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颗粒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研究进展

赵有财;黄文斌;赵建华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 临床病理, 文献综述
摘要:颗粒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星形细胞瘤的一种罕见类型,患者年龄从25岁至79岁,平均年龄55岁,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1.绝大多数颗粒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发生于大脑半球.肿瘤特征性的表现为大的圆形到卵圆形细胞呈片状或散在分布,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瘤细胞常表达CD68、S-100蛋白和EMA,其中EMA为弥漫性胞质着色,GFAP呈不同程度表达.MIB-1标记指数常为低表达.病理外检工作中要与含有多量巨细胞的非肿瘤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颗粒细胞瘤、垂体细胞瘤和淋巴瘤等鉴别.多数病例行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肿瘤临床病程非常具有侵袭性,患者预后较差.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间质巨细胞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乳腺间质巨细胞(stromal giant cells,SGC)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鉴别诊断.方法 对15例乳腺SGC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 15例乳腺SGC均为伴随病变,其中5例发生于纤维腺瘤,5例发生于叶状肿瘤,1例出现在糖尿病性乳腺病,4例出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年龄分布15到58岁.形态学上,SGC随机分布在间质中,疏密不等,细胞核突出,奇异型明显,染色质浓,核仁细小,多数具有多个不规则聚集或相互重叠的胞核;缺乏核分裂;胞质多不清楚,偶尔相对较丰富,呈嗜酸性粗颗粒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entin阳性,CD34、CD68、CK(AE1/AE3)、SMA、S-100等均阴性.结论 乳腺SGC是十分罕见的具有较强惰性的奇异型细胞,形态特殊,来源不明,形态易与恶性肿瘤细胞、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等混淆;诊断时应以形态为基础,必要时可结合免疫组化.

    作者:杨光之;李静;丁华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组织细胞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肉瘤(histiocytic sarcoma,H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EnVision免疫组化两步法染色.结果 本组病例发病部位包括胃、淋巴结、脾.形态学特点为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互不黏附.瘤细胞较大,圆形或卵圆形,核大,核仁清晰.胞质丰富,红染.瘤细胞表达一种或多种组织细胞抗原:CD68、lysozyme、CD163,还常表达CD45、CD45RO和CD4.结论 HS为一种罕见的显示成熟组织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的恶性肿瘤,其诊断是在形态学的基础上依靠免疫组化染色进行排除诊断.

    作者:唐雪峰;许建平;王亚丽;叶明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一种新的抗原修复方法的应用

    在用多聚甲醛固定组织时,常在组织中的氨基酸残基的分子间或分子内形成醛键,从而使得一些抗原决定簇封闭起来,在免疫组织化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抗原修复,使被封闭的抗原决定簇重新暴露而容易被检测到[1-3].因此,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有高压修复、微波修复、胰酶修复、胃蛋白酶修复、透明质酸酶修复、蛋白酶K修复以及复合酶修复等.一般认为修复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高温高压法>高温煮沸法>微波法>超声法>酶消化法[4].对于某些特定的抗原,加热修复法并不是理想的修复方法[5].尿素作为一种蛋白质的变性剂,可以打断分子间的化学键,从而暴露抗原决定簇.

    作者:张富军;侯卫坤;韩燕;宁启兰;王淑红;吕社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原发轴索型Guillain-Barre综合征1例

    患者女性,66岁,因四肢麻木无力2天、胸闷气憋1天急诊入北京友谊医院.患者于入院2天前感冒、流涕,当时体温正常,自行服药后好转,唯仍感双手心发麻.1天前晨起觉双足发麻,并感右侧肢体无力.当天中午曾来该院就诊,血压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头颅CT亦未见异常,予醒脑静、维脑路通等药物治疗后出院.当日夜间患者再次出现咳嗽无力,言语不清,四肢无力及气憋,未觉饮水呛咳,于当日再次来该院急诊.查体:言语欠流利,颅神经阴性,双上肢及左下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Ⅱ~Ⅲ级,四肢腱反射低下,无病理征及脑膜征.腰穿检查压力230 mmH2O,CSF常规、生化正常,遂收入院进一步诊治.

    作者:张海鹏;李玉清;曾伏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与神经纤维瘤病Ⅰ型伴发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大多数散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具有c-kit基因或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的突变,常发生于胃,其次是小肠、肛门直肠等.通常单发,偶见多发.部分多发性GIST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有关.NF1可伴发多种病变,GIST被认为是常见的与NF1相关的胃肠道肿瘤,NF1患者发生GIST的危险性明显提高,多项研究证实: NF1伴发的GIST与散发性GIST在临床病理、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状态等方面均有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肿瘤,表现为多中心发生、好发于小肠,瘤细胞呈梭形,缺乏KIT及PDGFRA突变,不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产生应答,大多数临床经过良好.

    作者:唐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 022例乳腺病理会诊病例分析

    目的 通过总结华西医院病理科院外乳腺病理会诊的疾病构成、申请会诊原因和会诊前后诊断符合率等,探讨乳腺病理会诊的特点、常见会诊病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难点和要点,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 参照WHO乳腺肿瘤分类及相关文献对2004~2008年华西医院乳腺会诊病例进行分类整理.结果 该组共2 022例乳腺会诊病例,良性669例(33.1%),恶性1 328例(65.7%),交界性25例(1.2%).申请会诊的原因包括明确病理诊断(1 379例)和进行肿瘤标记物检测(643例),前者中常见的疑难会诊是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纤维上皮性肿瘤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本组会诊前后诊断的整体符合率为79.3%.误诊病例中,将良性、交界性病变过诊断为恶性者居多,主要原因是切片质量不佳、对诊断标准和假恶性病变缺乏充分认识以及缺少IHC的辅助.鉴别诊断经常使用的免疫组化标记是基底型细胞角蛋白、肌上皮标记和E-cadherin.结论 乳腺病理会诊在确诊乳腺疑难病例、准确检测肿瘤标记物和减少医疗差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掌握常见乳腺会诊疾病的病理特征,合理和适时地选择病理会诊将有助于避免常见的误诊.

    作者:张璋;魏兵;步宏;杨莹;陈卉娇;傅静;张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乳腺癌相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表基因的改变是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机制.DNA甲基化是一种表观遗传修饰,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方式.目前,已发现许多肿瘤相关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异常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文就乳腺癌相关基因甲基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玉凤;李锋;曹玉文;蒋金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胃癌组织中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与TAMs计数及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中MCP-1、TAMs及VEGF的相关性,探讨他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胃炎组织及50例胃癌组织中MCP-1、TAMs及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1)胃癌组织中MCP-1、VEGF的表达及TAMs计数均高于对照组;(2)MCP-1与TAMs均与胃癌的组织学分型和分化无关,VEGF与胃癌的分型有关,但与分化无关;(3)MCP-1、VEGF及TAMs均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4)MCP-1、VEGF及TAMs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MCP-1和TAMs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王兴芬;郑海燕;潘彦珞;董淑惠;辛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形态及免疫组化比较

    目的 探讨具有筛状结构的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具有筛状结构的乳腺腺样囊性癌及浸润性筛状癌各3例进行形态和免疫组化比较观察.结果 在常规HE染色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筛状结构与浸润性筛状癌十分相似,但它们的免疫标记谱不同.乳腺腺样囊性癌的导管上皮细胞表达c-kit;肌上皮细胞表达p63、SMA;不表达ER、PR.浸润性筛状癌不表达c-kit,p63及SMA;总是表达ER、PR.结论 乳腺腺样囊性癌是罕见的肿瘤,它的筛状结构与浸润性筛状癌非常相似.免疫组化标记c-kit;p63、SMA及ER、PR有助于它们的鉴别.

    作者:肖晓岚;解娜;李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滤泡性淋巴瘤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滤泡网免疫表达的差异

    目的 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oma)免疫标记表达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对26例FL和12例MALToma做C4d、CD21、CD35、CD10和bcl-6的免疫组化SP法染色,并做CD35/C4d和CD21/C4d免疫组化双标染色,观察瘤性滤泡和植入滤泡中上述免疫标记物分布区域及阳性率.结果 26例FL中的瘤性滤泡和12例MALToma中的植入滤泡均出现扩大的、表达CD35和CD21的滤泡树突网,26例FL中有19例瘤性滤泡中央滤泡树突状细胞周围出现C4d沉积;12例MALToma中有6例植入滤泡的生发中心边缘有C4d沉积.FL的瘤性滤泡内的细胞可见CD10和bcl-6的表达而MALT oma中植入滤泡CD10和bcl-6表达阴性.结论 FL的瘤性滤泡与MALToma植入滤泡中滤泡网免疫组化表达尤其C4d表达的差异,可以用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作者:姚丽青;郑智勇;卜宪敏;王晨;熊喜生;吴在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肠道耐受淤血-再灌注损伤的安全时限观察

    目的 评估大鼠肠道淤血-再灌注损伤致肠黏膜屏障功能衰竭的安全时限,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217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门静脉阻断20 min(PVO-20)、25 min(PVO-25)、30 min(PVO-30)、35 min(PVO-35)、40 min(PVO-40)组,进行门静脉血流持续阻断,造成肠道淤血;于再通后3 h、5 h、7 h、12 h、24 h、72 h分别观察动物存活情况、检测血D-乳酸、DAO;留取末段回肠,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PVO-40组较PVO-35组大鼠死亡率明显增高(P<0.05);同一再灌注时间点,门静脉阻断时间越长,D-乳酸浓度与DAO含量升高越明显;再灌注后72 h,PVO-40组D-乳酸仍明显高于PVO-35组(P<0.05);再灌注后7 h、12 h、24 h,PVO-40组DAO均明显高于PVO-35组(P<0.01,P<0.05,P<0.05);再灌注后7 h、12 h、24 h、72 h,PVO-40组小肠组织损伤病理评分仍高于PVO-35组(P<0.05;P<0.01;P<0.01;P<0.01).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大鼠肠道耐受淤血-再灌注损伤的安全时限定为35 min.

    作者:周京安;李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乳腺梭形细胞/肉瘤样化生性癌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

    目的 探讨以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为主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 with dominant spindle cell/sarcomatoid component,MBCS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复习15例MBCS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中12例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抗体包括上皮标记、肌上皮标记和肿瘤标记物).同时就腋淋巴结状态,ER、PR和Her2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做简要比较.结果 本组MBCSC患者平均年龄41岁,均因发现乳腺包块就诊.多数肿瘤呈界限清楚的结节状.镜下8例肿瘤完全由梭形/肉瘤样细胞构成,6例以梭形/肉瘤样细胞为主伴少量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成分,1例伴少量导管原位癌.肿瘤显示中-高级别组织学改变.11/12例(91.7%)MBCSC的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至少表达一种上皮标记,全部病例均至少表达一种肌上皮标记.本组MBCSC的腋淋巴结转移率和ER、PR、Her2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MBCSC在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基础上呈现出肌上皮分化,其生物学特性如腋淋巴结状态和肿瘤标记物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有所不同,提示其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理亚型.系列上皮和肌上皮标记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MBCSC的病理诊断.

    作者:傅静;魏兵;步宏;张红英;陈卉娇;杨雯娟;朱鸿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乳腺肌样错构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乳腺肌样错构瘤(myoid harmatoma,M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收集5例MH,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电镜观察.结果 5例发病年龄29~44岁,平均39岁.肿瘤直径1.4~2.0 cm,平均1.7 cm.镜检:3例边界清楚,2例边界不清.肿瘤均由不同比例的乳腺腺泡、导管,肌样细胞束,纤维间质及脂肪组织组成.肌样细胞束散在灶性分布于纤维脂肪间质之中(4例),或与间质弥漫片状混合(1例).肌样细胞类似于平滑肌细胞(1例)或肌纤维母细胞(4例).免疫表型:5例肌样成分均表达desmin,α-SMA,MSA.电镜检查:1例显示肌纤维母细胞分化.5例均行肿块切除术,2例局部复发.结论 MH是乳腺错构瘤的少见亚型,以呈平滑肌或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肌样细胞束为典型特征.肌样细胞表达平滑肌标记,而超微结构上可能显示肌纤维母细胞分化.少数MH存在复发潜能;需局部广泛切除,保证切缘阴性.

    作者:喻林;沈旭霞;杨文涛;徐晓丽;顾雅佳;王朝夫;陆洪芬;盛伟琪;施达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个体化医疗时代诊断病理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由传统的粗放式医疗模式向个体化医疗模式发展.病理学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毫无疑问也将参与到个体化医疗时代.在传统的组织病理学基础上,通过分子病理学方法,病理学将在个体化医疗时代承担更加重要作用.

    作者:官兵;周晓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介绍一种改良的肾组织脂肪染色技术

    脂蛋白肾小球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慢性进行性肾损伤时,常伴随脂质代谢异常,脂质代谢异常反过来可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的进一步损伤.研究证明脂质在肾小球内沉积可促进肾小球的硬化.光镜下,PAS染色脂质轻度着色,HE染色主要显示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内出现彭大的血栓样物质和整个肾小球肥大,应与其它出现血栓或血栓样物质的肾小球肾病相鉴别,用脂肪染色以确定肾小球内栓子的性质.我们应用改良的染色方法,对5例患者肾穿刺组织进行脂肪染色,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汪伟;张萍;邹玉蓉;李贵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1例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 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肿瘤侵及宫颈近全层,盆腔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免疫表型:腺样囊性癌成分p63、CK7、S-100均(+);HHF-35、34βE12、CK17、ER、PR均(-),鳞状细胞癌成分34βE12、p63(+);CK17、S-100、CK7、HHF-35、ER、PR均(-).结论 发生于宫颈的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非常罕见,该肿瘤术前诊断易出现漏诊,确诊主要靠术后病理检查.

    作者:马晓梅;房新志;赵峰;柴敏秀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癌的上皮和间叶状态转变

    1 EMT与MET的涵义1982年Greenberg博士作为在哈佛细胞生物学家Hay博士实验室的学生,他把鸡胚上皮置入胶原凝胶用于实验对照.后来,惊讶地注意到培养物变成间叶样细胞.这是人们第一次从体外培养观察到上皮-间叶转变(EMT).

    作者:张众;李连宏;王丽辉;谢丰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鼻咽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鼻咽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对2例鼻咽LGFMS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9岁和40岁.CT检查鼻咽部占位性病变.镜下肿瘤由纤维区和黏液样区混合组成,二者呈交错相间排列;纤维性区瘤细胞排列呈旋涡状;黏液样区瘤细胞散在分布;细胞核轻度异型.PAS染色黏液样间质区和肿瘤细胞均为阴性.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CD34阳性.随访无复发.结论 鼻咽LGFMS少见,是一种来源于纤维母细胞、进展缓慢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易误诊为良性.生物学行为属于低度恶性肿瘤.病理诊断依赖于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作者:张功亮;王建;杨明福;雷剑;郭广秀;黄金长;肖军兰;湛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胃肠道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肠道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 对5例胃肠道原发ALCL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本组ALCL男女之比为1.5 : 1,平均年龄40.6岁.发生部位包括胃2例,胰、十二指肠1例,回盲部1例,结肠1例.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2例术后进行化疗.5例中有4例随访3至12个月,其中1例死亡,3例健在.ALCL形态表现多样,细胞呈多形性,大小不等,胞质丰富,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呈扭曲、肾形、马蹄形及花环状,甚至见多核及巨核瘤细胞.免疫表型:5例ALCL均阳性表达CD30,部分表达EMA、CD3和CD45RO,而不表达CKpan、CD20、HMB45、CD68、CD15和CD117.结论 ALC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在胃肠道罕见,有必要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低分化腺癌、胃肠道上皮样间质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进行鉴别.

    作者:朱晓静;安晓静;马恒辉;吴波;石群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胆囊癌中VEGF和MMP-2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目的 研究VEGF和MMP-2的表达及其与胆囊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胆囊癌标本46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MMP-2蛋白的表达和平均血管密度(MVD).结果 胆囊癌VEGF阳性率54.3%,其VEGF的表达与肿瘤中MVD计数及胆囊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胆囊癌MMP-2阳性率73.9%,MMP-2的表达与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MMP-2和VEGF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MMP-2和VEGF在胆囊癌的血管形成及肿瘤进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并相互协同促进,为临床使用抗血管治疗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赵敏;刘明强;邹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