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合并伴有自体种植的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1例

金琳芳;杨文涛;吴玉玉

关键词:卵巢肿瘤, 浆液性交界性肿瘤, 自体种植, 病例报道
摘要:患者,26岁,因停经4个月,发现双侧卵巢囊性肿物2个月入院.无锡市人民医院B超示宫内妊娠囊19 cm×18 cm大小,内见卵黄囊,见胚芽,胎心,双侧附件区囊实性混合性包块,较大者88 mm×72 mm大小,内见乳头状隆起,包膜完整,CA125 213.5 U/ml,无腹痛、腹胀,无畏寒、发热,无阴道出血,无食欲减退,白带正常,未予特殊治疗;2012年3月20日本院B超示单胎头位,双顶径35 mm,股骨长16 mm,右侧中下腹髂血管旁见一103 mm×77 mm大小囊性为主混合回声团块,边界清,囊壁见多个乳头状高回声突起,左侧盆腔见一79 mm×61 mm大小囊性暗区,内部回声不均,遂入院治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精索双相型滑膜肉瘤1例

    患者男性,41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侧精索肿物1年入院.患者无任何不适,既往体健.查体:左侧精索肿物,血清学检测及其它检查未见异常.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 眼观:灰黄结节状肿物1枚,大小2.5 cm×2 cm×1.5 cm,界限清楚,无包膜.切面灰白、灰黄,实性,质地中等.镜检:肿瘤由上皮和梭形细胞两种成分组成(图1),上皮细胞形成腺样和乳头状结构,细胞呈单层,胞质丰富,略呈嗜酸性,细胞核大,浅染,核圆形或椭圆形,核分裂象易见.腺乳头结构间为密集排列的梭形细胞,略呈束状结构,胞质稀少,核椭圆形,核仁不明显,核质比大,核分裂象易见(约15个/10 HPF).

    作者:赵雪琴;杨邵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SCC-S2的表达及其在肺癌增殖侵袭的作用

    目的 探讨SCC-S2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SCC-S2对肺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6例NSCLC组织中SCC-S2蛋白表达.通过siRNA干扰SCC-S2基因表达,观察SCC-S2对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结果 146例NSCLC中SCC-S2阳性率为74.65%(109/146),其阳性与NSCLC的组织学类型、p-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在NSCLC细胞中用siRNA干扰SCC-S2后,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与侵袭能力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SCC-S2在肺癌中高表达且与肺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SCC-S2有望成为肺癌诊断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韩丽华;苏秋香;王恩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中miR-2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TaqMan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43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1的表达,分析miR-2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miR-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iR-21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升高,miR-21高表达同结直肠癌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miR-21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鲁华东;刘忠臣;潘超;吕彦;殷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上皮样滋养叶细胞肿瘤误诊为子宫内膜鳞癌1例

    患者女性,36岁,17年前产子后至今未孕.因月经过多就诊于当地门诊.子宫颈活检示慢性子宫颈炎,有糜烂.B超显示子宫体下段有一稍强回声的境界清楚的团块.临床考虑为黏膜下平滑肌瘤,药物治疗后未见缓解.子宫腔镜下行肿块摘除术,术中见一肿块位于子宫腔与子宫颈管之间.

    作者:兰智华;刘保安;唐灿;粟占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水溶性伊红Y不同配置法对HE染色效果的影响

    HE染色效果除与组织是否新鲜、固定是否及时以及脱水包埋过程是否恰当有关外,染色液的配置和使用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染色液的质量终决定染色的效果[1].本实验室使用伊红染色剂均是水溶性伊红Y,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发现,采用不同的伊红配置法所得的染液,HE染色效果差异明显,为了使染色效果更佳、更稳定和更可控,我们对伊红的配置方法和染色效果进行对比实验,现将实验过程及结果详述如下.

    作者:王小晓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257例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组织中HPV感染的基因分析

    目的 探讨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病变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基因型别及临床意义.方法 从257例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a,CA)石蜡组织标本中提取23种HPV DNA,采用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对其组织的23种HPV基因型别进行检测,并对其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 257例肛门及肛管CA病变组织中检出HPV阳性者183例,HPV感染率为71.21%(183/257).其中一重HPV感染139例,阳性检出率为54.09%(139/257),多重HPV感染44例,阳性检出率为17.12%(44/257).一重HPV感染中HPV6型66例,阳性检出率为25.68%(66/257),HPV6型是主要的感染型别;其次是HPV11型,共有64例,其阳性检出率为24.90%(64/257).多重HPV感染中,HPV6+11型23例,占多重感染的52.27%(23/44),是多重感染的主要型别;其次是HPV6+11+16型3例,占多重感染的6.82%(3/44).结论 HPV6型、11型、6+11型、6+11+16型感染是肛门及肛管CA的主要致病类型.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比较适合临床进行高、低危HPV分型检测的诊断方法,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好.

    作者:张金浩;耿建祥;樊志敏;王旭波;刘飞;吴崑岚;王小峰;赵雪;王宏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骨桥蛋白对乳腺癌预后的判断价值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3年12月乳腺癌患者239例.原发灶石蜡标本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OPN的表达.结果 OPN的阳性率为54.39%,其表达与ER(P=0.004)、PR(P=0.008)相关,单因素分析OPN阳性组的无瘤生存低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Log-rank检验,P<0.01),在患者年龄、原发灶大小、组织学分级、组织病理学分类、腋窝淋巴结状态、E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多因素Cox模型预后分析中,OPN表达、腋窝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分级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其危险比为2.55(95% CI为1.26~5.17).结论 检测OPN表达有助于乳腺癌预后的判断.

    作者:漆楚波;王明伟;龚益平;陈琼荣;邵军;程洪涛;夏和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临床表现为乳房不规则肿物,组织学上肿瘤病变呈结节状,以开放的乳腺导管为中心,周围是具有轻度异型性的梭形细胞形成的宽带,呈套袖样围绕导管.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弥漫强阳性,S-100蛋白、EMA、NSE均阴性,导管上皮ER、PR均阳性,肌上皮细胞MSA阳性.结论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是一种罕见肿瘤,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不同于叶状肿瘤.

    作者:王琳琳;周晓秋;高虹;王东关;孙希印;李新功;李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骶骨脊索瘤55例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

    目的 探讨骶骨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观察CK、vimentin、S-100蛋白及Ki-67在脊索瘤中的表达.方法 收集2007~201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55例脊索瘤,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vimentin、S-100蛋白及Ki-67的表达.结果 55例骶骨脊索瘤患者中原发病例35例,复发病例20例,男女之比为2.2:1.发病年龄21~85岁,平均52.8岁.大部分病例主要呈结节状生长,局灶呈巢片状排列.肿瘤细胞主要由液滴状及星芒状细胞组成,细胞轻-中度异型,偶见核分裂,少部分病例可见坏死.免疫表型:CK、vimentin和S-100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96.4%(53/55)、100%(55/55)、94.5%(52/55),Ki-67增殖指数为2%~25%.原发和继发的脊索瘤中CK、vimentin、S-100及Ki-67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骶骨脊索瘤是一种易复发的低度恶性肿瘤,CK、vimentin、S-100蛋白结合Ki-67的免疫组化标记可辅助诊断脊索瘤.

    作者:张彤;陈云新;沈丹华;王颖;张银丽;陈定宝;宋秋静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卵巢浆液性腺癌中EphA2和EphB2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EphA2、EphB2在卵巢浆液性腺癌(ovarian serous adenocarcinoma,OSA)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FIGO分期、病理分级、复发、细胞增殖、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OSA中EphA2、EphB2的表达及细胞Ki-67的增殖指数.结果 (1)EphA2在60例OSA中仅有16例阳性,11例弱阳性,5例强阳性,阳性率为26.7%.(2)EphB2的阳性率为73.3%,其表达与FIGO分期相关,Ⅲ+Ⅳ期组的阳性表达高于Ⅰ+Ⅱ期组(P<0.001);与病理分级相关,高级别组的阳性表达高于低级别组(P=0.017);与复发无关(P=0.109);与患者预后相关,EphB2阳性组的生存率低于阴性组(P=0.046).(3)Ki-67增殖指数为60%,EphB2的表达与Ki-67增殖指数呈正相关(P=0.046).结论 EphB2可能促进OSA细胞的生长增殖,其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戴颖青;张洋;刘琦;余波;马恒辉;郭庆;王建东;石群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spindle cell tumor with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SETTLE)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罕见的甲状腺SETTLE,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结果 镜下肿瘤组织主要为梭形细胞成分与腺样成分互相融合的双相分化表现.免疫表型:CK、EMA和vimentin均阳性.结论 甲状腺SETTLE的诊断依靠形态学及免疫表型,需与甲状腺未分化癌、滑膜肉瘤、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癌、异位错构瘤型胸腺瘤等进行鉴别.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作者:岳振营;董艳光;吴起嵩;胡营营;张洪艳;徐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样腺癌MUC1表达及其与ER、PR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跨膜型黏蛋白1(Mucin 1,MUC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ER、PR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8例不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及18例增生性子宫内膜组织中MUC1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ERα、PR的表达.结果 (1)在增生性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UC1蛋白异质表达率分别为27.8%、71.4%和80.4%,差异有显著性(P=0.000).(2)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随着患者绝经的发生、组织学分级、分期的提高和肌层浸润加深,MUC1蛋白异质表达率有增加趋势(P>0.05);ERα、PR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关系密切(P=0.003,P=0.008),与患者月经状态、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3)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UC1蛋白表达与ERα蛋白有的负相关关系,与PR蛋白有部分呈正相关关系,但关系不密切(P>0.05).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UC1蛋白异常表达率显著升高,并且与ER、PR有相互调节关系.

    作者:赵时梅;罗宇;任传伟;史琳;张安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血小板表达的P-选择素对B16细胞分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表达的P-选择素对B16细胞分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影响.方法 将B16细胞分别与C57小鼠和P-选择素敲除小鼠的血小板共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PDGF的浓度.结果 B16细胞与C57小鼠的血小板共培养的血清中PDGF-AA、PDGF-AB、PDGF-BB的浓度与P-选择素敲除小鼠的血小板共培养的血清中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小板表达的P-选择素对B16细胞分泌PDGF无影响.

    作者:亓翠玲;王丽京;叶杰;郭四美;周秦;韩露;魏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免疫组化抗原修复技术新进展

    抗原修复是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重要因素,现已广泛应用于病理学和形态学研究领域.基于抗原修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有助于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蛋白质,为个性化医疗中相关分子生物标记物的应用建立实用而先进的平台.该文现对抗原修复的机制与其在细胞或组织样品的制备、免疫组化的标准化以及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姚梅宏;郑智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卵巢交界性子宫内膜样腺纤维瘤1例

    患者,60岁,因绝经后阴道流血1天入院.B超示:右侧卵巢肿瘤.妇科检查:右侧下腹部扪及一直径约6.0 cm包块.追问病史,患者伴有双侧乳房胀痛1月余.遂行右侧附件切除术.病理检查 眼观:右侧附件,结节状标本,大小5.5 cm×4.5 cm×3.0 cm,包膜完整,切面囊实性,囊性区域2.0 cm×1.5 cm大小,内含清亮液体,实性区域灰黄分叶状,肿瘤内无出血及坏死.上附输卵管1条,约5 cm长,直径0.5 cm,切面未见特殊.镜检:条索状和梭形细胞的间质间见大量分布不均的腺管结构,似子宫内膜样腺体,腺管上皮增生明显,呈假复层排列,3~5层,部分细胞极性消失,异型明显,偶见核分裂象,部分区域可见腺体共壁及筛状结构;部分区域腺体出现鳞状上皮化生.囊性区域可见囊内壁被覆单层立方上皮,未见内容物,上皮下见纤维性间质(图1).送检组织取材7块,均未见明显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腺上皮CKpan(图2)、CK7、EMA、ER(图3)和PR均(+),CEA腔缘(+),Ki-67增殖指数5%~10%(图4),纤维性间质:vimentin(+),SMA(-).

    作者:池堂春;周彩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针吸细胞学诊断毛母质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毛母质瘤的针吸细胞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7例术后经病理切片证实为毛母质瘤的临床资料,镜下观察穿刺涂片、组织切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7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26.5岁,平均病程1.9年,头颈部占12例,临床诊断100%误诊,术前穿刺细胞诊断符合率88%.穿刺涂片主要为丰富密集成团分布的嗜碱性细胞及影细胞,偶见多核巨细胞,组织切片易明确诊断.结论 毛母质瘤临床极易误诊为表皮样囊肿、淋巴结炎、结核甚至转移癌等病变,根据其独特的细胞学特点结合病史资料可提高诊断正确率,避免因误诊引起扩大性手术.

    作者:张弘;赵涓涓;徐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p16、p53和Ki-67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p16、p53和Ki-67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颈或炎性病变组织、CIN1~3中p16、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 p16、p53和Ki-67蛋白在正常子宫颈或炎性病变中罕见表达,在CIN1~3组织中三者表达均较高,随CIN级别升高p16、p53和Ki-67表达增强,各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p16、p53和Ki-67三者阳性表达均可见分层现象,在CIN1中大部分阳性细胞位于子宫颈鳞状上皮的下1/3,在CIN2中多累及上皮下2/3,而CIN3则普遍超过上皮的下2/3或全层弥漫阳性,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p53和Ki-67蛋白表达均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变进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p16和Ki-67的抗原表达可作为CIN分级诊断的辅助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汪勤;解正新;张卫琴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Artermin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Artermin(ARTN)在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组织微阵列平台,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20例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和47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ARTN蛋白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ARTN的阳性率为83.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和复杂型增生(P<0.01);子宫内膜样腺癌中ARTN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子宫肌层浸润均有相关性(P<0.01,P<0.05).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ARTN的表达失调,其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周鹏;吴正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缺氧诱导因子-1在肿瘤学中的研究进展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在维持肿瘤干细胞(cancerstemcells,CSCs)的特性、诱导血管生成以及调控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并影响肿瘤治疗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更好地认识HIF-1的功能及意义,对进一步认识疾病本质以及研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静;孙保存;刘易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11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宫颈绒毛管状腺癌(villoglandular adenocarcinoma,V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原诊断为宫颈V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2例中有11例维持VA原诊断,1例诊断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1例患者年龄29~58岁(平均44.1岁).肿物大体均呈息肉样或菜花状生长.镜下肿瘤呈外生性分支乳头状结构,类似结肠绒毛管状腺瘤,肿瘤细胞呈假复层柱状排列,细胞轻-中度异型,可见较多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瘤细胞CEA、p63和p53均阳性,ER、PR、vimentin和p16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20%.11例中有4例HPV检测阳性.11例均行子宫根治切除术,8例行双侧附件切除术,5例行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1例患者中随访8例,随访时间4~48个月,随访病例均存活,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宫颈VA罕见,通常不会发生深层、脉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宫颈VA的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明确诊断.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宫颈其他良性肿瘤和普通型腺癌.

    作者:朱伦;施雅;郭庆;何燕;陆珍凤;马恒辉;马捷;石群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