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颗粒细胞瘤1例

侯英勇;石园;周燕南;宿杰·阿克苏;李晓平

关键词:食管肿瘤, 颗粒细胞瘤, 病例报道
摘要:患者男性,48岁,因感吞咽不适伴嗳气数年.于2004年7月行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距门齿37 cm有1.0cm×0.5 cm隆起肿物,胃镜考虑食管平滑肌瘤,超声胃镜探查肿瘤位于黏膜下,中等细颗粒状回声,约1 cm,肌层完整,行电子内窥镜肿物切除术.至今已随访17个月,患者恢复良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腺肌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与bcl-2的表达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bcl-2在子宫腺肌症中异位和在位内膜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0例子宫腺肌症在位子宫内膜和肌间异位内膜ER、PR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有ER、PR和bcl-2的阳性表达.其中腺上皮阳性表达率高于间质(P<0.05),且异位内膜的腺上皮bcl-2阳性表达率高于在位组织(P<0.05);ER和PR的表达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异位内膜腺体ER、PR与bcl-2表达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子宫腺肌症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有ER、PR和bcl-2的阳性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廖谦和;胡树红;陈利琼;吴文珍;阮荣和;蔡宇清;夏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Wolffian附件肿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观察Wolffian附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Wolffian附件肿瘤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并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3例Wolffian附件肿瘤均为单侧,位于阔韧带或输卵管系膜.镜下肿瘤细胞呈弥漫实体状分布,可见成片的梭形或多边形细胞及排列紧密的管状结构.管腔内衬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核分裂象少见.管周有PAS阳性的基膜物质.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AE1/AE3、α-inhibin、calretinin和WT1均呈阳性,CD99呈灶性阳性,EMA和CK7呈阴性.结论 Wolffian附件肿瘤是具有独特发病部位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的妇科肿瘤,需要和一系列其他妇科肿瘤鉴别.

    作者:杨文涛;陆洪芬;张廷璆;张仁元;蒋文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肾髓质癌1例

    患者女性,56岁,因腹胀、消化不良,B超发现左肾肿物3天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出现食欲差,餐后出现腹胀并伴返酸、嗳气.体检:双脊肋角无隆起,无叩击痛,双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耻骨上膀胱区无压痛.

    作者:王占东;杨杰;王永军;杨会钗;王占红;袁陪人;吴国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子宫黏液性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子宫黏液性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子宫间叶来源的肿瘤,首先由King等[1]报道.子宫黏液性平滑肌肉瘤是平滑肌肉瘤的一种亚型,以大量的黏液样基质、低的有丝分裂数、轻度的细胞异型、浸润性的边界和具恶性的生物学行为为特征.现就我们遇到的3例子宫黏液性平滑肌肉瘤,结合文献报道,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

    作者:张晓飞;陈晓端;周彩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双侧甲状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1例

    患者女性,56岁,因颈前无痛性肿物1个月入院.初诊:甲状腺双侧肿瘤.患者于7年前因肾癌行右肾癌切除术.查体:一般情况好,双侧甲状腺可触及一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的肿物;甲状腺功能正常.

    作者:刘晓光;杨海波;孟令新;郭二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食管颗粒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48岁,因感吞咽不适伴嗳气数年.于2004年7月行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距门齿37 cm有1.0cm×0.5 cm隆起肿物,胃镜考虑食管平滑肌瘤,超声胃镜探查肿瘤位于黏膜下,中等细颗粒状回声,约1 cm,肌层完整,行电子内窥镜肿物切除术.至今已随访17个月,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侯英勇;石园;周燕南;宿杰·阿克苏;李晓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1例

    患者男性,7岁,发现上腹部肿物6天入院.影像学示左肝部巨大囊实性包块.肝功能正常,血清AFP阴性.临床拟诊为左肝错构瘤,行左半肝切除术.

    作者:邢艳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胃癌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肿瘤的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确定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对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1,2].近年来,不少学者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不同类型肿瘤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多数学者认为淋巴结隐匿性转移者其复发率较未有转移者高[3~5].胃癌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尤其是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在临床病理诊断中易漏诊.我们收集76例胃癌根治标本探讨其胃癌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

    作者:王仰坤;郭艳博;蒙念龙;陈长年;原旭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肺原发性绒毛膜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绒毛膜癌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及临床转归.方法 分析1例肺原发性绒毛膜癌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男性,53岁.临床表现咳嗽、咳血痰.影像学检查示右肺下叶肿块,全身他处未见异常.病理学检查发现肿物几乎均可见出血、坏死,其中有少数肿瘤细胞呈簇团状或小片状分布.瘤组织由中等大小、胞质透明的细胞(细胞滋养层细胞)和大而异型、胞质丰富、粉染或空泡状的多核巨细胞(合体滋养层细胞)构成.免疫表型显示瘤细胞,特别是多核巨细胞表达CK(AE1/AE3)、CK7、HCG、PLAP、Ki-67及p53,但不表达CEA、TTF1、CK20、AFP等.术后联合化疗,无瘤生存12个月,仍在随访中.结论 肺原发性绒毛膜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肿瘤,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联合化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艳辉;庄恒国;谢亮;罗东兰;李丽;骆新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是发生于实质器官和干细胞移植受体的一组疾病,常发生于移植后1年内,但也可发生于移植后的5~10年.PTLD的特点是组织形态多样,常伴坏死,B细胞表型为主,累及淋巴结外及EBV感染.PTLD发病机制明显不同于发生于普通人群的淋巴瘤.PTLD在长期免疫抑制及EBV感染的情况下发生,可继发多种基因变异,基因变异对PTLD向淋巴瘤转化起重要作用.

    作者:龚祖寅;夏成青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ul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LAM)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7例PLAM患者的临床特点、肺功能改变、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odoplanin、α-SMA、HMB-45、ER、PR、PCNA的表达状况.其中1例患者死后行尸体解剖,对其全身各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PLAM几乎均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主要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反复气胸及乳糜胸.肺部高分辨率CT(HRCT)显示典型的弥漫性薄壁囊状阴影.病理检查显示未成熟平滑肌细胞在细支气管壁、肺泡壁、淋巴管壁和血管壁周围增生,形成结节状.1例尸解病例除肺部病变外,PLAM病变尚累及肾脏、淋巴结、肠道、胆囊、子宫及软组织等部位,病变的发生与血管及淋巴管密切相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7例增生PLAM细胞内α-SMA、HMB-45及podoplanin均呈强阳性表达,4例ER及PR均阳性,2例仅ER阳性,1例ER及PR均阴性.结论 PLAM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但肺是主要累及的器官.目前研究推测其为良性转移性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育龄期妇女如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气胸、乳糜胸及HRCT表现为弥漫小囊状改变时,应考虑到PLAM可能,确诊需行肺活检病理学检查.

    作者:卢韶华;谭云山;侯英勇;刘弢;白春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罕见的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用RT-PCR方法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SYT-SSX融合mRNA表达,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 肿瘤由核分裂活跃的单形的梭形细胞组成,呈交织的束状或实性排列,部分区域呈血管外皮瘤样图像,未见上皮分化成分;囊性区囊内衬核分裂不活跃的多边形的鞋钉样上皮.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CD99、bcl-2、S-100均阳性,Ki-67强阳性;CK(AE1/AE3)、EMA、SMA、CD117、CD34、p53、ER、PR均阴性.RT-PCR方法检测到肿瘤组织中有SYT-SSX mRNA表达,对照组SYT-SSX无表达.患者术后5月内死亡.结论 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罕见,需要与肾脏其他一些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分子遗传学检测SYT-SSX融合mRNA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兆亮;朱建善;刘强;林鸿翔;陈以明;周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骨化生型脑膜瘤1例

    患者女性,50岁,因间断性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7年余,加重10天入院.患者于7年前劳累后出现头部持续性胀痛,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和双侧耳鸣,体息后自觉缓解,症状发作2~3次/年,未进行正规治疗.

    作者:付勇;岳新华;王玉兰;张培谊;邹赛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临床病理学特征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ul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LAM)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PLAM患者的临床资料、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PLAM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弥漫性肺疾病.只发生在女性,特别是绝经前妇女.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自发性气胸、活动后呼吸困难、咯血和乳糜胸等.高分辨率CT(HRCT)可见两肺弥漫性分布的薄壁小囊状改变.组织学特点为肺淋巴管、小气道、小血管的管壁及其周围的平滑肌细胞弥漫性异常增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例均表达HMB-45、SMA、actin、MMP-2、desmin,2例表达PR、ER.经随访,有2例死亡.结论 育龄期妇女发生渐进性呼吸困难,并反复出现气胸,胸部HRCT示两肺弥漫性分布薄壁囊状改变,临床上应考虑到PLAM的可能,好能行肺组织活检明确诊断.PLAM在影像学与病理组织学上有特征性表现,免疫组化HMB-45阳性具特异性,预后较差.

    作者:甘梅富;卢洪胜;周涛;徐伟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阑尾巨大黏液囊肿1例

    患者女性,69岁.因间断性左腰部疼痛5年,加重1年入院.体检:右下腹扪及一约10 cm×5 cm大小的囊性肿物,无压痛.B超示膀胱右上方探及一10.7 cm×4.6 cm×5.0 cm的混合性肿物,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以囊性为主,印象:盆腔混合性肿物,性质待定.

    作者:张有;郑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胃癌组织中肝细胞抗原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肝细胞抗原(hepatocyte antigen,He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检测88例胃癌组织中Hep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Hep的阳性表达率为54.5%(48/88).Hep的阳性表达在肠型胃癌中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Hep的阳性表达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癌组织中Hep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有关(P<0.05),与性别、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检测胃癌组织中Hep的表达可一定程度地反映胃癌的组织学分型和患者的预后.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航波;陆珍凤;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子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中cyclin E与Rb蛋白表达的意义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宫颈鳞状细胞周期调节失控及癌基因突变与CSCC密切相关.cyclin E和Rb基因均与细胞周期调节有关,其异常表达在许多人类肿瘤中存在,但在CSCC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研究较少.我们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CSCC癌变过程中cyclin E和Rb蛋白的表达,以期寻找CSCC癌变机制及其对CSCC的诊断等方面的意义.

    作者:何春年;徐翠清;赵焕芬;翟金萍;李萍;石卫东;陈士超;张秀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子宫颈癌△Np63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目的 探讨△Np63蛋白表达在子宫颈癌不同组织学类型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43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包括15例CIN 1,6例CIN 2和22例CIN 3),21例角化型和33例大细胞非角化型宫颈鳞状细胞癌(鳞癌)、40例腺癌、4例神经内分泌癌、4例腺鳞癌、2例移行细胞癌、2例玻璃样细胞癌和1例腺瘤样基底细胞癌的标本选自韩国高丽大学安岩附属医院和延边妇幼保健医院病理科,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Np63蛋白在上述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Np63蛋白在所有子宫颈鳞癌标本中呈阳性表达,而在所有腺癌则为阴性.随着CIN病变级别的增加,△Np63蛋白表达的分布范围也逐渐增多,而且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子宫颈癌中,合并鳞状细胞分化(associated with squamous differentiation of uterine cervix)的病变区△Np63表达增强,但在腺性分化和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区域△Np63则不表达.结论 △Np63蛋白检测对区分子宫颈癌组织学类型的具有重要意义,且对子宫颈腺癌的鉴别诊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

    作者:任香善;林贞花;吴群英;赵祎玮;玄延花;金仁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黑斑息肉病1例

    患者男性,33岁,因腹部反复发作性疼痛3年,加重半年伴黑便入院.既往无结核等传染病和手术史.体检:面颊部、口唇及手掌和指趾末端可见多个褐色或棕色色素斑(图1、2),不凸起于皮肤表面,直径0.5~4 mm,形状不规则.下腹部压痛,可触及活动性一10 cm×5 cm×3 cm包块.临床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行剖腹探察术发现结肠多发性息肉,以结肠末端为明显.

    作者:赵向荣;王彦丽;马大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肉瘤1例

    患者男性,60岁,因反复右上腹痛1个多月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阵发性剧痛,侧卧位加重,无放射,无发热、畏寒及恶心、呕吐.既往史:20年前患血吸虫病已治愈.体检:T 36.2℃,P 78次/分,R 18次/分,BP162/101 mmHg.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平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肝区叩痛,肝睥未扪及肿大.

    作者:何度;徐缓;张秀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