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临床病理分析

施红旗;周燕;楼善贤;刘庆伟

关键词:腮腺肿瘤, 涎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 诊断, 鉴别,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SPCA)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腮腺SPCA,做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患者女性,29岁,发现左腮腺无痛性结节状瘤样肿块1年.组织学上类似于纤维性囊性乳腺病.镜下见病变以大片玻璃样变性的硬化的胶原组织为背景,包埋入囊性扩张的导管,形成不规则、模糊的小叶结构.导管上皮有的呈大汗腺样化生,有的胞质内含丰富、粗大的强嗜伊红酶原颗粒,有的呈泡沫细胞样外观.导管可见上皮增生及结构不良.结论 SPCA应纳入大涎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之中.目前对该病的自然病程和确切的复发率尚不清楚,同时鉴于已有SPCA伴发导管原位癌的报道,因此患者术后应密切随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CD30阳性的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CD30阳性的弥漫性LBCL的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参照WHO 2001年恶性淋巴瘤分类,对8例同时表达B细胞抗原及CD30抗原的弥漫性LB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临床随访.结果 8例弥漫性LBCL免疫组化CD30阳性,阳性反应定位于胞膜,其中2例伴有核旁高尔基区点状阳性,1例合并ALK呈粗大颗粒状胞质阳性,全部表达B系列抗原CD20、CD79α及CD138,2例EBV阴性,2例TIA-1阴性.组织学特征:3例呈窦性生长,2例呈明显的T/nul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核型改变,3例以普通的中心母细胞性为主.临床以老年患者多见,4例随访4~28个月,1例仍在化疗,3例情况良好,4例失访.结论 CD30阳性的弥漫性LBCL具有嗜窦性,间变性或为普通性非间变性的组织细胞形态特征,可合并ALK阳性.

    作者:侯宁;张彤;莫伏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2例并文献复习

    Castleman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少见特殊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发生于腹膜后及肾周者尤其少见.临床容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淋巴结炎、异位胸腺瘤等疾病.本病主要靠组织病理学诊断,现报道2例.

    作者:许丽娟;胡艳萍;崔莉;刘彤;吕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肠癌及其转移灶中MMP-2和TIMP-2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物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大肠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04例大肠癌组织及其转移灶中MM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 MMP-2在转移灶中的阳性率(72.1%)显著高于原发灶中的阳性率(53.8 %)(P<0.05),而TIMP-2在转移灶中的阳性率(35.6%)显著低于原发灶中的阳性率(66.3%)(P<0.05);MMP-2和TIMP-2在大肠癌原发及转移灶中表达均具有相关性,且呈负相关.结论 MMP-2和TIMP-2的表达与大肠癌转移密切相关,而且转移灶癌细胞MMP-2的表达明显增强,TIMP-2的表达明显下降,可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肖秀英;周晓燕;孙孟红;杜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膜后恶性Müllerian混合瘤1例

    患者,女性,50岁,无意中发现左腹部肿块就诊,平时偶有阵发性隐疼,无明显的规律性.16岁初潮,周期28~37天,持续3~6天.孕3产2.查体:消瘦,心肺检查正常.肝脏下像达锁骨中线肋下2 cm,质软;脾脏未触及.腹区未触及肿物.心肺X线、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型.子宫颈轻度糜烂.子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度可,质硬,表面不光滑.左右附件正常.左下腹触及一肿物,8 cm×6 cm×5 cm,无压痛.CT示:左中下腹部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影,大小约8.2 cm×6.6 cm×5.8 cm,大部分边缘清楚.肿块上半部分隔明显,内密度不均,与左腰方肌接触紧密.初步诊断:左中下腹囊实性肿块.临床诊断腹膜后肿瘤,作肿块切除术.

    作者:崔前进;韩金霞;张祥盛;郭梅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阻断VEGFR-3表达对肿瘤细胞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阻断VEGFR-3(Flt 4)表达对肿瘤细胞(前列腺癌细胞株PC3)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4组,第1组为对照组.每组有6孔,每孔具有相同细胞数2×105/ml,实验组每孔各加入试剂100 ml/L.第1组(对照组)加入淋巴管内皮细胞完全条件培养液(LEC)1 ml,第2组加入LEC 1 ml+兔血清100 μl,第3组加入LEC 1 ml+PC3细胞上清100 μl.第4组加入LEC+抗Flt 4抗体100 μl.并于24、48、72、96 h观察各组淋巴管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各时间段计数第1~3组细胞数,第4组于72 h计数后,去除抗体,重新加入LEC+PC3细胞上清继续培养至120 h;除96 h外,其余各时间段均计数细胞数.比较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第1、2组淋巴管内皮细胞在加试剂后各时间段两组细胞数及形态无明显差别,第3组加入PC3细胞上清后,细胞数明显多于第1、2组.第4组加试剂后24、48、72 h细胞计数均少于前24 h.清除抗体后加入PC3细胞上清48 h计数细胞,细胞数仅略见增加.结论 VEGF-C高表达的PC3细胞上清能显著刺激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阻断Flt4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PC3细胞上清促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

    作者:刘芳;张雅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上皮样血管瘤2例

    例1,女性,17岁,因头枕部肿物2年余,近2个月逐渐增大而入院.体检:头枕部有一2 cm×1.5 cm大小红褐色肿物,质较硬,表面破溃,有暗红色带臭味的血性液体渗出.

    作者:丁洪基;徐志秀;常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SPCA)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腮腺SPCA,做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患者女性,29岁,发现左腮腺无痛性结节状瘤样肿块1年.组织学上类似于纤维性囊性乳腺病.镜下见病变以大片玻璃样变性的硬化的胶原组织为背景,包埋入囊性扩张的导管,形成不规则、模糊的小叶结构.导管上皮有的呈大汗腺样化生,有的胞质内含丰富、粗大的强嗜伊红酶原颗粒,有的呈泡沫细胞样外观.导管可见上皮增生及结构不良.结论 SPCA应纳入大涎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之中.目前对该病的自然病程和确切的复发率尚不清楚,同时鉴于已有SPCA伴发导管原位癌的报道,因此患者术后应密切随访.

    作者:施红旗;周燕;楼善贤;刘庆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内源性生物素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及消除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因其结果定位明显,操作简单,实验条件及设备要求不高,又能将形态、代谢和机能密切结合起来,使纯形态的病理学发展成了形态与免疫信号相结合的现代病理学,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及各种科研工作.然而在免疫组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常会遇到的非特异性染色,从而对实验结果的判定造成严重影响.使用生物素-卵白素或生物素-链霉卵白素检测系统,热修复抗原后的组织中内源性生物素着色(假阳性)影响染色结果,特别是富含线粒体的组织,如甲状腺、肝脏、肾脏组织中,其定位于细胞质极易引起误判,非免疫动物血清封闭无效[1],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摸索,总结出一种消除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

    作者:王永军;王珩;王小玲;刘世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WHO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分型及鉴别诊断

    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较为罕见,其形态有多种变异,易与其他肿瘤相混淆.2004年WHO对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了新的分类[1],并提出了诊断标准,对临床病理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王益华;吕翔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

    患者,女性,78岁,因左上臂肿胀伴指端麻木4年余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查体:左肩及上臂肿胀明显,皮肤红肿,左上肢活动受限,左手指麻木不适,左手握拳不能.X线:左侧肱骨上中段形态不完整,骨皮质毛糙,骨髓质致密,髓腔内密度增高,与正常段分界尚清,相邻软组织肿胀(图 1).X线及临床诊断:左侧肱骨中段慢性骨髓炎.ESR 30 mm/1 h.术中见三角肌大部分已机化、僵硬,肱骨皮质增厚,髓腔为多量硬化骨,为炎性组织占据,髓腔封闭,周边软组织炎症瘢痕增生.遂行病灶清除,开窗减压引流.

    作者:庄晓萍;滕晓东;尤启汉;潘毅;李建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43例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 (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 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43例食管BSCC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BSCC由类似于鳞状上皮基底细胞样的细胞组成,细胞排列呈实性巢状、小梁状、假腺样或筛状结构,巢周边瘤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巢中央可见粉刺样坏死.24 例(55.8%)与普通鳞癌或腺鳞癌并存,11例(25.6%)出现局灶鳞化,28例(65.1%)见到脉管内癌栓.免疫组化染色 Ckpan、AE1、AE3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p53、Ki-67、PCNA呈中至强阳性表达,Syn、CgA分别有1例呈弱阳性,S-100蛋白、SMA、CEA均为阴性.结论 BSCC 是食管一种少见的鳞状细胞癌变异型,具有独特的形态特点和明显的侵袭性行为,预后较差.免疫组化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特点.

    作者:穆殿斌;仲伟霞;孙菊杰;高彦;蔡淑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实物扫描结合图像分析法计算肉眼可见小病变区域面积

    在数量病理学和体视学研究中,经常需要测定小区域结构的形态参数,如计算面积、周长等,这些方法在其他医学学科也有应用.传统面积的计算方法有数格法、求积仪法、重量法及图像分析法.这些方法存在操作烦琐、数值精度低或者需要昂贵的图像分析设备的问题.因此,我们建立了一种方便、准确且易于普及的小区域形态参数测算方法.

    作者:鲁澄宇;王海燕;李玉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宫颈液基细胞学涂片假阴性原因分析

    目的回顾宫颈涂片中假阴性病例,分析产生假阴性的原因.方法利用TCT技术检测6 850例宫颈涂片,其中细胞学阴性而活检阳性63例,分别记录其细胞量、有无宫颈柱状细胞/化生细胞涂片、是否血涂片、病灶与宫颈管距离及其组织病理结果.结果原细胞学诊断阴性复查为阳性、缺乏宫颈柱状细胞和化生细胞涂片、细胞量<30%、有血涂片、病灶与宫颈管距离>1 cm者,在假阴性病例中分别占7.93%、19.04%、14.28%、20.6%、46.03%.病灶与颈管距离>1 cm且病变合并尖锐湿疣假阴性者与病灶离颈管距离<1 cm且病变合并扁平湿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获取满意的宫颈细胞样本、改进标本处理、加强细胞学医师继续教育和提高自身诊断水平是降低宫颈涂片假阴性的有效方法.临床医师对症状体征可疑但细胞学阴性的病例采取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可减少假阴性的发生.

    作者:张江宇;赖日权;张佳立;吴坤河;彭秀红;郜红艺;何平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FLI-1在小圆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FLI-1和CD99在小圆细胞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小圆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小圆细胞肿瘤进行FLI-1和 CD99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临床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FLI-1在Ewing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EWS/PNET)中阳性表达率为90.5%(19/21),在分化差的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分别为14.3%(1/7)、22.2%(2/9),而在嗅神经母细胞瘤和间叶软骨肉瘤均无表达.CD99在EWS/PNET中阳性表达率为95.2%(20/21),在分化差的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嗅神经母细胞瘤和间叶软骨肉瘤分别为71.4%(5/7)、66.7%(6/9)、75.0%(3/4)和60%(3/5).FLI-1标记在EWS/PNET的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88%;而CD99在EWS/PNET的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32%.FLI-1在EWS/PNET中的特异性明显高于CD99(P<0.05).结论 FLI-1在EWS/PNET诊断中的价值优于CD99,并且可用于小圆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宁;郑晓刚;石群立;周晓军;孟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表面活性剂在Wade-Fite法中的应用

    由于结核杆菌属抗酸菌,其菌体壁上含有脂质,一般不易着色.常规Wade-Fite法染色使用汽油、松节油混合液代替二甲苯脱蜡,以保存菌体脂质不受破坏.我们通过反复探索,发现通过在染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地提高结核杆菌的检出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文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脏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58岁,因咳嗽、咯痰2个月,心悸1周入院.体检:BP:15/11 kPa,双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血常规示:Hb 130 g/L,RBC 3.83×1012/L,WBC 6.9×109/L.ESR>82 mm/1 h.超声心动图示:(1)右室壁心包脏层占位性病变可能性大,(2)心包积液.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广泛性心肌缺血,低电压.胸部X片:(1)心包积液,(2)轻度肺淤血,(3)左膈面上稍高密度影,考虑为心包脂肪或胸膜增厚.CT示:心包积液,纵隔内有增大的淋巴结数个(可能为积液所致).

    作者:杨志蓉;张文燕;刘卫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髓母细胞瘤10号染色体的杂合性丢失分析

    目的探讨髓母细胞瘤的遗传学异常及其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微卫星分析(microsatellite analysis)方法,应用7个分别位于10号染色体长臂上PTEN(10q23)和DMBT1(10q25)基因位点的特异性标记物,分析18例髓母细胞瘤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结果 18例髓母细胞瘤中,位于10q23 上的LOH比率为24%(9/37可分析标记);位于10q25上的LOH比率为47%(9/19可分析标记).结论在髓母细胞瘤中,染色体10q25上高比率的杂合性丢失提示,位于该位点上DMBT1基因的遗传学改变可能在髓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殷晓璐;许雁萍;吴浩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胎儿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细胞分化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关系

    胚胎组织的发育、分化与儿童胚胎性肿瘤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瘤细胞的自然退化、成熟特点使得新生儿原位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病率高出儿童的40倍[1];在儿童期也可见到神经母细胞瘤转化成神经节细胞瘤的过程[2];其形态变化的特点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细胞的胚胎分化成熟的形态改变相类似[3].本研究通过对胎儿及新生儿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细胞与神经母细胞瘤的形态演变、细胞增殖与调亡关系的研究,探讨细胞自然分化成熟的规律.

    作者:杨文萍;钟华生;邹音;张淑正;肖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婴儿纤维性错构瘤

    1 临床资料患儿,男,17个月.1岁时发现下腹壁肿物,逐渐并突然增大5个月,无压痛.从出生至现在无其它异常发现,家族中无类似皮肤或皮下组织病变.检查:下腹壁肿块固定、不活动,质硬.细胞学穿刺诊断脂膜炎或脂肪坏死结节.于2004年11月14日在全麻下行下腹壁肿物切除术.术中见皮下腹直肌前鞘外两条索状脂肪样肿块,质脆,无明显包膜.切除送病理检查.

    作者:张仁亚;宋化著;任玉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肾嫌色细胞癌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肾实质上皮性癌约占所有内脏恶性肿瘤的3%和成人肾癌的85%[1],肾嫌色细胞癌少见.目前,国外文献报道百余例,国内文献报道约21例,且有许多误诊病例.现报道1例肾嫌色细胞癌,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分型、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及治疗.

    作者:耿建祥;徐文华;黄书亮;张鸿莺;王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