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ER、PR阳性率和染色强度与预后的关系

代莹;傅静;魏兵;何度;张红英;步宏

关键词:乳腺肿瘤, Er, PR, 阳性率, 染色强度, 重复性
摘要:目的 分析经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ER和PR的阳性率和染色强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的重复性,探讨ER和PR检测后理想的报告方法.方法 采用全自动免疫组化BenchMark XT染色系统检测223例经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分析阳性率和染色强度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对其中30例进行ER重复染色和3位医师重复判读的对比分析.结果 (1)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R高阳性率组(67%~100%)、中阳性率组(34%~66%)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明显好于低阳性率组(1%~33%)(P=0.007,P=0.003);PR高阳性率组(67%~100%)、中阳性率组(34%~66%)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明显好于低阳性率组(1%~33%)(P=0.004,P=0.005).(2)Kappa分析显示,3位医师间ER阳性率重复性较好(0.727、0.733、0.710),肿瘤细胞染色强度重复性一般(0.593、0.620、0.610).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率与内分泌治疗疗效和预后关系密切,且阳性率也有较好的重复性.病理诊断报告除应阐明乳腺癌细胞ER、PR阳性/阴性的定性结果 外,纳入阳性率信息是必要的,肿瘤细胞染色强度是否需要纳入值得进一步研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骶尾部脂肪纤维瘤病1例

    患儿女性,14岁.出生时发现骶尾部有一黄豆大包块,逐渐增大,包块无破溃,质地硬,无压痛,与周围界限较清,不可推动.查体:浅表淋巴结、肝脾无肿大.患儿智力低下,阅读和表达能力差,无手术外伤史,无家族性和遗传性疾病.实验室检查:HBsAg(-),AFP 1.9 ng/ml.手术所见:肿瘤大小5 cm×4 cm×2.5 cm,基底部与尾骨相粘连,与骶管不相通,将瘤体完整切除送检.

    作者:黄慧;徐红艳;曾松涛;杨文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伴横纹肌样特征及微乳头结构的肺腺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伴横纹肌样特征及微乳头结构的肺腺癌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伴横纹肌样特征及微乳头结构的肺腺癌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由分化好的腺样区域及横纹肌样区域组成,两者相互移行或有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部分区域有微乳头结构.横纹肌样成分特征:瘤细胞黏附性差,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核偏位,核仁明显,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呈强阳性.结论 伴横纹肌样特征及微乳头结构的肺腺癌是一种具有较高侵袭性的肿瘤,由于其预后较差,对常规治疗不敏感,认识这些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袁传涛;李磊;赵丽华;张仁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间质标志物巢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巢蛋白(N-cadherin)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2例NPC组织中N-cadherin的表达水平,以30例鼻咽慢性炎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N-cadherin蛋白在NPC组织中的高表达阳性率为59.0%(72/122),明显高于其在慢性炎组织的表达(3.33%,1/30)(P<0.001).N-cadherin蛋白高表达与NPC患者性别、N分期、临床分期以及复发密切相关;然而,N-cadherin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T分期、M分期无相关性(P>0.05).此外,N-cadherin蛋白高表达与E-cadherin低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s=-0.198,P=0.029).单因素分析显示,N-cadherin蛋白高表达组患者总体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N-cadherin蛋白表达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296).结论 N-cadherin在NPC中异常表达升高,且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以及复发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NPC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作者:罗伟仁;姚开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子宫颈中肾管增生1例

    患者33岁,因2个月前行子宫颈活检诊断为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Ⅲ)入院治疗.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经产型,子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及双侧附件阴性.手术锥形切除子宫颈.

    作者:刘晓刚;蔡辉;魏可心;张新鹏;王丽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IL-6调节Twist的表达对肝癌细胞BEL-7402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通过调节Twist的表达调控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侵袭转移的相关机制.方法 用IL-6处理肝癌细胞BEL-7402,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技术检测低表达Twist对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和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IL-6处理BEL-7402细胞后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提高.相较于空白对照组(CON组)和RNA干扰阴性对照组(RNAi-NC组),在转染组RNAi-Twist细胞中,E-cadher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加入50 ng/ml IL-6孵育细胞24 h后,CON组和RNAi-NC组E-cadherin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未处理时明显减少,RNAi-Twist组减少的趋势不明显;vimentin蛋白表达均较未处理时明显升高,而RNAi-Twist组升高不明显,相应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IL-6可提高肝癌细胞BEL-7402体外侵袭、迁移能力,促进EMT过程,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Twist的表达,从而诱导发生EMT和侵袭转移.

    作者:吴畅;刘海玲;何琼琼;文继舫;冯德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肿瘤干细胞——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肿瘤组织中具有无限增殖潜能的极少量干细胞特征的细胞亚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CSC是肿瘤增殖的源泉,目前常规放、化疗很难将其杀灭,使得CSC难以根除,肿瘤多次复发.由此看来,能否杀灭CSC是根治肿瘤的关键.通过阻止(或抑制)CSC信号通路,改变CSC生长的微环境,诱导其分化,开展针对CSC表面标志、CSC特定基因以及miRNA为基础的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作者:王占东;杨杰;郭全伟;陈砚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664例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根据WHO(2008版)造血和淋巴肿瘤分类标准,探讨青岛地区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2008年8月~2011年8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664例淋巴瘤,复习其临床资料、HE及免疫组化切片.按WHO(2008版)分类新标准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果 664例淋巴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621例(93.52%),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43例(6.48%).NHL中B细胞淋巴瘤485例(78.10%),T和NK细胞淋巴瘤136例(21.90%).NHL中,发病构成比居前5位分别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unspecified,DLBCL-NOS)277例(44.6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type,MALT)48例(7.73%)、结外NK/T细胞淋巴瘤45例(7.25%)、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unspecified,PTCL-NOS)33例(5.31%)、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CLL/SLL)32例(5.15%).HL中以结节硬化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sclerosis 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NSCHL)为多(18例,41.86%).NHL和H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2:1,平均年龄53岁(2~95岁).NHL(115例,18.52%)和HL(26例,60.47%)起病部位均以颈部淋巴结为多.结论 664例淋巴瘤中,NHL发病远多于HL,NHL中以DLBCL-NOS多见,HL中以NSCHL多见.大部分淋巴瘤类型以男性发病为多,起病部位以颈部淋巴结为多.

    作者:宋琳;邢晓明;冉雯雯;李宏;邵玉铭;李玉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β-catenin在纤维瘤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β-catenin在纤维瘤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54例纤维瘤病及形态学相似的梭形细胞肿瘤23例存档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β-catenin及CD34的表达水平.结果 46例纤维瘤病发生于四肢,4例发生于腹壁及肠系膜,4例发生于颈部.其中男性16例,女性38例.发病年龄8~70岁,平均29.6岁.肿瘤大直径1~23 cm.肿瘤细胞常呈束状排列,部分区域细胞丰富,部分区域细胞稀疏,间质中常可见胶原纤维,部分区域可见玻璃样变,局灶可见出血囊性变.细胞轻度异型,未见明确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组化结果 示纤维瘤病β-catenin的阳性率为96.3%,其中轻度和中-重度阳性分别占18.5%和77.8%;肿瘤细胞CD34均呈阴性.其它23例梭形细胞肿瘤中,β-catenin的阳性率为17.4%,明显低于纤维瘤病(P<0.05).阳性肿瘤主要包括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呈细胞核阳性;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呈弥漫胞质阳性.结论 β-catenin在纤维瘤病中阳性率比较高,主要为核阳性,也可表达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细胞核和细胞质均可阳性.联合检测β-catenin和CD34可辅助诊断纤维瘤病.

    作者:陈云新;张彤;沈丹华;王毅飞;张银丽;王颖;宋秋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胰腺导管腺癌患者血清中microRNA-15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microRNA-155(miR-155)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组织中、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探讨其作为PDAC血清学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155在20对PDAC组织和癌旁组织、70例PDAC患者和40例健康人血清、10对荷人PDAC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血清及6株PDAC细胞株和其培养上清中的含量.结果 实验结果 显示,PDAC组织中miR-155表达高于癌旁胰腺组织(P=0.005);并且miR-155在PDAC患者血清中表达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4);在荷人PDAC小鼠血清中miR-155含量高于对照组小鼠(P=0.012);同时,6株PDAC细胞株miR-155的表达存在差异(P=0.000),miR-155在细胞内和在其培养上清中的表达具有高度一致性(r=0.628,P=0.005).结论 miR-155在PDAC组织和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是PDAC血清学的潜在标志物.

    作者:赵晨燕;张晶;余党会;陈颖;史敏;刘清华;倪灿荣;朱明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胎盘间叶发育不良1例

    患者女性,24岁,停经30+6周,自觉胎动消失3天入院.B超示:宫内晚孕,头位,胎死宫内.遂行利凡诺引产,顺娩一死女婴,羊水墨绿色,新生儿体重1.16 kg,脐带长60 cm,胎盘胎儿面近脐根部见一大小2 cm×2 cm×5 cm圆柱形血窦样物,胎盘娩出完整,胎膜娩出欠完整.临床诊断:胎死宫内,孕2产1,孕30+6周左枕前顺产,单死胎,胎膜残留.孕妇及家属拒绝胎儿尸检,仅同意胎盘病检.

    作者:车爱文;谭旭东;陈淑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组织中IMP3与IGF2表达对预后评估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目的 探讨癌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 binding protein 3,IMP3)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IGF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表达的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92例HCC及其癌旁良性组织中IMP3及IGF2的表达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生物学指标及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CC组织中IMP3和IGF2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均<0.01);IMP3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是否转移、ACJJ分期、门脉癌栓及Ki-67表达均密切相关;IGF2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和Ki-67蛋白表达相关(P均<0.05).IMP3与IGF2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265,P<0.05).生存分析显示,IMP3阳性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明显低于不表达的患者(Log-rank=16.854,P=0.000);IMP3和IGF2同时表达与二者单独表达的患者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0.008).进一步分析证明IMP3是HCC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HR:0.473,95%CI:0.270~0.829,P=0.009).结论 联合检测HCC组织中IMP3和IGF2的表达对其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二者可能成为HCC生物标记中的新指标.

    作者:林黎娟;张锦辉;王研;刘树森;林贞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胆管癌的研究进展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居肝胆恶性肿瘤的第2位,仅次于肝细胞癌,约占消化系统肿瘤的3%.手术切除是治疗CCA有效的方案,但手术切除的关键是要早期发现,由于临床上CCA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且CCA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故近年来研究其发病机制及如何早期诊断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作者:陈筱莉;文彬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Survivin基因对大肠癌细胞HT29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Survivin基因对人大肠癌细胞HT29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脂质体Lip-2000为载体,用针对Survivin特异靶点的siRNA转染人大肠癌细胞HT29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变化;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正常对照组、脂质体对照组及阴性错配对照组中Survivin均呈细胞质强阳性表达,Survivin-siRNA组细胞质呈弱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Survivin-siRNA组细胞的蛋白条带亮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脂质体对照组和阴性错配对照组;MTT检测结果:与阴性错配对照组相比,Survivin-siRNA组细胞生长出现明显的抑制(P<0.05).不同时段(24、48、72 h)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显示Survivin-siRNA组细胞凋亡比例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错配对照组(P<0.01).方法 Survivin基因参与调控大肠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Survivin有望成为大肠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盛文文;陆娜娜;尹玉;曹立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的形态,与发生在子宫内膜和卵巢等部位的形态学改变相似.肿瘤细胞呈巢状实性或腺样排列,实性区域胞质透亮,伴广泛凝固性坏死.腺样区域腺体拉长及相互连接形成隧道样结构,肿瘤细胞呈鞋钉状,胞质嗜酸性,核大突向腺腔.免疫表型:CK7、CK、CEA(多克隆)、EMA和vimentin均阳性;ER灶性阳性.CEA(单克隆)、PR、CK20、MC、CR、S-100、CK5/6和Moc31均阴性.结论 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非常少见,免疫表型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病史及HE形态特点.需与汗腺来源的腺癌、转移性腺癌和恶性上皮型间皮瘤进行鉴别.

    作者:黄艳;谭伟艳;朱亚西;詹焕淼;邓艳红;黄瑞妍;姜泽樱;林汉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DS对胃癌细胞整合素β1表达及腹腔种植转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硫酸右旋糖苷(dextran sulfate,DS)对胃癌细胞腹腔种植转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建立裸鼠动物模型.剖腹并行HE染色观察胃癌细胞腹腔种植转移情况,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DS对黏附分子整合素β1 mRNA和蛋白的影响.结果 剖腹观察瘤节数经HE染色证实,DS实验组腹腔种植转移的瘤节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RT-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显示,DS实验组大网膜整合素β1 mRNA和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均=0.000.结论 DS抑制胃癌细胞的腹腔种植转移,且伴有整合素β1表达下降.DS可能是通过下调整合素β1 mRNA影响其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肿瘤的种植转移,黏附分子整合素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可能是DS抑制胃癌细胞种植转移的机制之一.

    作者:赵雪艳;王娟;荣小伟;徐远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软组织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

    例1,男性,65岁,因腹膜后巨大肿瘤4个月余入院.查体:各项体检无明显阳性特征,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精神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下降5 kg.CT示:腹膜后可见一大小15 cm×15 cm×10 cm肿物,肿物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强化,中央低密度区未见强化;周围肠管组织被推挤,肿物周围见较多扭曲粗大血管组织.患者于2个月前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手术所见:患者无腹水,左下腹部至盆腔腹膜后可及一巨大实性肿物,大小18 cm×15 cm×15 cm,边界尚清,肿物将膀胱推向右下方,肿物部分侵及左侧输尿管,造成左肾积水.因术中出血量较多,止血后行肿瘤部分切除.

    作者:郑炎;石慧娟;刘泳冬;韩安家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经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ER、PR阳性率和染色强度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经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ER和PR的阳性率和染色强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的重复性,探讨ER和PR检测后理想的报告方法.方法 采用全自动免疫组化BenchMark XT染色系统检测223例经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分析阳性率和染色强度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对其中30例进行ER重复染色和3位医师重复判读的对比分析.结果 (1)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R高阳性率组(67%~100%)、中阳性率组(34%~66%)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明显好于低阳性率组(1%~33%)(P=0.007,P=0.003);PR高阳性率组(67%~100%)、中阳性率组(34%~66%)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明显好于低阳性率组(1%~33%)(P=0.004,P=0.005).(2)Kappa分析显示,3位医师间ER阳性率重复性较好(0.727、0.733、0.710),肿瘤细胞染色强度重复性一般(0.593、0.620、0.610).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率与内分泌治疗疗效和预后关系密切,且阳性率也有较好的重复性.病理诊断报告除应阐明乳腺癌细胞ER、PR阳性/阴性的定性结果 外,纳入阳性率信息是必要的,肿瘤细胞染色强度是否需要纳入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代莹;傅静;魏兵;何度;张红英;步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肠阿米巴病1例

    患者男性,20岁,反复腹泻半年,加重2周伴少量脓血.体检: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无压痛,无包块,无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OB:OB(±);大便培养+药敏:未培养出病菌;余均正常.B超:肝、胆、脾、胰正常.

    作者:王庆梅;李邦松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小儿耳鼻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ERMS)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2例小儿ERMS进行临床资料及病理形态学观察,结合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男婴,左侧耳道持续性流脓伴发热1周,CT示:左侧外耳道、中耳及乳突内见高密度充填影;例2女婴,发现右侧外鼻部灰白色肿物5个月.2例均行手术切除,镜下例1见异形增生的细胞,胞质红染,呈短梭形、球拍样,伴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例2致密的纤维组织中见灶状分布的异形小圆细胞.免疫表型:2例desmin均阳性,1例Myogenin阳性,Ki-67增殖指数60%~80%.结论 耳鼻部ERMS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病理学诊断有困难,当瘤细胞分化差或未分化时可结合免疫表型来鉴别诊断.

    作者:徐红艳;黄慧;杨文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Ras、MAPK、Cyclin D1与皮肤瘢痕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Ras/Raf/MAPK信号通路和通路下游靶基因Cyclin D1与皮肤瘢痕癌的相关性.方法 (1)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进行K-ras、H-ras、N-ras免疫荧光双标记;(2)提取DNA,检测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的突变;(3)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MAPK、Cyclin D1蛋白的表达;(4)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组组织中MAPK mRNA、Cyclin D1 mRNA的表达.结果 (1)免疫荧光双标记K-ras、H-ras、N-ras在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较弱荧光为弱阳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较强荧光为强阳性;(2)在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未发现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3)MAPK和Cyclin D1的蛋白及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均呈阴性或弱阳性,在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弱阳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瘢痕癌组表达水平(阳性面积)、表达强度(平均光密度)与正常皮肤、病理性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皮肤组与病理性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Ras、MAPK、Cyclin D1基因的高表达与瘢痕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各种基因共同发挥了协同作用;(2)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与瘢痕癌的发生无相关性.

    作者:郭瑞珍;王海青;欧小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