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梅;李邦松
目的 探讨Ras/Raf/MAPK信号通路和通路下游靶基因Cyclin D1与皮肤瘢痕癌的相关性.方法 (1)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进行K-ras、H-ras、N-ras免疫荧光双标记;(2)提取DNA,检测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的突变;(3)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MAPK、Cyclin D1蛋白的表达;(4)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组组织中MAPK mRNA、Cyclin D1 mRNA的表达.结果 (1)免疫荧光双标记K-ras、H-ras、N-ras在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较弱荧光为弱阳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较强荧光为强阳性;(2)在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未发现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3)MAPK和Cyclin D1的蛋白及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均呈阴性或弱阳性,在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弱阳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瘢痕癌组表达水平(阳性面积)、表达强度(平均光密度)与正常皮肤、病理性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皮肤组与病理性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Ras、MAPK、Cyclin D1基因的高表达与瘢痕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各种基因共同发挥了协同作用;(2)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与瘢痕癌的发生无相关性.
作者:郭瑞珍;王海青;欧小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thyroid-like follicular carcinoma of the kidney,TLFCK)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TLFCK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检查及免疫表型结果 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66岁,反复全程肉眼血尿4年余.术中切除肿物16 cm×7 cm×6 cm大小,该肿瘤累犯肾实质及肾盂,累及肾被膜与肾周脂肪.镜检:肿瘤主要由甲状腺滤泡样结构构成,另见坏死、乳头状结构区域、实性区等.免疫表型:CKpan、vimentin、EMA、NSE等呈弥漫性强阳性,TG、TTF-1、WT1、CD117、AMACR等均呈阴性.结论 TLFCK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肾脏肿瘤类型,应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避免误诊.
作者:唐坚清;张声;陈林莺;郑珂;陈余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microRNA-155(miR-155)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组织中、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探讨其作为PDAC血清学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155在20对PDAC组织和癌旁组织、70例PDAC患者和40例健康人血清、10对荷人PDAC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血清及6株PDAC细胞株和其培养上清中的含量.结果 实验结果 显示,PDAC组织中miR-155表达高于癌旁胰腺组织(P=0.005);并且miR-155在PDAC患者血清中表达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4);在荷人PDAC小鼠血清中miR-155含量高于对照组小鼠(P=0.012);同时,6株PDAC细胞株miR-155的表达存在差异(P=0.000),miR-155在细胞内和在其培养上清中的表达具有高度一致性(r=0.628,P=0.005).结论 miR-155在PDAC组织和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是PDAC血清学的潜在标志物.
作者:赵晨燕;张晶;余党会;陈颖;史敏;刘清华;倪灿荣;朱明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通过调节Twist的表达调控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侵袭转移的相关机制.方法 用IL-6处理肝癌细胞BEL-7402,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技术检测低表达Twist对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和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IL-6处理BEL-7402细胞后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提高.相较于空白对照组(CON组)和RNA干扰阴性对照组(RNAi-NC组),在转染组RNAi-Twist细胞中,E-cadher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加入50 ng/ml IL-6孵育细胞24 h后,CON组和RNAi-NC组E-cadherin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未处理时明显减少,RNAi-Twist组减少的趋势不明显;vimentin蛋白表达均较未处理时明显升高,而RNAi-Twist组升高不明显,相应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IL-6可提高肝癌细胞BEL-7402体外侵袭、迁移能力,促进EMT过程,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Twist的表达,从而诱导发生EMT和侵袭转移.
作者:吴畅;刘海玲;何琼琼;文继舫;冯德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例1女性,59岁.因反复关节肿痛近40年,加重1年入院.体检:二尖瓣面容,口唇稍紫绀,双肺呼吸音清,心界向左扩大.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及第二听诊区可闻及3/6收缩期杂音及舒张期杂音.心脏彩超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中度狭窄并轻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并中度关闭不全,三尖瓣轻度返流,肺动脉高压(轻度),左室腔内占位性团块”.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心房肥大,左心房、左心室肥大,ST-T波改变.胸片示:肺淤血,肺无实变,可见胸膜影像增厚,主动脉结轻凸钙化,左心室增大.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左室探查术.术中所见:二尖瓣叶增厚,卷曲,交界粘连,前乳头肌一绒毛状肿物,直径约1.5 cm.主动脉瓣增厚缩短.三尖瓣环扩大.切除二尖瓣、主动脉瓣及左心室肿物.瓣膜及肿物送病理检查.
作者:刘建英;张真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NKD1和β-连环素(β-catenin)在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KD1和β-catenin在正常黏膜组织、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NKD1在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其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异常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其异位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KD1的表达和β-catenin异位表达呈负相关(rs=-0.691,P<0.01).结论 NKD1的表达下调与β-catenin的异位表达,可能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李蓓蓓;李亚玲;王学斌;宋明芮;张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患者男性,20岁,反复腹泻半年,加重2周伴少量脓血.体检: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无压痛,无包块,无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OB:OB(±);大便培养+药敏:未培养出病菌;余均正常.B超:肝、胆、脾、胰正常.
作者:王庆梅;李邦松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19号和21号外显子突变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显微切割技术及扩增阻滞突变系统检测108例石蜡包埋NSCLC组织中EGFR基因第19号和21号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 108例NSCLC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36.1%(39例),其中19号外显子突变率为13.0%(14例),21号外显子突变率为23.1%(25例);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多为不吸烟、肿瘤直径较小(<3 cm)、腺癌、无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较早(P<0.05),与患者性别、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鳞癌标本中均无EGFR基因突变;EGFR突变的患者应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后原发肿瘤和脑转移灶明显缩小.结论 EGFR基因19号和21号外显子突变作为有效的NSCLC靶向治疗的临床筛选指标,很可能参与NSCLC的发生、发展,与相关的临床病理指标结合可为NSCLC的靶向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作者:李明娜;李霄;何志成;张智弘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根据WHO(2008版)造血和淋巴肿瘤分类标准,探讨青岛地区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2008年8月~2011年8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664例淋巴瘤,复习其临床资料、HE及免疫组化切片.按WHO(2008版)分类新标准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果 664例淋巴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621例(93.52%),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43例(6.48%).NHL中B细胞淋巴瘤485例(78.10%),T和NK细胞淋巴瘤136例(21.90%).NHL中,发病构成比居前5位分别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unspecified,DLBCL-NOS)277例(44.6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type,MALT)48例(7.73%)、结外NK/T细胞淋巴瘤45例(7.25%)、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unspecified,PTCL-NOS)33例(5.31%)、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CLL/SLL)32例(5.15%).HL中以结节硬化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sclerosis 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NSCHL)为多(18例,41.86%).NHL和H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2:1,平均年龄53岁(2~95岁).NHL(115例,18.52%)和HL(26例,60.47%)起病部位均以颈部淋巴结为多.结论 664例淋巴瘤中,NHL发病远多于HL,NHL中以DLBCL-NOS多见,HL中以NSCHL多见.大部分淋巴瘤类型以男性发病为多,起病部位以颈部淋巴结为多.
作者:宋琳;邢晓明;冉雯雯;李宏;邵玉铭;李玉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尽管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技术飞速发展,特殊染色技术在日常病理诊断中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特殊染色仍用于肝组织染色,如活检、移植肝、部分肝切除和尸检标本的组织病理学评价,这些方法可提高日常肝脏疾病诊断(如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分期、肝硬化的发展进程、铁和铜的贮积以及肿瘤组织来源等)的精确度.该文主要介绍Masson三色和网状纤维结缔组织染色(Gordon-Sweets嗜银染色法)、过碘酸-Schiff(PAS)和淀粉酶预处理PAS(DPAS)、铁和维多利亚蓝等特殊染色方法 的适应症和具体用途.
作者:冼志红;秦纯;丛文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巢蛋白(N-cadherin)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2例NPC组织中N-cadherin的表达水平,以30例鼻咽慢性炎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N-cadherin蛋白在NPC组织中的高表达阳性率为59.0%(72/122),明显高于其在慢性炎组织的表达(3.33%,1/30)(P<0.001).N-cadherin蛋白高表达与NPC患者性别、N分期、临床分期以及复发密切相关;然而,N-cadherin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T分期、M分期无相关性(P>0.05).此外,N-cadherin蛋白高表达与E-cadherin低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s=-0.198,P=0.029).单因素分析显示,N-cadherin蛋白高表达组患者总体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N-cadherin蛋白表达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296).结论 N-cadherin在NPC中异常表达升高,且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以及复发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NPC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作者:罗伟仁;姚开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肿瘤组织中具有无限增殖潜能的极少量干细胞特征的细胞亚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CSC是肿瘤增殖的源泉,目前常规放、化疗很难将其杀灭,使得CSC难以根除,肿瘤多次复发.由此看来,能否杀灭CSC是根治肿瘤的关键.通过阻止(或抑制)CSC信号通路,改变CSC生长的微环境,诱导其分化,开展针对CSC表面标志、CSC特定基因以及miRNA为基础的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作者:王占东;杨杰;郭全伟;陈砚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中枢性血管周细胞瘤(haemangiopericytoma,HPC)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免疫表型.方法 对4例中枢性HP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随访3~24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2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0岁.4例患者均先行肿瘤切除术,其中2例术后行放疗.免疫表型:3例vimentin、CD34、CD99均(+),3例EMA(-)性,1例EMA灶状(+).例3和例4的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灶状5%和10%.随访3~24个月,肿瘤无复发及颅外转移.结论 中枢性HPC发病率极低,其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相似,确诊均需免疫组化标记来证实,但其与脑膜瘤在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及治疗预后方面均不同,故中枢性HPC患者术后需进行长期随访,及早发现复发或转移并给予及时处理,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金星一;LIU Nai-jie;刘乃杰;秦治刚;姜成威;李煜;于伟东;赵丛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的形态,与发生在子宫内膜和卵巢等部位的形态学改变相似.肿瘤细胞呈巢状实性或腺样排列,实性区域胞质透亮,伴广泛凝固性坏死.腺样区域腺体拉长及相互连接形成隧道样结构,肿瘤细胞呈鞋钉状,胞质嗜酸性,核大突向腺腔.免疫表型:CK7、CK、CEA(多克隆)、EMA和vimentin均阳性;ER灶性阳性.CEA(单克隆)、PR、CK20、MC、CR、S-100、CK5/6和Moc31均阴性.结论 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非常少见,免疫表型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病史及HE形态特点.需与汗腺来源的腺癌、转移性腺癌和恶性上皮型间皮瘤进行鉴别.
作者:黄艳;谭伟艳;朱亚西;詹焕淼;邓艳红;黄瑞妍;姜泽樱;林汉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5-Aza-dC和TSA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中3-OST-2甲基化水平、基因表达以及对核转录因子UHRF1(ubiquitin-like with PHD and ring finger domains 1,也称为ICBP90/NP95)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HCC细胞株中3-OST-2甲基化的状态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3-OST-2和UHRF1 mRNA的表达变化;采用细胞爬片免疫组化法检测UHRF1蛋白表达.结果 3-OST-2在HCC细胞株中呈完全甲基化状态,5-Aza-dC或TSA均能部分逆转3-OST-2甲基化,其mRNA表达分别增加2.7倍和4.9倍,两种药物联合处理后,3-OST-2甲基化被完全逆转,其mRNA表达增加9.1倍.5-Aza-dC或TSA均能降低UHRF1 mRNA和蛋白的表达,TSA比5-Aza-dC疗效更好(P<0.01),两种药物联用具有协同作用(P<0.01).结论 启动子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共同导致3-OST-2基因表达降低.5-Aza-dC和TSA单独作用均能部分逆转3-OST-2甲基化,增加其mRNA表达,抑制核蛋白UHRF1表达可能是其中机制之一.
作者:姚树哲;陈海燕;张晓莹;盛燕;周庚寅;张翠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伴横纹肌样特征及微乳头结构的肺腺癌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伴横纹肌样特征及微乳头结构的肺腺癌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由分化好的腺样区域及横纹肌样区域组成,两者相互移行或有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部分区域有微乳头结构.横纹肌样成分特征:瘤细胞黏附性差,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核偏位,核仁明显,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呈强阳性.结论 伴横纹肌样特征及微乳头结构的肺腺癌是一种具有较高侵袭性的肿瘤,由于其预后较差,对常规治疗不敏感,认识这些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袁传涛;李磊;赵丽华;张仁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经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ER和PR的阳性率和染色强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的重复性,探讨ER和PR检测后理想的报告方法.方法 采用全自动免疫组化BenchMark XT染色系统检测223例经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分析阳性率和染色强度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对其中30例进行ER重复染色和3位医师重复判读的对比分析.结果 (1)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R高阳性率组(67%~100%)、中阳性率组(34%~66%)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明显好于低阳性率组(1%~33%)(P=0.007,P=0.003);PR高阳性率组(67%~100%)、中阳性率组(34%~66%)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明显好于低阳性率组(1%~33%)(P=0.004,P=0.005).(2)Kappa分析显示,3位医师间ER阳性率重复性较好(0.727、0.733、0.710),肿瘤细胞染色强度重复性一般(0.593、0.620、0.610).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率与内分泌治疗疗效和预后关系密切,且阳性率也有较好的重复性.病理诊断报告除应阐明乳腺癌细胞ER、PR阳性/阴性的定性结果 外,纳入阳性率信息是必要的,肿瘤细胞染色强度是否需要纳入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代莹;傅静;魏兵;何度;张红英;步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laudin-23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腺癌侵袭转移过程中Claudin-23的表达.结果 胃腺癌细胞表现出不同程度的Claudin-23胞膜染色异位至胞质的迷离表达.黏膜层胃腺癌细胞Claudin-23迷离表达的程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01);Claudin-23表达与胃腺癌组织学分化程度相关,分化越高迷离表达程度越低(P<0.001);侵袭前沿区胃腺癌上皮较黏膜层区迷离表达程度加剧,而淋巴结转移灶较侵袭前沿区迷离表达的程度降低(P<0.05);黏膜层区及肿瘤中心胃腺癌细胞Claudin-23重度迷离表达者较轻度迷离表达者术后生存率低(P<0.01).结论 Claudin-23迷离表达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并影响其预后转归.
作者:陈奕昭;张声;吴春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患者33岁,因2个月前行子宫颈活检诊断为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Ⅲ)入院治疗.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经产型,子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及双侧附件阴性.手术锥形切除子宫颈.
作者:刘晓刚;蔡辉;魏可心;张新鹏;王丽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SP法对1例ELST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主要表现为左耳道流血水伴听力下降及左侧面瘫;MRI示左侧内耳、中耳、外耳道及颞骨岩部、桥小脑角池广泛占位,并伴有脑干、小脑半球、左侧颞叶受压;组织学示瘤细胞呈乳头状-腺样排列,被覆单层立方或矮柱状上皮,细胞异型性不明显.乳头轴心为纤维血管组织,局部呈硬化改变.部分腺腔扩张,内含胶样分泌物,形似甲状腺滤泡;免疫组化标记CK阳性.结论 ELST是一种罕见的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腺癌.
作者:杨红军;邓永键;丁彦青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