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20例临床病理分析

张宴;赖日权;郜红艺;张江宇;王毅;饶金;康小玲

关键词:肺畸形, 囊性腺瘤样, 先天性, 儿童
摘要:目的 探讨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of lung,CCA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其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2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CCAM的20例患儿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探讨其病理学分型、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结果 20例患儿术前诊断主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术前误诊4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准确率为80.0%,依照Stocker组织病理学分型,20例CCAM中,Ⅰ型14例,Ⅱ型5例,Ⅳ型1例.结论 CCAM是一种少见的肺先天性畸形,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是发现该病的有效手段,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伴有TFE3扩增的宫颈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目的 探讨伴有TFE3扩增的子宫颈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neoplasm,PEComa)的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1例伴有TFE3扩增的子宫颈PEComa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追踪随访患者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PEComa浸润性生长,呈巢状或片状排列,瘤细胞呈上皮样改变,可见灶性坏死.瘤细胞表达TFE3和HMB-45,TFE3基因出现多倍体扩增,未见易位发生.患者第一次术后2个月肿瘤复发,术后5个月盆腔淋巴结转移.结论 伴有TFE3扩增的子宫颈PEComa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预后更差,需与其他形态学相似的肿瘤相鉴别.

    作者:刘飞飞;饶秋;张仁亚;李岩;周晓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方法

    2013年WHO骨与软组织肿瘤学分类面世,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划分为单独的一类疾病,位居软组织肿瘤分类中的第10项[1],此项结果得益于近十余年来在GIST分子生物学以及分子靶向治疗上取得的划时代进步.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包括从良性至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谱,免疫表型通常表达CD117(Kit),表型向Cajal细胞分化,大多数具有Kit和PDGFRA基因驱动突变.多年前诊断的胃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大多是GIST,以往诊断的平滑肌母细胞瘤和胃肠道自主神经瘤实际上也是GIST.Miettinen等[1]在GIST生物学行为的描述上终达成一致意见,将GIST描述为包括良性至恶性的肿瘤.至此,以往认为GIST均属恶性,几乎不存在良性GIST的不恰当说法得以更正.

    作者:侯英勇;朱雄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CXCL5/CXCR2生物轴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CXCL5是CXC类趋化因子家族中的一员,由多种细胞产生,具有很强的粒细胞趋化作用.CXCL5识别并与G蛋白耦联受体CXCR2结合通过细胞自分泌或非自分泌途径行使生物学效应.近年研究发现CXCL5/CXCR2生物轴作为肿瘤相关炎性环境的重要成分,具有强烈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及运动,在肿瘤发生、侵袭、转移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将肿瘤中CXCL5/CXCR2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郑佳佳;张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Exosomes在肿瘤发展与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生物物质的跨膜转运是一个进化上保守的过程,也是维持正常细胞内环境稳定的重要部分.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小囊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mRNA、miRNA等生物分子,可在细胞之间转运并介导细胞间物质与信息的传递,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研究显示,Exosomes主要通过介导物质转运影响肿瘤相关途径,如缺氧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血管生成以及肿瘤转移参与调节肿瘤微环境.现对Exosomes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发展、转移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杏丹;贺修胜;吴冬梅;文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脂肪瘤性血管外周细胞瘤3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脂肪瘤性血管外周细胞瘤(lipomatous haemangiopericytoma,LHPC)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LHPC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文献复习.结果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细胞、血管、良性的梭形细胞及不同程度胶原化的细胞外间质组成.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34、CD99和BCL-2均().结论 LHPC是一种少见的血管外周细胞瘤,由成熟脂肪细胞和血管外周细胞瘤样结构构成,与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有多种共同特征,二者在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方面都有共同特点,需注意二者的鉴别诊断.

    作者:高靖;于冉冉;欧阳建东;刘秀美;张晓野;徐竹鸿;徐伟生;郭海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结肠肝样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1例横结肠肝样腺癌的临床资料,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及17例文献报道(共18例)结直肠肝样腺癌中男性多见,年龄37~75岁,中位年龄53岁.血清AFP常明显升高.镜下肝样腺癌常由分化好的管状、乳头状腺癌和肝样分化区组成.肝样分化区瘤细胞呈小梁状或实片状排列,瘤细胞大,多边形,胞质丰富.肿瘤间质血管丰富,常见大量脉管瘤栓.肝样腺癌常表达AFP、CEA、CK19,部分表达Hepatocyte.容易出现肝转移,多在1年内死亡.结论 结肠肝样腺癌少见,有较强的侵袭和转移能力,预后差,临床上应注意与转移性肝细胞癌鉴别.

    作者:张继新;崔力方;周全;昌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肌肉活检组织中NADH-TR染色与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

    对肌肉活检标本进行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NADH-tetrazolium reductase, NADH-TR)染色可区分不同的肌纤维结构,是神经肌纤维病变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1],免疫组化染色有利于观察肌纤维不同部位蛋白变化而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2].在同一张切片上进行NADH-TR染色与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可同时显示不同染色成分,为病理诊断提供更丰富的形态学依据.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王丛阳;林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免疫抑制细胞的关系

    目的 通过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与非AIP(non-autoimmune pancreatitis,nAIP)胰腺组织内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的检测和比较,探讨免疫抑制细胞在AIP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双标记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81例纤维包块型胰腺炎(fibrous mass-forming chronic pancreatitis,FMCP)胰腺组织内CD11b+CD33+MDSCs与Foxp3+Tregs的浸润情况,其中包括20例AIP,61例nAIP.结果 AIP组与nAIP组胰腺组织内CD11b+CD33+MDSCs浸润数量分别为(12.22±10.87)个/HPF和(4.39±7.29)个/HPF,AIP组CD11b+CD33+MDSCs浸润数量明显多于nAIP组(P=0.000).AIP组与nAIP组胰腺组织内Foxp3+Tregs浸润数量分别为(14.91±22.76)个/HPF和(8.12±10.92)个/HPF,两组间Foxp3+Tregs浸润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76).结论 MDSCs在AIP胰腺组织内的累积水平显著高于nAIP,而二者胰腺组织内Tregs的累积水平差异无显著性,MDSCs和Tregs在胰腺组织内的累积可能是炎症反应所致.由于AIP与nAIP疾病性质不同,MDSCs和Tregs可能在AIP与nAIP的疾病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二者限制nAIP的炎症反应却可能促进AIP进展成为恶性疾病.

    作者:常雪姣;张晶;陈颖;高莉;王洋;倪灿荣;朱明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多形性母细胞型套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多形性母细胞型套细胞淋巴瘤(blastic variant of mantle cell lymphoma,BV-M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颈部淋巴结多形性BV-MCL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2岁.光镜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弥漫生长,由中等大细胞和大细胞混杂组成,多型性明显,部分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可见核裂,染色质较细腻,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p53强阳性,CD20、Cyclin D1均阳性,CD5、CD43少量阳性,BCL-6、CD10、MUM1、TdT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80%.FISH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阳性.结论 多形性BV-MCL是套细胞淋巴瘤的一种变型,比较少见.需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等相鉴别,免疫组化标记Cyclin D1和IGH/CCND1融合基因检测阳性可确诊.

    作者:曾郁;易祥华;梁军;吴运瑾;肖立;丁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胃癌中SOX18、VEGF-C和VEGFR-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SOX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在胃癌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癌及15例对应远端正常胃黏膜组织中SOX18、VEGF-C和VEGFR-3的表达.结果胃癌中SOX18、VEGF-C和VEGFR-3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中SOX18、VEGF-C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VEGFR-3蛋白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SOX18与VEGF-C(r=0.372,P=0.002)、VEGFR-3(r=0.308,P=0.011),VEGF-C与VEGFR-3(r=0.333,P=0.005)阳性表达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SOX18、VEGF-C和VEGFR-3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SOX18可能通过调控VEGF-C表达介导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胃癌的淋巴结转移.

    作者:马丽莉;李建红;王金胜;邓丽英;余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热疗对C6胶质瘤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 探讨热疗降低胶质瘤侵袭性的作用与细胞自噬的关系.方法 C6细胞分为热疗0、30、60、120、180和240 min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C6细胞网格蛋白(Clathrin)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基因蛋白LC3B的表达;球体细胞培养法迁移实验检测C6细胞侵袭性改变.结果 C6胶质瘤细胞经热疗后,Clathrin表达增多,于热疗120 min时表达多,而自噬相关基因蛋白LC3B的表达亦于热疗后120 min达高峰后开始减少,胶质瘤侵袭性于同一时间点降至低.结论 热疗可能是通过促进Clathrin的表达,引起C6细胞自噬而降低胶质瘤的侵袭性.

    作者:秦丽娟;王艳蕾;张田;孙娜;王银环;赵喜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子宫内膜癌MMR蛋白检测在筛选HNPCC家系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MLH1、MSH2、PMS2和MSH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筛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tal cancer,HNPCC)家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LH1、MSH2、PMS2和MSH6蛋白表达,分析四者表达与HNPCC发生的关系.结果 87例子宫内膜癌中MLH1、MSH2、PMS2和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2.64%(11/87)、2.30%(2/87)、16.09%(14/87)、6.90%(6/87),总的蛋白缺失率为29.89%(27/87),随访发现9例有癌症家族史,其中8例存在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表达缺失.结论 常规检测子宫内膜癌中MMR蛋白,有助于筛选HNPCC家系,尤其是小家系.

    作者:彭勇;谭小勇;罗岳西;龙琼先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Gill苏木精液的改进及使用体会

    Gill苏木精液是半氧化的苏木精液,配制简单方便,使用水溶性氧化剂,进行染色时不用分化,但染色时间较Harris液染色长,染色效果也稍差.我科通过近5年来的实际操作,对Gill苏木精液的配制及染色进行改进,在保留其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染色速度及染色效果,同时延长使用周期.目前,我科改进Gill苏木精液已完全替代Harris液,成为首选核染液.

    作者:沈吟芳;郭凌川;康苏娅;吴德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EGFR基因突变与肺腺癌新分类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根据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发布的肺腺癌国际多学科分类(简称新分类)标准,评估新分类法与EGFR突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2012年肺腺癌标本共292例,其中145例手术标本分别使用新分类和WHO(2004版)分类(简称WHO分类)进行组织分型,并用基因直接测序法对所有标本EGFR基因外显子18~21(E18~21)进行检测.结果有123例(42.1%)标本发生EGFR突变,新分类法中各组织学亚型之间突变情况不同(P=0.006),EGFR突变多发于贴壁、微乳头为主的肺腺癌,含贴壁结构、乳头结构和微乳头结构亚型的肺腺癌,少见于腺泡、实体为主伴黏蛋白型(实体为主)及含浸润变异结构的肺腺癌.按WHO分类各亚型之间EGFR突变无明显差异.结论 新分类表现出与分子诊断的相关性,其提倡的按5%增量的半定量方式将>5%的各组织学亚型及其所占百分比全面计入诊断(5%增量半定量法)的综合分类法应该被推广.

    作者:贺锐;李建民;王跃华;高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伴有K-ras基因突变和HPV感染的结肠原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结肠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结肠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免疫表型分析、HPV原位杂交检测、K-ras和BRAF基因突变检测.结果镜下见典型鳞状细胞癌特点.免疫表型:HCK、p40阳性,CDX2、MUC2阴性,HPV原位杂交检测呈阳性,K-ras基因显示突变,BRAF基因为野生型.结论 结肠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极为少见,诊断时要严格把握诊断标准,应常规检测HPV及K-ras基因突变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晶;何妙侠;冯真;倪灿荣;郑建明;朱明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枪弹伤导致心血管系统间接损伤的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猪肢体肌肉枪弹伤后伤侧髂动脉、股动脉及心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方法 挑选实验动物杂种猪15只,高速枪弹致肌肉贯穿伤,相关影像学及生化检查后处死实验动物,取致伤侧髂外动脉、股动脉及心脏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肢体枪弹伤后,伤侧髂外动脉及股动脉内弹力膜平坦、内皮细胞间断脱落、内皮细胞结构不清.心内膜下和心肌纤维间灶性出血,心肌毛细血管扩张出血,红细胞淤积,间质水肿.光镜观察心血管的间接损伤程度及范围:(1)血管损伤存在距离差异;(2)同一位置的血管损伤存在差异;(3)心血管损伤在不同的猪之间存在差异.结论 猪肢体肌肉枪弹伤后,其心血管系统一系列病理变化提示间接损伤的发生,损伤程度与诸多因素有关,提示临床医师对间接损伤的评估要避免以点代面的讨论其损伤程度.

    作者:简燚;邓旦;陈易华;陶杰;曾冬梅;范严严;罗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浅谈环保透明液在病理制片中的应用

    二甲苯作为脱蜡液一直被病理科广泛使用,然而二甲苯毒害性较大,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1].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组织处理和染色过程中使用环保透明液替代二甲苯进行病理技术制片,效果良好,符合病理制片要求.

    作者:施中元;杨枫;陈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ur,P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P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0、64岁.临床均表现为右上腹隐痛不适,大小分别为1.5 cm×1 cm×1 cm和4 cm×3.5 cm×2.5 cm.镜下见瘤细胞形态相对一致,胞质为嗜酸性细颗粒状,核居中,圆形或卵圆形,呈实性、梁状、腺样、脑回状排列伴有不等量间质和不同程度纤维化.2例瘤组织均表达CgA、Syn、CD56、PGP9.5、S-100及胰高血糖素.而胰岛素、胃泌素、CK7、CK19、CD10、AACT均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2%.结论 PNET是一种少见疾病,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表型.

    作者:黄文勇;王珊珊;徐晓;李婷;周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垂体细胞瘤1例

    患者女性,30岁,因月经不调伴视物模糊4年入院.视力视野检查见双颞侧偏盲,其余体格检查均正常.术前神经内分泌检查:泌乳素轻度升高,为72.3 ng/ml(正常范围2.8~29.2 ng/ml),垂体MRI平扫+增强示鞍上区类圆形较大肿物影,直径约3.5 cm,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正常垂体清晰可见(图1).术前考虑鞍上脑膜瘤,行右侧翼点入路切除肿物,术中见肿物血供丰富,全切肿物后送病理检查.

    作者:张协军;纪涛;李维平;黄国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腮腺迷芽瘤1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腮腺迷芽瘤(choristoma)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对1例腮腺迷芽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童,2岁,右侧腮腺区见一直径1.5 cm、界清、囊实性、无痛性肿块.镜下见肿瘤由非腮腺的上皮和间叶组织构成,囊性区含多量角化物,衬里复层鳞状上皮,周围纤维结缔组织中含有皮肤附属器,如毛囊、皮脂腺等,伴慢性炎症反应,并见透明软骨、横纹肌及脂肪组织构成的实性区.细胞分化均成熟,未见明显异型性.肿块切除术后2年未复发.结论 腮腺迷芽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其定义与错构瘤、畸胎瘤不同,发生在涎腺的迷芽瘤病理诊断尤其应注意与多形性腺瘤鳞化、黏液表皮样癌、腮腺角化囊性瘤等鉴别.

    作者:丁洁;李威;廖波;陈湘华;陈盛;黄晓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