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间质瘤及其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余丽;刘勇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 病理诊断, 分子分型, EB病毒, 综述文献
摘要:胃肠间质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被认为起源于卡哈尔间质细胞及其前体干细胞,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突变,具有广谱的生物学行为,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不仅提高了GIST的病理诊断准确率,也使其成为肿瘤分子分型及靶向治疗的经典模型.EB病毒是嗜B细胞病毒,但也与一些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恶性肿瘤及多种癌和平滑肌肿瘤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儿童AIDS病患者发生恶性间质瘤与EBV感染有关.该文对近年来GIST与EBV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论文撰写及修改注意事项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德国医院病理科工作情况介绍

    笔者曾于2006~2007年赴德国汉堡Asklepios Klinik Nord医院病理科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现将了解到的一些有关德国医院病理科的工作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唐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组织冷冻切片的体会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临床科室对术中冷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除常规的明确病变性质外,保乳手术切缘、宫颈癌前病变锥切手术、甲状腺清扫淋巴结、手术断端等,都需要通过冷冻切片的快速诊断确定手术范围及治疗方案.这就要求我们技术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不同组织制出高质量的切片.由于组织不同对冷冻的时间、温度、切片厚度、染色等要求也不同,我们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一些提高冷冻切片质量、缩短冷冻制片时间的可行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永军;王珩;刘世正;杨会钗;王小玲;吴国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D2-4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15例正常乳腺组织和53例乳腺癌的淋巴管密度(LVD)的情况,并分析其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及和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D2-40选择性地表达在乳腺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和正常乳腺组织,并且癌灶边缘淋巴管密度显著高于癌组织中间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2-40抗体的应用更敏感和特异地检测出肿瘤的淋巴管密度,并且在预测淋巴结转移方面有帮助,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病理应用价值.

    作者:陈萍;张玉华;韩影;吴佳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胃肠间质瘤及其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胃肠间质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被认为起源于卡哈尔间质细胞及其前体干细胞,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突变,具有广谱的生物学行为,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不仅提高了GIST的病理诊断准确率,也使其成为肿瘤分子分型及靶向治疗的经典模型.EB病毒是嗜B细胞病毒,但也与一些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恶性肿瘤及多种癌和平滑肌肿瘤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儿童AIDS病患者发生恶性间质瘤与EBV感染有关.该文对近年来GIST与EBV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余丽;刘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腺癌中Syk、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Syk、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及SP法检测55例乳腺癌组织中Syk、NFκB(p65)及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 55例乳腺癌组织中,Syk、VEGF-C及p65阳性率分别为50.9%,56.4%,81.8%.Syk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VEGF-C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p65在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75),p65胞核移位率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25).随着Syk表达增强VEGF-C的表达减弱,二者呈负相关(r=-0.620,P=0.000);p65胞核移位与Syk的表达强度降低有关(r=0.448,P=0.002),而与VEGF-C的表达强度增高有关(r=0.310,P=0.036).结论 乳腺癌中,Syk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而下调VEGF-C的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

    作者:李良;黄世章;张惠球;张雅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腺癌与抑癌基因甲基化及MicroRNA的研究进展

    抑癌基因 DNA的异常甲基化在肿瘤的发生与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研究发现MicroRNA表达与多种癌症相关,并且受表观遗传学改变的控制.该文对乳腺癌抑癌基因甲基化及MicroRNA和乳腺癌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林帅;吴诚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脂肪肉瘤是常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其形态学范围宽广,可分为多种组织学亚型,其中在形态学和生物学上令人迷惑的是去分化脂肪肉瘤,它们在形态学上与多种不同的肿瘤极为相似,常造成病理诊断困难.该文对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的概念、发病情况、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病理学特征以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的新进展作了综合介绍,有助于提高对去分化脂肪肉瘤的认识及病理诊断水平.

    作者:张兆祥;韩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去分化软骨肉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去分化软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11例去分化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结果 患者以男性多见(7/11),平均年龄57.1岁,肿瘤多位于长管状骨及骨盆.影像学显示广泛的骨质破坏, 病灶内可有钙化或骨化,病理性骨折3例.眼观:病理软骨成分常位于骨内,去分化肉瘤成分主要位于骨外.镜下包括高分化软骨肉瘤和低分化间叶源性肉瘤两种成分.随访材料中6例死亡,平均存活14个月.结论 去分化软骨肉瘤检:呈少见的的软骨肉瘤亚型,去分化类型多样,只有加深对其的认识,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高峰;丁洋;吴文娟;王晓梅;王晓萌;赵玉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腺小管癌29例病理形态学观察

    目的 探讨乳腺小管癌的临床与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29例乳腺小管癌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由开放性小管组成,浸润性分布于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小管由单层上皮围绕构成,细胞形态温和,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罕见.肿瘤常与小叶性肿瘤、柱状细胞病变、导管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等伴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小管周围肌上皮缺失或不完整.结论 乳腺小管癌是一种形态独特、预后良好的乳腺癌亚型,常与微腺性腺病、放射状硬化性病变、浸润性导管癌等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

    作者:李静;杨光之;丁华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头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乳头腺瘤(nipple adenoma)早由Jones(1955年)报道,是乳头部位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又称乳头导管腺瘤、乳头状腺瘤、侵袭性腺瘤病、旺炽性乳头状瘤病及乳头部乳头状瘤病等.主要表现为乳头部集合管和(或)周围腺管的增生,往往出现旺炽性增生及假浸润等复杂的形态学改变~([1]).由于乳头腺瘤罕见,特别是基层单位更是很少遇到,许多病理医生对乳头腺瘤缺乏必要的认识.再有,乳头腺瘤可出现假恶性的图像(如表面糜烂、导管内坏死、间质假浸润等),常和导管内癌或浸润性癌难以鉴别,故容易过诊断,导致过治疗~([2]).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重点讨论乳头腺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问题.

    作者:丁华野;杨光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腺癌Her2基因荧光原位杂交及其临床病理关系

    目的 探讨Her2基因过表达的比例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联系.方法 收集乳腺浸润型导管癌标本50例,总结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以EnVision两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ER、PR及HER2,以金菩嘉DNA探针试剂盒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HER2基因.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5.5岁,病理组织分级Ⅰ级11例,Ⅱ级30例,Ⅲ级9例.术后分期Ⅰ期13例,ⅡA期15例,ⅡB期13例,ⅢA期6例,ⅢB期2例,ⅢC期1例.淋巴结中位转移率6.91%.ER阳性33例,PR阳性32例,IHC法HER2阳性40例,FISH阳性33例,阴性17例.FISH法检测HER2基因与HER2蛋白过表达之间相关(P<0.05),其与病理分级、术后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及ER、PR的表达无相关(P>0.05),3例脉管内瘤栓及3例原发瘤数大于1者,FISH均为阳性.结论 F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和免疫组化检测HER2蛋白一致性较好,HER2基因与脉管内瘤栓及多个原发瘤有一定关系,但其作为间接预测预后的指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杜江;刘小超;康文婷;周全;尹鸿雁;刘红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管母细胞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等方法对40例血管母细胞瘤进行病理学特征观察,同时分析其CT和MRI影像学特点.结果 40例血管母细胞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共济失调等.CT和MRI检查示颅内界限尚清的囊实性病变,内有壁结节,增强扫描后囊性部分无强化,附壁结节明显强化.组织学检查肿瘤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即不同成熟阶段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网之间丰富的间质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CD34和FⅧRag,间质细胞大多表达S-100,少数表达NSE,血管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均表达vimentin,而一般不表达GFAP、EMA和p53,Ki-67表达较低或不表达.结论 血管母细胞瘤主要由不同成熟阶段的毛细血管和来源未定的肿瘤性间质细胞构成.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血管母细胞瘤须注意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血管瘤型脑膜瘤、转移性肾癌等鉴别.

    作者:周春辉;郝卓芳;廖德贵;陆光明;黄世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了6例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所用一抗包括CK(AE1/AE3)、EMA、vimentin、desmin、S-100、CA125、β-catenin、HMB 45、CD117、CD99、CD34、MSA等.结果 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32~74岁(平均56岁).临床上表现为近期迅速增大的软组织肿块并伴有疼痛及相应的功能障碍,肿块位于深筋膜或肌肉内.CT显示为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与肌肉相近并有明显的不均匀强化;超声检查为实性低回声肿物,肿块内可见血流信号;MRI-T1加权显示等信号,MRI-T2加权显示高信号.肿块呈多结节状,缺乏包膜,直径3~25 cm(平均7 cm);切面灰白色及灰红色,质地偏软呈鱼肉样,灰白色区域质地偏韧.在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明显异型的上皮样细胞组成,上皮样细胞呈中等大小,或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质嗜酸性,丰富,细胞界限不清,少部分细胞呈梭形并与上皮样细胞间有移行,此外还有部分瘤细胞为横纹肌样细胞,表现为核偏位,核形不规则,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并有核内包涵体;肿瘤坏死明显并侵及横纹肌、骨等周围组织.随访结果:3例病人术后复发,2例患者死于广泛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主要表达EMA(6/6)、vimentin(6/6)、AE1/AE3(5/6)、CD99(5/6)、β-catenin(6/6)、CD34(4/6),而HMB45、S-100、CD117、CD31等均为阴性.结论 近端型上皮样肉瘤是一中度恶性肿瘤,其组织学形态主要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和横纹肌样细胞,需与具有类似细胞形态的多种肿瘤鉴别;结合免疫表型,对诊断很有帮助.

    作者:房新志;周梅;赵峰;李依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类、良恶性组织学判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1例肾上腺外(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同时跟踪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21例,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9~81岁,平均年龄46.5岁.肿瘤位于腹膜后10例,头颈部7例,纵隔、膀胱、精索及肾脏各1例.有功能者3例,无功能者18例.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主细胞和支持细胞两种细胞组成,主细胞排列成巢状、束状、腺泡状或实体样结构,周围被支持细胞部分或完全包绕.1例诊断为恶性,瘤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见,并见灶性或融合性坏死和血管侵犯,伴局部淋巴结转移,余20例诊断为良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NSE、CgA、Syn、NF,而CK、EMA和SMA阴性;支持细胞S-100蛋白阳性.1例恶性副神经节瘤仅NSE阳性,CgA弱阳性.随访18例,其中1例1年后因多脏器转移而死亡,另有1例组织学诊断为良性者3年后肿物复发并侵犯邻近器官.结论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组织形态学改变与其生物学行为不一,临床上应长期随访.同时应与形态相似的肿瘤鉴别.

    作者:胡维维;王辉;陶金华;李广民;赖日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FISH中酶消化细胞的几点体会

    随着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 FISH) 技术在临床中开展,其所覆盖的检测疾病的范围越来越广,探针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高杂交率和强信号是我们诊断的必备要求.然而探针费用的昂贵和高杂交率要求使得我们操作人员面临诸多的压力.实验过程中酶的消化是有助于探针与标本DNA的结合,是提高杂交率和增强信号的关键环节,影响着我们的诊断结果.因此,学会如何控制酶消化程度是重中之重,现将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陈顺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浸润性乳腺癌中OPN和MK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浸润性乳腺癌术后患者石蜡标本中骨桥蛋白(ostenopontin,OPN)和中期因子(minkine,MK)的表达,回顾性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预后提供有价值的生物学标志.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90例浸润性乳腺癌和30例乳腺增生症术后石蜡标本中OPN和M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9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OPN和M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11%(64/90)和78.89%(71/90),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症30.00%(9/30)和46.67%(14/30)(P<0.05);OPN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及p185受体表达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TNM分期、组织学类型及分级、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状况无关(P>0.05).MK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p185受体及TNM分期表达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的组织学类型及分级、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状况无关(P>0.05).OPN和MK蛋白的表达有相关性(r=0.274,P=0.009).OPN和MK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TTP、OS值均低于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 OPN和MK蛋白的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的进展存在一定相关性,检测二者的表达对浸润性乳腺癌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户燕姣;赵树鹏;齐凤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改良六胺银染色在显示放线菌中的应用

    放线菌(actinomyces)菌体小,结构简单,只有菌丝,直径0.5~1 μm,形态与细菌和真菌都有相似之处~[1].放线菌为丝状杆菌,分支状菌丝扭结在一起.通常在HE染色切片上,能观察到中心呈蓝色菌丝体,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的嗜伊红棒状体,呈分叶状、多角形的菌落,直径100~300 μm.当病变组织中含有少量菌体情况下,可选用六胺银染色法,经改良在胃蛋白酶消化后进行染色,从而提高了放线菌的显示效果.

    作者:胥维勇;杨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孤立性支气管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 探讨孤立性支气管乳头状瘤(solitary bronchial papilloma,SBP)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要点及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4例SBP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HPV总、HPV16及HPV6/11的检测,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 1例老年女性患者肿瘤位于主支气管,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灶性癌变,伴微浸润.3例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2例伴中度不典型增生,发病年龄25~73岁(平均54岁).肿瘤位于主支气管及段支气管,纤维血管轴心周围被覆复层非角化鳞状上皮及柱状上皮.4例均呈外生性生长,1例伴内翻性生长.HPV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SBP是发生在成人的一种罕见肺肿瘤,个别病例在鳞状上皮出现异型性的基础上可以发生癌变.建议外科手术完整切除病变,全面观察,以防误诊和漏诊.孤立性支气管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鲁昌立,许霞,张尚福,张文燕,李俸媛,廖殿英

    作者:鲁昌立;许霞;张尚福;张文燕;李俸媛;廖殿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原发性皮肤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性,50岁.发现左胸壁包块3个月入院.体检:左胸壁可见一1.5 cm×1.2 cm×1.0 cm包块,无触痛,活动欠佳.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增大,心、肺、肝、脾无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腹部B超和胸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术中见:左胸壁皮下有一1.5 cm×1.0 cm×1.0 cm灰白包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术中完整切除包块送病理检查.

    作者:谢伟;杨俐;杨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