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肠癌及其转移灶中MMP-2和TIMP-2的表达和意义

肖秀英;周晓燕;孙孟红;杜祥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物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大肠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04例大肠癌组织及其转移灶中MM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 MMP-2在转移灶中的阳性率(72.1%)显著高于原发灶中的阳性率(53.8 %)(P<0.05),而TIMP-2在转移灶中的阳性率(35.6%)显著低于原发灶中的阳性率(66.3%)(P<0.05);MMP-2和TIMP-2在大肠癌原发及转移灶中表达均具有相关性,且呈负相关.结论 MMP-2和TIMP-2的表达与大肠癌转移密切相关,而且转移灶癌细胞MMP-2的表达明显增强,TIMP-2的表达明显下降,可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增殖性外毛根鞘囊肿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增殖性外毛根鞘囊肿(proliferating trichilemmal cyst,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组织发生.方法对9例良性、1例恶性和1例发生间变的PTC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良性PTC,女性8例,男性1例,年龄38~78岁,平均病程7.8年;2例恶性PTC年龄分别为82岁和47岁,平均病程为5年.良、恶性PTC共同特征为增生的鳞状上皮组成的瘤团中央突然角化,恶性PTC皮损迅速扩大,病理特征包括较多核分裂象、细胞异型性以及瘤组织侵犯周围正常组织.结论良、恶性PTC的区分应该依靠临床和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包括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外毛根鞘癌等.

    作者:沈宏;乔刚;王一玲;施桂芬;许爱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婴儿纤维性错构瘤

    1 临床资料患儿,男,17个月.1岁时发现下腹壁肿物,逐渐并突然增大5个月,无压痛.从出生至现在无其它异常发现,家族中无类似皮肤或皮下组织病变.检查:下腹壁肿块固定、不活动,质硬.细胞学穿刺诊断脂膜炎或脂肪坏死结节.于2004年11月14日在全麻下行下腹壁肿物切除术.术中见皮下腹直肌前鞘外两条索状脂肪样肿块,质脆,无明显包膜.切除送病理检查.

    作者:张仁亚;宋化著;任玉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侧脑室室管膜下瘤2例

    例1,男性,37岁,因头痛半年,加重伴呕吐1天入院.半年前出现不明原因头痛,以胀痛为主,偶伴头晕,无呕吐.自服止痛药(具体不详)稍缓解.入院当日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部剧烈胀痛伴喷射性呕吐.体检:双侧眼球侧面凝视不能,双侧视乳头中度水肿,颈抗阳性.CT示:左侧脑室占位,梗阻性脑积水.MRI示:双侧脑室明显扩大,以左侧为主,室间隔呈弧形向右移位,第三脑室受压变窄.左侧脑室前下方有一团块状异常信号区,直径约2cm,增强扫描有少许强化.双顶叶脑白质内多数点状长T2影.

    作者:史蕾;蒋莉莉;刘卫平;李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膜后恶性Müllerian混合瘤1例

    患者,女性,50岁,无意中发现左腹部肿块就诊,平时偶有阵发性隐疼,无明显的规律性.16岁初潮,周期28~37天,持续3~6天.孕3产2.查体:消瘦,心肺检查正常.肝脏下像达锁骨中线肋下2 cm,质软;脾脏未触及.腹区未触及肿物.心肺X线、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型.子宫颈轻度糜烂.子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度可,质硬,表面不光滑.左右附件正常.左下腹触及一肿物,8 cm×6 cm×5 cm,无压痛.CT示:左中下腹部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影,大小约8.2 cm×6.6 cm×5.8 cm,大部分边缘清楚.肿块上半部分隔明显,内密度不均,与左腰方肌接触紧密.初步诊断:左中下腹囊实性肿块.临床诊断腹膜后肿瘤,作肿块切除术.

    作者:崔前进;韩金霞;张祥盛;郭梅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CD30阳性的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CD30阳性的弥漫性LBCL的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参照WHO 2001年恶性淋巴瘤分类,对8例同时表达B细胞抗原及CD30抗原的弥漫性LB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临床随访.结果 8例弥漫性LBCL免疫组化CD30阳性,阳性反应定位于胞膜,其中2例伴有核旁高尔基区点状阳性,1例合并ALK呈粗大颗粒状胞质阳性,全部表达B系列抗原CD20、CD79α及CD138,2例EBV阴性,2例TIA-1阴性.组织学特征:3例呈窦性生长,2例呈明显的T/nul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核型改变,3例以普通的中心母细胞性为主.临床以老年患者多见,4例随访4~28个月,1例仍在化疗,3例情况良好,4例失访.结论 CD30阳性的弥漫性LBCL具有嗜窦性,间变性或为普通性非间变性的组织细胞形态特征,可合并ALK阳性.

    作者:侯宁;张彤;莫伏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

    患者,女性,78岁,因左上臂肿胀伴指端麻木4年余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查体:左肩及上臂肿胀明显,皮肤红肿,左上肢活动受限,左手指麻木不适,左手握拳不能.X线:左侧肱骨上中段形态不完整,骨皮质毛糙,骨髓质致密,髓腔内密度增高,与正常段分界尚清,相邻软组织肿胀(图 1).X线及临床诊断:左侧肱骨中段慢性骨髓炎.ESR 30 mm/1 h.术中见三角肌大部分已机化、僵硬,肱骨皮质增厚,髓腔为多量硬化骨,为炎性组织占据,髓腔封闭,周边软组织炎症瘢痕增生.遂行病灶清除,开窗减压引流.

    作者:庄晓萍;滕晓东;尤启汉;潘毅;李建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阑尾黏液球病1例

    患者,男性,57岁,因脐周疼痛3天、加重1天入院.疼痛呈阵发性,无恶心、呕吐及畏寒、发热.体检:中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未及明显肿块.实验室检查:血WBC 8.66×109/L,N 0.82.B超示:右下腹回盲部一92 mm×34 mm低回声均质包块,边界清.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见回盲部有一充盈缺损,境界较清,回盲瓣开放,部分气钡进入回肠,考虑回盲部占位病变,肠套叠待排.临床诊断回盲部占位,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下腹部肠间组织少量粘连伴纤维化,腹腔内少量渗液.回盲部探及直径5 cm 左右肿块,进一步检查发现肿块位于阑尾根部,质地中等,边界较清,阑尾腔堵塞充气,呈半透明状,手术切除阑尾及部分回盲部组织送病理检查.

    作者:王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肥大细胞染色在软组织损伤实验中的应用

    在软组织损伤的动物实验中,为了反映局部组织创伤和炎症反应的程度,常常需要对创伤局部的肥大细胞(mast cell,MC)进行分类计数及脱颗粒率评定.而常规HE染色中MC及颗粒并不明显,和其他细胞胞质一样被伊红染成红色,为了清晰的显示出MC及其颗粒必须借助于特殊染色.我们经过摸索采用天青A染色法染MC及其颗粒得到了满意的染色和拍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导;江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胎儿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细胞分化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关系

    胚胎组织的发育、分化与儿童胚胎性肿瘤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瘤细胞的自然退化、成熟特点使得新生儿原位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病率高出儿童的40倍[1];在儿童期也可见到神经母细胞瘤转化成神经节细胞瘤的过程[2];其形态变化的特点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细胞的胚胎分化成熟的形态改变相类似[3].本研究通过对胎儿及新生儿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细胞与神经母细胞瘤的形态演变、细胞增殖与调亡关系的研究,探讨细胞自然分化成熟的规律.

    作者:杨文萍;钟华生;邹音;张淑正;肖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卵巢浆液性癌和黏液性癌中的表达

    肿瘤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的原因之一.KAI1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Dong等[1]于1995年首次从人的染色体11p11.2中分离出该基因,并且证实 KAI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低表达,在正常前列腺组织中高表达.

    作者:马荣;陈曦海;隋丽华;刘娟;耿晓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髓母细胞瘤10号染色体的杂合性丢失分析

    目的探讨髓母细胞瘤的遗传学异常及其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微卫星分析(microsatellite analysis)方法,应用7个分别位于10号染色体长臂上PTEN(10q23)和DMBT1(10q25)基因位点的特异性标记物,分析18例髓母细胞瘤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结果 18例髓母细胞瘤中,位于10q23 上的LOH比率为24%(9/37可分析标记);位于10q25上的LOH比率为47%(9/19可分析标记).结论在髓母细胞瘤中,染色体10q25上高比率的杂合性丢失提示,位于该位点上DMBT1基因的遗传学改变可能在髓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殷晓璐;许雁萍;吴浩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脏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58岁,因咳嗽、咯痰2个月,心悸1周入院.体检:BP:15/11 kPa,双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血常规示:Hb 130 g/L,RBC 3.83×1012/L,WBC 6.9×109/L.ESR>82 mm/1 h.超声心动图示:(1)右室壁心包脏层占位性病变可能性大,(2)心包积液.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广泛性心肌缺血,低电压.胸部X片:(1)心包积液,(2)轻度肺淤血,(3)左膈面上稍高密度影,考虑为心包脂肪或胸膜增厚.CT示:心包积液,纵隔内有增大的淋巴结数个(可能为积液所致).

    作者:杨志蓉;张文燕;刘卫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表面活性剂在Wade-Fite法中的应用

    由于结核杆菌属抗酸菌,其菌体壁上含有脂质,一般不易着色.常规Wade-Fite法染色使用汽油、松节油混合液代替二甲苯脱蜡,以保存菌体脂质不受破坏.我们通过反复探索,发现通过在染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地提高结核杆菌的检出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文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孕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鼠和胎鼠心脏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鼠和胎鼠心脏的影响.方法应用雌、孕激素建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光镜和电镜观察母鼠和胎鼠心脏的病理改变.结果 (1)胆淤组和对照组比较,孕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2)胆淤组孕鼠肝脏光镜下见部分肝细胞有颗粒样变性和空泡变性,电镜下见肝组织中毛细胆管扩张,毛细胆管及肝细胞内见高电子致密物沉积.(3)胆淤组孕鼠胎盘光镜下见部分滋养细胞颗粒样变性和空泡变性.(4)胆淤组孕鼠心脏光镜下见心肌组织中局灶性心肌细胞颗粒样变性.(5)胆淤组胎鼠心脏光镜下见心肌组织中心肌细胞广泛空泡变性;电镜下见胎鼠心肌细胞内高电子致密物沉积,部分肌丝断裂,肌节模糊,细胞内线粒体水肿,脱髓鞘样改变.结论孕鼠肝内胆汁淤积症时高胆汁酸血症对母鼠和胎鼠心肌细胞均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尤其以胎鼠心肌细胞病变更为严重.

    作者:邵勇;姚珍薇;李红霞;吴味辛;汪克健;廖晓刚;易永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43例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 (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 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43例食管BSCC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BSCC由类似于鳞状上皮基底细胞样的细胞组成,细胞排列呈实性巢状、小梁状、假腺样或筛状结构,巢周边瘤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巢中央可见粉刺样坏死.24 例(55.8%)与普通鳞癌或腺鳞癌并存,11例(25.6%)出现局灶鳞化,28例(65.1%)见到脉管内癌栓.免疫组化染色 Ckpan、AE1、AE3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p53、Ki-67、PCNA呈中至强阳性表达,Syn、CgA分别有1例呈弱阳性,S-100蛋白、SMA、CEA均为阴性.结论 BSCC 是食管一种少见的鳞状细胞癌变异型,具有独特的形态特点和明显的侵袭性行为,预后较差.免疫组化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特点.

    作者:穆殿斌;仲伟霞;孙菊杰;高彦;蔡淑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横纹肌样型脑膜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横纹肌样型脑膜瘤(rhabdoid meningioma,RM)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4例RM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4例发病年龄为11~40岁,平均27岁,3例为单纯型,1例为混合性.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富含胞质呈嗜酸性或嗜中性,均见有胞质或核内假包涵体.瘤细胞呈弥漫性、腺泡状和乳头状排列.免疫组化均表达vimentin和EMA,而HMB45和MG均阴性,仅有1例GFAP呈小灶性阳性.结论 RM的诊断应依据细胞学和组织结构的特征,辅以免疫组化分析.

    作者:王志华;翁海燕;王晓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3 例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平滑肌瘤间质中见到大量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浸润,大部分浸润的淋巴细胞呈CD45RO、CD3 和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标志物CD8 及TIA-1阳性.结论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瘤的一种特殊类型,非常罕见,病理形态上要注意与淋巴瘤鉴别;在其发生学上可能与流产后体内高激素水平状态的突然消失有关.

    作者:郭爱桃;刘爱军;韦立新;陈乐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SPCA)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腮腺SPCA,做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患者女性,29岁,发现左腮腺无痛性结节状瘤样肿块1年.组织学上类似于纤维性囊性乳腺病.镜下见病变以大片玻璃样变性的硬化的胶原组织为背景,包埋入囊性扩张的导管,形成不规则、模糊的小叶结构.导管上皮有的呈大汗腺样化生,有的胞质内含丰富、粗大的强嗜伊红酶原颗粒,有的呈泡沫细胞样外观.导管可见上皮增生及结构不良.结论 SPCA应纳入大涎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之中.目前对该病的自然病程和确切的复发率尚不清楚,同时鉴于已有SPCA伴发导管原位癌的报道,因此患者术后应密切随访.

    作者:施红旗;周燕;楼善贤;刘庆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肠癌及其转移灶中MMP-2和TIMP-2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物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大肠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04例大肠癌组织及其转移灶中MM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 MMP-2在转移灶中的阳性率(72.1%)显著高于原发灶中的阳性率(53.8 %)(P<0.05),而TIMP-2在转移灶中的阳性率(35.6%)显著低于原发灶中的阳性率(66.3%)(P<0.05);MMP-2和TIMP-2在大肠癌原发及转移灶中表达均具有相关性,且呈负相关.结论 MMP-2和TIMP-2的表达与大肠癌转移密切相关,而且转移灶癌细胞MMP-2的表达明显增强,TIMP-2的表达明显下降,可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肖秀英;周晓燕;孙孟红;杜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WHO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分型及鉴别诊断

    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较为罕见,其形态有多种变异,易与其他肿瘤相混淆.2004年WHO对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了新的分类[1],并提出了诊断标准,对临床病理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王益华;吕翔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