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李玉清;曾伏虎
目的 探讨肢体软组织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于肢体软组织内的LCH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和EBV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20岁,因左下肢肿痛1个月余就诊.体检显示肿物位于左大腿中下段,大小约12 cm×8 cm×6 cm.术前影像学检查考虑为血管瘤伴出血及周围软组织炎,临床考虑为肉瘤.术中见肿物位于肌肉与韧带之间,紧邻骨膜.镜下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由大量增生的朗格汉斯细胞所组成,呈结节状、巢状和片状分布于横纹肌、韧带和脂肪组织之间,间质背景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伴有嗜酸性微脓肿形成,另见少量散在的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标记显示,朗格汉斯细胞强阳性表达S-100蛋白和CD1a.EBER原位杂交呈阴性.结论 LCH可表现为肢体软组织内的局限性病变,如不了解可被误诊为小圆细胞性肉瘤,因此熟悉LCH的形态特征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术中冷冻切片会诊中.
作者:马遇庆;苗娜;张巍;王朝夫;王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磷酸化AKT(p-AKT)和PTEN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80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AKT、PTEN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AKT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阳性率(71.25%)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0.00%,P<0.05);而PTEN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阳性率(45.00%)与癌旁正常组织(100.00%,P<0.05)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二者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并且p-AKT与PTEN蛋白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14,P=0.005).结论 p-AKT和PTEN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对判断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董君;马彬;杨京京;万义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和尿激酶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并分析VEGF-C和uPA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其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C和uPA在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2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VEGF-C和uP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两者表达存在正相关(r=0.287,P<0.05),并与乳腺癌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P>0.05).VEGF-C和uPA高表达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低于低表达者的生存期.结论 VEGF-C和uPA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EGF-C和uPA的表达可辅助用于乳腺癌的预后评估.
作者:韩艳春;刘鲁英;王霞;于宁;杨东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由传统的粗放式医疗模式向个体化医疗模式发展.病理学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毫无疑问也将参与到个体化医疗时代.在传统的组织病理学基础上,通过分子病理学方法,病理学将在个体化医疗时代承担更加重要作用.
作者:官兵;周晓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LGFMS进行大体、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眼观:肿瘤大小约14 cm×11 cm×4 cm,边界清楚,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色,质硬、韧.镜检:瘤细胞细长梭形或短梭形,富含瘤细胞胶原纤维区和瘤细胞稀少的大量黏液区混合存在,瘤细胞围血管形成旋涡状结构.瘤组织内可见长形或弓状簿壁血管,侵及周围横纹肌组织.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vimentin 和CD99.结论 LGFMS是一种具有局部复发和转移潜能的低度恶性肉瘤.
作者:王志华;彭燕;翁海燕;牛俊杨;吴海波;周杭城;唐慧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 对5例胃肠道原发ALCL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本组ALCL男女之比为1.5 : 1,平均年龄40.6岁.发生部位包括胃2例,胰、十二指肠1例,回盲部1例,结肠1例.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2例术后进行化疗.5例中有4例随访3至12个月,其中1例死亡,3例健在.ALCL形态表现多样,细胞呈多形性,大小不等,胞质丰富,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呈扭曲、肾形、马蹄形及花环状,甚至见多核及巨核瘤细胞.免疫表型:5例ALCL均阳性表达CD30,部分表达EMA、CD3和CD45RO,而不表达CKpan、CD20、HMB45、CD68、CD15和CD117.结论 ALC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在胃肠道罕见,有必要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低分化腺癌、胃肠道上皮样间质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进行鉴别.
作者:朱晓静;安晓静;马恒辉;吴波;石群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二态性乳头状癌的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收集具有二态性形态学特征的乳腺导管原位癌7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点,并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CK5/6、CK34βE12、CK8、CD10、p63、SMA、ER、E-cad、Syn、CgA、GCDFP-15和AR的表达.结果 二态性导管内乳头状癌4例,具有二态性特征的筛状型导管原位癌3例;其中4例伴有导管内非典型增生.二态性乳头状癌有两种形态不同的肿瘤细胞:一种是普通性肿瘤细胞,多为柱状细胞,胞质不透明,核为低或中间级别.此类细胞分布于乳头或筛状结构的浅层;第二种细胞是二态性肿瘤细胞,多呈多角形或立方形,胞质透明或淡染,核级别及形态与普通性肿瘤细胞相同.此种细胞位于柱状肿瘤细胞内侧,排列呈条带状、筛状、实性巢状或单个细胞播散分布,其胞质及细胞分布位置类似增生的肌上皮细胞.两种肿瘤细胞均显示CK8、ER阳性,基底高分子量角蛋白(CK5/6、CK34βE12) 、肌上皮 (CD10、p63、SMA) 、Syn和CgA阴性;E-cad阳性5例,另2例部分细胞呈胞膜胞质型微弱阳性而大部分细胞不表达;1例GCDFP-15及AR阳性.结论 二态性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两种肿瘤细胞均呈腺系上皮分化,两种肿瘤细胞的形态及胞质染色不同,但核的异型性及其形态相同,免疫组化结果 也相同.二态性肿瘤细胞在HE切片内与肌上皮细胞很相似,易被误认为肌上皮,从而导致诊断不足或误诊,宜予高度重视.
作者:邵牧民;徐华;余学问;何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以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为主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 with dominant spindle cell/sarcomatoid component,MBCS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复习15例MBCS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中12例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抗体包括上皮标记、肌上皮标记和肿瘤标记物).同时就腋淋巴结状态,ER、PR和Her2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做简要比较.结果 本组MBCSC患者平均年龄41岁,均因发现乳腺包块就诊.多数肿瘤呈界限清楚的结节状.镜下8例肿瘤完全由梭形/肉瘤样细胞构成,6例以梭形/肉瘤样细胞为主伴少量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成分,1例伴少量导管原位癌.肿瘤显示中-高级别组织学改变.11/12例(91.7%)MBCSC的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至少表达一种上皮标记,全部病例均至少表达一种肌上皮标记.本组MBCSC的腋淋巴结转移率和ER、PR、Her2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MBCSC在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基础上呈现出肌上皮分化,其生物学特性如腋淋巴结状态和肿瘤标记物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有所不同,提示其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理亚型.系列上皮和肌上皮标记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MBCSC的病理诊断.
作者:傅静;魏兵;步宏;张红英;陈卉娇;杨雯娟;朱鸿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VEGF和MMP-2的表达及其与胆囊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胆囊癌标本46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MMP-2蛋白的表达和平均血管密度(MVD).结果 胆囊癌VEGF阳性率54.3%,其VEGF的表达与肿瘤中MVD计数及胆囊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胆囊癌MMP-2阳性率73.9%,MMP-2的表达与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MMP-2和VEGF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MMP-2和VEGF在胆囊癌的血管形成及肿瘤进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并相互协同促进,为临床使用抗血管治疗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赵敏;刘明强;邹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大鼠肠道淤血-再灌注损伤致肠黏膜屏障功能衰竭的安全时限,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217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门静脉阻断20 min(PVO-20)、25 min(PVO-25)、30 min(PVO-30)、35 min(PVO-35)、40 min(PVO-40)组,进行门静脉血流持续阻断,造成肠道淤血;于再通后3 h、5 h、7 h、12 h、24 h、72 h分别观察动物存活情况、检测血D-乳酸、DAO;留取末段回肠,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PVO-40组较PVO-35组大鼠死亡率明显增高(P<0.05);同一再灌注时间点,门静脉阻断时间越长,D-乳酸浓度与DAO含量升高越明显;再灌注后72 h,PVO-40组D-乳酸仍明显高于PVO-35组(P<0.05);再灌注后7 h、12 h、24 h,PVO-40组DAO均明显高于PVO-35组(P<0.01,P<0.05,P<0.05);再灌注后7 h、12 h、24 h、72 h,PVO-40组小肠组织损伤病理评分仍高于PVO-35组(P<0.05;P<0.01;P<0.01;P<0.01).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大鼠肠道耐受淤血-再灌注损伤的安全时限定为35 min.
作者:周京安;李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伴有黏液形成的乳腺病变包括含囊腔内黏液的乳腺纤维囊性变、黏液囊肿样病变(mucocele-like lesion ,MLL)、良性病变和(或)伴有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黏液性乳头状病变、黏液癌和其他伴间质黏液样物质的病变.除了这些与细胞外黏液相关的病变外,小叶肿瘤、DCIS和浸润性癌,尤其是浸润性小叶癌含有胞质内黏液,还有间质的黏液样变在许多病变如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多形性腺瘤和结节性黏蛋白沉积症均可见,恶性类似病变包括产生基质的癌和鳞癌伴黏液间质.本文重点讨论伴有细胞外黏液形成的黏液性乳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该组病变在良性病变、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性癌的鉴别上有一定难度.
作者:张晋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女性,66岁,因四肢麻木无力2天、胸闷气憋1天急诊入北京友谊医院.患者于入院2天前感冒、流涕,当时体温正常,自行服药后好转,唯仍感双手心发麻.1天前晨起觉双足发麻,并感右侧肢体无力.当天中午曾来该院就诊,血压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头颅CT亦未见异常,予醒脑静、维脑路通等药物治疗后出院.当日夜间患者再次出现咳嗽无力,言语不清,四肢无力及气憋,未觉饮水呛咳,于当日再次来该院急诊.查体:言语欠流利,颅神经阴性,双上肢及左下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Ⅱ~Ⅲ级,四肢腱反射低下,无病理征及脑膜征.腰穿检查压力230 mmH2O,CSF常规、生化正常,遂收入院进一步诊治.
作者:张海鹏;李玉清;曾伏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组织脱水不足常影响后继的透明与浸蜡,表现为含蜡组织块发软,制成蜡块后组织块与周边石蜡容易发生脱离,此种蜡块往往难以切出组织薄片或即使强行切出也会出现组织挤压、破碎,影响病理诊断(图1).我们以热丙酮为介质对上述含蜡组织块进行补救性处理,能有效脱去组织内剩余水分并使石蜡充分浸透,所制蜡块亦能顺利切出组织薄片,行HE染色与常规切片无明显差异.
作者:徐建勤;程国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航天特因环境下郁证大鼠模型海马形态的变化.方法 采用经典抑郁模型,从海马形态学研究航天郁证,具体考察大鼠海马组织CA1、CA2、CA3、CA4区形态学变化.结果 海马病理切片显示,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偶见散在的胞体固缩,深染或胞质溶解、空泡变性.CA4区可见少量锥体细胞胞体固缩,深染.海马齿状回细胞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航天特因环境下郁证可能导致海马CA1和CA4神经元的改变.
作者:刘军莲;李勇枝;高建义;范全春;石宏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EMT与MET的涵义1982年Greenberg博士作为在哈佛细胞生物学家Hay博士实验室的学生,他把鸡胚上皮置入胶原凝胶用于实验对照.后来,惊讶地注意到培养物变成间叶样细胞.这是人们第一次从体外培养观察到上皮-间叶转变(EMT).
作者:张众;李连宏;王丽辉;谢丰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具有筛状结构的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具有筛状结构的乳腺腺样囊性癌及浸润性筛状癌各3例进行形态和免疫组化比较观察.结果 在常规HE染色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筛状结构与浸润性筛状癌十分相似,但它们的免疫标记谱不同.乳腺腺样囊性癌的导管上皮细胞表达c-kit;肌上皮细胞表达p63、SMA;不表达ER、PR.浸润性筛状癌不表达c-kit,p63及SMA;总是表达ER、PR.结论 乳腺腺样囊性癌是罕见的肿瘤,它的筛状结构与浸润性筛状癌非常相似.免疫组化标记c-kit;p63、SMA及ER、PR有助于它们的鉴别.
作者:肖晓岚;解娜;李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消化道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2例消化道GCT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12例消化道GCT形态相似,肿瘤细胞多呈巢状和片状排列,瘤细胞体积大,形态单一,多边形或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呈S-100和vimentin弥漫阳性;CD68散在阳性;而上皮细胞标记EMA、CK(AE1/AE3)呈阴性.结论 消化道GCT是一种少见的神经源性肿瘤,多为偶然发现,内镜和形态学上容易误诊,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雨占;何妙侠;王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颗粒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星形细胞瘤的一种罕见类型,患者年龄从25岁至79岁,平均年龄55岁,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1.绝大多数颗粒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发生于大脑半球.肿瘤特征性的表现为大的圆形到卵圆形细胞呈片状或散在分布,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瘤细胞常表达CD68、S-100蛋白和EMA,其中EMA为弥漫性胞质着色,GFAP呈不同程度表达.MIB-1标记指数常为低表达.病理外检工作中要与含有多量巨细胞的非肿瘤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颗粒细胞瘤、垂体细胞瘤和淋巴瘤等鉴别.多数病例行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肿瘤临床病程非常具有侵袭性,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赵有财;黄文斌;赵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内皮标记物CD105和淋巴管内皮标记物D2-40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胰腺癌组织芯片中CD105和D2-40在88例胰腺导管腺癌和11例正常胰腺组织的表达水平,并分别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和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其预后的关系.结果 88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11例正常胰腺组织(P<0.05);88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11例正常胰腺组织(P<0.05);胰腺癌临床分期级别越高,微血管密度越大(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组织(P<0.01);胰腺癌临床分期级别越高,淋巴管密度就越高(P<0.01),病理分级越高的胰腺癌组织淋巴管密度越高(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组织(P<0.01).结论 CD105和D2-40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并且和胰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二者的联合检测可能更有助于判断胰腺癌病人的预后.
作者:刘光耀;冯一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B对高胆固醇和apoE4共损伤海马神经元APP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高胆固醇和apoE4共处理海马神经元,形成高胆固醇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 检测APP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测定APP蛋白水平.结果 高胆固醇可以上调APP mRNA的表达,提高APP蛋白水平;银杏内酯B下调APP mRNA和蛋白水平的基因表达.结论 高胆固醇可以通过促进β-淀粉样蛋白形成,参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生、发展,银杏内酯B可以有效抑制β-淀粉样蛋白形成,为AD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行途径.
作者:马轶文;范英昌;姜希娟;郭茂娟;卢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