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生性胸腺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夏钰弘;杨树东;杨国仪;洪建刚

关键词:胸腺肿瘤, 化生性,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化生性胸腺瘤(metaplastic thymoma)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例少见的化生性胸腺瘤进行光镜下组织学检查,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标记CK(AE1/AE3)、vimentin、CD99、TdT、CD99、CD3、CD5、CD20、CD34、CD43、CD57、calretinin、VEGF及Ki-67,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45岁,左侧纵隔有一包膜完整的肿块,组织学特征具有明显双相性分化的肿瘤,由互相盘绕的上皮岛和束状梭形细胞组成,并可见出血囊性变的区域.免疫组化染色上皮细胞区域:CK(AE1/AE3)强阳性,vimentin阴性;梭形细胞区域:vimentin弥漫阳性,CK(AE1/AE3)及EMA阴性,Ki-67增殖指数1%;间质淋巴细胞:CD3、CD5、CD20、CD43均阳性,TdT和CD99均阴性.结论 化生性胸腺瘤是一种少见的交界性或低度恶性的肿瘤,根据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检测可做出明确诊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食指掌指关节钙化性腱膜纤维瘤1例

    患儿9岁,5年前发现左手食指掌指关节肿块,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未影响手指功能.查体:肿块位于左手食指掌指关节背侧,约花生米大小,质硬,活动差,无压痛.术中见肿物与深部筋膜粘连,不易剥离,与骨关节无明显关系.病理检查眼观:结节状肿物1枚,大小1 cm×0.6 cm×0.5 cm,边界清楚,无包膜,肿物切面灰白色,质地坚硬.镜检:肿瘤组织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浸润性生长的纤维母细胞和丰富的胶原纤维;另一种是散在的化生性软骨小岛(图1).增生的纤维母细胞为胖梭形(图2),呈平行束状、弥漫状排列,类似纤维瘤病,钙化区附近呈线状或栅栏状排列,可浸润至周围的脂肪;化生性软骨小岛伴有程度不等的钙盐沉着.病理诊断:钙化性腱膜纤维瘤(calcifying aponeurotic fibroma,CAF).

    作者:王磊;马小兵;李红民;张小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15例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 对15例PEComa行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并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15例PEComa中13例为女性,且术后无复发.肿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以肝脏和肾脏多见,有包膜,多为实性,可有出血.特征性组织学改变是肿瘤细胞围绕血管生长.PAS染色显示该肿瘤细胞中有糖原物质沉积,弹力纤维染色显示该肿瘤中的血管壁缺乏弹力层.免疫组化显示所有PEComa病例均明显表达HMB-45、Melan-A、SMA,Ki-67阳性率不高.结论 PEComa是一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多发于女性,来源于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大部分肿瘤呈良性过程,生物学分级极低,预后良好;极少部分病例可发生转移,预后不佳.免疫组化检测对其组织来源、生物学行为具有提示意义,并可辅助诊断.

    作者:徐晓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胸腹腔积液离心石蜡包埋在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离心石蜡包埋和免疫组化在临床胸腹腔积液病理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 胸腹腔积液标本100例,离心石蜡包埋后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与常规涂片比较诊断结果.结果 判定100例标本中鳞状细胞癌1例,恶性上皮型间皮瘤5例,腺癌27例,间皮细胞增生67例.讨论 胸腹腔积液离心石蜡包埋有助于提高其病理诊断阳性率,判断肿瘤原发部位,评估预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王蓓;杨磊;笪冀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免疫组化染色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自上世纪80年代免疫组化(IHC)技术在我国逐步开展以来,近20年有了快速发展,现已成为病理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IHC在部分疑难病例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癌基因、肿瘤增殖指数、肿瘤耐药基因、个性化治疗靶向基因的检测对肿瘤的预后判断、治疗方法及药物的选择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些大型医院已采用全自动IHC染色仪,但绝大多数中小医院仍是人工操作.本文就人工IHC的技巧及要注意的问题作一探讨.

    作者:李德本;王涛;姜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胃癌组织中Twist、HIF-1α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

    目的 分析Twist、HIF-1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两者在判断患者预后中的意义及两种蛋白的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20例胃癌标本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Twist、HIF-1α、E-cad、N-cad的表达,分析Twist、HIF-1α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探讨两种蛋白的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结果 在胃癌组织中Twist、HIF-1α、N-cad、E-cad的阳性率分别为59.1%、61.7%、46.7%、37.5%,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8.3%、22.5%、10.8%、91.7%.4种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之比有明显差异性(P<0.05).Twist与肿瘤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明显相关(P<0.05).HIF-1α与肿瘤的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明显相关性.Twist和(或)HIF-1α阳性的患者其五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其阴性的患者.Twist、HIF-1α的表达与E-cad的低表达和N-cad的反常性高表达存在密切相关性.结论 胃癌组织中Twist、HIF-1α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Twist、HIF-1α的检测对预测肿瘤侵袭转移、判断预后具有一定价值.HIF-1α可能通过上调Twist表达,促进上皮间质转化现象的发生,成为促进胃腺癌浸润、转移的可能途径之一.

    作者:张佐阳;邹萍;吴继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鼠神经干细胞对胶质瘤C6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鼠神经干细胞对鼠胶质瘤C6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取新生1~2天SD大鼠大脑皮层组织,于无血清培养基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并进行NES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将神经干细胞和鼠胶质瘤C6细胞于体外共培养,利用2D、3D生长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与鼠神经干细胞共培养鼠胶质瘤C6细胞(实验组)和单独培养鼠胶质瘤C6细胞(对照组)的侵袭能力.结果 2D实验中C6细胞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平均直径分别为(18.53±1.32) μm和(13.44±1.45)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D实验中C6细胞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平均直径分别为(20.34±1.25) μm和(15.52±1.43)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胶质瘤C6细胞组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平均视野侵袭细胞为(36.45±1.36)个和(22.73±1.6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神经干细胞共同培养后C6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

    作者:刘楠;杨俊荣;宋月佳;佟志国;宋菡姝;戚基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胃腺癌中P-gp、ToPoⅡ、GSTπ、MGMT和TS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胃腺癌中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P-glycoprotein,P-gp)、ToPoⅡ(topoisomerase ToPoⅡ)、GSTπ(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π)、MGMT(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和TS(thymidylate synthase,TS)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4例原发性胃腺癌组织与1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gp、ToPoⅡ、GSTπ、MGMT和TS的表达进行检测,并结合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74例胃腺癌中P-gp、ToPoⅡ、GSTπ、MGMT和TS的阳性率分别为37.8%、63.5%、63.5%、78.4%和10.8%;5种蛋白在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0.0%、0、30.0%、40.0%和0.ToPoⅡ、GSTπ和MGMT在胃腺癌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ToPoⅡ:P<0.01,GSTπ:P<0.05,MGMT:P<0.05).P-gp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脉管内有无癌栓相关(P<0.05,P<0.01);GSTπ的表达与侵犯深度相关(P<0.01);TS的表达与淋巴结有无转移相关(P<0.01).结论 ToPoⅡ、GSTπ和MGMT在胃腺癌中过表达与胃腺癌多药耐药相关,P-gp、GSTπ和TS与胃腺癌的侵袭性和预后有一定关系.P-gp、ToPoⅡ、GSTπ、MGMT和TS的联合检测对化疗药的筛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艳;章明放;郭雪西;李彦敏;蔡文娟;王政禄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关节内结节性筋膜炎1例

    患者女性,46岁.因左膝疼痛不适伴肿胀3个月就诊.患者既往无外伤史.MRI示肿块位于外上髁股四头肌与股骨之间的髌上囊内(图1).临床诊断:左膝滑膜炎,髌上囊肿块.

    作者:周隽;蒋智铭;张惠箴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一种处理HE染色细胞核灰染的新方法

    匀耘染色是病理形态学诊断常用的方法.一张优质的匀耘染色切片是正确诊断的前提,其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对比染色必须是清晰的.而在日常外检制片过程中由于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匀耘切片偶尔会出现细胞核发灰的现象,即组织结构模糊不清,细胞核淡染,甚至核内见不到染色质等.这种匀耘切片使病理诊断困难或误诊.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员原猿],如:术后新鲜组织未能及时固定致组织有一定程度的自溶;固定液种类和浓度的选择有误;取材的组织块太厚或脱水时间不足引起脱水不彻底;浸蜡时间过短、过久或浸蜡温度过高(特别是在包埋时,如果标本量太大,不能及时包埋极易引起组织块浸蜡时间过久)等.笔者对固定不良、浸蜡过久等引起的匀耘核灰染切片进行多种实验,找出一种纠正匀耘核灰染的方法.

    作者:汪晓军;高凌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扩增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扩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FISH技术检测57例人NSCLC石蜡组织标本中EGFR基因扩增水平.对于EGFR基因扩增阳性的患者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药物进行治疗,其余患者采用传统化疗进行治疗.结果 57例NSCLC患者中有18例EGFR基因扩增阳性(31.58%),其中12例为高多体性扩增(66.67%),5例为成簇扩增(27.78%),以肺腺癌为主(72.22%).TKIs靶向药物治疗有效率(RR)、中位生存时间(MST)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61.11%、13.5个月和55.56%,对照组分别为35.89%、7.6个月和33.3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前者的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后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FISH技术检测NSCLC患者EGFR基因扩增水平可以为临床采用TKIs药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晓敏;李军;袁勇;王一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HGF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目的 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两步法检测64例食管鳞癌组织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GF及CD34的表达情况,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 HGF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76.6%)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5.0%,P<0.05),且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食管鳞癌组织的MVD值(38.87±17.55)/mm2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MVD值(15.10±3.76)/mm2(P<0.05),肿瘤直径>5 cm,有淋巴结转移及侵袭较深的肿瘤MVD值高(P<0.05);食管鳞癌中HGF阳性组MVD值为(42.25±16.50)/mm2,高于HGF阴性组MVD值(27.89±16.83)/mm2(P=0.005),且MVD值与HGF的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 HGF的高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HGF可作为食管鳞癌生物治疗的潜在靶点.

    作者:臧茹琨;宋轶鹏;胡立宽;姜玉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TFE3融合基因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转录因子E3(translocation facor E3,TFE3)位于X染色体短臂11.22,属于MiT转录因子家族成员.TFE3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参与细胞的生长与维护、DNA依赖型的转录调控、蛋白质翻译时tRNA氨基化等.目前国内外关于TFE3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Xp11.2易位的相关肾细胞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及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等.进一步研究TFE3在肿瘤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晓卿;王雷;宋林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广西地区人群XPF基因RS744154多态性与胃腺癌发病风险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人群XPF基因RS744154多态性与胃腺癌发病风险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TaqMan-PCR方法对99例胃腺癌患者及284例正常人群的XPF基因RS744154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各基因型与胃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XPF基因3种基因型(即XPF-GG、-GC和-CC型)在胃腺癌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XPF-GG基因型为参照,其中携带XPF-CC者胃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CC对应比值比OR为2.60);(2)分层分析显示,带风险基因型(即XPF-GC/CC)的男性、汉族或高龄者发病风险分别是不带风险基因型者的2.25倍、1.95和3.00倍(P<0.05);(3)XPF-GG、GC/CC基因型在肿瘤直径≤5 cm和>5 cm患者中出现频率分别为43.75%、71.64%和56.25%、28.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8,P=0.007,OR=3.69);(4)XPF基因多态性与胃腺癌患者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病理分级、Laurén分类、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均无相关性;(5)HP感染发生率在不同基因型胃腺癌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XPF基因RS744154多态性与广西人群胃腺癌发病风险相关,在男性、汉族及高龄者更为明显.癌旁胃黏膜HP感染与XPF基因RS744154多态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同时其多态性也与影响胃腺癌预后的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

    作者:王名法;王超;马韵;邓卓霖;黄永秩;王华;梁秀就;廖文莉;龙喜带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肿瘤干细胞相关标记物CD44及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干细胞相关标记物CD44及CD2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CD44+/CD24-细胞与HER-2、ER、PR、CK5/6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单染及双染法检测4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及1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44及CD24的表达情况,检测1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HER-2、ER、PR、CK5/6表达状况以进行免疫分型.结果 (1)CD44阳性定位于癌细胞膜.在浸润癌中阳性率为56.3%,在导管原位癌中阳性率为85.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的乳腺浸润性癌中,CD44阳性率分别为69.2%、58.1%及44.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CD24阳性表达于非癌性乳腺组织中小管的腔缘;在癌组织中除腔缘阳性外,可出现膜质阳性.在浸润癌中阳性率为32.5%,在导管原位癌中阳性率为64.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126例浸润性导管癌中CD44+/CD24-者65例,占51.6%;CD44+/CD24-阳性细胞在Luminal A型为47.5%、Luminal B型为42.9%、HER-2过表达型为13.0%、基细胞型为80.9%.各型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uminal A型、Luminal B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4+/CD24-在基底细胞型乳腺癌中具有较高的表达率;CD44+/CD24-在乳腺原位癌中的表达高于浸润性癌,在低分化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高分化癌;CD24由非癌组织的腔缘型向癌组织的膜质型转变提示CD24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

    作者:徐磊;孟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指状树突细胞肉瘤1例

    患者男性,53岁,无意中发现右腋下胸壁肿物20天.B超检查显示右侧腋下部可见一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中心部可见多个点状血流信号,余未见异常.病理检查眼观:椭圆形结节,大小3 cm×2 cm×2 cm,包膜欠光滑,切面呈淡褐色,质稍硬.镜检:淋巴结包膜增厚,淋巴结结构消失(图1).肿瘤呈弥漫性生长,由胖梭形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大且不规则,染色质细,部分伴中度深染的细胞核(图2).免疫组化:S-100阳性(图3),Ki-67增殖指数10%,CD45、CD20、CD3、CK、CD21、CD23、Mpo、lysozyme、CD68、CD1a、HMB-45均阴性.病理诊断:指状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sarcoma,IDCS).

    作者:佟玲玲;闫旭;王晶波;王银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复发1例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

    目的 探讨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sclerosing epithelioid fibrosarcoma,SE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特点.方法 对1例左大腿根部复发的SEF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女性,42岁,肿瘤位于左大腿根部,曾以滑膜肉瘤手术,2年后复发.在组织学上,肿瘤无论是原发还是复发,均表现为上皮样肿瘤细胞呈巢状嵌入硬化的纤维化间质中的特点.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呈vimentin染色阳性,但其它标记物阴性.电镜观察:肿瘤细胞核呈不规则或椭圆形,粗面内质网丰富且扩张,偶见中间丝纤维,为纤维母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特征.从临床、影像、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特点等方面证实该肿瘤为典型的SEF.结论 SEF是一种罕见的、多发于深部软组织的低度恶性纤维肉瘤.复发肿瘤与原发肿瘤相比,其病灶中细胞密度、核分裂数、Ki-67增殖指数、肿瘤坏死程度等明显增加,可提示肿瘤恶性程度的进展.尽管SEF被认为低度恶性,但更具有侵袭性和恶性潜能,有典型的恶性肿瘤生物学特征.提高SEF此方面特点的认识,对临床医师和病理学工作者均至关重要.

    作者:徐红;杨昌伟;杨巧;李静;杨守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肾脏嗜酸性上皮性肿瘤中碳酸酐酶Ⅸ和Pax2的表达

    目的 探讨利用肾脏嗜酸性上皮性肿瘤碳酸酐酶Ⅸ(CAⅨ)和Pax2的表达差异,进行鉴别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对90例肾脏嗜酸性上皮性肿瘤标本进行CAⅨ和Pax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种抗体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结果 CAⅨ在嗜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RCC)(0/27)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0/13)中均不表达.大部分嗜酸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29/37)和2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10/13)中CAⅨ阳性,CAⅨ在嗜酸性CCRCC中呈弥漫一致的胞膜强阳性,而在2型PRCC中为灶性或多灶性胞膜强阳性.Pax2在RO中100%阳性(13/13),而在嗜酸型ChRCC中几乎不表达(1/27),不同程度地表达于嗜酸性CCRCC(25/37)和2型PRCC(5/13).结论 CAⅨ和Pax2组合可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各型嗜酸性肾脏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曾铮;杨珊珊;周晓军;陆珍凤;马恒辉;周航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改良Gomori网状纤维染色减少背景染色的体会

    Gomori网状纤维染色是日常病理工作中常用的网纤染色法.经典的Gomori染色[1]容易造成背景着色,我们采用改良的Gomori染色[2],用于肝组织网纤染色获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育连;黄海建;熊喜生;郑智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解读2010年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三)

    笔者就2010年第4版消化系统肿瘤WHO新分类中上皮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间叶肿瘤和胃肠道上皮性肿瘤分类特点分别在本刊今年第4、7期作了解读[1,2].与前一版分类相比[3,4],第4版在肝脏、胆道和胰腺肿瘤方面也发生较大变化:不但增加了一些新肿瘤类型或组织学亚型,还在许多上皮性肿瘤的分子病理学和遗传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晓军;樊祥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胃癌组织中EZH2和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EZH2和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EZH2和p53蛋白在199例胃癌、2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4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6例肠上皮化生、1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23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胃癌和上皮内瘤变组织中EZH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组织中EZH2蛋白的表达在进展期胃癌高于早期胃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ZH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期和临床分期均有关;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部位、肿瘤的类型和分化以及患者的病死率均无关.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高,几乎不表达于其他病变和正常胃黏膜组织.p53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胃癌的类型和患者的生存情况相关.EZH2蛋白表达与p53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EZH2在胃癌中的表达增加与p53相关,提示胃癌中EZH2与p53可能相互协调,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玄东春;崔演;张凤艳;张金子;程志芬;玄延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