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朱梅刚;赵川
患者,女,20岁.患者出生时右颈下颌下部可见一些散在分布、略高出皮面、大小较一致的白色丘疹,粟粒大,无痛痒.随年龄增长,丘疹逐渐增多,较密集地片状分布.丘疹顶部白色脂栓渐变成黑色,黑色角质栓剥离后形成点状凹陷,呈蜂窝样外观.
作者:赵敏;陆江阳;邹先彪;刘茜;杨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5/6、34aE12)在周围型乳头状肿瘤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并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p63、SMA)对乳头状肿瘤中的增生细胞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参照2003年WHO乳腺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乳头状瘤伴普通型增生(UH)10例,伴不典型增生(AH)10例,导管内乳头状癌(IDPC)8例.所有病例均进行CK5/6、CK8、34aE12、p63 和SM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乳头状瘤伴UH、AH及IDPC时, CK5/6在增生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10、3/10、0/8;34aE1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0、4/10、1/8.CK8在增生细胞中均为阳性,在乳头基底部和导管周围细胞中均为阴性.p63和SMA在增生细胞中均为阴性,在乳头基底部和导管周围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结论 基底型CK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有助于乳头状瘤是否伴UH、AH或IDPC的鉴别诊断.乳头状瘤伴上皮增生时有多种细胞成分参与,包括定向干细胞、腺中间细胞和腺终端细胞等,但未发现具有肌上皮特点的细胞参与其中.
作者:王秀玲;益丽娜;邹珏;袁亚;王雪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甲状腺结节状增生、甲状腺多发性腺瘤样结节和甲状腺结节状增生背景上的腺瘤样增生结节的克隆起源,为甲状腺多结节性增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及基于HUMARA基因多态性克隆性分析检测5例甲状腺结节状增生、5例甲状腺腺瘤、12例甲状腺多发性腺瘤样结节、15例甲状腺结节状增生背景上的腺瘤样增生结节是否为肿瘤性增生.结果 HUMARA基因杂合率为86.5%(32/37).5例单纯结节状增生为多克隆,5例单发包膜完整的腺瘤中1例为HUMARA基因纯合子,其余4例为单克隆.12例多发性腺瘤样结节中2例为HUMARA纯合子,4例多发腺瘤样结节中有多克隆性结节(1/3,1/3,1/2,2/2),其中4枚包膜包裹不完整,其余6 例多枚结节均为单克隆且包膜完整.15例甲状腺结节状增生背景上的腺瘤样增生结节中2例为HUMARA纯合子,另13例结节状增生背景均为多克隆,其中8例结节为多克隆(3例无包膜,5例包膜不完整),余5例为单克隆(包膜完整).结论 克隆性分析有助于甲状腺结节状增生和腺瘤的鉴别,而多发性腺瘤和结节状增生伴腺瘤形成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包膜的完整性做出判断.
作者:樊洁;唐峰;包芸;陈忠清;李琼;王虹;许祖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35岁,发现右臂皮疹逐渐增大3年,左背皮疹逐渐增大1年来本院就诊.皮疹开始均为米粒大小,之后逐渐增大,无痛、搔痒感,无发热、贫血等症状.曾先后3次于各级医院行皮疹活检,病理诊断为皮肤慢性炎症性病变、淋巴细胞浸润症等.
作者:王进;郭振英;许敬尧;朱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对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特征是确定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克隆性及其细胞来源的可靠依据.近年来开展的PCR法基因重排检测技术,能从DNA水平更早期、敏感、精确地在亚病理与亚临床阶段检测出肿瘤性克隆,对淋巴造血组织疾病的良恶性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目前已用于淋巴造血组织疾病良恶性诊断、肿瘤性病变的追踪及复发预测等方面.本文就基因重排检测技术和在日常工作中的操作体会、改进意见、注意事项以及与病理形态学诊断有关的一些问题做一简单总结.
作者:倪灿荣;张太明;何妙侠;陈颖;朱明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瘤(desmoplastic melanoma,DM)是浸润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不到4%.自DM首次报道以来,目前文献中已有600余例报道[1,2].DM作为梭形细胞黑色素瘤的一种类型,病理学特征为梭形的恶性细胞被胶原纤维或纤维性间质分隔,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细胞密度增加和纤维化.DM的病理学特征非常轻微,不同于普通型黑色素瘤,特别是当其促纤维增生性痣、皮肤纤维瘤或纤维瘤病.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就其组织学发生、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作一综述.
作者:黄文斌;周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胆囊腺癌、癌旁组织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Skp2和E2F1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和35例慢性胆囊炎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Skp2和E2F1染色采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 胆囊腺癌Skp2和E2F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慢性胆囊炎(P<0.01);腺瘤癌变或高分化腺癌、肿块大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的病例Skp2和E2F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或黏液腺癌、肿块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病例(P<0.05或P<0.01);胆囊癌中Skp2和E2F1表达呈密切正相关(r=0.56,P<0.01).结论 Skp2和E2F1表达可能是反映胆囊癌发生、进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杨竹林;兰思根;付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肾组织中HBV标记物阳性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N)的重要条件之一[1].国内外大多数临床肾病实验室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肾穿组织中HBV标记物,但也有不少实验室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该项指标.
作者:王晨;郑智勇;曾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肿瘤血管形成过程复杂,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发挥重要作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受多种基因调控.survivin蛋白作为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中的IAP蛋白,其结构独特,与多种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bcl-2基因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延长细胞存活的功能,它不加速细胞分裂、增殖,而是促进细胞生存.
作者:万丽;任雨;吴秀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是一种具有多向潜能的间质细胞,其激活和增殖是肝纤维化相关研究的热点,但其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国内外少见报道.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人HCC中HSC的活化情况,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作者:王伟;官阳;杨木兰;张春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PBK/TOPK在人体正常组织和常见恶性肿瘤组织的分布和表达,探讨作为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在含有人体19种正常组织的组织芯片和含有19种恶性肿瘤组织的组织芯片上进行PBK/TOPK染色,检测PBK/TOPK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19种正常组织中,只有头皮的汗腺、睾丸的精原细胞、肝脏的胆管上皮、食管黏膜下腺体、胰腺外分泌部的导管上皮、前列腺的基底细胞和肾脏的远曲小管8种组织有不同数量细胞明确阳性表达.在19种恶性肿瘤组织中,乳腺癌、子宫颈癌、甲状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存在PBK/TOPK的大量、强阳性表达.结论 PBK/TOPK在少数正常组织特定细胞中的明确表达及其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强阳性表达,为其成为研究肿瘤起源与发生的标志物提供了依据.
作者:何芙蓉;黄高昇;王娟红;王璐;刘宇红;王頔;李袁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 (NF-κB)在桥本甲状腺炎(HT)中的表达以及与vimentin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桥本甲状腺炎及9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NF-êB及vimentin的表达.并从17例HT免疫组化阳性标本中选择3例作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测CK8和vimentin、NF-êB和vimentin的共表达.结果 在正常及桥本甲状腺炎的滤泡上皮中,均可见CK8的阳性表达.vimentin在桥本甲状腺炎组(68.9±39.87﹪)和正常甲状腺组(22.4%±34.63%)的阳性细胞百分数比较,两者差异显著(P=0.004).NF-êB在桥本甲状腺炎组和正常甲状腺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29%(18/28)和11.11%(1/9),两者差异显著(P=0.008);NF-êB的阳性表达且与vimentin的阳性表达有正相关(r=0.662,P<0.01).免疫荧光双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CK8和vimentin、NF-êB和vimentin明确共定位于HT滤泡上皮细胞的胞质中.结论 桥本甲状腺炎滤泡上皮存在vimentin表达的明显增强,表明HT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存在上皮-间叶的免疫表型转化,而NF-êB与vimentin表达增加关系密切.
作者:王頔;黄高昇;王娟红;李袁飞;何芙蓉;王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对20例直肠类癌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复习,应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随访.结果 20例均为典型类癌,组织构型上可分为实性小巢状或岛状、梁状、腺管状、混合性等四种.免疫表型20例Syn均阳性,14例CgA阳性, 20例CEA均阴性.本组病变均位于距肛门10 cm以内,20例共22个病灶,直径≤1 cm者13个,均位于黏膜固有层;1.1~2 cm者7个,其中4个侵犯黏膜下层,3个侵犯浅肌层;2个>2 cm者均侵犯深肌层;肿瘤≤2 cm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均<5%或阴性.17例获随访者均存活.结论 直肠类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一般不侵犯肌层,也很少转移,大多数病例可以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获得治愈.免疫组化Syn染色可作为直肠类癌的首选内分泌标记物.
作者:刘志;张新华;汪芳裕;周航波;章如松;周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肝移植术后PTLD行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CR、IgH基因重排检测,同时复习其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 3例中,2例位于肝门部,1例位于肝动脉旁淋巴结.临床表现为发热和梗阻性黄疸.病理诊断例1为单形性T细胞PTLD的周围T细胞淋巴瘤,例2、例3为单形性B细胞PTLD的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例1 TCR阳性,例2、例3 IgH阳性.3例EBV免疫组化染色均阳性.行再次移植降低免疫抑制剂用量并配合抗病毒、抗20单抗和化疗等治疗,例1、例3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4个月死于淋巴瘤复发和肺感染,例2随访11个月无瘤生存.结论 PTLD是肝移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独特的形态和临床特征.病因可能与EB病毒感染和免疫抑制有关,需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作者:李卉;张淑英;王政禄;朱丛中;蔡文娟;郑虹;沈中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显色原位杂交法(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作为一种核酸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方法,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原位检测基因的扩增、染色体易位和异倍体分析.本实验室用显色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ES/pPNETs组织中22号染色体上特异性EWS基因易位,现将该技术对检测染色体异位方面的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蒋金芳;李洪安;李锋;常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D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的表达特点及诊断价值,并探讨组织芯片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包括25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0例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10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纤维肉瘤、10例神经纤维瘤、5例结节性筋膜炎在内的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SP法及原位杂交分别检测载脂蛋白D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 免疫组化载脂蛋白D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阳性表达率为92.0%(23/25),在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2/30),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79,P<0.05).原位杂交在2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有20例检测到载脂蛋白D mRNA表达,阳性表达率为90.9%,在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中这阳性表达率则为7.7%(2/26),二者之间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33.24,P<0.05).结论 载脂蛋白D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与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新型标记物;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可对组织样本进行高通量的有效检测.
作者:周晓莉;范钦和;樊祥山;彭韬;万美珍;汪美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不同类型宫颈病变中21型别HPV DNA的检测及意义.方法 应用HybriMax 基因芯片导流杂交法检测71例宫颈病变中HPV DNA,年龄自20~64岁.宫颈病变分为鳞状上皮增生空变、尖锐湿疣、低级别CIN及高级别CIN.HPV DNA 21种型别被检测,其中高危15型,低危6型.结果 71例宫颈病变中50例HPV DNA阳性(69%);按年龄分类,HPV DNA检出的频次以20~25岁(81%)高,31~40岁低(56%)(P=0.286).其中高危型及高低危混合型HPV感染62%,低危型感染7%.HPV感染率在鳞状上皮增生伴空泡变性中33%,尖锐湿疣92%,低级别CIN中89%,高级别CIN中100%(÷2=26.874,P=0.001);其中高级别CIN中均为高危型HPV基因型阳性,阳性频次基因型依次为16、33、52、18;低度CIN 病变HPV基因型依次为16、31、18、52、33、6、11等.单一型别感染率65%,多重型别感染率34%.结论 HPV感染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大多数HPV感染不引起宫颈病变,可自行清除.HPV感染与病变的类型明显相关,随着病变的加重,HPV阳性率增高,高危型HPV阳性率亦随之增高.宫颈高级别CIN HPV感染型别依次为16、33、52、18等;低级别依次为16、31、18、52等.
作者:王鲁平;李静;杨光之;丁华野;皋岚湘;刘光;金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carcinoma, FC)是由甲状腺不同分化的滤泡结构组成而缺乏乳头状癌核特征的甲状腺恶性上皮性肿瘤,包括嗜酸细胞性(Hurthle 细胞)癌,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0%~15%,女性多于男性,高发年龄为50~60岁,儿童期少见.组织学类型分为微小浸润型(minimally invasive follicular carcinoma, MIFC)与广泛浸润型(widely invasive form)后者瘤组织广泛浸润生长,易于确诊,而MIFC具有包膜,与相应的腺瘤区别主要依据瘤组织浸润包膜与血管的病变确诊[1].目前有关瘤组织浸润包膜与血管的识别及诊断标准尚存在争论.常导致病理工作者的困惑或误诊[2,3].为此作者查阅有关文献,重点探讨MIFC包膜与血管浸润的不同观点,为同道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机器操作和手工操作均不能保证每张玻片的条件一致,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可靠的对照方法,故其标准化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我们以新鲜组织和固定组织为标本,探讨实体组织单细胞悬液制作的具体过程,为实现一一对照式原位玻片检测技术寻求一套全面、可靠的技术方法.
作者:任兴昌;方黎;陈洪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T-PCR方法检测70例膀胱TCC组织、15例癌旁组织、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EPO和EPOR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70例膀胱TCC组织有44例(62.9%)EPO蛋白阳性表达,有29例(41.4%)EPOR蛋白阳性表达;15例膀胱TCC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均未见EPO、EPOR蛋白的表达.EPO蛋白表达强度与膀胱TCC的组织学分级相关(rs=0.329,P<0.05),而与临床分期则无明显的相关性.膀胱癌组织中EPO与EPOR表达具有相关性(rs=0.346,P<0.01).RT-PCR检测发现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EPO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癌旁组织中EPO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P<0.01).结论 EPO、EPOR在膀胱TCC组织中过表达,提示EPO、EPOR在膀胱T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EPO蛋白表达强度与膀胱TCC的组织学分级有明显相关性,可能成为膀胱TCC不良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宋华;孙颖浩;许传亮;周铁;孟建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