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儿性血管瘤24例临床病理分析

殷敏智;张忠德;吴湘如;奚政君;储谦

关键词:毛细血管瘤, 婴儿, 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婴儿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技术对24例婴儿性血管瘤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7例呈增殖期图像:细胞丰富,增生的毛细血管排列成小叶状,血管内皮细胞肥胖,管腔不明显,内皮细胞周围为梭形的血管周细胞;7例呈消退期图像:皮下组织中纤维脂肪组织增生,血管减少,残留血管腔扩张,内皮细胞扁平,血管周细胞减少.血管内皮细胞GLUT1阳性, 血管周细胞SMA阳性.结论 婴儿性血管瘤是儿童期常见的良性肿瘤,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及病程上具有明显特点,组织学特点是肿瘤由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周细胞组成,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GLUT1.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多结节性增生的克隆性分析

    目的 分析甲状腺结节状增生、甲状腺多发性腺瘤样结节和甲状腺结节状增生背景上的腺瘤样增生结节的克隆起源,为甲状腺多结节性增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及基于HUMARA基因多态性克隆性分析检测5例甲状腺结节状增生、5例甲状腺腺瘤、12例甲状腺多发性腺瘤样结节、15例甲状腺结节状增生背景上的腺瘤样增生结节是否为肿瘤性增生.结果 HUMARA基因杂合率为86.5%(32/37).5例单纯结节状增生为多克隆,5例单发包膜完整的腺瘤中1例为HUMARA基因纯合子,其余4例为单克隆.12例多发性腺瘤样结节中2例为HUMARA纯合子,4例多发腺瘤样结节中有多克隆性结节(1/3,1/3,1/2,2/2),其中4枚包膜包裹不完整,其余6 例多枚结节均为单克隆且包膜完整.15例甲状腺结节状增生背景上的腺瘤样增生结节中2例为HUMARA纯合子,另13例结节状增生背景均为多克隆,其中8例结节为多克隆(3例无包膜,5例包膜不完整),余5例为单克隆(包膜完整).结论 克隆性分析有助于甲状腺结节状增生和腺瘤的鉴别,而多发性腺瘤和结节状增生伴腺瘤形成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包膜的完整性做出判断.

    作者:樊洁;唐峰;包芸;陈忠清;李琼;王虹;许祖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胆囊良恶性病变Skp2和E2F1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研究胆囊腺癌、癌旁组织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Skp2和E2F1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和35例慢性胆囊炎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Skp2和E2F1染色采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 胆囊腺癌Skp2和E2F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慢性胆囊炎(P<0.01);腺瘤癌变或高分化腺癌、肿块大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的病例Skp2和E2F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或黏液腺癌、肿块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病例(P<0.05或P<0.01);胆囊癌中Skp2和E2F1表达呈密切正相关(r=0.56,P<0.01).结论 Skp2和E2F1表达可能是反映胆囊癌发生、进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杨竹林;兰思根;付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及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

    肌纤维母细胞是一种同时具有纤维母细胞及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特点的高度分化细胞,常见于损伤修复和肿瘤的间质反应等多种病理状态.以往对于肌纤维母细胞能否构成真性肿瘤一直存有争议.直到近年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被确定是一种具有复发潜能的真性肿瘤,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亦支持这一观点[1~ 4].WHO新分类已把IMT及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low grade myofibroblastic sarcoma,LGMS)归入中间性(偶有转移性)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1].作者就近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工作体会探讨IMT和LGMS的病理学诊断与鉴别.

    作者:林建韶;张建民;惠京;仇晓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表达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T-PCR方法检测70例膀胱TCC组织、15例癌旁组织、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EPO和EPOR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70例膀胱TCC组织有44例(62.9%)EPO蛋白阳性表达,有29例(41.4%)EPOR蛋白阳性表达;15例膀胱TCC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均未见EPO、EPOR蛋白的表达.EPO蛋白表达强度与膀胱TCC的组织学分级相关(rs=0.329,P<0.05),而与临床分期则无明显的相关性.膀胱癌组织中EPO与EPOR表达具有相关性(rs=0.346,P<0.01).RT-PCR检测发现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EPO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癌旁组织中EPO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P<0.01).结论 EPO、EPOR在膀胱TCC组织中过表达,提示EPO、EPOR在膀胱T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EPO蛋白表达强度与膀胱TCC的组织学分级有明显相关性,可能成为膀胱TCC不良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宋华;孙颖浩;许传亮;周铁;孟建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髓母细胞瘤8号染色体短臂的杂合性丢失

    目的 研究髓母细胞瘤8号染色体的遗传学异常,寻找与该肿瘤发病机制有关的杂合性丢失位点.方法 通过微卫星分析(microsatellite analysis)方法,应用19个位于8号染色体短臂(8p)上的多态性标记物,检测髓母细胞瘤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 结果在所检测的23例髓母细胞瘤中,21例为原发肿瘤,2例为复发肿瘤. 染色体8p总的LOH比率为51%(124个LOH/243个可分析位点).我们在8p22-23.2之间发现了一个高比率的共同丢失区,其长度为18.14 cM.结论 染色体8p22-23.1上很可能存在重要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的丢失可能与髓母细胞瘤发病有关.

    作者:殷晓璐;沈艳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肾管状囊性癌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因左侧腰背部不适1月,CT发现左肾占位1周入院,无血尿.先行肿块切除,后行左肾根治术.

    作者:刘强;高润霖;朱建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癌间质中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CD34和SM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间质中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34和SMA的表达及与胃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通用型二步法检测75例胃癌组织及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间质纤维母细胞34和SM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34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纤维母细胞中阳性表达率为80.0%(8/10),而在胃癌组织纤维母细胞中仅6/75例呈阳性表达(8.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癌组织纤维母细胞中SMA阳性表达率为90.7%(68/75),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30.0%)(P<0.01).胃癌组织纤维母细胞中SMA表达与胃癌的Lauren分型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Ⅲ~Ⅳ期强阳性率(75.6%)明显高于Ⅰ~Ⅱ期(26.7%)(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强阳性率(78.7%)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7.9%)(P<0.01).结论 与正常组织中纤维母细胞相比,胃癌中纤维母细胞表现为34(+)表达的缺失,而转变为SMA(+)的肌纤维母细胞的特征,两者的联合检测将可能作为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较特异的标记;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王瑞芬;王正彩;王健;王立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基底型细胞角蛋白在乳腺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5/6、34aE12)在周围型乳头状肿瘤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并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p63、SMA)对乳头状肿瘤中的增生细胞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参照2003年WHO乳腺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乳头状瘤伴普通型增生(UH)10例,伴不典型增生(AH)10例,导管内乳头状癌(IDPC)8例.所有病例均进行CK5/6、CK8、34aE12、p63 和SM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乳头状瘤伴UH、AH及IDPC时, CK5/6在增生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10、3/10、0/8;34aE1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0、4/10、1/8.CK8在增生细胞中均为阳性,在乳头基底部和导管周围细胞中均为阴性.p63和SMA在增生细胞中均为阴性,在乳头基底部和导管周围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结论 基底型CK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有助于乳头状瘤是否伴UH、AH或IDPC的鉴别诊断.乳头状瘤伴上皮增生时有多种细胞成分参与,包括定向干细胞、腺中间细胞和腺终端细胞等,但未发现具有肌上皮特点的细胞参与其中.

    作者:王秀玲;益丽娜;邹珏;袁亚;王雪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1例

    患者,男,18岁,因右肘部肿物1年,伴疼痛10日入院.曾于10年前在同部位切除过类似肿物,当时因条件受限未送病理诊断,今复发.

    作者:郑景鹤;纪立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成人神经皮肤黑色素细胞增生症伴颅内黑色素细胞瘤1例

    患者,女,34岁,因反复头胀1年余、加重1个月伴记忆减退入院.入院体查:左侧眼睑见3 cm×2 cm黑色斑块,分别于头顶和枕部皮肤处见13 cm×7 cm和11 cm×8 cm黑色斑块(图1);自述出生后即有,后渐增大.双瞳孔等大等圆,左侧嗅觉减退,四肢肌力及腱反射无特殊,病理反射阴性.MRI示左侧额叶巨大软组织影,4.3 cm×3.7 cm,边缘尚清,周围脑组织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及双侧大脑前动脉均向右侧移位;左侧大脑前动脉远端与瘤体关系密切.

    作者:王毅宏;张静;许敬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XXIV型蛋白酶在肾穿组织石蜡切片HBV免疫组化染色中应用

    肾组织中HBV标记物阳性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N)的重要条件之一[1].国内外大多数临床肾病实验室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肾穿组织中HBV标记物,但也有不少实验室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该项指标.

    作者:王晨;郑智勇;曾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实体组织单细胞悬液制备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机器操作和手工操作均不能保证每张玻片的条件一致,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可靠的对照方法,故其标准化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我们以新鲜组织和固定组织为标本,探讨实体组织单细胞悬液制作的具体过程,为实现一一对照式原位玻片检测技术寻求一套全面、可靠的技术方法.

    作者:任兴昌;方黎;陈洪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载脂蛋白D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D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的表达特点及诊断价值,并探讨组织芯片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包括25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0例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10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纤维肉瘤、10例神经纤维瘤、5例结节性筋膜炎在内的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SP法及原位杂交分别检测载脂蛋白D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 免疫组化载脂蛋白D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阳性表达率为92.0%(23/25),在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2/30),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79,P<0.05).原位杂交在2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有20例检测到载脂蛋白D mRNA表达,阳性表达率为90.9%,在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中这阳性表达率则为7.7%(2/26),二者之间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33.24,P<0.05).结论 载脂蛋白D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与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新型标记物;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可对组织样本进行高通量的有效检测.

    作者:周晓莉;范钦和;樊祥山;彭韬;万美珍;汪美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Castleman病并发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并发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的诊断要点与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技术对1例并发HL进行分析.结果 具有弥漫性多细胞成分的背景中有散在胸腺小体样生发中心和双核、单核、多核及嗜酸性大核仁的R-S细胞(30与15膜点阳性).本例与文献报道共23例并发HL病例中,浆细胞型占73.9%(17/23).HL中滤泡间HL 12例,NSHL 6例,两者占78.3%(18/23).结论 并发HL病例多发于浆细胞型、滤泡间与NSHL,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生发中心B细胞、HL的R-S细胞及组织细胞产生IL-6以及患者免疫机能异常有关.

    作者:张林;朱梅刚;赵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横纹肌肉瘤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为常见的软组织肿瘤之一,它是由不同分化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多见于15岁以下的儿童.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和遗传学特点,可将横纹肌肉瘤分为3种类型[1]: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包括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葡萄状横纹肌肉瘤和间变性横纹肌肉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包括实性型横纹肌肉瘤和间变性横纹肌肉瘤)和多形性横纹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组织基本上重演了横纹肌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细胞,形态多种多样,且具有分化差的特点,很难与一些小圆细胞肿瘤相鉴别.因此研究横纹肌肉瘤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改变对于阐明横纹肌肉瘤的发生机制,对其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RMS分子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正;范钦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肝细胞肝癌中Wnt5a、β-catenin 和 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初步探讨Wnt5a、a-catenin 和 E-cadherin的表达与肝细胞肝癌(HCC) 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及EnVision方法,检测30例HCC(包括10例尸检样本)癌旁、癌组织中Wnt5a、a-catenin 和 E-cadherin的表达,结合Ki-67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比于癌旁组织,83%(25/30)的HCC癌组织内Wnt5a蛋白低或缺失表达(P<0.001),其异常表达还相关于高的肿瘤分期(P=0.010)、高的Ki-67指数(P=0.013),以及a-catenin(P=0.025)和 E-cadherin(P=0.003)的膜下降表达.癌组织中a-catenin膜下降表达相关于E-cadherin的膜下降表达(P=0.047).80%(24/30)HCC癌组织中E-cadherin膜下降表达,相关于高的肿瘤分期(P=0.048)、高的Ki-67指数(P=0.042)和尸检组肿瘤转移的发生(P=0.033).结论 Wnt5a缺失表达是HCC进展中的频发事件,并相关于a-catenin 和 E-cadherin的异常表达.Wnt5a在HCC中发挥肿瘤抑制基因样的作用,该蛋白极可能是一个有用的HCC预后不良指标.

    作者:刘晓红;周航波;马恒辉;周志毅;陆珍凤;周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核因子-κB、波形蛋白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 (NF-κB)在桥本甲状腺炎(HT)中的表达以及与vimentin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桥本甲状腺炎及9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NF-êB及vimentin的表达.并从17例HT免疫组化阳性标本中选择3例作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测CK8和vimentin、NF-êB和vimentin的共表达.结果 在正常及桥本甲状腺炎的滤泡上皮中,均可见CK8的阳性表达.vimentin在桥本甲状腺炎组(68.9±39.87﹪)和正常甲状腺组(22.4%±34.63%)的阳性细胞百分数比较,两者差异显著(P=0.004).NF-êB在桥本甲状腺炎组和正常甲状腺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29%(18/28)和11.11%(1/9),两者差异显著(P=0.008);NF-êB的阳性表达且与vimentin的阳性表达有正相关(r=0.662,P<0.01).免疫荧光双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CK8和vimentin、NF-êB和vimentin明确共定位于HT滤泡上皮细胞的胞质中.结论 桥本甲状腺炎滤泡上皮存在vimentin表达的明显增强,表明HT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存在上皮-间叶的免疫表型转化,而NF-êB与vimentin表达增加关系密切.

    作者:王頔;黄高昇;王娟红;李袁飞;何芙蓉;王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男性164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瘤的病理学特点

    目的 分析男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瘤的某些病理学特点,为推测男性锁骨上淋巴结来源未明转移瘤(MUO)的可能原发部位提供参考性诊断思路.方法 对近20年(1980~1999年)收验的164例男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瘤患者的年龄、转移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原发部位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已知原发瘤部位(MKO)的131例患者年龄、受累及淋巴结侧位、转移瘤基本组织学类型等与原发瘤部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 33/164(20.12%)例未知原发部位.② MKO组与MUO组患者的年龄参数总体上相同或趋同. ③ MKO组和MUO组转移瘤皆半数以上为腺癌,居首位,腺癌与鳞癌之比分别为1 ∶ 0.47和1 ∶ 0.52.④原发瘤部位共计14处,皆来自远隔部位,分布于胸腔、腹腔和盆腔(计占96.1%).⑤肺居原发瘤部位之首,且右侧者(77.09%)显著多于左侧(47.06%)(P< 0.01);其次为胃,左侧者(28.74%)显著多于右侧(11.63%)(P<0.05),而后依序为食管、肝、鼻咽、胰腺、消化道(具体部位未明)、喉、眼睑、胆管、大肠、膀胱、前列腺和睾丸.结论 对MUO和MKO组男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瘤的比较分析,显示了两组一些基本参数具有较好的(如年龄、组织学类型)或一定的(如侧位比率)可比性,提示有关男性锁骨上淋巴结MKO组原发瘤部位的资料对于推测该处淋巴结MUO组患者的转移瘤原发部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杨晶;张亮;张乃鑫;赵天如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子宫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1例

    患者,女,35岁,因停经5个月、腹腔出血3 h入院.术中见腹腔大量积血4 500 ml左右,子宫破裂,胎儿、胎盘破入腹腔. 病理检查眼观:子宫壁组织4块,约5 cm×2 cm×1 cm,一面光滑,一面粗糙,切面灰白灰红,质地中等.胎盘16 cm×11 cm×3 cm,胎儿面光滑,脐带偏于一侧,距胎盘边缘近为2 cm;母体面见一血肿7 cm×5 cm×1 cm,未见梗死;脐带长3 cm,直径1 cm,表面光滑.镜检:瘤细胞呈片状、条索状或弥漫性浸润子宫肌间(图1),瘤细胞比细胞滋养细胞大,呈多角形、卵圆形或梭形,少数为瘤巨细胞,胞质较丰富,淡红染或透亮,比合体滋养细胞染色浅.瘤细胞多为单核,少数为双核或多核.可见核仁,未见核分裂象.

    作者:吴晓辉;蔡圣芸;林云;朱明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皮肤Rosai-Dorfman病1例

    患者,男,35岁,发现右臂皮疹逐渐增大3年,左背皮疹逐渐增大1年来本院就诊.皮疹开始均为米粒大小,之后逐渐增大,无痛、搔痒感,无发热、贫血等症状.曾先后3次于各级医院行皮疹活检,病理诊断为皮肤慢性炎症性病变、淋巴细胞浸润症等.

    作者:王进;郭振英;许敬尧;朱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