿瘤细胞可呈梭形或上皮样.免疫表型:梭形肿瘤细胞desmin和SMA阳性,HMB-45和MELAN-A阴性.结论 LAM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恶化的肿瘤性疾病,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肺是主要累及的器官.依据临床症状、影像学和组织学特点再结合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
作者:王春艳;祁晓莉;张轶华;刘洪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慢病毒介导的shRNA沉默mcl-1基因对食管癌细胞生长作用以及化疗敏感性影响.方法 利用已构建的携带mcl-1-shRNA的慢病毒载体lenti-mcl-1-shRNA感染食管癌细胞EC9706细胞系,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其对食管癌细胞mcl-1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MTT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对食管癌细胞的生长作用、增殖和凋亡及化疗敏感性影响.结果 感染慢病毒lenti-mcl-1-shRNA后,mcl-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MTT结果显示,重组慢病毒lenti-mcl-1-shRNA可以有效抑制EC9706细胞的生长增殖,抑制率为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分析显示,mcl-1-shRNA可以诱导EC9706细胞凋亡,从而影响食管癌细胞的生长.另外与对照组相比,感染重组慢病毒lenti-mcl-1-shRNA后,可以明显增加顺铂对食管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提高药物敏感性(P<0.05).结论 慢病毒载体lenti-mcl-1-shRNA可有效抑制mcl-1在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增殖,并增加食管癌细胞对顺铂的药物敏感性.
作者:林锐;张旭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2岁,发现右侧颈部无痛性肿块1年余,因肿块增大、疼痛1个月余入院.查体:右侧颈部下段可触及一6 cm×4 cm大小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硬,活动度差,有压痛;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功能:游离T 35.34 pmol/L(正常值3.4~6.5 pmol/L),游离T 412.41 pmol/L(正常值10.2~21.8 pmol/L),TSH 0.75 mIU/L(正常值0.3~3.6 mIU/L).
作者:龚圣勇;文长友;田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感染介导的炎症反应可促进受感染器官的癌变.产肠毒素脆弱类杆菌(enterotoxigenic bacteroides fragilis,ETBF)感染分泌的脆弱类杆菌毒素(bacteroides fragilis toxin,BFT)可引起家畜和人类的腹泻,亦可无症状地寄居于部分人群中.新研究表明,ETBF感染与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和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有关.该文将ETBF杆菌的基本结构、生理特性、致病机制、ETBF感染与CRC的关系以及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雷;张文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患者男性,59岁,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发现颈部肿大,不伴疼痛、发热、咳嗽、胸闷不适,无声嘶、呛咳,无怕热、多汗,无手足发麻,未进行任何治疗.1个月来肿块逐渐增大,以甲状腺肿块入院.患者发病以来,精神可,饮食及大小便正常,睡眠可,体重无下降.专科检查:甲状腺Ⅱ°肿大,质地不均、偏硬,左、右叶各触及一0.6 cm×0.5 cm大小肿块,质中,边界清,无压痛,可随吞咽上下活动,无血管杂音.CT:肺支气管无异常.喉镜:双侧声带运动正常.气管软化实验正常.
作者:袁修学;袁静萍;杨月红;文登虎;石玉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患者女性,28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出血1个月伴异味,当地医院行药物治疗1个月,效果不佳.患者自诉无接触性出血及其他不适.妇科检查:前穹窿可触及一直径2.0 cm结节,见少许血性分泌物.子宫颈质硬,有结节感(图1),接触性出血.临床疑子宫颈恶性肿瘤,遂行子宫颈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极少许子宫颈黏膜组织,被覆鳞状上皮无异型,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并伴小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纤维束间见增生的厚壁小血管,考虑子宫颈恶性肿瘤,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2009年5月13日行子宫颈LEEP活检.
作者:于晓红;叶璐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胰腺实性占位性病变尤其是胰腺癌的术前诊断极其重要,早期诊断和手术可以提高这类患者的生存率.细针穿刺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术前诊断的准确性,但目前国内文献对此系统性介绍的较少,该文就胰腺实性占位病变的细胞学特点及其技术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雨;孟芝兰;陈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及超微结构观察,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超微结构特点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3例患者临床症状均为阴囊肿块伴或不伴鞘膜积液,大体观察肿瘤呈结节状,直径0.4~5.0 cm,切面实性或囊实性,灰白,质韧.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呈巢状、束状、编织状、实性片状或腺管状排列,瘤细胞胞质空淡或淡红染,核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可见.免疫表型:瘤细胞均表达CKpan、Calretinin、EMA、vimentin、calponin、CK7、Villin;部分表达CK5/6、WT-1、CEA、SMA、S-100蛋白、CD34、CEA;D2-40、HBME-1、CD30、desmin、CD117和CK20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30%.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可见多量细长的微绒毛,细胞间可见细胞间连接,包括桥粒和连接复合体,胞质内见多量细胞丝,包括张力原纤维及一定数量的糖原.结论 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较罕见,临床诊断较困难.确诊需根据其光镜病理形态特征,辅以免疫组化标记和(或)电镜检查.病理学上应与间皮增生、腺瘤样瘤、睾丸网腺癌、浆液性乳头状肿瘤等鉴别.该肿瘤完全切除后预后较好,以随访为主,可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
作者:袁菊;吴晋蓉;宋红杰;余波;陆珍凤;姜少军;周晓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1))、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分析SIRT1、Survivin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表达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4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中SIRT1、Survivin的表达.结果 SIRT1、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均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χ2=15.674,P=0.000;χ2=32.747,P=0.000).SIRT1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P=0.021)、淋巴结转移(P=0.020)、pTNM分期(P=0.003)、p53蛋白表达(P=0.024)均呈正相关.Survivin表达与pTNM分期呈正相关(P=0.035).SIRT1与Survivin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SIRT1、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过表达,且与多项临床病理指标有关,二者可能成为判定CRC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马静静;张云良;李志红;朱春英;赵文明;马良燕;郭淑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儿童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儿童SANT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童,3岁2个月,因车祸体检发现左上腹包快.手术所见:肿块与脾脏相连.肿块4 cm×5 cm×3 cm大小,肿块界限清楚,切面:紫红、灰白相间,呈结节状、分叶状.镜下见纤维组织将毛细血管样结构分隔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结节状血管巢,结节间纤维组织疏松,无明显胶原化,其中可见厚壁的血管,并可见散在炎症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血管巢表达CD31、CD34,血管间隙表达SMA,间质纤维组织表达vimentin、灶状SMA,不表达desmin、NSE、S-100、ALK、CD21、EBV,散在表达CD68、CD8,Ki-67增殖指数常<5%.结论 SANT是儿童罕见的一种良性病变,常偶然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
作者:杨文萍;徐红艳;陈勇;曾松涛;肖强;林云;黄慧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卵巢类似性索-间质肿瘤子宫内膜样腺癌(ovarian endometrial carcinoma resembling sex cord-stromal tumor,ECSC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ECSCS进行HE和免疫组化SP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检:肿瘤90%以上区域由胞质透亮的梭形或短梭形细胞构成,其内混有实性条索状或中空小管样结构,类似Sertoli细胞肿瘤;仅有不到10%的区域表现为经典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K、CK7、EMA、ER,不表达α-inhibin、PLAP以及CA125.结论 ECSCS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在形态上易混淆.在组织充分取材的基础上仔细寻找镜下经典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结构并结合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
作者:马怡晖;赵庆夏;李惠翔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SDF-1)及其受体CXCR4蛋白和mRNA在大肠腺癌、大肠管状腺瘤、非肿瘤性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和RT-PCR法检测上述3组中SDF-1和CXCR4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 (1)免疫组化SP两步法检测SDF-1、CXCR4的蛋白在非肿瘤性大肠黏膜、大肠管状腺瘤、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量呈明显递增,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RT-PCR检测SDF-1和CXCR4的mRNA在大肠腺癌组中的表达高于非肿瘤性大肠黏膜组(P<0.01);(3)大肠腺癌组SDF-1、CXCR4的蛋白与mRNA的表达均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4)大肠腺癌组织中SDF-1和CXCR4二者间的蛋白、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r=0.436,P<0.01;r=0.949,P<0.01).结论 SDF-1和CXCR4在大肠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大肠腺癌的发生、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郑淑芳;展晓红;时丽芳;寇天雷;秦晓静;何滔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