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阑尾巨大黏液囊肿1例

张有;郑霞

关键词:阑尾囊肿, 黏液
摘要:患者女性,69岁.因间断性左腰部疼痛5年,加重1年入院.体检:右下腹扪及一约10 cm×5 cm大小的囊性肿物,无压痛.B超示膀胱右上方探及一10.7 cm×4.6 cm×5.0 cm的混合性肿物,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以囊性为主,印象:盆腔混合性肿物,性质待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颗粒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48岁,因感吞咽不适伴嗳气数年.于2004年7月行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距门齿37 cm有1.0cm×0.5 cm隆起肿物,胃镜考虑食管平滑肌瘤,超声胃镜探查肿瘤位于黏膜下,中等细颗粒状回声,约1 cm,肌层完整,行电子内窥镜肿物切除术.至今已随访17个月,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侯英勇;石园;周燕南;宿杰·阿克苏;李晓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胃癌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肿瘤的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确定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对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1,2].近年来,不少学者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不同类型肿瘤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多数学者认为淋巴结隐匿性转移者其复发率较未有转移者高[3~5].胃癌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尤其是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在临床病理诊断中易漏诊.我们收集76例胃癌根治标本探讨其胃癌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

    作者:王仰坤;郭艳博;蒙念龙;陈长年;原旭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子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中cyclin E与Rb蛋白表达的意义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宫颈鳞状细胞周期调节失控及癌基因突变与CSCC密切相关.cyclin E和Rb基因均与细胞周期调节有关,其异常表达在许多人类肿瘤中存在,但在CSCC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研究较少.我们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CSCC癌变过程中cyclin E和Rb蛋白的表达,以期寻找CSCC癌变机制及其对CSCC的诊断等方面的意义.

    作者:何春年;徐翠清;赵焕芬;翟金萍;李萍;石卫东;陈士超;张秀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1例

    患者男性,7岁,发现上腹部肿物6天入院.影像学示左肝部巨大囊实性包块.肝功能正常,血清AFP阴性.临床拟诊为左肝错构瘤,行左半肝切除术.

    作者:邢艳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筛状-桑椹状型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筛状-桑椹状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特征.方法 复查1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行免疫组化标记,选用的一抗有CKpan、CK19、EMA、TG、TTF1、CD99、CT、SYN和CgA,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位于甲状腺右叶.大体为淡白色卵圆形孤立实性肿块.组织学表现为乳头状、筛状、桑椹状、滤泡状、小梁状、肉瘤样、实性的结构伴囊性变和组织细胞反应,未见砂粒体.免疫组化显示肿瘤性的乳头状上皮、筛状和肉瘤梭形细胞表达CKpan和CK19.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乳头状、筛状-桑椹状肿瘤细胞和肉瘤样的梭形细胞具有表达上皮性细胞的特征,该肿瘤是乳头状癌的一种罕见的变型.

    作者:印洪林;周晓军;李南云;周航波;陆珍凤;马恒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子宫黏液性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子宫黏液性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子宫间叶来源的肿瘤,首先由King等[1]报道.子宫黏液性平滑肌肉瘤是平滑肌肉瘤的一种亚型,以大量的黏液样基质、低的有丝分裂数、轻度的细胞异型、浸润性的边界和具恶性的生物学行为为特征.现就我们遇到的3例子宫黏液性平滑肌肉瘤,结合文献报道,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

    作者:张晓飞;陈晓端;周彩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右眼睫状体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

    患者女性,52岁,3年前因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根治术.病理诊断: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同侧颈部淋巴结2/12枚见癌转移.2个月前,右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无疼痛.眼科检测发现右眼视力4.1,左眼视力5.1,右眼眼压略有升高.散瞳后检查发现,右眼虹膜后11点处有一个灰白色肿物.MRI示右眼虹膜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临床诊断:右眼睫状体肿瘤.2天后行右眼肿瘤摘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睫状体11~12点处,界限清楚,与虹膜稍有粘连,但能分离,完整将肿物取出,其余部位未见异常.

    作者:赵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组织COX-2和ICAM-1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COX-2及ICAM-1在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与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有关,但COX-2及ICAM-1表达与肝炎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确切关系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肝穿刺及肝活检标本COX-2、ICAM-1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作者:姚建国;章幼奕;包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伴横纹肌样特征的肺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报道1例伴横纹肌样特征的肺癌,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 石蜡包埋组织连续切片分别做HE染色、Alcian blue黏液组化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肿瘤突出于右上肺支气管腔,HE染色显示在差分化癌组织中可见横纹肌样特征的癌细胞,约占30%,其细胞质丰富,细胞质内可见明显的嗜酸性包涵体,细胞核偏位,可见核仁.癌组织黏液染色阴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entin和p63呈弥漫性强阳性,CKpan、CAM5.2、TTF-1和synaptophysin呈灶性阳性,嗜酸性包涵体对CAM 5.2呈阳性反应,CEA、chromogranin A、SCLC、myoglobin及desmin阴性.结论 伴横纹肌样特征的肺癌是原发性肺癌少见的特殊亚型,可存在于差分化非小细胞肺癌中,并可显示灶性神经内分泌分化.

    作者:吴强;Jung Woo Choi;Nam Hee Won;Jong Sang Choi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肺原发性绒毛膜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绒毛膜癌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及临床转归.方法 分析1例肺原发性绒毛膜癌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男性,53岁.临床表现咳嗽、咳血痰.影像学检查示右肺下叶肿块,全身他处未见异常.病理学检查发现肿物几乎均可见出血、坏死,其中有少数肿瘤细胞呈簇团状或小片状分布.瘤组织由中等大小、胞质透明的细胞(细胞滋养层细胞)和大而异型、胞质丰富、粉染或空泡状的多核巨细胞(合体滋养层细胞)构成.免疫表型显示瘤细胞,特别是多核巨细胞表达CK(AE1/AE3)、CK7、HCG、PLAP、Ki-67及p53,但不表达CEA、TTF1、CK20、AFP等.术后联合化疗,无瘤生存12个月,仍在随访中.结论 肺原发性绒毛膜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肿瘤,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联合化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艳辉;庄恒国;谢亮;罗东兰;李丽;骆新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RET、CK19、TG、Ki-67的表达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RET、CK19、TG、Ki-67蛋白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RET、CK19、TG、Ki-67蛋白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8例癌旁正常甲状腺中的表达.结果 RET、CK19在乳头状癌的阳性率(66.7%、83.3%)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阳性率(7.1%、25.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乳头状癌组及良性病例组TG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96.7%的乳头状癌Ki-67阳性细胞数小于10%.结论 RET及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表达增加,具有一定的病理诊断价值.

    作者:王晓红;刘雨飞;鲍宇浓;崔全才;王德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双侧乳腺导管内实体性乳头状癌及乳腺黏液癌1例病理学观察

    乳腺导管内实体性乳头状癌(双分泌型),较少见,而双侧乳腺先后患乳腺导管内实体性乳头状癌(双分泌型)和黏液癌(纯型),国内尚未见报道.我院收治1例双乳腺先后患2种少见乳腺癌的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对乳腺导管内癌的分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耿建祥;徐文华;黄书亮;张鸿莺;王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子宫Müllerian腺肉瘤伴肉瘤过度生长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苗勒管腺肉瘤伴肉瘤过度生长(Müllerian adenosarcoma of the uterus with sarcomatous overgrowth,MASO)的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 对3例MASO采用光镜、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分别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及子宫增大.大体上,宫腔内见息肉状肿物,直径2~13 cm,2例浸润浅肌层,1例浸润深肌层达浆膜.组织学上,3例MASO均见典型腺肉瘤结构,即由良性腺体和低度恶性肉瘤样成分混合而成,其中纯粹肉瘤成分比例均超过25%,并且肉瘤级别比相邻的腺肉瘤高;例2含有异源成分.3例肉瘤成分均显示vimentin阳性,而EMA、CD10、desmin、SMA、S-100蛋白等均阴性.3例均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1例进行了盆腔淋巴结清扫.2例术后分别随访3年及5年均无瘤生存,1例术后1个月死亡.结论 MASO是一种少见的Müllerian混合上皮和间质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与经典的子宫Müllerian腺肉瘤相比,它更具有侵袭性,预后差.

    作者:张安民;王啸;张兰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ul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LAM)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7例PLAM患者的临床特点、肺功能改变、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odoplanin、α-SMA、HMB-45、ER、PR、PCNA的表达状况.其中1例患者死后行尸体解剖,对其全身各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PLAM几乎均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主要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反复气胸及乳糜胸.肺部高分辨率CT(HRCT)显示典型的弥漫性薄壁囊状阴影.病理检查显示未成熟平滑肌细胞在细支气管壁、肺泡壁、淋巴管壁和血管壁周围增生,形成结节状.1例尸解病例除肺部病变外,PLAM病变尚累及肾脏、淋巴结、肠道、胆囊、子宫及软组织等部位,病变的发生与血管及淋巴管密切相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7例增生PLAM细胞内α-SMA、HMB-45及podoplanin均呈强阳性表达,4例ER及PR均阳性,2例仅ER阳性,1例ER及PR均阴性.结论 PLAM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但肺是主要累及的器官.目前研究推测其为良性转移性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育龄期妇女如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气胸、乳糜胸及HRCT表现为弥漫小囊状改变时,应考虑到PLAM可能,确诊需行肺活检病理学检查.

    作者:卢韶华;谭云山;侯英勇;刘弢;白春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阑尾巨大黏液囊肿1例

    患者女性,69岁.因间断性左腰部疼痛5年,加重1年入院.体检:右下腹扪及一约10 cm×5 cm大小的囊性肿物,无压痛.B超示膀胱右上方探及一10.7 cm×4.6 cm×5.0 cm的混合性肿物,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以囊性为主,印象:盆腔混合性肿物,性质待定.

    作者:张有;郑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胃肝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癌1例

    患者男性,42岁.因上腹部不适伴黑便2月于2005年10月入院.胃镜提示贲门癌,CT示贲门癌伴肝转移,B超示肝内多发占位灶.实验室检查:血清NSE 23.4 μg/L(正常值0~15 μg/L).临床诊断:胃贲门癌伴肝转移,行全胃根治切除术和肝穿刺活检.

    作者:刘丹丹;陈丽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子宫腺肌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与bcl-2的表达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bcl-2在子宫腺肌症中异位和在位内膜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0例子宫腺肌症在位子宫内膜和肌间异位内膜ER、PR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有ER、PR和bcl-2的阳性表达.其中腺上皮阳性表达率高于间质(P<0.05),且异位内膜的腺上皮bcl-2阳性表达率高于在位组织(P<0.05);ER和PR的表达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异位内膜腺体ER、PR与bcl-2表达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子宫腺肌症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有ER、PR和bcl-2的阳性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廖谦和;胡树红;陈利琼;吴文珍;阮荣和;蔡宇清;夏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鉴定单克隆抗体F(ab')2段及其结合物抗体活性方法的建立

    鉴定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的抗体活性通常采用免疫组化法或免疫印迹法[1].因为失去了Fc段,mAb的F(ab')2片段的抗体活性不适合用常规免疫组化法或免疫印迹法进行鉴定.尤其是当鉴定mAb F(ab'),段与其他蛋白质结合物的抗体活性时更为困难.我们用SPDP化学胶联法制备了抗人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mAb HAb18的F(ab')2段与超抗原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的结合物HAb18 F(ab')2-SEA,以用于肝癌导向免疫治疗的研究[2].为了鉴定HAb18 F(ab')2-SEA的抗肝癌抗体活性,本实验建立了用于鉴定mAb F(ab')2及其结合物抗体活性的专用间接免疫组化法.

    作者:杨连君;隋延仿;陈志南;贺占国;张文;成继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意义

    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选择术后治疗方案的依据.传统检查对切除的淋巴结只做HE切片,使部分淋巴结微转移漏诊,影响患者的临床分期、治疗及预后.微转移癌的存在是子宫颈癌常规HE染色淋巴结阴性患者出现复发的主要原因[1~3].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CK(AE1/AE3)、34βE12、EMA、CEA的表达来检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盆腔淋巴结的微转移癌,把两次HE切片均阴性、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的淋巴结定为微转移淋巴结,对比4种上皮性标记对微转移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对部分病例进行了随访,以期评价这些抗体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微转移与各种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作者:温黎;付静;吕维;李新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胃癌组织中肝细胞抗原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肝细胞抗原(hepatocyte antigen,He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检测88例胃癌组织中Hep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Hep的阳性表达率为54.5%(48/88).Hep的阳性表达在肠型胃癌中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Hep的阳性表达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癌组织中Hep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有关(P<0.05),与性别、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检测胃癌组织中Hep的表达可一定程度地反映胃癌的组织学分型和患者的预后.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航波;陆珍凤;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