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皮肤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谢伟;杨俐;杨莉

关键词:淋巴瘤, 皮肤型, 病例报道
摘要:患者女性,50岁.发现左胸壁包块3个月入院.体检:左胸壁可见一1.5 cm×1.2 cm×1.0 cm包块,无触痛,活动欠佳.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增大,心、肺、肝、脾无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腹部B超和胸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术中见:左胸壁皮下有一1.5 cm×1.0 cm×1.0 cm灰白包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术中完整切除包块送病理检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FISH中酶消化细胞的几点体会

    随着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 FISH) 技术在临床中开展,其所覆盖的检测疾病的范围越来越广,探针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高杂交率和强信号是我们诊断的必备要求.然而探针费用的昂贵和高杂交率要求使得我们操作人员面临诸多的压力.实验过程中酶的消化是有助于探针与标本DNA的结合,是提高杂交率和增强信号的关键环节,影响着我们的诊断结果.因此,学会如何控制酶消化程度是重中之重,现将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陈顺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成人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9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spindle cell rhabdomyosarcoma,S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成人SRMS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结果 9例患者中7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20~80岁,平均45岁.发生于头颈部4例,包括右下颌、咽部、鼻咽部和左上颌,占总数的44%.前臂、腰部、大腿、小腿、睾丸分别1例.均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肿块.肿块直径2~14 cm,平均5.9 cm.组织学上主要由具有轻度非典型性的梭形细胞组成,呈交叉的束状排列,散在于梭形细胞之间有少量的梭形或多角形的横纹肌母细胞.在2例局灶区域可见明显的间质硬化, 2例局灶区域可见假血管瘤样结构,1例散在少量疏松黏液样区域,在1例可见局灶区域瘤细胞呈轻度的多形性,但不见奇异核的横纹肌母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梭形细胞表达vimentin、desmin、CD99和MyoD1,多数表达myogenin和MSA(分别为6例和7例),均不表达S-100、CD34、CK和HMB-45.术后随访6个月~4年,发生于睾丸患者有腹腔静脉旁转移,发生于小腿者有肝转移.4例复发,2例死亡.结论 成人SRMS少见,好发于男性,头颈部是好发部位,具有较强的侵袭性行为.形态学上应与多种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

    作者:吴海波;陈柯;王晓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改良六胺银染色在显示放线菌中的应用

    放线菌(actinomyces)菌体小,结构简单,只有菌丝,直径0.5~1 μm,形态与细菌和真菌都有相似之处~[1].放线菌为丝状杆菌,分支状菌丝扭结在一起.通常在HE染色切片上,能观察到中心呈蓝色菌丝体,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的嗜伊红棒状体,呈分叶状、多角形的菌落,直径100~300 μm.当病变组织中含有少量菌体情况下,可选用六胺银染色法,经改良在胃蛋白酶消化后进行染色,从而提高了放线菌的显示效果.

    作者:胥维勇;杨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淋巴结横纹肌肉瘤1例

    患者女性,39岁.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无痛性蚕豆大小包块3个月,未予治疗.入院前1个月发现左颈部包块并出现左侧鼻腔涕中带血.查体:右颈部可扪及成串珠状肿大淋巴结,无触痛,大约3 cm×2 cm.左颈部可扪及散在淋巴结.耳鼻喉检查见左侧鼻腔黏膜充血,其余未见明显异常.遂取右颈淋巴结病理活检.

    作者:唐雪峰;张国勇;王亚丽;叶明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医学论文撰写及修改注意事项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原发性皮肤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性,50岁.发现左胸壁包块3个月入院.体检:左胸壁可见一1.5 cm×1.2 cm×1.0 cm包块,无触痛,活动欠佳.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增大,心、肺、肝、脾无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腹部B超和胸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术中见:左胸壁皮下有一1.5 cm×1.0 cm×1.0 cm灰白包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术中完整切除包块送病理检查.

    作者:谢伟;杨俐;杨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德国医院病理科工作情况介绍

    笔者曾于2006~2007年赴德国汉堡Asklepios Klinik Nord医院病理科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现将了解到的一些有关德国医院病理科的工作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唐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头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乳头腺瘤(nipple adenoma)早由Jones(1955年)报道,是乳头部位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又称乳头导管腺瘤、乳头状腺瘤、侵袭性腺瘤病、旺炽性乳头状瘤病及乳头部乳头状瘤病等.主要表现为乳头部集合管和(或)周围腺管的增生,往往出现旺炽性增生及假浸润等复杂的形态学改变~([1]).由于乳头腺瘤罕见,特别是基层单位更是很少遇到,许多病理医生对乳头腺瘤缺乏必要的认识.再有,乳头腺瘤可出现假恶性的图像(如表面糜烂、导管内坏死、间质假浸润等),常和导管内癌或浸润性癌难以鉴别,故容易过诊断,导致过治疗~([2]).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重点讨论乳头腺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问题.

    作者:丁华野;杨光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了6例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所用一抗包括CK(AE1/AE3)、EMA、vimentin、desmin、S-100、CA125、β-catenin、HMB 45、CD117、CD99、CD34、MSA等.结果 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32~74岁(平均56岁).临床上表现为近期迅速增大的软组织肿块并伴有疼痛及相应的功能障碍,肿块位于深筋膜或肌肉内.CT显示为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与肌肉相近并有明显的不均匀强化;超声检查为实性低回声肿物,肿块内可见血流信号;MRI-T1加权显示等信号,MRI-T2加权显示高信号.肿块呈多结节状,缺乏包膜,直径3~25 cm(平均7 cm);切面灰白色及灰红色,质地偏软呈鱼肉样,灰白色区域质地偏韧.在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明显异型的上皮样细胞组成,上皮样细胞呈中等大小,或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质嗜酸性,丰富,细胞界限不清,少部分细胞呈梭形并与上皮样细胞间有移行,此外还有部分瘤细胞为横纹肌样细胞,表现为核偏位,核形不规则,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并有核内包涵体;肿瘤坏死明显并侵及横纹肌、骨等周围组织.随访结果:3例病人术后复发,2例患者死于广泛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主要表达EMA(6/6)、vimentin(6/6)、AE1/AE3(5/6)、CD99(5/6)、β-catenin(6/6)、CD34(4/6),而HMB45、S-100、CD117、CD31等均为阴性.结论 近端型上皮样肉瘤是一中度恶性肿瘤,其组织学形态主要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和横纹肌样细胞,需与具有类似细胞形态的多种肿瘤鉴别;结合免疫表型,对诊断很有帮助.

    作者:房新志;周梅;赵峰;李依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73例临床病理诊断

    目的 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预后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73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病理特征,并行透射电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选用抗体包括CK、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标记Ki-67和ER、PR、c-erbB-2等.结果 本病好发于老年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4.7岁.肿瘤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43例中有31例检出癌转移.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性乳头状病变,25例伴有黏液分泌.周边常可伴有导管内乳头状瘤.肿瘤细胞呈多边形、卵圆形或梭形,呈印戒样.胞质丰富,呈嗜酸性或细颗粒状.细胞核轻度或中度异型,51例核分裂象5个/10 HPF.43例伴发浸润癌.肿瘤基底型CK表达呈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67.1%,在导管周围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73.9%.CgA和Syn以及NSE阳性率分别为89.0%,86.3%,95.9%.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10.2%.73例行ER、PR染色的肿瘤大部分呈阳性,Her-2大部分呈阴性.电镜下可见到细胞内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 乳腺SP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乳腺导管内癌,好发于老年女性,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部分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随访资料显示SPC具有良好的预后.

    作者:李香丹;杨文涛;孙抒;金香子;杨万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膜后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类癌1例

    患者女性,57岁,因左上腹部饱胀不适半年入院.20年前曾因胰腺尾部囊肿,行胰尾部假性囊肿空肠内引流术.本次入院腹部MRI示胰腺尾部囊性瘤;腹部增强CT示左侧中上腹腔实性巨大占位性病变.术中见肿块位于腹膜后,胰尾、脾脏、肾脏之间,大小为26 cm×16 cm×8 cm,囊实性,并与空肠吻合.胃肠道、肺及卵巢等器官均未见异常.

    作者:徐国蕊;刘劲松;李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腺癌术中前哨淋巴结169枚印片细胞学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印片细胞学检查在乳腺癌术中前哨淋巴结诊断的价值,提高术中快速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对67例乳腺癌患者的169枚前哨淋巴结同时进行术中冷冻切片检查及印片细胞学检查,与术后石蜡切片诊断对比分析.结果 以淋巴结枚数为单位,169例术中前哨淋巴结冷冻切片确诊163例,确诊率96.45%;印片细胞学确诊162例,确诊率95.86%;两者联合诊断,共同确诊166例,确诊率98.22%.结论 乳腺癌术中前哨淋巴结印片细胞学检查与冷冻切片检查相结合有互补作用,联合应用可提高术中前哨淋巴结诊断准确率.

    作者:戎荣;吴云松;范钦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口腔癌及癌前病变中PLK1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保罗样激酶1(PLK1)蛋白在口腔黏膜癌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29例上皮非典型增生及47例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SCC)组织中PLK1及Ki-67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结果 PLK1蛋白在正常口腔黏膜组中未见阳性表达;上皮非典型增生组和OSCC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8%和70.2%,OSCC组PLK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上皮非典型增生组和正常组(P<0.05).OSCC组中PLK1蛋白表达随着Ki-67表达增强而升高,两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44、P<0.01).PLK1阳性表达率在口腔鳞癌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PLK1蛋白可能是一种肿瘤特异性蛋白,有可能成为鉴别口腔良、恶性病变的一个新指标.PLK1蛋白过表达与OSCC细胞恶性增殖有关并在口腔癌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李世灵;蔡扬;于燕妮;成元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腺癌与抑癌基因甲基化及MicroRNA的研究进展

    抑癌基因 DNA的异常甲基化在肿瘤的发生与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研究发现MicroRNA表达与多种癌症相关,并且受表观遗传学改变的控制.该文对乳腺癌抑癌基因甲基化及MicroRNA和乳腺癌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林帅;吴诚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腺癌和非癌组织中DLC1基因及蛋白表达与Ki-67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乳腺癌和非癌组织中DLC1表达及其与Ki-67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5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42例非癌组织(包括癌旁乳腺组织20例和乳腺纤维腺瘤22例)中DLC1-mRNA、DLC1和Ki-67的表达.结果 DLC1-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50%和57.7%)低于非癌乳腺组织(90.5%和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18和10.729,P<0.01).DLC1-mRNA与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_s=0.379,P<0.01).Ki-67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为61.5%,而在非癌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9.186,P<0.01).乳腺癌中DLC1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_s=-0.507,P<0.01).结论 DLC1-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中呈低表达或缺失,提示其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DLC1有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功能,可作为乳腺癌新的分子标记物.联合检测DLC1和Ki-6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有望成为估价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宇飞;张兆祥;淡汉进;陈路;黄益玲;高艳;韩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组织冷冻切片的体会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临床科室对术中冷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除常规的明确病变性质外,保乳手术切缘、宫颈癌前病变锥切手术、甲状腺清扫淋巴结、手术断端等,都需要通过冷冻切片的快速诊断确定手术范围及治疗方案.这就要求我们技术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不同组织制出高质量的切片.由于组织不同对冷冻的时间、温度、切片厚度、染色等要求也不同,我们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一些提高冷冻切片质量、缩短冷冻制片时间的可行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永军;王珩;刘世正;杨会钗;王小玲;吴国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ER、PR状态乳腺癌中AR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AR在不同ER、PR状态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R、ER、PR在173例乳腺癌中的表达,依据结果分组:(1)AR状态分组:AR阳性组和AR阴性组;(2)ER、PR状态分组:En组(ER、PR均阴性)、Ep组[ER和(或)PR阳性];(3)AR、ER、PR联合分组:En-AR~+(En组且AR阳性)、En-AR~-(En组且AR阴性)、Ep-AR~+(Ep组且AR阳性)、Ep-AR~-(Ep组且AR阴性),其中En-AR~-又称为均阴性组,其他三组统称为部分或完全阳性组.不同分组方法比较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p组AR阳性率62.8%(54/86),En组AR阳性率37.9%(33/8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AR阳性组体积小、核分裂少、组织学分级低(P<0.05);En-AR~-组表现为核分裂多、组织学分级高(P<0.01),此外En组内AR阳性者核分裂少、组织学分级低(P<0.05),Ep组内AR阳性者临床分期高(P=0.000),En-AR~+、Ep-AR~+、Ep-AR~-比较均无差异.结论 AR在不同激素状态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不同,ER、PR均阴性乳腺癌表达AR者预后较好,ER、PR阳性乳腺癌表达AR者临床分期高.在选择针对性药物时应考虑到不同激素受体状态的组合.

    作者:陈健;张旭;田茹;刘艺;董红梅;郭瑞峰;梁化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腺小管癌29例病理形态学观察

    目的 探讨乳腺小管癌的临床与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29例乳腺小管癌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由开放性小管组成,浸润性分布于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小管由单层上皮围绕构成,细胞形态温和,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罕见.肿瘤常与小叶性肿瘤、柱状细胞病变、导管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等伴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小管周围肌上皮缺失或不完整.结论 乳腺小管癌是一种形态独特、预后良好的乳腺癌亚型,常与微腺性腺病、放射状硬化性病变、浸润性导管癌等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

    作者:李静;杨光之;丁华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孤立性支气管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 探讨孤立性支气管乳头状瘤(solitary bronchial papilloma,SBP)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要点及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4例SBP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HPV总、HPV16及HPV6/11的检测,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 1例老年女性患者肿瘤位于主支气管,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灶性癌变,伴微浸润.3例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2例伴中度不典型增生,发病年龄25~73岁(平均54岁).肿瘤位于主支气管及段支气管,纤维血管轴心周围被覆复层非角化鳞状上皮及柱状上皮.4例均呈外生性生长,1例伴内翻性生长.HPV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SBP是发生在成人的一种罕见肺肿瘤,个别病例在鳞状上皮出现异型性的基础上可以发生癌变.建议外科手术完整切除病变,全面观察,以防误诊和漏诊.孤立性支气管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鲁昌立,许霞,张尚福,张文燕,李俸媛,廖殿英

    作者:鲁昌立;许霞;张尚福;张文燕;李俸媛;廖殿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D2-4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15例正常乳腺组织和53例乳腺癌的淋巴管密度(LVD)的情况,并分析其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及和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D2-40选择性地表达在乳腺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和正常乳腺组织,并且癌灶边缘淋巴管密度显著高于癌组织中间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2-40抗体的应用更敏感和特异地检测出肿瘤的淋巴管密度,并且在预测淋巴结转移方面有帮助,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病理应用价值.

    作者:陈萍;张玉华;韩影;吴佳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