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囊癌中VEGF和MMP-2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赵敏;刘明强;邹强

关键词:胆囊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免疫组化
摘要:目的 研究VEGF和MMP-2的表达及其与胆囊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胆囊癌标本46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MMP-2蛋白的表达和平均血管密度(MVD).结果 胆囊癌VEGF阳性率54.3%,其VEGF的表达与肿瘤中MVD计数及胆囊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胆囊癌MMP-2阳性率73.9%,MMP-2的表达与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MMP-2和VEGF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MMP-2和VEGF在胆囊癌的血管形成及肿瘤进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并相互协同促进,为临床使用抗血管治疗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肢体软组织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肢体软组织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于肢体软组织内的LCH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和EBV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20岁,因左下肢肿痛1个月余就诊.体检显示肿物位于左大腿中下段,大小约12 cm×8 cm×6 cm.术前影像学检查考虑为血管瘤伴出血及周围软组织炎,临床考虑为肉瘤.术中见肿物位于肌肉与韧带之间,紧邻骨膜.镜下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由大量增生的朗格汉斯细胞所组成,呈结节状、巢状和片状分布于横纹肌、韧带和脂肪组织之间,间质背景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伴有嗜酸性微脓肿形成,另见少量散在的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标记显示,朗格汉斯细胞强阳性表达S-100蛋白和CD1a.EBER原位杂交呈阴性.结论 LCH可表现为肢体软组织内的局限性病变,如不了解可被误诊为小圆细胞性肉瘤,因此熟悉LCH的形态特征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术中冷冻切片会诊中.

    作者:马遇庆;苗娜;张巍;王朝夫;王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胃癌组织中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与TAMs计数及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中MCP-1、TAMs及VEGF的相关性,探讨他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胃炎组织及50例胃癌组织中MCP-1、TAMs及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1)胃癌组织中MCP-1、VEGF的表达及TAMs计数均高于对照组;(2)MCP-1与TAMs均与胃癌的组织学分型和分化无关,VEGF与胃癌的分型有关,但与分化无关;(3)MCP-1、VEGF及TAMs均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4)MCP-1、VEGF及TAMs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MCP-1和TAMs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王兴芬;郑海燕;潘彦珞;董淑惠;辛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乳腺间质巨细胞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乳腺间质巨细胞(stromal giant cells,SGC)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鉴别诊断.方法 对15例乳腺SGC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 15例乳腺SGC均为伴随病变,其中5例发生于纤维腺瘤,5例发生于叶状肿瘤,1例出现在糖尿病性乳腺病,4例出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年龄分布15到58岁.形态学上,SGC随机分布在间质中,疏密不等,细胞核突出,奇异型明显,染色质浓,核仁细小,多数具有多个不规则聚集或相互重叠的胞核;缺乏核分裂;胞质多不清楚,偶尔相对较丰富,呈嗜酸性粗颗粒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entin阳性,CD34、CD68、CK(AE1/AE3)、SMA、S-100等均阴性.结论 乳腺SGC是十分罕见的具有较强惰性的奇异型细胞,形态特殊,来源不明,形态易与恶性肿瘤细胞、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等混淆;诊断时应以形态为基础,必要时可结合免疫组化.

    作者:杨光之;李静;丁华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原发轴索型Guillain-Barre综合征1例

    患者女性,66岁,因四肢麻木无力2天、胸闷气憋1天急诊入北京友谊医院.患者于入院2天前感冒、流涕,当时体温正常,自行服药后好转,唯仍感双手心发麻.1天前晨起觉双足发麻,并感右侧肢体无力.当天中午曾来该院就诊,血压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头颅CT亦未见异常,予醒脑静、维脑路通等药物治疗后出院.当日夜间患者再次出现咳嗽无力,言语不清,四肢无力及气憋,未觉饮水呛咳,于当日再次来该院急诊.查体:言语欠流利,颅神经阴性,双上肢及左下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Ⅱ~Ⅲ级,四肢腱反射低下,无病理征及脑膜征.腰穿检查压力230 mmH2O,CSF常规、生化正常,遂收入院进一步诊治.

    作者:张海鹏;李玉清;曾伏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含蜡组织块脱水不足的补救

    组织脱水不足常影响后继的透明与浸蜡,表现为含蜡组织块发软,制成蜡块后组织块与周边石蜡容易发生脱离,此种蜡块往往难以切出组织薄片或即使强行切出也会出现组织挤压、破碎,影响病理诊断(图1).我们以热丙酮为介质对上述含蜡组织块进行补救性处理,能有效脱去组织内剩余水分并使石蜡充分浸透,所制蜡块亦能顺利切出组织薄片,行HE染色与常规切片无明显差异.

    作者:徐建勤;程国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 022例乳腺病理会诊病例分析

    目的 通过总结华西医院病理科院外乳腺病理会诊的疾病构成、申请会诊原因和会诊前后诊断符合率等,探讨乳腺病理会诊的特点、常见会诊病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难点和要点,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 参照WHO乳腺肿瘤分类及相关文献对2004~2008年华西医院乳腺会诊病例进行分类整理.结果 该组共2 022例乳腺会诊病例,良性669例(33.1%),恶性1 328例(65.7%),交界性25例(1.2%).申请会诊的原因包括明确病理诊断(1 379例)和进行肿瘤标记物检测(643例),前者中常见的疑难会诊是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纤维上皮性肿瘤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本组会诊前后诊断的整体符合率为79.3%.误诊病例中,将良性、交界性病变过诊断为恶性者居多,主要原因是切片质量不佳、对诊断标准和假恶性病变缺乏充分认识以及缺少IHC的辅助.鉴别诊断经常使用的免疫组化标记是基底型细胞角蛋白、肌上皮标记和E-cadherin.结论 乳腺病理会诊在确诊乳腺疑难病例、准确检测肿瘤标记物和减少医疗差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掌握常见乳腺会诊疾病的病理特征,合理和适时地选择病理会诊将有助于避免常见的误诊.

    作者:张璋;魏兵;步宏;杨莹;陈卉娇;傅静;张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癌的上皮和间叶状态转变

    1 EMT与MET的涵义1982年Greenberg博士作为在哈佛细胞生物学家Hay博士实验室的学生,他把鸡胚上皮置入胶原凝胶用于实验对照.后来,惊讶地注意到培养物变成间叶样细胞.这是人们第一次从体外培养观察到上皮-间叶转变(EMT).

    作者:张众;李连宏;王丽辉;谢丰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个体化医疗时代诊断病理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由传统的粗放式医疗模式向个体化医疗模式发展.病理学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毫无疑问也将参与到个体化医疗时代.在传统的组织病理学基础上,通过分子病理学方法,病理学将在个体化医疗时代承担更加重要作用.

    作者:官兵;周晓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与神经纤维瘤病Ⅰ型伴发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大多数散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具有c-kit基因或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的突变,常发生于胃,其次是小肠、肛门直肠等.通常单发,偶见多发.部分多发性GIST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有关.NF1可伴发多种病变,GIST被认为是常见的与NF1相关的胃肠道肿瘤,NF1患者发生GIST的危险性明显提高,多项研究证实: NF1伴发的GIST与散发性GIST在临床病理、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状态等方面均有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肿瘤,表现为多中心发生、好发于小肠,瘤细胞呈梭形,缺乏KIT及PDGFRA突变,不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产生应答,大多数临床经过良好.

    作者:唐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乳腺导管内二态性乳头状癌的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二态性乳头状癌的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收集具有二态性形态学特征的乳腺导管原位癌7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点,并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CK5/6、CK34βE12、CK8、CD10、p63、SMA、ER、E-cad、Syn、CgA、GCDFP-15和AR的表达.结果 二态性导管内乳头状癌4例,具有二态性特征的筛状型导管原位癌3例;其中4例伴有导管内非典型增生.二态性乳头状癌有两种形态不同的肿瘤细胞:一种是普通性肿瘤细胞,多为柱状细胞,胞质不透明,核为低或中间级别.此类细胞分布于乳头或筛状结构的浅层;第二种细胞是二态性肿瘤细胞,多呈多角形或立方形,胞质透明或淡染,核级别及形态与普通性肿瘤细胞相同.此种细胞位于柱状肿瘤细胞内侧,排列呈条带状、筛状、实性巢状或单个细胞播散分布,其胞质及细胞分布位置类似增生的肌上皮细胞.两种肿瘤细胞均显示CK8、ER阳性,基底高分子量角蛋白(CK5/6、CK34βE12) 、肌上皮 (CD10、p63、SMA) 、Syn和CgA阴性;E-cad阳性5例,另2例部分细胞呈胞膜胞质型微弱阳性而大部分细胞不表达;1例GCDFP-15及AR阳性.结论 二态性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两种肿瘤细胞均呈腺系上皮分化,两种肿瘤细胞的形态及胞质染色不同,但核的异型性及其形态相同,免疫组化结果 也相同.二态性肿瘤细胞在HE切片内与肌上皮细胞很相似,易被误认为肌上皮,从而导致诊断不足或误诊,宜予高度重视.

    作者:邵牧民;徐华;余学问;何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胆囊癌中VEGF和MMP-2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目的 研究VEGF和MMP-2的表达及其与胆囊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胆囊癌标本46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MMP-2蛋白的表达和平均血管密度(MVD).结果 胆囊癌VEGF阳性率54.3%,其VEGF的表达与肿瘤中MVD计数及胆囊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胆囊癌MMP-2阳性率73.9%,MMP-2的表达与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MMP-2和VEGF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MMP-2和VEGF在胆囊癌的血管形成及肿瘤进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并相互协同促进,为临床使用抗血管治疗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赵敏;刘明强;邹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乳腺黏液性病变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伴有黏液形成的乳腺病变包括含囊腔内黏液的乳腺纤维囊性变、黏液囊肿样病变(mucocele-like lesion ,MLL)、良性病变和(或)伴有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黏液性乳头状病变、黏液癌和其他伴间质黏液样物质的病变.除了这些与细胞外黏液相关的病变外,小叶肿瘤、DCIS和浸润性癌,尤其是浸润性小叶癌含有胞质内黏液,还有间质的黏液样变在许多病变如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多形性腺瘤和结节性黏蛋白沉积症均可见,恶性类似病变包括产生基质的癌和鳞癌伴黏液间质.本文重点讨论伴有细胞外黏液形成的黏液性乳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该组病变在良性病变、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性癌的鉴别上有一定难度.

    作者:张晋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银杏内酯B对胆固醇和apoE4共处理海马神经元APP的影响

    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B对高胆固醇和apoE4共损伤海马神经元APP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高胆固醇和apoE4共处理海马神经元,形成高胆固醇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 检测APP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测定APP蛋白水平.结果 高胆固醇可以上调APP mRNA的表达,提高APP蛋白水平;银杏内酯B下调APP mRNA和蛋白水平的基因表达.结论 高胆固醇可以通过促进β-淀粉样蛋白形成,参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生、发展,银杏内酯B可以有效抑制β-淀粉样蛋白形成,为AD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行途径.

    作者:马轶文;范英昌;姜希娟;郭茂娟;卢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1例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 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肿瘤侵及宫颈近全层,盆腔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免疫表型:腺样囊性癌成分p63、CK7、S-100均(+);HHF-35、34βE12、CK17、ER、PR均(-),鳞状细胞癌成分34βE12、p63(+);CK17、S-100、CK7、HHF-35、ER、PR均(-).结论 发生于宫颈的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非常罕见,该肿瘤术前诊断易出现漏诊,确诊主要靠术后病理检查.

    作者:马晓梅;房新志;赵峰;柴敏秀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中p-AKT和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磷酸化AKT(p-AKT)和PTEN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80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AKT、PTEN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AKT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阳性率(71.25%)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0.00%,P<0.05);而PTEN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阳性率(45.00%)与癌旁正常组织(100.00%,P<0.05)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二者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并且p-AKT与PTEN蛋白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14,P=0.005).结论 p-AKT和PTEN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对判断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董君;马彬;杨京京;万义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食管鳞癌中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cyclinD1的表达及其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中CD105的表达及其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cyclinD1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食管鳞癌中CD105和cyclinD1的表达,并对CD105标记的MVD进行图像分析记数.结果 80例食管鳞癌、10例正常食管组织CD105标记的MVD均数分别为36.363±8.227、9.900±2.331,食管鳞癌组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P<0.01).80例食管鳞癌中cyclinD1阳性率为61.25%.CD105标记的MVD值和cyclinD1表达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呈正相关(P<0.01).单因素(Logrank)检验结果 显示食管鳞癌CD105标记的MVD和cyclinD1是影响其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生存分析显示食管鳞癌CD105标记的MVD和cyclinD1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 CD105和cyclinD1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单、多因素分析显示CD105标记的MVD和cyclinD1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且有独立的预后意义.

    作者:刘宏斌;钱俊波;杨其昌;沈屹;朱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LGFMS进行大体、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眼观:肿瘤大小约14 cm×11 cm×4 cm,边界清楚,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色,质硬、韧.镜检:瘤细胞细长梭形或短梭形,富含瘤细胞胶原纤维区和瘤细胞稀少的大量黏液区混合存在,瘤细胞围血管形成旋涡状结构.瘤组织内可见长形或弓状簿壁血管,侵及周围横纹肌组织.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vimentin 和CD99.结论 LGFMS是一种具有局部复发和转移潜能的低度恶性肉瘤.

    作者:王志华;彭燕;翁海燕;牛俊杨;吴海波;周杭城;唐慧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一种新的抗原修复方法的应用

    在用多聚甲醛固定组织时,常在组织中的氨基酸残基的分子间或分子内形成醛键,从而使得一些抗原决定簇封闭起来,在免疫组织化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抗原修复,使被封闭的抗原决定簇重新暴露而容易被检测到[1-3].因此,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有高压修复、微波修复、胰酶修复、胃蛋白酶修复、透明质酸酶修复、蛋白酶K修复以及复合酶修复等.一般认为修复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高温高压法>高温煮沸法>微波法>超声法>酶消化法[4].对于某些特定的抗原,加热修复法并不是理想的修复方法[5].尿素作为一种蛋白质的变性剂,可以打断分子间的化学键,从而暴露抗原决定簇.

    作者:张富军;侯卫坤;韩燕;宁启兰;王淑红;吕社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乳腺癌组织中VEGF-C和uP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和尿激酶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并分析VEGF-C和uPA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其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C和uPA在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2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VEGF-C和uP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两者表达存在正相关(r=0.287,P<0.05),并与乳腺癌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P>0.05).VEGF-C和uPA高表达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低于低表达者的生存期.结论 VEGF-C和uPA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EGF-C和uPA的表达可辅助用于乳腺癌的预后评估.

    作者:韩艳春;刘鲁英;王霞;于宁;杨东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颗粒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研究进展

    颗粒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星形细胞瘤的一种罕见类型,患者年龄从25岁至79岁,平均年龄55岁,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1.绝大多数颗粒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发生于大脑半球.肿瘤特征性的表现为大的圆形到卵圆形细胞呈片状或散在分布,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瘤细胞常表达CD68、S-100蛋白和EMA,其中EMA为弥漫性胞质着色,GFAP呈不同程度表达.MIB-1标记指数常为低表达.病理外检工作中要与含有多量巨细胞的非肿瘤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颗粒细胞瘤、垂体细胞瘤和淋巴瘤等鉴别.多数病例行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肿瘤临床病程非常具有侵袭性,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赵有财;黄文斌;赵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