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义;黄允宁;赵琳;柳勇;高宏
目的 探讨同时性肝胃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复习1例同时性胃混合性碰撞型印戒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及文献报道的23例同时性肝胃双原发癌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4.5±6.7岁,其中18例为胃管状腺癌伴肝细胞癌,5例为肝细胞癌分别伴有胃黏液腺癌、胃肝样腺癌、胃神经内分泌癌、胃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及胃碰撞型印戒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为胃癌伴同时性肝细胞癌和胆管癌.其中17例行双根治术,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1.7%.结论 同时性肝胃双原发癌多为胃管状腺癌和肝细胞癌,双根治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临床上应注意与胃癌伴肝转移鉴别.
作者:张巧英;张新华;周航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多梳基因(polycomb group genes,PcG)家族是果蝇发育时维持同源异形基因稳定表现的重要因子,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和转移以及干细胞的维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因此,PcG基因如Bmil、Pc2、Cbx7、EZH2的失调与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来检测Bmi-1和EZH2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康凯夫;王晓蔚;陈小伍;车爱文;陈坚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女,55岁,进行性肝脏肿大6个月入院.同时伴有明显乏力、纳差,呼吸困难.入院查体:无黄疸,肝脏肿大,右肋下3 cm,剑突下6 cm,全身骨骼无压痛.辅助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171 U/L,胆红素正常.尿蛋白3+.血、尿免疫球蛋白k、λ轻链阳性.乙肝、丙肝病毒定量阴性.骨髓象正常,未见异常浆细胞.肝脏B超:右肝斜径162 mm,回声不均匀.CT显示肝脏内多发低密度影,考虑多发囊肿可能性大.心电图:肢体导联低电压.心脏超声: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作者:陈阳;王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组织是由大量的不同类型的相互影响的细胞群组成的复杂的三维结构,这对于分析、比较正常与病变组织产生了很大障碍.通过常规病理技术所获得的细胞往往是由多种细胞组成的复合体,因而所提取的DNA、RNA或蛋白质不能代表特定疾病特有标志的单一同类细胞的信息,而且复合组织中细胞在生化与物理性状方面容易受到周围类型细胞及远距离刺激的影响.因此,要分析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表达模式、功能及改变,就必须从复合组织中提取特定细胞[1].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Emmert-Buck等于.
作者:刘英;蒋海鹰;周庆;文继舫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泛素一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是细胞内一个重要的蛋白质降解调节系统.通过对底物蛋白的多聚泛素化并经蛋白酶体降解,可以影响或调节多种细胞活动,包括:基因转录、细胞周期调节、免疫反应、细胞受体功能及肿瘤生长、炎症过程等.该途径也是一个被严格调控的可逆过程,其中去泛素化酶的调节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作者:王素霞;刘媛;吴慧娟;张志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混合性髓样一滤泡癌(MMFTC)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甲状腺混合性髓样-滤泡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免疫组化(SP法)检测CT、Tg、CgA、vimentin、Galectin-3、CD56、CD57、CK19等,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肿瘤组织由胖瘦不等的梭形细胞及甲状腺滤泡构成,二者互相穿插、分割排列,并侵犯被膜血管.免疫组化CT梭形细胞弥漫(+),个别滤泡上皮(+);Tg滤泡上皮(+),梭形细胞灶性(+);cgA部分滤泡上皮(+),部分梭形细胞(+);vimentin梭形细胞及滤泡旁细胞(+),个别滤泡上皮细胞(+);Galectin-3部分梭形细胞及滤泡上皮细胞(+).结论 MMFTC l临床罕见,依据梭形细胞和甲状腺滤泡组织二者同时侵犯被膜和(或)血管,结合免疫组化表型可确诊.
作者:侯卫东;胡学信;王俊宏;李从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女,66岁,发现颈部肿物2年,快速增大1月.体检:左侧颈前甲状腺肿物12 cm×10 cm×10 cm,质硬,结节状,表面皮肤无红肿,边界欠清,活动度差,无明显触压痛,气管偏向右侧,肿块无血管杂音.实验室检查T3、T4正常.X线气管软化试验阳性.CT示左侧颈部恶性肿瘤.于2006年9月29日在当地手术.术中见左侧颈前部甲状腺结节状、表面凹凸不平,大小10 cm×10 cm×8 cm,边界欠清晰,与周围组织粘连,右侧见约鸭蛋大小肿物,包膜不完整,边界欠清晰.临床诊断:甲状腺癌.
作者:张佳立;郜红艺;吴坤河;王祥云;赖日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难治性癫痫病灶手术切除患者,经病理诊断为脑皮质发育不良病例的I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57例手术切除脑癫痫病灶新鲜标本先进行测鼍,后切开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切片,常规染色、特染及免疫组化染色,详细形态学观察.按脑皮质发育不良的病理诊断标准进行分类,探讨各种类型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 在57例中,皮质轻度发育不良(mildMCD)9例;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CD)33例(Ⅰ A 14例,Ⅰ B 14例,ⅡA 8例,ⅡB 7例);皮层瘢痕性小脑回畸形5例.应用免疫组化和特染指标协助诊断.结论 本组脑皮质发育不良以FCD Ⅰ A和Ⅰ B型为常见类型;类型与手术疗效有关.一些免疫组化和特染指标有助于诊断与分型.
作者:何春年;李萍;赵文清;李文玲;孙吉林;董长征;翟金萍;赵焕芬;袁艳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Snai2在人胃癌细胞系中的差异表达与胃癌细胞分化的关系,以探讨Snai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培养7株胃癌细胞系,TRlzol法抽提总RNA,逆转录后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nai2 mRNA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提取蛋白,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不同细胞系Snai2蛋白的表达.结果 Snai2 mRNA在中低分化、致瘤性强的细胞系BGC823、SGC7901、MGC803、PAMC82、MKN45内呈高表达;在高分化,致瘤性弱的细胞系内N87呈低表达,在AGS几乎不表达.结论 Snai2 mRNA的表达与胃癌细胞的分化与致瘤性强弱有关,可以作为一个判断肿瘤分化程度和预后的分子标志.
作者:贺菊香;赵久达;李文梅;耿排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脾脏微结节性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病理学特征.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及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光镜下见病变呈结节状,以大量增生的小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为主,其间可见散在分布的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大细胞表达CD20、CD30、EMA.背景细胞中小淋巴细胞表达CD3和CD20,但以CD3为主,组织细胞CD68阳性.免疫球蛋白K链呈阳性重排,LCM进一步研究发现阳性重排主要来自CD20阳性的小B淋巴细胞.结论 脾脏微结节性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中的大细胞伴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样分化,与文献报道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
作者:范林妮;何芙蓉;王映梅;王璐;刘一雄;张萌;黄高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抗黏附素(dysadherin)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ama,HCC)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90例肝癌组织中dys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HCC各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原发性HCC组织中dysadherin的表达和和患者的HBsAg阳性率、2年生存率、HCC的Edmondson分级、TNM分期、有无肿瘤包膜及肝内转移等因素有显著关系,和E-cad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dysadhefin可能是判断HCC的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信息的重要指征.
作者:刘丹丹;陈丽荣;罗利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硫酸右旋糖苷(DS)对人胃癌MKNl细胞株的形态学影响.方法 用位相差显微镜、荧光免疫细胞染色法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固定细胞和活细胞在培养盘上的附着过程及形态变化.结果 MKN1细胞通过变形,形成伪足黏附到培养盘,并与其他细胞接触形成单细胞层.DS抑制了MKNI细胞的黏附,培养48 h后仍有部分细胞处于游离状态.结论 DS阻止人胃癌细胞株MKN1的黏附过程.
作者:徐远义;黄允宁;赵琳;柳勇;高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男,55岁,因胸闷、咳嗽、发热、盗汗入院.CT检查示:左侧胸廓较对侧变小,肋间隙变窄,纵隔左移,左肺局部见斑片状致密影.X光片示:左肺不张,支气管镜发现左主支气管新牛物,堵塞管腔,取活检做病理检查.
作者:张丙信;张金库;赵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男,46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天入院.
作者:王志敏;王一帆;李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双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分析系统,并用来验证miR-23a的靶基因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方法 选取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质粒pcDNA3/EGFP,将IL-6R 3'UTR的一段特异性序列插入该质粒中,并与miR-23a及表达红色荧光蛋白质pDsRed2-N1共同转染胃腺癌细胞系MGC803,转染后的细胞和提取的蛋白样品,分别用荧光显微镜和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 共转miR-23a和pcDNA3/EGFP-IL-6R3'UTR质粒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pcDNA3和poD-NA3/EGFP-IL-6R3'UTR共转组.结论 研究表明IL-6R可能是miR-23a的直接靶基因.
作者:朱丽华;汤华;刘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β-连环蛋白在转染p120ctn同工蛋白3A的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变化;为通过这一途径实施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BEL-7404人肝癌细胞进行稳定转染p120ctn同工蛋白3A,然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β-连环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细胞黏附、细胞迁移以及增殖能力的改变.结果 肝癌细胞转染p120ctn同工蛋白3A后,促进了β-连环蛋白与上皮钙黏蛋白的结合,表现为其与上皮钙黏蛋白的沉淀量增加,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增强,在细胞核中的表达趋向减弱;细胞黏附能力增强,迁移及增殖能力下降.结论 转染p120ctn同工蛋白3A,能弱化β-连环蛋白在细胞核中的表达量,削弱了BEL-7404人肝癌细胞的恶性行为,是调控β-连环蛋白癌基因表达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农朝赞;黄婵娟;潘莉莉;叶海洪;吴喜秀;何伟生;HUANG Hua-yi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女,60岁.因中上腹隐痛2月余,加重伴皮肤、巩膜黄染1周入院.腹部隐痛进食后加重,无向腰背部放射,无恶心、呕吐、腹泻、黑便.查体:皮肤、巩膜黄染,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及胃肠蠕动波,全腹软,中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全腹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双肾区.
作者:王洋;经纬;余永伟;朱明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胰腺髓系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结合文献对1例胰腺髓系细胞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胰腺髓系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肿瘤,迄今仅查到8例报道.本例表现为胰头部浅绿色占位病灶.瘤细胞弥漫性分布或列兵式竹节样排列.细胞分化程度不等,以原始未成熟细胞为主,可找到幼稚嗜酸件粒细胞.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IM5、CIM3、MPO、Lys、CD117、CD34及CD15等,不表达CD79α、CD3、CD30等.结论 仅凭常规形态学观察,髓系细胞肉瘤易误诊为淋巴瘤,小细胞癌,ES/PNET等.细胞分化程度不等,列兵式排列,幼稚嗜酸性细胞的出现是重要的诊断线索.免疫组化是获得正确诊断的主要依据.即使病变位于局部仍需行抗白血病化疗.
作者:陆孝禹;卢晨;殷于磊;肖立;余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及病理鉴别诊断、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法 报道l例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1例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呈结节状和囊性生长,包膜完整,边界清楚.组织学特征显示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瘤细胞胞体呈放射状围绕在血管周围构成假菊形团结构,瘤细胞密度增高,血管壁周围的细胞增生成多层,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易见,无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结论 星形母细胞瘤为罕见的、来源未明的胶质瘤.组织学类型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需与其他神经上皮肿瘤鉴别.低级别星形母细胞瘤预后要好于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而且低级别星形母细胞瘤手术完全切除后存活期较长.然而,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术后需要进行辅助治疗(放疗和/或化疗)和密切随访.
作者:石丛艳;郭双平;李青;马福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女,27岁,因左下腹部隐痛,体检发现盆腔肿物1个月人院手术.平素月经规律,经期及经量正常,无痛经史.查体:左下腹可触及约拳头大小肿物,无明显压痛,质韧,活动欠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膈未见异常,肝脾未见肿大.双侧乳腺可触及多个小结节.多次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正常,未做骨髓活检.手术所见:子宫正常大小,双侧输卵管未见明显异常;双侧卵巢呈肾形,明显增大,大小相似15 cm×10 cm×8 cm,表面光滑,切面呈实性,与子宫底部粘连固定.探查腹腔,肝、胆、脾、胰及胃肠,表面光滑,未触.
作者:袁艳龙;何春年;石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