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脑胶质母细胞瘤中Nrf-2和HO-1的表达及意义

滕志朋;余天平;王晨;李昱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 Nrf-2, HO-1,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探讨核因子相关因子2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GBM及23例瘤旁正常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Nrf-2和HO-1蛋白在GBM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7%和89.8%)明显增加,与瘤旁正常对照组(34.8%和26.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s=0.440,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胶质瘤复发、手术切除范围、肿瘤大小、术后放化疗情况与Nrf-2、HO-1蛋白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Nrf-2和HO-1蛋白可能与GBM的形成有一定关系,有望作为反映GBM的诊断及治疗的生物学新指标,成为GBM的治疗和研究的新靶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以淋巴瘤为重点的肿瘤组织库的初步建立

    目的 建立以淋巴瘤为主的肿瘤资源组织库,可以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病例资源,为研究者提供合适的肿瘤标本,促进淋巴瘤及其他肿瘤的研究.方法 建立多家医院合作协议,提供标本收集渠道;收集通过取材、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的疑似淋巴瘤或其他肿瘤组织以及相应患者的血清、血浆标本等.肿瘤组织取材后装入编有编码标签的无菌冻存管中,迅速置于液氮冷冻,稍后转移至-80 ℃冰箱中长期保存.自行设计一套组织库专用数据库软件,动态管理入库标本的采样、存放、取用信息.结果 收集淋巴瘤以及各类肿瘤组织标本共计83例,淋巴瘤标本23例.结论 初步建立起以淋巴瘤为重点的肿瘤组织库,为科研人员进行相关肿瘤的研究提供服务平台.

    作者:葛立业;邵泽涛;毕磊;李正金;田林波;李跃康;王敏;潘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罕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平滑肌肉瘤(primary leiomyosarcoma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LCN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PLCNS进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搜索国外24例PLCNS,对25例PLCNS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患儿男性,1岁8个月,血清学HIV阴性,肿瘤位于小脑靠近天幕.镜下显示短梭形肿瘤细胞呈短条索状排列于黏液性间质中,细胞明显异型,核分裂多见.免疫标记SMA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80%,EBV原位杂交阴性,患儿行肿瘤全切除术后5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25例PLCNS中免疫缺陷及放疗无关者(简称:无关者)8例,免疫缺陷合并EBV感染者13例(简称:免疫缺陷者),长期放疗者1例.结论 PLCNS临床特点:无关者可发生于儿童和中年,免疫缺陷者均为中青年;PLCNS多为单发肿块,常位于幕上,多与脑膜相关,免疫缺陷者可发生于脊髓,可多发,可合并多系统平滑肌肉瘤;无关者病程较免疫缺陷者短.PLCNS常体积巨大伴轻度瘤周水肿,可侵蚀颅骨.组织学上免疫缺陷者分化较好;无关组多为差分化平滑肌肉瘤(包括黏液性平滑肌肉瘤).PLCNS预后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疗效尚不清楚.

    作者:周婧;杨国仪;李南云;周志毅;杨树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胃血管球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管球瘤的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血管球瘤进行光镜检查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组织形态颇具特征性,细胞大小一致,呈圆形或立方形,单层或多层排列在血管周围.免疫表型:SMA和vimentin均阳性,CgA、Syn和CK均阴性.结论 胃血管球瘤临床易误诊,确诊需做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有助诊断.

    作者:侯义亮;王晓;孙肃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病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8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绒毛膜血管瘤病中,7例为局限型,1例为弥漫多灶型.镜下见干绒毛膨大,绒毛间质中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境界欠清,血管排列无规律性,未累及终末绒毛.所有病例均有并发症:子痫前期4例,胎盘早剥3例,早产儿4例,小于胎龄儿2例,新生儿畸形2例.结论 绒毛膜血管瘤病是一种少见的胎盘绒毛血管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要准确评估胎盘病变.

    作者:罗莹;许淑霞;潘地铃;马宏;吴荔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一种在石蜡切片中应用的改良抗酸染色法的要点及解析

    结核是一种危害程度大、发病范围广、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感染人数一直居高不下.结核的病理形态学表现主要为坏死性的肉芽肿,但这种形态学表现并不特异,在其他类型的肉芽肿性疾病中也有类似表现.部分结核性肉芽肿由于取材标本较小、个体差异、病程进展和感染部位不同等原因可以缺乏典型的坏死性肉芽肿表现,这给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风险.因此,抗酸染色法仍然作为诊断结核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践工作中发现传统的萋纳(Z-N)抗酸染色法在不同医院操作中差异较大,阳性率较低,对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上海市肺科医院病理科通过相关文献的检索,以及在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良.通过改良我们发现改良法染色后阳性率明显优于传统的萋纳抗酸染色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孔洁;谢惠康;陈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人脑胶质母细胞瘤中Nrf-2和HO-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核因子相关因子2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GBM及23例瘤旁正常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Nrf-2和HO-1蛋白在GBM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7%和89.8%)明显增加,与瘤旁正常对照组(34.8%和26.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s=0.440,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胶质瘤复发、手术切除范围、肿瘤大小、术后放化疗情况与Nrf-2、HO-1蛋白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Nrf-2和HO-1蛋白可能与GBM的形成有一定关系,有望作为反映GBM的诊断及治疗的生物学新指标,成为GBM的治疗和研究的新靶点.

    作者:滕志朋;余天平;王晨;李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膀胱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目的 观察膀胱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IMPC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大体位于膀胱左侧壁的无蒂息肉状,组织学表现为尿路上皮下方浸润性生长的位于空白收缩裂隙内的微乳头芽结构,且浸润膀胱肌层,伴髂血管淋巴结转移,周围膀胱黏膜呈腺性膀胱炎改变,为膀胱原发性IMPC.结论 微乳头结构的存在预示着高分级、高分期、进展快及预后差,病理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关注和重视各器官的微乳头型病变,有利于对该型病变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云帆;缪琦;王淑芳;赵晓丽;饶晓松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现场细胞学结合免疫组化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现场细胞学结合免疫组化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07年12月~2011年12月经现场细胞学标本诊断的20例小细胞肺癌.病理医师先对快速染色的细胞涂片现场评价、标本分流后再经常规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做出病理诊断.结果 20例小细胞肺癌中2例属周围型,支气管镜无法探及,后经CT引导经皮针吸穿刺(percutaneous needle aspiration,PCNA)完成诊断;9例支气管镜下显示无明显异常,行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从纵隔转移的淋巴结中检出小细胞肺癌特征;8例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行常规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并结合临床资料完成诊断;1例为胸水脱落细胞制成细胞块完成诊断.结论 现场细胞学将细胞学、免疫组化有效地结合起来,弥补支气管镜钳夹活检的不足,提高小细胞肺癌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丁丽红;万丽;董磊;叶民;陈成水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hCTR1、FHIT与PCNA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鳞癌中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人类铜转运蛋白(human copper transporters 1,hCTR1)、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子宫颈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表达,探讨SCC中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4例CIN、40例SCC及23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CTR1、FHIT和PCNA的表达.结果 (1)hCTR1在SCC(87.50%)及CIN 2~3(74.63%)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17.39%)、CIN 1(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FHIT从正常组(100%)、CIN 1(74.07%)、CIN 2~3(44.78%)到SCC(32.50%),FHIT阳性细胞表达逐渐减少.FHIT在各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HIT阳性率在SCC及CIN组明显低于正常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HIT阳性率在CIN 2~3与CIN 1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CNA在CIN 2~3(64.18%)、SCC(75.00%)中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CIN 2~3与CIN 1之间PC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SCC中FHIT和PCNA表达具有负相关性(P<0.05,r=-0.377);hCTR1与PCNA、FHIT的表达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r hCTR1与PCNA=0.026,r hCTR1与FHIT=-0.296.结论 (1)hCTR1在子宫颈原位癌阳性细胞比率要高于子宫颈早期浸润癌中hCTR1的表达.提示hCTR1与恶性肿瘤生物学特征侵袭可能存在负相关性.(2)FHIT蛋白和PCNA共同参与调节细胞增殖,二者存在一种平衡关系.检查子宫颈CIN中的FHIT和PCNA蛋白表达情况,可用作高级别的CIN筛查或预测.

    作者:刘洪博;何春年;李聪;杜红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组合染色法观察过敏及哮喘死亡者不同器官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分布

    药物过敏性休克是过敏反应中为严重和致命的一种反应,长期以来被学者们解释为Ⅱa型过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过敏反应.而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或慢性哮喘则被认为是Ⅳa2型,又称细胞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超敏反应.两者镜下病理检查均可发现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嗜酸性粒细胞[1].本文参照龚志锦等[2]所用染色法,并与Giemsa染色法结合,对药物过敏死者、哮喘死者和对照组的肺、喉头、心肌等组织进行组合特异性染色;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细胞计数进行分析,建立对照组的分布基线,并对药物过敏、哮喘死亡者不同器官的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布进行分析和研究.

    作者:曹楠;黄飞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乳腺癌中S100A7与AKT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S100A7和AKT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非生物素两步法检测226例乳腺癌中S100A7与AKT的表达及与ER、PR、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 S100A7蛋白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阳性率增高(52.50%),AKT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阳性率高(50.00%);S100A7和AKT在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阳性率高(P=0.006 2,P=0.044 8);且Ⅲ期乳腺癌阳性率高于Ⅰ和Ⅱ期(P=0.025 8,P=0.040 3).AKT表达和肿瘤大小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31 0);S100A7和AKT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ER、PR呈负相关,与Her-2呈正相关,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探讨 S100A7与AKT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两者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的靶点.

    作者:孙丽梅;王健;田连胜;马红艳;王鲁建;魏敏杰;米小轶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气管黏液腺腺瘤1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气管黏液腺腺瘤(mucous gland adenoma,MG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发生于气管的MG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62岁,痰中带血半年余.胸部CT示胸段气管内占位性病变.支气管镜下见肿物呈息肉样突入管腔,显微镜下见肿瘤由富含黏液、大小不等的腺腔构成,衬覆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无异型性,无极向消失,免疫组化标记TTF-1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气管MGA罕见,良性,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应与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相鉴别,完整切除可治愈.

    作者:李雪;金木兰;王跃;黄克武;王臻;赵宏颖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少见,其诊断标准日趋完善并被广泛接受,在WHO乳腺肿瘤病理分类中已作为独立病种提出.PBL与其它部位淋巴瘤相比,有其共同特征,也有其特殊性.为了更加全面认识PBL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严格把握其诊断标准,本文对PBL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学类型、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综合做一介绍.1 定义或诊断标准

    作者:敖启林;王国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HER-2、p16、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HER-2、p16、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8年7月~2010年12月商丘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49例,检测HER-2、p16、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以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过表达,阳性率为23.5%;p16、p53阳性率分别为31.5%和51.0%;HER-2过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存在明显相关性(χ2=5.687、5.924,P均<0.05);p16阳性表达在不同年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213,P<0.05),p53阳性表达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6.378,P<0.05);HER-2、p16表达与术后无瘤生存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16与p53存在明显相关性(r=0.282,P<0.05).结论 HER-2、p16、p53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指导治疗和评价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胡爱侠;孙淼淼;陈奎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胃窦癌组织中MMP-26mRNA及蛋白的表达

    目的 探讨胃窦癌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MP-26 mRNA及蛋白的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检测40对胃窦癌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MP-26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中10对标本的MMP-26蛋白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102例胃窦癌组织和58例癌旁胃黏膜组织MMP-26蛋白的表达,分析MMP-26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MMP-26 mRNA在27例胃窦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67.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7例胃癌组织中MMP-26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102例胃癌组织中有57例(55.9%)对MMP-26呈阳性反应,癌旁胃黏膜组织58例中有8例阳性(13.8%).且MMP-26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呈正相关.结论 MMP-26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能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王彩霞;吴庆田;侯霞;王晓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制作多聚赖氨酸黏附载玻片四种方法比较分析

    本研究以常规浸泡法、棉签涂布法、一次推片法和两次推片法分别制作多聚赖氨酸黏附载玻片,比较分析四种方法的黏附效果、防尘效果、实用性和经济性.结果表明,多聚赖氨酸与蒸馏水以3 : 2比例稀释时,常规浸泡法、一次推片法和两次推片法黏附率均在98%以上,常规浸泡法可用于大批量制作,推片法防尘效果较好且便于操作,两次推片法黏附效果好,一次推片法经济.

    作者:于义娟;朱薇;张萍;李晶梅;漆世华;谢红玲;温文生;吴玉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乳腺癌研究新进展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一类与人类恶性肿瘤相关的病毒,早发现其与子宫颈癌相关.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HPV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就显的十分必要.该文对HPV的基本结构、致病机制、致乳癌机制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及研究新思路进行综述.

    作者:陈成;张文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巢式PCR和基因测序法检测107例甲状腺石蜡包埋组织中BRAF点突变情况(包括93例PTC、5例滤泡癌、1例髓样癌、8例甲状腺腺瘤).结果 93例PTC中,BRAF蛋白阳性者69例,阳性率为74.2%(69/93),BRAF蛋白对照组中仅有1例滤泡癌阳性表达(20%),而8例甲状腺腺瘤和1例髓样癌中BRAF蛋白均阴性表达.在PTC中检测到BRAF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2.3%(30/93),在其它类型的甲状腺病变中均未检测到BRAF基因突变.93例PTC的临床病理资料与BRAF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的对比分析显示,45岁以下患者的BRAF基因突变率高于45岁以上者,肿瘤直径>1 cm的患者BRAF基因突变率高于肿瘤直径<1 cm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RAF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性别、淋巴结转移、血管内瘤栓和腺外浸润等无相关性.结论 BRAF基因突变仅发生在PTC中,其可能对PT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小强;张惠箴;蒋智铭;杜光烨;陆玲娟;董君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从2012年WHO乳腺肿瘤分类看乳腺肿瘤诊断如何更好服务于临床治疗

    随着乳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外科保乳和微创治疗、肿瘤内科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推行,以服务外科为主要目的、以肿瘤定性和分级为核心工作的传统外科病理学已经逐渐向服务和指导患者的个体化和规范化治疗方向转变,其涉及和涵盖的内容早已远远超出外科病理诊断的字面含义.通过专科化病理诊断提供全面规范的乳腺病理诊断报告以及肿瘤分子治疗的靶向检测的发展集中体现了这一趋势.

    作者:步宏;魏兵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的分子靶点检测和靶向治疗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手段逐渐成为热点.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强、疗效明显、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等优点.该文对常用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及其靶点检测做一综述.

    作者:邹丹丹;窦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