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敏智;张忠德;吴湘如;奚政君;储谦
目的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p53和Ki-67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IF-1α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及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宫颈癌组织中HIF-1α、p53和Ki-67的表达.结果 61例宫颈癌标本中有40例(65.57%)不同程度表达HIF-1α;HIF-1α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HIF-1α的表达与p53和Ki-67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 宫颈癌组织中存在HIF-1α的过表达,使肿瘤细胞适应缺氧环境,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同时HIF-1α通过野生型p53介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有限.从而使凋亡/增生进一步失衡,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别雅春;王海琳;崔红梅;王金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胆囊腺癌、癌旁组织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Skp2和E2F1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和35例慢性胆囊炎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Skp2和E2F1染色采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 胆囊腺癌Skp2和E2F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慢性胆囊炎(P<0.01);腺瘤癌变或高分化腺癌、肿块大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的病例Skp2和E2F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或黏液腺癌、肿块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病例(P<0.05或P<0.01);胆囊癌中Skp2和E2F1表达呈密切正相关(r=0.56,P<0.01).结论 Skp2和E2F1表达可能是反映胆囊癌发生、进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杨竹林;兰思根;付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5/6、34aE12)在周围型乳头状肿瘤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并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p63、SMA)对乳头状肿瘤中的增生细胞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参照2003年WHO乳腺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乳头状瘤伴普通型增生(UH)10例,伴不典型增生(AH)10例,导管内乳头状癌(IDPC)8例.所有病例均进行CK5/6、CK8、34aE12、p63 和SM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乳头状瘤伴UH、AH及IDPC时, CK5/6在增生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10、3/10、0/8;34aE1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0、4/10、1/8.CK8在增生细胞中均为阳性,在乳头基底部和导管周围细胞中均为阴性.p63和SMA在增生细胞中均为阴性,在乳头基底部和导管周围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结论 基底型CK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有助于乳头状瘤是否伴UH、AH或IDPC的鉴别诊断.乳头状瘤伴上皮增生时有多种细胞成分参与,包括定向干细胞、腺中间细胞和腺终端细胞等,但未发现具有肌上皮特点的细胞参与其中.
作者:王秀玲;益丽娜;邹珏;袁亚;王雪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因左侧腰背部不适1月,CT发现左肾占位1周入院,无血尿.先行肿块切除,后行左肾根治术.
作者:刘强;高润霖;朱建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髓母细胞瘤8号染色体的遗传学异常,寻找与该肿瘤发病机制有关的杂合性丢失位点.方法 通过微卫星分析(microsatellite analysis)方法,应用19个位于8号染色体短臂(8p)上的多态性标记物,检测髓母细胞瘤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 结果在所检测的23例髓母细胞瘤中,21例为原发肿瘤,2例为复发肿瘤. 染色体8p总的LOH比率为51%(124个LOH/243个可分析位点).我们在8p22-23.2之间发现了一个高比率的共同丢失区,其长度为18.14 cM.结论 染色体8p22-23.1上很可能存在重要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的丢失可能与髓母细胞瘤发病有关.
作者:殷晓璐;沈艳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为常见的软组织肿瘤之一,它是由不同分化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多见于15岁以下的儿童.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和遗传学特点,可将横纹肌肉瘤分为3种类型[1]: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包括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葡萄状横纹肌肉瘤和间变性横纹肌肉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包括实性型横纹肌肉瘤和间变性横纹肌肉瘤)和多形性横纹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组织基本上重演了横纹肌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细胞,形态多种多样,且具有分化差的特点,很难与一些小圆细胞肿瘤相鉴别.因此研究横纹肌肉瘤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改变对于阐明横纹肌肉瘤的发生机制,对其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RMS分子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正;范钦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34岁,因反复头胀1年余、加重1个月伴记忆减退入院.入院体查:左侧眼睑见3 cm×2 cm黑色斑块,分别于头顶和枕部皮肤处见13 cm×7 cm和11 cm×8 cm黑色斑块(图1);自述出生后即有,后渐增大.双瞳孔等大等圆,左侧嗅觉减退,四肢肌力及腱反射无特殊,病理反射阴性.MRI示左侧额叶巨大软组织影,4.3 cm×3.7 cm,边缘尚清,周围脑组织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及双侧大脑前动脉均向右侧移位;左侧大脑前动脉远端与瘤体关系密切.
作者:王毅宏;张静;许敬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p53、拓朴异构酶(TP)Ⅱα、激素受体(ER、PR)、凋亡小体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情况,探讨上述因子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2000~2006年全子宫切除标本54例,其中子宫内膜癌44例,子宫内膜增生反应10例.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反应病例中hTERT、p53、TPⅡα、ER、PR的表达情况,并对其染色强度作定量分析.HE切片中观察凋亡小体,高倍镜下计数凋亡小体及TPⅡα阳性细胞.结果 hTERT、p53、TPⅡα、凋亡小体在子宫内膜癌中均有表达,并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表达增强(P<0.05),而在子宫内膜增生反应中上述标志物不表达或仅有微弱表达.ER、PR在子宫内膜增生反应中表达广泛,但在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下降,而且恶性程度越高其表达越少(P<0.05).子宫内膜癌中hTERT表达与p53、TPⅡα、凋亡小体表达成正相关(P<0.01);p53表达与凋亡小体表达成正相关,而与ER、PR表达为负相关(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中hTERT、p53与细胞凋亡、增殖以及肿瘤恶性程度等密切相关,表明细胞周期失调节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杨静;张农;陶琨;盛惠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并发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的诊断要点与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技术对1例并发HL进行分析.结果 具有弥漫性多细胞成分的背景中有散在胸腺小体样生发中心和双核、单核、多核及嗜酸性大核仁的R-S细胞(30与15膜点阳性).本例与文献报道共23例并发HL病例中,浆细胞型占73.9%(17/23).HL中滤泡间HL 12例,NSHL 6例,两者占78.3%(18/23).结论 并发HL病例多发于浆细胞型、滤泡间与NSHL,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生发中心B细胞、HL的R-S细胞及组织细胞产生IL-6以及患者免疫机能异常有关.
作者:张林;朱梅刚;赵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初步探讨Wnt5a、a-catenin 和 E-cadherin的表达与肝细胞肝癌(HCC) 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及EnVision方法,检测30例HCC(包括10例尸检样本)癌旁、癌组织中Wnt5a、a-catenin 和 E-cadherin的表达,结合Ki-67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比于癌旁组织,83%(25/30)的HCC癌组织内Wnt5a蛋白低或缺失表达(P<0.001),其异常表达还相关于高的肿瘤分期(P=0.010)、高的Ki-67指数(P=0.013),以及a-catenin(P=0.025)和 E-cadherin(P=0.003)的膜下降表达.癌组织中a-catenin膜下降表达相关于E-cadherin的膜下降表达(P=0.047).80%(24/30)HCC癌组织中E-cadherin膜下降表达,相关于高的肿瘤分期(P=0.048)、高的Ki-67指数(P=0.042)和尸检组肿瘤转移的发生(P=0.033).结论 Wnt5a缺失表达是HCC进展中的频发事件,并相关于a-catenin 和 E-cadherin的异常表达.Wnt5a在HCC中发挥肿瘤抑制基因样的作用,该蛋白极可能是一个有用的HCC预后不良指标.
作者:刘晓红;周航波;马恒辉;周志毅;陆珍凤;周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35岁,发现右小腿肿块5年,伴间断疼痛,肿瘤缓慢增大.体检:右小腿上段后侧略隆起,皮肤表面无红、肿、热及触痛,轻压可扪及一约5 cm×5 cm×3 cm肿块,质中,活动度尚可,有压痛.辅助检查:B超示右小腿外侧腓肠肌内肿块,MRI疑为脉管性肿瘤.临床诊断:右小腿软组织肿瘤.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肌组织间,无包膜,但境界尚清,肿瘤直径约2 cm.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10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或转移.
作者:贡其星;范钦和;周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肿瘤血管形成过程复杂,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发挥重要作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受多种基因调控.survivin蛋白作为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中的IAP蛋白,其结构独特,与多种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bcl-2基因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延长细胞存活的功能,它不加速细胞分裂、增殖,而是促进细胞生存.
作者:万丽;任雨;吴秀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 (NF-κB)在桥本甲状腺炎(HT)中的表达以及与vimentin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桥本甲状腺炎及9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NF-êB及vimentin的表达.并从17例HT免疫组化阳性标本中选择3例作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测CK8和vimentin、NF-êB和vimentin的共表达.结果 在正常及桥本甲状腺炎的滤泡上皮中,均可见CK8的阳性表达.vimentin在桥本甲状腺炎组(68.9±39.87﹪)和正常甲状腺组(22.4%±34.63%)的阳性细胞百分数比较,两者差异显著(P=0.004).NF-êB在桥本甲状腺炎组和正常甲状腺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29%(18/28)和11.11%(1/9),两者差异显著(P=0.008);NF-êB的阳性表达且与vimentin的阳性表达有正相关(r=0.662,P<0.01).免疫荧光双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CK8和vimentin、NF-êB和vimentin明确共定位于HT滤泡上皮细胞的胞质中.结论 桥本甲状腺炎滤泡上皮存在vimentin表达的明显增强,表明HT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存在上皮-间叶的免疫表型转化,而NF-êB与vimentin表达增加关系密切.
作者:王頔;黄高昇;王娟红;李袁飞;何芙蓉;王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质控活动介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然而,免疫组化是一种多步骤、多因素决定的实验方法,由于各实验室采用的组织处理、染色方法、抗体来源和抗体克隆号的不同,染色结果有时会出现较大差异,不合格的染色切片时有发生.至今相当部分的实验室对免疫组化标准化尚欠足够重视, 不合格的染色结果会影响病理医师做出正确的诊断,因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可靠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1].在英国、北欧和美国相继开展了免疫组化质量控制工作,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程序[2].
作者:周小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肌纤维母细胞是一种同时具有纤维母细胞及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特点的高度分化细胞,常见于损伤修复和肿瘤的间质反应等多种病理状态.以往对于肌纤维母细胞能否构成真性肿瘤一直存有争议.直到近年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被确定是一种具有复发潜能的真性肿瘤,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亦支持这一观点[1~ 4].WHO新分类已把IMT及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low grade myofibroblastic sarcoma,LGMS)归入中间性(偶有转移性)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1].作者就近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工作体会探讨IMT和LGMS的病理学诊断与鉴别.
作者:林建韶;张建民;惠京;仇晓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肾组织中HBV标记物阳性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N)的重要条件之一[1].国内外大多数临床肾病实验室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肾穿组织中HBV标记物,但也有不少实验室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该项指标.
作者:王晨;郑智勇;曾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男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瘤的某些病理学特点,为推测男性锁骨上淋巴结来源未明转移瘤(MUO)的可能原发部位提供参考性诊断思路.方法 对近20年(1980~1999年)收验的164例男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瘤患者的年龄、转移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原发部位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已知原发瘤部位(MKO)的131例患者年龄、受累及淋巴结侧位、转移瘤基本组织学类型等与原发瘤部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 33/164(20.12%)例未知原发部位.② MKO组与MUO组患者的年龄参数总体上相同或趋同. ③ MKO组和MUO组转移瘤皆半数以上为腺癌,居首位,腺癌与鳞癌之比分别为1 ∶ 0.47和1 ∶ 0.52.④原发瘤部位共计14处,皆来自远隔部位,分布于胸腔、腹腔和盆腔(计占96.1%).⑤肺居原发瘤部位之首,且右侧者(77.09%)显著多于左侧(47.06%)(P< 0.01);其次为胃,左侧者(28.74%)显著多于右侧(11.63%)(P<0.05),而后依序为食管、肝、鼻咽、胰腺、消化道(具体部位未明)、喉、眼睑、胆管、大肠、膀胱、前列腺和睾丸.结论 对MUO和MKO组男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瘤的比较分析,显示了两组一些基本参数具有较好的(如年龄、组织学类型)或一定的(如侧位比率)可比性,提示有关男性锁骨上淋巴结MKO组原发瘤部位的资料对于推测该处淋巴结MUO组患者的转移瘤原发部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杨晶;张亮;张乃鑫;赵天如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35岁,发现右臂皮疹逐渐增大3年,左背皮疹逐渐增大1年来本院就诊.皮疹开始均为米粒大小,之后逐渐增大,无痛、搔痒感,无发热、贫血等症状.曾先后3次于各级医院行皮疹活检,病理诊断为皮肤慢性炎症性病变、淋巴细胞浸润症等.
作者:王进;郭振英;许敬尧;朱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30岁,回族,咳嗽伴胸痛4个月、痰中带血2周就诊.X线及CT发现左肺上叶6.3 cm×6.5 cm的占位性病变,B超发现腹腔有数个肿大的淋巴结,直径0.6~1.2 cm.支气管镜检查见左肺上叶前支狭窄,支口有白色结节生长,质脆易出血.取局部组织活检,见纤维组织中有急慢性炎细胞浸润.临床怀疑为肺癌,遂行开胸探查、左肺上叶切除术.
作者:藏素红;王莉;陈波;柴敏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肝移植术后PTLD行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CR、IgH基因重排检测,同时复习其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 3例中,2例位于肝门部,1例位于肝动脉旁淋巴结.临床表现为发热和梗阻性黄疸.病理诊断例1为单形性T细胞PTLD的周围T细胞淋巴瘤,例2、例3为单形性B细胞PTLD的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例1 TCR阳性,例2、例3 IgH阳性.3例EBV免疫组化染色均阳性.行再次移植降低免疫抑制剂用量并配合抗病毒、抗20单抗和化疗等治疗,例1、例3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4个月死于淋巴瘤复发和肺感染,例2随访11个月无瘤生存.结论 PTLD是肝移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独特的形态和临床特征.病因可能与EB病毒感染和免疫抑制有关,需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作者:李卉;张淑英;王政禄;朱丛中;蔡文娟;郑虹;沈中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